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答题卡)(新高考Ⅱ)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答题卡)(新高考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8 20:34:24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Ⅱ)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这个“nature”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中国人经常感叹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来自《论语》当中孔子的学生子夏。这里说的“天”,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命运之天”。
还有一种“德性之天”。有一次,孔子带领一帮学生去宋国,在大树底下操练周礼。宋国的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桓魋很讨厌孔子,派人将大树砍倒,要加害孔子。孔子连夜离开宋国,学生为老师捏了把汗。孔子很自信地说:“老天将实现仁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这里说的“天”,就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
孔子心目中的“天”,既是自然的,又是有德性的,又能主宰人们的命运。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最重要的区别,在西方,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人生的智慧果,结果人就有了原罪。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中国人喜欢讲天地良心,人的内心“小宇宙”与天的“大宇宙”竟然是相通的!“大宇宙”的天道可以通过人的“小宇宙”的爆发,得以在人间实现。
“天人合一”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西汉的董仲舒很喜欢讲这个东西。人间有什么灾祸,比如洪水、地震,一定是人得罪了老天,皇帝于是要赶紧下罪己诏。另一种叫“天人相通”,明代的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良知与天是相通的,天理与人心就是同一个世界。
(摘编自许纪霖《什么是“天人合一”》)
材料二:
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书画和乐舞中传达着对天人合一真谛的体悟。王维在他那“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鸟鸣涧》)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也在物我为一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程颢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日偶成》),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中国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的所谓“情景交融”,正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和延伸,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认为书法艺术以源于自然为基础,立天以定人,但还当由人复天,笔补造化。
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苏轼的“身与竹化”,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等,说的正是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诗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合,技也进于道矣。”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自然山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灵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陶钧。山水之间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灵的乐园,故人们寄意云水,息心山林。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恽格《瓯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在说四时之景,与人的身心相互对应,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产生共鸣。因此,中国艺术把自然视为安顿心灵的家园和艺术灵感的渊薮。
总之,“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钱穆曾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其中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德性之天三层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指自然之天。
B.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不会合一的。
C.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交融汇合的产物,艺术创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弥补自然的不足。
D.作家、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自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天人合一”,材料一侧重于哲学角度,材料二侧重于艺术审美角度。
B.古人认为“命运之天”无法摆脱,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
C.古典诗歌创作讲究“情景交融”,追求“意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D.“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天人合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刘勰《文心雕龙》:“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C.梅尧臣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D.陆游诗云:“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分)
5.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话说乡味 费孝通
①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②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臭”的——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是可口。其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腌渍时间的适度。
④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可以当作蔬菜吃。油菜薹在市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货多价廉时大批买回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腌菜缸里的油菜薹变得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臭因人而异,喜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渗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⑤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薹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像我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味自然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按照大多数买客乐于接受的标准来决定让豆腐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
⑥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菜卤腌制豆腐的经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⑦我20岁离开老家,至今已整整65年。这样长的岁月里,我已和上面所说的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
⑧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会雇用专职厨师,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操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越过古稀的年限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不谈“乡味”,而引用诗句“乡音……”,从“乡音”谈起,目的是调动读者的共情心理。
