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二)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
以美育人难以一蹴而就,必须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材料二:
美育与所有教育门类和学科均有联系,但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关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美育思想达到高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想,席勒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受席勒等人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如今,从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到美术馆、艺术馆里儿童的身影,无不显示着美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一个社会对关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模、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具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
B.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
C.当前所说的美育之“用”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而是指美在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等非功利层面的意义。
D.美育思想在西方历史悠久,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席勒在康德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游戏冲动”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钱学森、陈从周、袁隆平等名家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对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B.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形成合力,且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C.美育在一个社会中的发展程度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前伴随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迎来了实施美育的大好时机。
D.个体因生活、经验等的不同会形成审美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对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3分)
A.在《短歌行》中,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B.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
C.在《千里江山图》中,可以领略到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
D.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
4.作者在文中为何要写到苏轼的《琴诗》?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心中的画
丁宁
看看好画,着实是一种享受,但好画终究不是时时可以看到。有些画,因年代久远,或笔墨平淡,已模糊不清。有一些,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色彩,甚至因岁月的磨洗,而更加光艳了。
有一天,我又去展室看画,有一幅《雪》似曾相识。我刚瞧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我细细辨认,原来它很像我心中的一幅画:一个荒凉的小村庄,几户人家。低矮的小屋,戴着薄薄的雪帽。村头上,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光秃的残枝,连一只寒鸦都不肯栖息。村边,有一个更矮小的泥屋,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那些小矮人住的房子。它的前面,是一盘露天石碾,年深日久,碾盘上堆着厚厚的沙土和积雪,臃肿而孤独。
我心中的画卷,也徐徐展开了……
是个小屋还是小船?渐渐地迷雾消散了,我看出,它是个小屋。四壁是黄色的,想必是个金子的小屋。只是光线有点暗淡。原来,我就睡在这个小屋。
我的眼皮为什么这么重?用劲睁开一点点,看见对面有排铺板,有个农妇坐在上面。身子微微倾斜,头发向后拢着,她好像我妈的样子。我离开妈妈已经一年多了,当初,我偷偷跑出来,不知她是怎样地伤心,更何况今天过年,她一定在家等着我。没有错,今天正是大年初一,夜里在荒野中,大个儿说的。他先问:“知不知道天亮是什么日子?”我说不知道。大个儿乐了,说:“连过年都忘了!”我一听,就悄悄哭了。后来一边走着,一边还做了梦,梦见我回家了。正高兴着,大个儿喊:“枪声!”于是我们撒腿跑了起来。……
铺板上那个大娘她穿的那件衣服,怎么那么多补丁?我疑心就是故事里说的那个贫妇穿的“百家衣”-贫妇在寒冷的冬天,向百家讨来一百块小布片,连成了一件衣服。她究竞是谁?我听见有人柔声叫她“娘”,我明白了,她就是这座金子小屋的主人。
这时,她轻轻喊了一声“妞儿”,接着一个大姐出现在找面前,她手里还端着一个发亮的碗
儿---那不会是泥的,或许也是金子的。她一只手臂把我的头抬起来,另一只手就把那碗凑在我嘴边。只听大娘说:“喝下吧,喝下病就好了。”
我记起半夜时分过的铁路。我们都隐蔽在暗处,敌人的炮楼和巡逻兵,鬼影憧憧。忽然枪声大作,我们就飞也似的向前跑。跑着,跑着,我落下来了。不知怎的,跑到一片荒野。我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啊!我一面哭,一面东张西望。这时忽地闪出一个人,是联络员大个儿。大个儿说,必须加快脚步。又不知走了多远,他忽然停住脚步,说:“老天爷挡住了咱们的路!”我跑近一看,啊,河……
“喝吧。”又是大娘的声音。那碗里有几颗鲜红鲜红的野生豆,还有白嫩的草根儿,看样儿,味道一定鲜美。于是我一仰脖,一饮而尽。
想必这大姐就是“妞儿”,看样儿,只比我大一点点,顶多也不过十六七。
我又想起那条河了!当我们发现它结了冰,高兴得手拉手地跨到了冰上。正滑着,扑通!我跌倒了,大个儿拉我,碎冰块刀子似的······大个儿说,我病了,他就背起我走。可是怎么到了这金子的小屋?我只记得大个儿说,到了!大约是到了一个村庄。
大个儿走的时候,说他要赶到前面去和部队取上联系,等明天黄昏的时候再来接我。
我睁眼一看,小窗的光灰暗了。我断定黄昏已经来临,大个儿也该来了。我翻身起来,头脑觉得清醒,身子也轻松了。我听见嘚嘚的马蹄声,大个儿终于来接我了。我跑到大娘的身边,去恳求她:“大娘啊,你叫大姐也参加我们的革命队伍吧!”大娘摇摇头,说,妞儿已经许了人,喜期也临近了。还说,这个家,只有她们母女俩。大娘又指了指那破烂的被角,啊,她的腿-她的下肢瘫痪了!我哭了,她们也哭了,金子的小屋,也在哀哀地哭泣。……
终于赶上了部队,同伴们都高兴地对我笑。她们诡秘地扯扯我的衣领,解开我军装的扣子。呀,红光耀眼,我竟穿了一件崭新的红布衫!大个儿进来了,递过来一件洗得干干净净、还没有晾干的白衬衣,这才是我的衬衣呀?
