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期末复习训练--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构成】
1.下表中分子的性质与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分子的性质
A 装满水的注射器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B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C 红墨水在水中扩散 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2.杭州9月,桂花飘香,有人拿桂花泡茶,有人拿桂花做桂花糕,其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错误的是( )
A.桂花飘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B.桂花泡茶更香是因为“桂花分子”比“茶分子”运动得快
C.开水泡桂花茶更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桂花压入“糕”中与糕能融为一体是分子间存在间隙
3.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4.在论证分子的运动时,因为浓氨水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小华等同学利用这种性质,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浓氨水是由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1)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乙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分子的这个特点还受________的影响。
(2)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甲是作为________组。本实验说明了是________分子起到了作用。
【质量的测量】
1.某同学在做“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集面上,但忘了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而是在0.2g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然后在左盘放入被测物体,右盘加放砝码,当放上10g和5g的砝码各一只,再将游码移至标尺0.5g处时,天平横梁恰好平衡,那么被测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
A.14.8g B.15.2g C.15.3g D.15.5g
2.周六的某天。在家的张智同学为了得出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平均质量(忽略封底和封面与其它页码的质量差别)。没有天平,他灵机一动,把物理书放在家里的电子体重计上,结果体重计没有反应。他拿着物理书站在体重秤上,显示52.3kg。他空手再次站在体重秤上显示51.9kg。反复几次,结果都一致。他又数出这本物理书的总共58张。于是,用400克除以58张,得出一张纸的质量。对于这次探究,正确评价是( )
A.张智同学肯动脑筋,方法科学可行,结果可靠可信
B.这次探究方法科学,但由于这台体重秤最少变化为100g,误差极大,测出的人体质量及物理书的质量结果均不可靠
C.测出的人体质量可靠,测出的物理书本质量也可信,但算出的一张纸的质量不可靠
D.测出的人体质量可靠,测出的人体和书本总质量也可靠,但算出的一本书的质量不可靠,一张纸的质量也不可靠
3.小科同学用量程为100克,最小砝码为5克,分度值为0.2克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量。当调节横梁平衡后,他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铁块的质量是52.6克,则铁块的实际质量是( )
A.52.6克 B.51.4克 C.47.4克 D.55.2克
密度】
1.氧气瓶是储存和运输氧气的容器,氧气瓶抗压能力强,不易变形。若氧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直至耗尽,下列图像能表示瓶内氧气的质量和密度关系的是( )
A.B.C.D.
2.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B.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D、E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0℃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 越冬
3.小明采用多种方法测橡皮泥密度的实验如下:(该橡皮泥不溶于水)
(1)实验一: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调节托盘天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的位置不在分度盘的中央,偏向右边,要使横梁平衡,应把平衡螺母向________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橡皮泥的质量,用量筒测橡皮泥体积,实验数据如上图,则橡皮泥密度是________。
(3)实验二:只用量筒测密度:
如图,利用量筒测量3次体积,请用图中的字母表示橡皮泥的密度:________。(水的密度已知,用字母ρ水表示)
(4)评价:在小明的二次实验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实验科学性的缺陷是________。
4.在出版行业,通常用“克重”来描述纸张性能。比如,某A4纸的包装上印有克重为70g/m2,即1m2的A4纸质量为70g,故“克重”又叫作物质的“面密度”。
(1)复印店里有两种A4纸,包装上分别印有80g/m2和70g/m2。前者纸张性能优于后者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
(2)为了比较两种纸的密度大小,他想用刻度尺测出一张A4纸的厚度,下列方法中比较简单、准确的是 。
A.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以100
B.把1张纸用刻度尺仔细测量10次,然后计算平均值
C.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再测出101张纸的总厚度,求其差
(3)用正确的方法测出一张克重为80g/m2的A4纸厚度为100μm(1m=1000mm,1mm=1000μm),则该种A4纸的密度为多少?