B.作者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主要表现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
C.第④段作者从饮食文化上分析了为何吃不到记忆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D.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继承祖母的烹饪手艺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童年时的社会是文化单系继承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用腌菜缸制作卤和咸菜的情景,旨在为下文写臭豆腐做铺垫,突出作者的惋惜之情。
B.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议论、抒情,即丰富了内容,又使结构更灵活,富有感染力。
C.作者选取代表家乡独特“乡味”的意象——臭豆腐,娓娓道来,突出特色,展现情点,乡情乡味十分浓厚。
D.作者认为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去适应现在臭豆腐的味道,因为卤已不存,过去的做法已经消失了。
8.作者以臭豆腐为例话说乡味,这一味独特的“臭”让他想起了哪些往事?(4分)
9.一代有一代的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随州香菇、沔阳三蒸、黄石港饼、汪集鸡汤、麻城肉糕、黄陂三鲜、咸宁桂花糕、十堰三合汤等,“社会全方位”要做一期“家乡美食文化谈”节目,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本文,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明道二年七月,先是右司谏范仲淹以江、淮、京东灾伤,请遣使循行,未报。仲淹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不恤!”甲申,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廪,赈乏绝,禁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饥民有食乌昧草者,撷草进御,请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又陈八事,上嘉纳之。十二月,丙申,帝谓辅臣曰:“朕退朝,凡天下之奏必亲览。”吕夷简曰:“小事皆听览,恐非所以养圣神。”帝曰:“朕承先帝之托,万几之重,敢自泰乎!”又曰:“朕日膳不欲珍美,衣服多以缯缣,屡经浣濯,宫人或以为笑。”夷简因称盛德。帝曰:“偶与卿等言之,非欲闻于外,嫌近名耳。”八月庚午,上谓宰臣张士逊曰:“帝王之明在择人,辨邪正,则天下无不治矣。”士逊对曰:“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若选用得材,又邪正分别,尧舜不易此道也。”十月庚寅,有劝上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上曰:“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赞曰: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有司请以玉清旧地为御苑,帝曰:“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大辟疑者,皆令上谳,岁常活千余。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节选自《唐宋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B.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C.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D.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遣使循行”与“便可速遣之”(《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遣”含义不同。
B.“撷草进御”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进”含义相同。
C.“台谏”是唐宋时专司纠弹的御史(台官),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官)的合称。
D.“以备不时之须”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仁宗体恤百姓疾苦,江、淮、京东遭遇灾害时,同意范仲淹的请求,让他到灾区赈灾,并采纳了范仲淹八条减免租税的建议。
B.宋仁宗忧勤国事又厉行节俭,每次退朝后,亲自批阅奏章,不敢懈怠。衣食简朴,夜晚饥饿想吃烧羊,也告诫自己不要索求。
C.宋仁宗认为明君要善于选拔人才,明辨忠邪,并且施行政令一定要让天下人都认为适宜,没有听取臣子让其独揽大权的谏言。
D.宋仁宗心怀敬畏,爱惜民力。在遭遇水灾旱灾时,在宫中光脚祷告,拒绝扩大御苑,穿着洗过多次的旧衣,体现了仁爱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不恤!
(2)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
14.面对吕夷简的夸赞,仁宗为什么说“非欲闻于外,嫌其近名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临高台 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 谢朓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注】。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绮翼,这里指窗帘。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
B.王诗与谢诗描绘的登高所见之景都具有远近高低相结合的空间对比感。
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现诗人在夜晚于高台远眺。
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
16.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 , ”写出了以诚待人和傲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短歌行》中“ , ”写作者求贤若渴,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自己。
(3)啸,是撮口发出悠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古人常以“长啸”“独啸”“吟啸”“舒啸”等表达自己超尘拔俗、洒脱豪迈的心志,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到达蜀口已近黄昏。蜀水两岸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开了,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洒,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清香。此前,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晖,江岸木排上的鸬鹚纷纷跳入赣江戏水,好一幅渔舟唱晚的水上风景。
进入蜀口古村,古代科举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自南宋以来,耕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早已 ① ,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仅欧阳一姓,明清时期就产生了21位进士。进士的多少,往往是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文化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蜀口,和科举文化齐名的还有蜀口茶。相传明代成化年间,郭福可从遂川汤湖镇带回狗牯脑茶树种,与族人一起种茶、制茶。蜀口茶的制作工艺 ② 已逾500年,这种工艺的传承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徒弟的反复实践。以透明清澈的汤色和沁人心脾的浓郁醇香闻名的蜀口茶一年可产四次,尤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除此之外,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 ③ ,蜀口已成为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 ① 。
目前,发酵食品受到不少健康质疑, ② 。食品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土壤、水源、空气的多种污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也会积累下过量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 ③ ,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还有,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大量含有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阅读上述材料并提取主要内容,写出“发酵食品”特点的三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5个字。(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对于“规则”与“自由”关系的讨论却始终存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是需要遵守“规则”,还是需要打破规则?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语 文