“新娘子!新娘子!”这确是一件真正的嫁衣,但是,真正的新娘却没穿上啊!
我最大的遗恨,是没有再找到那个小村落和那一对善良的母女。如今,只有把描在心中的这幅画,常常翻开,这画的最后几笔,是那样的明晰:
冬日的黄昏,已降落在灰白的原野。西边的天空,从浓密的云层,散出几片玫瑰色的彩霞,东方有一颗星星,时隐时现。原野上数间泥屋,有淡淡的暮霭。我上了马,马蹄踏着残雪,发出沉闷的呻吟。那榆树老人,又仲出手臂,向我表示惜别。当我回首寻找那金子的小屋,它已经模糊了,但在屋前的石碾上,却高高站立着一座最动人的少女的雕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我”坚信自己心中的那幅画一定会出现,所以就经常去展室看画,终于找到了一幅画作,它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心中的画。
B.文章回忆了“我”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从家中偷跑出来参加革命的女孩,生病后被战友隐藏在老乡家,得到悉心照顾,故事真切感人。
C.“我”听到大个儿说“连过年都忘了”就“悄悄哭”,迷路了就“一面哭,一面东张西望”,从中可见一个胆怯、缺乏经验的小兵形象。
D.结尾写老榆树“伸出于臂”、少女雕像站立在小屋前的石碾上,老榆树和耸立的雕像正是大娘和大姐的化身,这里突出她们受尽苦难,表达了“我”对她们的怜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具有议论、说理的特点,既设置了悬念,又照应了题目,揭示了“我”心中的画“因岁月的磨洗,而更加光艳”的特质。
B.文章主要以“我”的意识流动串联故事,在小屋及其他场景之间变换,将自然景物与自我感受、风物景色与人物品质交融,使作品具有了醇厚隽永的特征。
C.文中用语生动贴切,“敌人的炮楼和巡逻兵,鬼影憧憧”一句,用“鬼影”这一饱含贬斥色彩的词语,充分表现了“我们”对敌人的憎恶和仇恨之情。
D.“我”离开小屋时,“西边的天空,···东方有一颗星星,时隐时现”使用象征手法,暗示战争必将取得胜利,大娘母女也必将迎来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8.第二段对《雪》的画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请概括其画面特点及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9.明明就是一间极为破旧、低小的土房子,为什么在文中“我”多次称其为“金子的小屋”?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曾国藩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顷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比即付还,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贵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贪奏厅哉?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回。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明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外也。
买笔付回,刻下实无妙便,须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县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B.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C.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D.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无一失”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的“一”字含义相同。
B.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塾,指在家中延师教授子弟的场所。
C.“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与“吾师道也”(《师说》)两句中的“师”字含义不同。
D.“先生一贫如洗”与“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国藩的六弟先到抚院赍奏厅打听出信差出发的日期,然后才动笔写信,曾国藩认为此举不可取,并建议将信送到提塘或岱云家。
B.收到弟弟数千里之外的求教之信,曾国藩十分高兴,在曾国藩看来,如果每件事都能像这样勤思善问,那么就不用担心没有一日千里的进步。
C.弟弟们不能前往省城读书学习,曾国藩便以婺源汪双池先生为例,劝勉弟弟们要甘于寂寞,告诉他们只要立志、有恒,亦可有所成就。
D.对于买笔寄回一事,曾国藩在信中给诸弟回复说,目前实在是没有方便的机会,只有等官家之车回家乡之时,才有机会将笔顺势带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译文:
(2)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
译文:
14.对于“诸弟写信,总云仓忙”这一问题,曾国藩是如何回复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①
苏轼
【小序】闾丘大夫孝终公显②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③。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注】①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贬官黄州期间。②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③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直叙梦中渡江,词人躺在船上遥望江楼,“横截”突出气势、“卧看”表现闲逸的意态。
