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
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 种植水稻 B. 已经学会用火
C. 烧制彩陶 D. 铸造青铜器
2. 《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 礼乐制度 B. 分封制 C. 郡县制度 D. 宗法制
3. 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 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 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 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 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4. 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铸造货币 B. 颁布“推恩令”
C. 推行儒学教育 D. 建立刺史制度
5. 下图所示的内容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包括胡人内迁和北人南迁。这一现象对当时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 民族融合 B. 江南开发 C. 促进统一 D. 战乱频繁
6. 西晋傅玄说:“商贾者所以伸盈虚而获天地之利,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这说明当时( )
A.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B. 对商业存在的合理性有一定认识
C. 工商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D. 商人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7. “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相权的过分膨胀,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促进了两者关系的融合。”下列制度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二府三司制 D. 内外朝制度
8. “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为政以德” B.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 “以法治国” D. “民贵君轻”
9. 《元史·地理志》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统治方式最为积极的意义在于( )
A.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 促进了边境地区开发
C. 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D.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该诗反映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 )
A. 春秋战国 B. 魏晋南北朝
C. 五代十国 D. 辽宋夏金
11. 下表所示的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学习笔记,学习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执法行事
…… ……
A. 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B.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D.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2. 清初,徐述夔曾随口骂咬衣服的老鼠:“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乾隆知晓此言行后,下令将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怀祖剖棺戮尸。此案出现是由于清初( )
A. 设置军机处 B. 大兴文字狱
C. 创立奏折制度 D. 设置锦衣卫
13.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 抵御了西方列强侵略 B. 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 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 使人们意识到清政府的落后
14.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湖南士绅以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组织起来镇压这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一小部分士绅开始质疑皇权体制,并公开向其挑战。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 民族危亡冲击传统秩序 B. 维新变法传播了西方学说
C. 旧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D. 近代士绅阶层开始分裂
15. 左宗棠击败阿古柏后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 率兵收复新疆 B. 设置新疆行省
C. 取得镇南关大捷 D. 建立理藩院
16. 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17. 胡适、鲁迅等人开始创作白话文诗作,兴起了白话文运动。这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期间
C. 新文化运动期间 D. 辛亥革命期间
18. 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 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彻底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
19.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的织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的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
A.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 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 D. 外国资本的排挤
20.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这首沁园春词描述的是( )
A. 渡江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淮海战役
21. 某一文件的序言中写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此可推知,这一文件是( )
A. 《论联合政府》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论十大关系》
22.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 开天辟地 B. 当家作主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3. 下列两幅图所示的内容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情况。这说明该时期( )
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B. 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大跃进”运动成效显著 D. 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
24. “军报记者”的新浪官微评论中国的维和部队:“中国维和部队的成员在世界上最贫穷、危险的国家和地区,守卫着和平和希望。他们不是太阳的后裔,他们是给大地带来光明的太阳。”材料表明中国( )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日益活跃在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中
C. 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正稳步推进
D. 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5. 某大学录取通知书要求新生报到时携带一定数量的粮票入校以备需要,但进入大学学习后粮票却成为摆设和日后的纪念品。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计划经济体制发挥明显优势 B. 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的阶段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综合国力提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26. 右图所示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这反映的思想主题是( )
A. 法律完善 B. 君权神授
C. 众生平等 D. 国家统一
27. 1836年,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出版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充分肯定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们,并创造性地用“hellenism”一词来形容三百余年间所大力推行的政策。你认为“hellenism”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A. 铁血政策 B. 怀柔政策 C. 希腊化 D. 开疆拓土
28. 1168年,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英国又创建了剑桥大学;14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到1500年,全欧洲已有80所大学。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反对封建需要 B. 人文主义发展 C. 自治城市发展 D. 封建帝国兴起
29. 某学者说:“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
A. 促进欧洲经济迅速发展 B.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满足了封建阶级的私欲 D. 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
30. “帕特农建筑家以人为尺度,从人的视角和感触出发,灌注生机于冰冷的大理石。”这段话是对帕特农神庙进行的评价。该评价的着重点在于肯定古希腊的( )
帕特农神庙
A. 建筑艺术 B. 美学观点 C. 人文思想 D. 民主政治
31. 下列两幅反映英国政权机构的示意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在本质上说明了( )
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D. 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32.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指( )