【比热】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 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C. 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 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2.为了比较水和空气对牛奶的冷却效果,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将一盒牛奶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瓶中,甲瓶放在水中,乙瓶放在空气中,其他条件均相同,如图所示。实验时,他们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插在甲、乙两瓶牛奶中的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 70 65 61 58 55 52 50 48 47 46
(1)甲、乙两瓶中的牛奶质量应该 。
(2)本次实验中,小王发现 的冷却效果更好。
(3)通过分析,小王又发现,甲瓶中牛奶冷却快慢前后不一致,速度越来越 。
(4)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若小王用“冷却速度”来表示物体冷却的快慢,则“冷却速度”可定义为:质量为1kg的物体, 叫做冷却速度。
(1)相等;(2)水;(3)慢;(4)单位时间内降低的温度
3.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填“A”或“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 ,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一个即可)
【熔化和凝固】
1.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2.在做晶体的熔化实验时,小明提出“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有没有关系?”。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将水和少量酒精混合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混合物的温度,并观察其状态,实验记录如下: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4 2 0 -2 -4 -6 -6 -6 -6 -6 -6 -8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液固 液固 液固 液固 固 固
(1)该实验表明,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关系。
(2)根据该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利用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能将水和酒精分离
B.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会下降
C.该实验所用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
D.只要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就降为-6℃
3.同学们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乙中的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
(2)小应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冰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理由是________:0~2min 升温比5~10min快,原因是________:
(3)小皓重新加冰,温水,也正确完成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丁所示,丙、丁图像有差异是因为小皓在实验中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汽化与液化】
1.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2.小王以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下图。甲小杯为隔盐水加热,乙小杯隔油加热,丙小杯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外锅温度分别为盐水温110℃、油温200℃、砂温205℃,若甲、乙、丙三小杯的水均呈沸腾状态,则此三小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3.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同时沸腾 B.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C.稍后沸腾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B.C.D.
【升华和凝华】
1.暑假小金去同学家,同学在一杯饮料中放入一种晶体颗粒,饮料瞬间“沸腾”起来,杯口雾气腾腾,小金拿起杯子时却又感觉凉凉的,同学告诉他放入的是干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饮料“沸腾”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B.“沸腾”时饮料的温度保持不变
C.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主要是因为蒸发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色雾气是水蒸气
2.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碘升华管是密封的玻璃管,内含少量碘晶体。用如图甲和乙所示的两种方案做“碘的升华”实验都能观察到碘蒸气。观察到的碘蒸气( )
A.甲方案中:一定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
B.甲方案中:可能是由液态碘液化而成
C.乙方案中:一定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
D.乙方案中:可能是由液态碘蒸发而成
3.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要放热的是( )
甲:壶口附近 的“白气” 乙:北方的冬天, 植物上的雾凇 丙:夏天的清晨, 蜻蜓身上的露珠 丁:铁矿熔化 成的铁水
A.甲、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甲、乙、丙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如图是曲阜的著名文化特产碑帖。曲阜碑帖是研究我国文字延承、书法艺术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碑帖制作所用到的笔墨纸砚四种材料中,涉及变化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的是( )
A.兔毛加工成毛笔 B.炭黑加工成墨块
C.芦苇加工成宣纸 D.尼山石加工成尼山砚
2.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七上期末复习--物质的特性