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就自然能达到”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二、三段提到“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等,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诸多因素,并非只需要创作技巧。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没有说能够“改变命运”。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与天地间的规律,体现了“德性之天”,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B.“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体现的是“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含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这是对创作方法的讨论,不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D.“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故选C。
4.①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指出孔子讲到的“天”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②其次分别分析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③再次分析了中西方对“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④最后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①首先,作者在第一段从“天”的意义出发,如“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接着指出“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②其次,作者在第二、三段分别解释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如“这里说的‘天’,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命运之天’”;“这里说的‘天’,就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
③再次,作者在第四段分析了中西方对“天”的观念的不同,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在西方,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
④最后,作者在第五段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即“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另一种叫‘天人相通’”。
5.①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②指出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要通过人才得以实现。③说明艺术是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首先,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思是山川景物的自然之美是自在之美,不能自彰其美,也就是说,山水景物之美只有通过人的眼睛去发现,只有通过人的心灵去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到自然之美,否则,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是静寂的。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也在物我为一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等可知,这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其次,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结合句意可知,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要通过人才得以实现。
最后,从材料二第三段“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可知,这一句也说明了艺术是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B.“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错误。“作者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表现的是作者对家乡口味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故选B。
7.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因为卤已不存,过去的做法已经消失了”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原文“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 “但还是从众为是”可知,作者“认为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去适应现在臭豆腐的味道”的原因是想要顺应时代,跟随大众口味,且“过去的做法已经消失了”于文无据。故选D。
8.①念小学时,用自家的方法在家做臭豆腐;②家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臭豆腐;③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吃臭豆腐;④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用菜卤腌制豆腐,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相关情节的能力。
结合第③段“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臭”的——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是可口”可概括出作者回想起了念小学时,用自家的方法在家做臭豆腐;
结合第④段“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渗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可概括出作者回想起了家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臭豆腐;
结合第⑤段“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薹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可概括出作者回想起了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吃臭豆腐;
结合第⑥段“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可概括出,作者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用菜卤腌制豆腐,记忆中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9.①乡味不仅是家乡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②回忆乡味,能让我们找到情感的归属、灵魂的皈依。③一代有一代的口味,虽然时代变迁,承载乡味的传统美食也在创新或消逝,但乡味不变。共同的文化记忆不会变。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批量化的生产使家乡美食的乡味越来越淡,但便捷的物流也能让天南海北的游子随时随地品尝到似曾相识的家乡美食,重温乡味,以解思乡之苦。(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准确理解“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发言时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乡味传达的内涵,回忆乡味的意义,以及时代变迁之后,乡味为何不会变,乡味承载的记忆和乡情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化。
结合第⑤段“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薹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可概括出,人们对乡味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结合第⑧段“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可概括出,饮食里有传承,人们在回忆乡味中能够找到情感的归属和灵魂的皈依。
结合第⑥⑨段“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可概括出,一代有一代的口味,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不会变,乡味中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