A. 空想社会主义者 B. 马克思主义者 C. 工人阶级 D. 工业资产阶级
33. 下图所示的活动开始于16世纪初,18世纪达到高峰,19世纪末基本结束。该现象( )
A. 加速了美洲走私贸易的盛行 B. 促使非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C.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推动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3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士兵偷偷寄往家中的信中这样写道:“他们在前一天还与不共戴天的敌人一起玩足球,还分享了食物和饮料。”这说明( )
A. 娱乐活动高于政治 B. 士兵们的厌战情绪
C. 军队基本素质不高 D. 人性高于国家利益
35. 左下图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漫画讽刺了( )
A. 门户开放政策 B. 集体安全政策 C. 均势政策 D. 绥靖政策
36. 右上图所示为苏联政治讽刺漫画《沿着挨打的老路》,漫画中美国将西欧各国拉上了战驴,旗帜上写着“美国夺取世界霸权”,驴头是一颗炸弹。该漫画讽刺的是( )
A. 西欧的法西斯势力仍然存在 B.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的联合
C. 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带来危机 D. 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37. 俄罗斯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取代”。这说明勃列日涅夫进行经济改革( )
A. 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B. 突破了斯大林时期的僵化体制
C. 未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 体现出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
38.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的90%。这说明( )
A. 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经济 B.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激烈
C. 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被清除 D. 跨国公司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9.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写道:“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明趋于单调
B. 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 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 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40. 某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的政治冲突
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的共同利益增大
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各图所示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形势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下表所示的内容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 ①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 ②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
东北地区 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②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地区 ①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藏地区 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1) 观察材料一中所示的形势图,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示中原王朝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分别采取的措施。(5分)
(2) 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受到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5分)
42. 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事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在英国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以重塑战后世界经济……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999年1月1日,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发行的欧元是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渴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三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2020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将达到 7 300亿美元,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储蓄。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的原因及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影响。(4分)
(2) 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欧元发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3分)
(3) 据材料三,分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原因,并指出中国的倡议得到其他国家响应的根本原因。(3分)
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试卷答案
历史
1. B 解析:根据材料“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而与是否种植水稻无关,故A项错误;北京人遗址上发现灰烬层说明这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火,但无法体现出烧制彩陶,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开始出现于夏朝时期,故D项错误。
2. B 解析:根据材料“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杞”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B项;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度是秦朝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D项。
3. 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故选A项;这些称呼和规定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的,因此并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故排除B项;皇位的继承与这些规定无关,故排除C项;制定这些规定和称呼是为了突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故排除D项。
4.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颁布了“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结果诸侯国被越分越小,逐步失去了与中央对抗的资格,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政治问题,A、C两项分别是汉武帝执政时期在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推行的措施,并不能直接起到削弱诸侯势力的作用,不符合题意;刺史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控,但仅是监察无法起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作用,排除D项。
5. C 解析:胡人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两者共同促进了统一进程的实现,故选C项。A、B两项表述片面,D项说法错误,均不符合题意。
6.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傅玄认为商贾之业“不可废”,说明当时人们对商业存在的合理性有一定的认识,B项正确。材料中认为商贾“人可甚贱”,这是抑商观念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西晋工商业发展状况的信息,排除C项;商业的存在有其价值,商人对社会发展显然是有推动作用的,排除D项。
7. B 解析:三省六部制既保证了政府对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形成了“皇权下的民主”,故B项正确。A项中相权仍然较大,C项中相权相对太弱,D项也大大限制了相权,此三项均未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均不符合题意。
8.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以法治国”是韩非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9. D 解析:元朝在边境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策,完全将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区域与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10. 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辽宋边境榷场的经商景象,南北商人在榷场自由经商,故选D项。
11. C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宰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特务机构上,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增设东厂,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元朝巩固统一的举措是修筑驿道、设立行省、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排除B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实行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排除D项。