参考答案
【物质的构成】
1.B 2.B 3.A
4.(1)A杯中的液体变红;没有变化;分子在运动;温度 (2)实验组;氨(气)分子
【质量的测量】
1.C 2.D 3.C
【密度】
1.B
【解析】氧气瓶内氧气的体积保持不变,根据公式m=ρV可知,氧气的质量与氧气的密度成正比,即氧气的质量随密度变化的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故B正确,而A、C、D错误。
2.C
【解析】由图像可知,在4℃时水的密度是最大的;在0~4℃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大,体积越小,故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当河面结冰时,冰接触的河水温度即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为0℃,故A点为0℃;温度不同的水密度不同,密度大的水下沉到底部,而下层的密度小的水就升到上层来。这样,上层的冷水跟下层的暖水不断地交换位置,整体的水温逐渐降低。这种热的对流现象只能进行到所有水的温度都达到4℃时为止,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3.(1)左
(2)1.37g/cm3
(3)
(4)实验次数太少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4.(1)厚度大或密度大或面密度大(合理即可)
(2)A
(3)解:L=100μm=1×10-4m
V=L×S=1×10-4m×1m2=1×10-4m3=100cm3
ρ=m/V=80g/100cm3=0.8g/cm3
答:该种A4纸的密度为0.8g/cm3
【解析】(1)纸的质量和面积的比值叫面密度,面密度越大,纸的质量越好。根据可知,当纸的面积和密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厚度越大,纸的质量越好。
(2)纸的厚度很小,直接测量会很不准确,可以使用“累积法”测量,即测出同样的多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3)首先根据V=LS计算出纸的体积,再根据计算纸的密度。
【比热】
1.B
2.(1)相等;(2)水;(3)慢;(4)单位时间内降低的温度
3.(1)A;确保使用外焰加热;(2)升高的温度;秒表;(3)该方案避免两次加热,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熔化和凝固】
1. C
2.(1)有 (2)B,C
3.(1)-2
(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3)加入冰的质量较大(或温水温度较低或温水质量较小)
【汽化与液化】
1.C 2.A 3.D 4.A
【升华和凝华】
1.A 2.C 3.D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C
2.(1)①(2)易挥发(共52张PPT)
浙教版 科学(初中)
期末复习课--物质特性
一、物质都由大量微小粒子(微粒)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二、分子微粒很小
只有用现代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三、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有空隙。
2、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大,一般情况下固体
分子间的空隙最小。
热水
冷水
1.下表中分子的性质与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
B
2.杭州9月,桂花飘香,有人拿桂花泡茶,有人拿桂花做桂花糕,其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错误的是( )
A.桂花飘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B.桂花泡茶更香是因为“桂花分子”比“茶分子”运动得快
C.开水泡桂花茶更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桂花压入“糕”中与糕能融为一体是分子间存在间隙
B
3.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A
4.在论证分子的运动时,因为浓氨水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小华等同学利用这种性质,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浓氨水是由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1)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现象是 ,乙装置中的现象是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的这个特点还受 的影响。
(2)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甲是作为 组。本实验说明了是 分子起到了作用。
A杯中的液体变红
没有变化
分子在运动
温度
实验
氨(气)分子
不同物体的质量尺度
~10-31
~10-23
~10-2
~101
~105
~1024
~1041
电子 胰岛素 蜂鸟
人 蓝鲸 地球 银河系
单位:千克 (kg)
日常生活中测量物体质量工具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案秤
电子天平
体重秤
杆秤
1.某同学在做“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集面上,但忘了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而是在0.2g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然后在左盘放入被测物体,右盘加放砝码,当放上10g和5g的砝码各一只,再将游码移至标尺0.5g处时,天平横梁恰好平衡,那么被测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
A.14.8g B.15.2g C.15.3g D.15.5g
C
2.周六的某天。在家的张智同学为了得出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平均质量(忽略封底和封面与其它页码的质量差别)。没有天平,他灵机一动,把物理书放在家里的电子体重计上,结果体重计没有反应。他拿着物理书站在体重秤上,显示52.3kg。他空手再次站在体重秤上显示51.9kg。反复几次,结果都一致。他又数出这本物理书的总共58张。于是,用400克除以58张,得出一张纸的质量。对于这次探究,正确评价是( )
A.张智同学肯动脑筋,方法科学可行,结果可靠可信
B.这次探究方法科学,但由于这台体重秤最少变化为100g,误差极大,测出的人体质量及物理书的质量结果均不可靠
C.测出的人体质量可靠,测出的物理书本质量也可信,但算出的一张纸的质量不可靠
D.测出的人体质量可靠,测出的人体和书本总质量也可靠,但算出的一本书的质量不可靠,一张纸的质量也不可靠
D
3.小科同学用量程为100克,最小砝码为5克,分度值为0.2克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量。当调节横梁平衡后,他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铁块的质量是52.6克,则铁块的实际质量是( )
A.52.6克 B.51.4克
C.47.4克 D.55.2克
C
1、定义公式
m
V
ρ
=
2、公式变形
m
=
V
ρ
m
V
ρ
=
m
V
ρ
=
已知任意2个量,
可求第3个量。