B.“云间笑语”以下六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友人在栖霞楼宴会宾客的情景,写出乐宴的繁华。
C.“五湖闻道”三句,词人借用历史上范蠡泛舟的典故,想象闾丘孝终致仕后的潇洒自在生活。
D.结尾三句从对方着笔,词人设想友人也会在梦中与自己相见,与“我”梦见他的情景相似。
16.本词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梦境,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不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作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广泛存在于古代典籍之中,荀子《劝学》中“ , ”两句,认为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并无区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提高自身修养。
(2)《师说》中,作者在阐述了面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应跟从他学习之后,接着说“ , ”,也应跟从他并拜他为师。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是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费孝通先生以自己对中国社会生活的观感,写作了《江村经济》,再以《乡土中国》介绍乡土中国人的观念。1930年,20岁的他从江南水乡出发,乘火车北上求学。1936年,他带上一份江南水乡农村的调查材料远赴英国留学,比较了工业和农业文明后,他认准工业下乡可以让农民“过河”,想象着亿万农民纷纷抵达工业社会的彼岸。他虔诚地相信,“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之上”。这个透亮的信念让他一次次做出生命的抉择:在抗战的烽火中,回到中国云南;在反内战遭暗杀的危险中,没有移居美国;在国民党的大败退中,没去台湾漂泊;在漫长的右派生涯中,静待风云过去。在70岁复出的时候,他仍然不放弃理想,继续从江南水乡出发,推动乡村工业化,然后坐不暖席地① 。
生在忧患和转型中的中国,他的耳边混杂着各种嘈杂声,到处能听到有人争论,中国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费孝通先生用“教你如何不想她”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这片东方土地的热爱,只选择和他心目中的中国在一起。有的中国文人就是这样,在波澜中② ,其实,这种文人气息早在上千年前就注定了。费孝通先生说过,“仁”是两个人相爱的意思。他走过的地方那么多,每遇上民族和文化的差异,都被他用仁和爱一一融通了。费孝通先生伴随中国经历过战争,这也不能阻挡他以平静的心态做调查、写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将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描写得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下面三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①他认准工业下乡可以让农民“过河”。
②费孝通先生用“教你如何不想她”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这片东方土地的热爱。
③“仁”是两个人相爱的意思。
答: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5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对于人类而言,蚊子是令人讨厌的存在。被蚊子叮咬一口,① ,重则感染疾病。
仅中国有记录的此类生物,就有5200种以上,即便是令人闻风丧胆,可以传播疟疾的按蚊也有超过450种。同时,蚊子当中还有一些形态或习性特殊的群体。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大的蚊子吸血么?其实和我们的固有认知不同:② 。在诸多蚊子中,只有蚊科昆虫的雌虫才会吸食人类血液。而这些吸食血液的蚊子也都可以作为媒介传播疾病,这么说起来,被蚊子咬实在是太可怕了。需要注意的是,蚊子作为传播媒介,意味着它们必须③ ,再叮咬别人时才有几率传播疾病,因此对于没有此类病例的国家或地区,这些蚊子并不能传播疾病。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公园河边灯光下聚集飞行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B.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公园河边灯光下聚集飞行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D.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摇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一定影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韩非子·功名》中有这样一句话:“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先秦著名音乐大师,古称“乐圣"的师旷,最初研究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心之不专,由目之视多”。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大音乐家。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