课件25张PPT。第3课识记基础知识第七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 的解体。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 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19世纪80年代, 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部分。封建经济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农业 (2)工业:
①条件: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 。
②概况: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 的过渡。
3.存在问题
(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和
。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 。国内销售市场机器工厂西欧国家不平衡 1860~1890年,俄国生铁的产量由2 050万普特增至
5 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 250万普特增至5 200万普特……1866年俄国工厂不到3 000个,1903年已近9 000个了。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我的思考]
说明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
使 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 。
(2)司法制度方面:废除原来按照 审判的制度,建
立 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沙皇专制自治机构等级陪审 (3)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 。
3.影响
(1)仍然是一个封建 的国家。
(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 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义务兵役制西方书籍君主专制资产阶级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
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西伯利亚。 上图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事件涉及哪些领域?
[我的思考]
政治缓慢变革。
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
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 。
②表现: 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遭受双重压迫。
(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①农民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 ,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农奴制残余资产阶级民粹派2.遇刺
1881年3月, 遭暗杀身亡。
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 。
(2)俄国 的进程并未终止。
(3) 在所难免。亚历山大二世专制统治近代化革命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和特点有哪些?
1.表现
(1)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度增加。
2.特点
(1)发展迅速,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3)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
二、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后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1905年革命。
[特别提醒]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度,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农奴制改革一方面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巴库油田兴起,成为俄国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上图是巴库油田的井架。
[探究]
(1)上图反映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当时俄国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特征?
(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 首先重视材料信息,其次一定要与教材所学知识相结合,联系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回答。
[答案] (1)反映了石油生产中使用机器,实现了近代化生产的现象。说明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主要原因是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