12. B 解析:因诗词而被剖棺戮尸,这是由于清初实行的文字狱,故选B项。
13. C 解析: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故选C项;“抵御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此时清政府没有向西方学习,仍处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排除B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及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不能真正认识到清政府的落后,排除D项。
14. A 解析:从太平天国时期的维护纲常名教到维新变法时期的质疑皇权体制,这表明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开始挑战清朝的君主专制体制,故选A项。
15. B 解析: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故B项正确。
16. 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可知,这次革命运动应该是护国运动,故B项正确。
17. C 解析:新文化运动期间兴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故选C项。
18. A 解析:根据材料“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这是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故选A项。
19. A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讲述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全国华商的纱锭数、织布机数、发电量均大幅增长,这与国民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故选A项。
20. D 解析:从材料“徐海动摇”“横扫江淮”所体现的地域可判断出,该战役为淮海战役,故选D项。
21.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不久,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接受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把这一路线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确定下来,C项正确。《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设想,不会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等内容,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而材料中涉及的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排除B项;《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D项。
22.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选D项。
23. B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低于农业总产值到1957年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这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由此可说明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B项。1957年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效,D项错误。
24. 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派出维和部队是参与联合国行动,因此可以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项正确;中国派出的维和部队并不是在周边邻国,因此不能说明日益活跃在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中和与周边国家推进睦邻友好关系,排除B、C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
25. B 解析:粮票的作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统购统销政策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取消,1992年年底被彻底废除,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的阶段,故选B项;这一变化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A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刚刚开始提出,排除D项。
26. B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汉谟拉比王接受神的权标,这反映了君权神授,故选B项。
27. C 解析:“hellenism”的本意是希腊文化、希腊精神。亚历山大以及其继承人的政策,简单说就是将古希腊的文化在自己的帝国范围内推广。因此“hellenism”的新含义应该是“希腊化”,故选C项。
28. C 解析:欧洲自治城市兴起,重视教育,因此出现材料中一系列大学的创办,故选C项。当时封建制度盛行,排除A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是在城市实现自治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排除B项;封建帝国在西方兴起是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排除D项。
29. B 解析:根据材料“营利”“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可知,新航路开辟是为了营利,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而不是影响,A项错误;C、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
30. C 解析:从材料“以人为尺度”“从人的视角”可以看出,这段话肯定了帕特农神庙设计的“人文思想”。故选C项。
31. A 解析:根据从左到右示意图的变化可知,这表明了国王和议会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变化,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在本质上说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选A项。
32. A 解析:据材料可知,“他们”看到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的斗争方法,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只是幻想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故选A项。
33. D 解析:根据题中图片可以看出,该贸易路线涉及欧洲、美洲、非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活动为三角贸易。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促进了美洲的开发,而非加速了走私贸易的盛行,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非洲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
34. 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作为战争的敌对双方在一起踢足球,这说明士兵们在没有战前预期的很快结束战争的情况下,出现了明显的厌战情绪,故B项正确。
35. D 解析:材料所示漫画反映出英法实行绥靖政策,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满足德国法西斯扩张的欲望,故选D项;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中国对列强开放,与漫画主题无关,排除A项;苏联寻求与英法建立集体安全,抵制法西斯的扩张,与漫画主题无关,排除B项;英国实行均势政策,以确保其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与漫画主题无关,排除C项。
36. C 解析:根据漫画中“美国夺取世界霸权”“希特勒”“驴头是一颗炸弹”等信息可知,漫画讽刺的是美国在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夺取世界控制权,这实质上是沿着希特勒挨打的老路前进,给欧洲带来了危机,故C项正确。
37. C 解析:由材料“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取代”可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故C项正确,B项错误;A、D两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38. D 解析:跨国公司推动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39. D 解析:根据材料“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可知,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C项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40. C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的共同利益增大,这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
41. (1) 图一:唐朝。图二:北宋。唐: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化交流。(任意两点即可)北宋:战争;和议;互市贸易。(任意两点即可)
(2) 威胁:①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准噶尔部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②外国殖民者对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东北。③反清势力的威胁,如郑氏集团占据台湾。意义:促进了边疆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42. (1) 原因: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影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并扩大了世界贸易。
(2) 影响: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维护了欧洲的利益;冲击了国际货币体系。
(3) 原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亚洲地区缺乏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中国政府的积极倡议。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