一、测固体(如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m
2.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 V1
3.将石块放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到达刻度 V2
实验步骤:
4.石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1
2.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 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m2
4.盐水的密度:
V
m1-
V
m
=
ρ
m2
=
1.氧气瓶是储存和运输氧气的容器,氧气瓶抗压能力强,不易变形。若氧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直至耗尽,下列图像能表示瓶内氧气的质量和密度关系的是( )
B
2.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B.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D、E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0℃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C
3.小明采用多种方法测橡皮泥密度的实验如下:(该橡皮泥不溶于水)
(1)实验一: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调节托盘天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的位置不在分度盘的中央,偏向右边,要使横梁平衡,应把平衡螺母向_____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橡皮泥的质量,用量筒测橡皮泥体积,实验数据如上图,则橡皮泥密度是________。
左
1.37g/cm3
(3)实验二:只用量筒测密度:
如图,利用量筒测量3次体积,请用图中的字母表示橡皮泥的密度:________。(水的密度已知,用字母ρ水表示)
(4)评价:在小明的二次实验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实验科学性的缺陷是 。
实验次数太少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4.在出版行业,通常用“克重”来描述纸张性能。比如,某A4纸的包装上印有克重为70g/m2,即1m2的A4纸质量为70g,故“克重”又叫作物质的“面密度”。
(1)复印店里有两种A4纸,包装上分别印有80g/m2和70g/m2。前者纸张性能优于后者的原因可能是 。
(2)为了比较两种纸的密度大小,他想用刻度尺测出一张A4纸的厚度,下列方法中比较简单、准确的是 。
A.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以100
B.把1张纸用刻度尺仔细测量10次,然后计算平均值
C.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再测出101张纸的总厚度,求其差
(3)用正确的方法测出一张克重为80g/m2的A4纸厚度为100μm(1m=1000mm,1mm=1000μm),则该种A4纸的密度为多少?
解:L=100μm=1×10-4m
V=L×S=1×10-4m×1m2=1×10-4m3=100cm3
ρ=m/V=80g/100cm3=0.8g/cm3
答:该种A4纸的密度为0.8g/cm3
厚度大或密度大或面密度大
A
1、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物质的比热)有关
不同的物质比热是不同的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比热容的实质
(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
(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
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
比热容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 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C. 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 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B
2.为了比较水和空气对牛奶的冷却效果,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将一盒牛奶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瓶中,甲瓶放在水中,乙瓶放在空气中,其他条件均相同,如图所示。实验时,他们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插在甲、乙两瓶牛奶中的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1)甲、乙两瓶中的牛奶质量应该 。
(2)本次实验中,小王发现 的冷却效果更好。
(3)通过分析,小王又发现,甲瓶中牛奶冷却快慢前后不一致,速度越来越 。
(4)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若小王用“冷却速度”来表示物体冷却的快慢,则“冷却速度”可定义为:质量为1kg的物体,
叫做冷却速度。
相等
水
慢
单位时间内降低的温度
3.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填“A”或“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 ,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一个即可)
A
确保使用外焰加热
升高的温度
秒表
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固
液
气
熔
化
凝
固
汽 化
液 化
升
华
凝
华
吸
吸
吸
放
物质状态的转变
熔化
凝固
固态
液态
晶体 非晶体
不同点
相同点
晶体有一定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温度/℃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40
45
50
55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图像
A
B
C
D
温度/℃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40
45
50
55
硫代硫酸钠的凝固图像
A
B
C
D
比较两幅图像,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硫代硫酸钠熔化与凝固图象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温度
表面积
空气流动
影响因素
蒸发吸热
汽化
液态
气态
液化
(致冷)
观察阶段
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
气泡
温度
声音
观察要求
逐渐升高
大
由小到大
保持不变
由大变小
观察水的沸腾
小
蒸发、沸腾异同对比表
项目 蒸发 沸腾
不同
相同点
A、任何温度下
B、缓慢的
A、在一定温度(沸点)下
B、剧烈的
A、都是汽化现象
B、都要吸热
人造卫星的温度控制技术
——热管温控技术
思考:电冰箱工作时,其背面为什么会发热?
提问:气体液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讲述: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干冰与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
美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兰茂尔,在193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就和化学家谢弗等人共同进行了人工降雨的研究,当时他们也和其他科学家一样,通过加入各种尘埃微粒进行降雨实验。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的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电冰箱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兰茂尔只好临时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当他把一块干冰放进冰箱时,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刻凝华成了许多小冰粒,在冰箱里盘旋飞舞,人工云化成了霏霏飘雪。这一奇特现象使兰茂尔明白了:“冰晶”的形成,是人工降雨的关键,“冰晶”会把云中的水蒸气凝聚在一起,变成雨雪降落下来。1946年8月的一天,兰茂尔和谢弗租了一架飞机进行实验。他们飞入云海,将干冰撒播在云层里,30分钟后开始了降雨。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舞台上要表现云雾缭绕的效果是用“干冰”作道具,打开盛放“干冰”的容器,容器周围即产生大量“白雾”,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吗?
打开盛有“干冰”的容器后, “干冰”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而升华,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很多小水滴形成了雾。
这是因为:
当堂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I. 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卫生球变小了
C. 霜的形成
D. 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化成水
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液化放热)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凝固放热)
(升华吸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1.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C
2.在做晶体的熔化实验时,小明提出“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有没有关系?”。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将水和少量酒精混合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混合物的温度,并观察其状态,实验记录如下:
(1)该实验表明,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关系。
(2)根据该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利用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能将水和酒精分离
B.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会下降
C.该实验所用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
D.只要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就降为-6℃
有
B,C
3.同学们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乙中的温度计示数为 ℃。
(2)小应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冰是 (晶体/非晶体),理由是 :0~2min 升温比5~10min快,原因是 :
(3)小皓重新加冰,温水,也正确完成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丁所示,丙、丁图像有差异是因为小皓在实验中 。(回答一点即可)
-2
晶体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加入冰的质量较大(或温水温度较低或温水质量较小)
1.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C
2.小王以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下图。甲小杯为隔盐水加热,乙小杯隔油加热,丙小杯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外锅温度分别为盐水温110℃、油温200℃、砂温205℃,若甲、乙、丙三小杯的水均呈沸腾状态,则此三小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A
3.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同时沸腾
B.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C.稍后沸腾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D
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1.暑假小金去同学家,同学在一杯饮料中放入一种晶体颗粒,饮料瞬间“沸腾”起来,杯口雾气腾腾,小金拿起杯子时却又感觉凉凉的,同学告诉他放入的是干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饮料“沸腾”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B.“沸腾”时饮料的温度保持不变
C.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主要是因为蒸发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色雾气是水蒸气
A
2.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碘升华管是密封的玻璃管,内含少量碘晶体。用如图甲和乙所示的两种方案做“碘的升华”实验都能观察到碘蒸气。观察到的碘蒸气( )
A.甲方案中:一定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
B.甲方案中:可能是由液态碘液化而成
C.乙方案中:一定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
D.乙方案中:可能是由液态碘蒸发而成
C
3.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要放热的是( )
甲:壶口附近的“白气” 乙:北方的冬天,植物上的雾凇 丙:夏天的清晨,蜻蜓身上的露珠 丁:铁矿熔化成的铁水
A.甲、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甲、乙、丙
D
物质变化 变化现象 变化后有没有
别的物质生成 什么变化
铁熔化成铁水
灯泡发光
纸张撕碎
纸张燃烧
木炭燃烧
发光、发热
生成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生成
没有
没有
没有
有
有
变成许多碎纸片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
温度从低到高,颜色由灰黑变红变白,亮度变亮了。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二氧化碳;集气瓶变热,温度升高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2、化学性质: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
酸碱性
等。
看看我们会不会:
水沸腾
粉碎机将矿石粉碎
溶解性
气球爆破
冰会熔化
火药爆炸
可燃性
放烟花
水可以结冰
冰雪消融
蔗糖放入水中能溶解
煤燃烧
升华
酸碱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注意: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1.如图是曲阜的著名文化特产碑帖。曲阜碑帖是研究我国文字延承、书法艺术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碑帖制作所用到的笔墨纸砚四种材料中,涉及变化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的是( )
A.兔毛加工成毛笔 B.炭黑加工成墨块
C.芦苇加工成宣纸 D.尼山石加工成尼山砚
C
2.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①
易挥发
课后作业
西湖区期末综合卷(四)
要求:
1、最好在90分钟内集中完成。
2、周四晚23:00前拍照私发。(不要转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