结合第⑥⑦⑨段“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可概括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家乡美食的乡味也没有那么浓厚了,但是人们能在家乡之外品尝美食,以解思乡之苦,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这也是一种重温乡味的方式。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的言论本来是对的。然而处理天下事情,恰好不要专门从朕这里发出指令。如果只从朕这里发令,都是正确的就罢了,一旦不对,就难以马上更改。不如交给大家公开讨论,让宰相施行。“措置天下事”动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若自朕出”是假设复句,“皆是则可”是假设复句的后半句,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且“公议”是“付”的宾语,“不若付之公议”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
11.B【解析】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进’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是“进献”的意思,后者是“进谏,劝谏”的意思。故选B。
1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范仲淹八条减免租税的建议”错误,范仲淹先上奏请求减免租税,后来又上书陈述八件事,文中未明确指出这些事全是减免租税的。故选A。
13.(1)宫廷之中人们半天没有吃饭,会怎样?现在多处地方欠缺粮食,怎么可以不体恤灾民呢!
(2)吏部选拔官员,一旦因错误判人死刑而获罪,全都终身不能升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宫掖”,宫廷;“艰”,欠缺;“安”,怎么;“恤”,体恤。(2)“选人”,即选拔官员;“坐”,因……获罪;“失”,错误;“迁”,升迁。
14.①出于他谦恭勤俭、仁爱宽厚的本性。②勉励自己保持克勤克俭、勤政爱民的美德。③告诫臣子不求虚名,多做实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偶与卿等言之,非欲闻于外,嫌近名耳”可知,这是仁宗强调的内容,其中“非欲闻于外,嫌近名耳”,意思是“不是想要在宫外闻名,只是厌恶追求名誉罢了”,可见仁宗不求虚名,好做实事,也以此告诫臣子;结合“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可概括出,仁宗本性仁爱宽厚;结合“朕退朝,凡天下之奏必亲览”“朕承先帝之托,万几之重,敢自泰乎”可概括出,仁宗勉励自己勤政爱民;结合“朕日膳不欲珍美,衣服多以缯缣,屡经浣濯”可概括出,仁宗谦恭勤俭、克勤克俭。
参考译文:
明道二年七月,在这之前右司谏范仲淹因为江、淮、京东遭遇灾祸,请求朝廷派遣使者巡查,没有答复。范仲淹偷偷地请求(皇上)说:“宫廷之中人们半天没有吃饭,会怎样?现在多处地方欠缺粮食,怎么可以不体恤灾民呢!”甲申,(皇上)派范仲淹前往长江、淮河一带进行安抚,(范仲淹)到达后打开粮仓,赈济食用缺乏、断绝的人,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上奏请求免除庐、舒两地的折役茶和江东百姓的盐税。有饥民吃乌昧草充饥,范仲淹采摘乌昧草进献给朝廷,请求给六宫达官贵人看,以此戒除奢侈之心。又陈述八件事情,皇上嘉奖并采纳了。十二月,丙申,皇上对辅佐的大臣说:“朕退朝后,凡是天下的奏章一定要亲自批阅。”吕夷简说:“这样的小事都要去处理阅览,恐怕不能保养圣上的精神。”皇上说:“朕承载先帝的托付,万事的繁重,哪里敢轻松自在呢!”又说:“朕每天的膳食不想要美味佳肴,衣物多数是丝与细绢材质,多次洗涤(成为旧衣),有的宫人以此嘲笑(朕)。”吕夷简于是称颂(皇上)高尚的品德。皇上说:“偶然间和你们说起这些事,不是想要在宫外闻名,只是厌恶追求名誉罢了。”八月庚午,皇上对辅佐大臣张士逊说:“帝王的贤明在于选拔人才,明辨邪正,那么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了。”士逊回答说:“能真正了解别人就是圣哲,希望帝王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如果选拔任用能够人尽其才,又善恶分明,就是尧、舜那样的帝王也不容易做到啊!”十月庚寅,有臣子劝谏皇上要收揽大权,凡事都从宫中发出政令,不要让臣子弄权作威作福。皇上说:“你的言论本来是对的。然而处理天下事情,恰好不要专门从朕这里发出指令。如果只从朕这里发令,都是正确的就罢了,一旦不对,就难以马上更改。不如交给大家公开讨论,让宰相施行。施行后天下人不认为是适宜的,就由监察官员公开讨论其中的过失,更改就很容易。”
(史书)称赞说:仁宗恭顺节俭、仁爱宽恕,是出于他的天性,一旦遭遇水灾旱灾,有时在宫廷里秘密祷告,有时在大殿下赤足站立祈祷。有关部门请求把玉清宫旧地作为皇家园林,皇上说:“我承袭先王的园林,尚且认为太广大了,为什么这样做呢?”皇上在宫中夜里饥饿了,想吃烧羊,告诫自己不要宣扬求取,担心厨师从这以后摧残生命,来防备不定时的需求。判处死刑中有疑虑的,都让他们呈报朝廷,审理定案,每年常常使一千多人活下来,吏部选拔官员,一旦因错误判人死刑而获罪,全都终身不能升迁。君臣上下恻隐之心,宽厚的政务,用来巩固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左传》说:“作为君王,应该在仁爱上止步。”仁宗的确无愧于这个庙号。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都具有远近高低相结合的空间对比感”错误。王诗中描绘的楼台近处由下至上的落花与鸟儿,楼台远处天空中的云与月等物象在空间上可以体现出“远近高低相结合”,而谢诗中写景句“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描绘的是空中思归的孤鸟与远处连绵的青山,在空间上不能体现出“远近高低相结合”,故选B。
16.①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重在刻画自然美,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②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凄凉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①王诗写登高所见,将楼台远近上下的诸般景色一一再现,又环环暗扣楼台之高,用词讲究,意境优美,富有层次。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融入了铺陈与衬托的笔法,颇具艺术特色,全诗重在刻画自然之美,而诗人也正在其中,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正登楼惬意远眺,自在忘返的情景。
②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诗歌主旨——“思归”,交代了登台原因。“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之景。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诗人早晨即来登台辨认故乡所在,直到夜晚。“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凄凉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
17.(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3)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竭、傲、陌、阡、皋、幽篁。
18.①蔚然成风 ②薪火相传 ③流连忘返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对读书风气的描述,可知前文是谈耕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据此可填入“蔚然成风”。“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②根据前后文对蜀口茶的制作工艺传承的描述,可知语境指蜀口茶的制作工艺已经一代代流传很久了,据此可填入“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
③根据前文“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和后文“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提示,可知语境强调游客不想离去,据此可填入“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常形容对事物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忘记返回。
19.蜀口茶以汤色和香气闻名,其汤色透明清澈,香气浓郁醇正、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将长句化为短句,只需以主谓句的形式分别列举其特点即可。画波浪线句子的主语是蜀口茶,其特点分别是汤色和香气,以这两个特点闻名,其中汤色透明清澈,香气浓郁醇正、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
20.①有益于身体健康 ②原因有很多 ③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强调的是发酵食品的好处,再结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可知填写的句子应兼顾摄取发酵食品后对人体的影响,应填“有益于身体健康”。
②位于段落首句,属于总括句,根据下文的四个分句,谈到的都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所以前文可填“原因有很多”。
③根据下文“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知,此处是谈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和烹饪方式不当有关,再参照上文“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的句式,此处可填“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21.①风味独特 ②功效奇特 ③危险因素多 ④食用应合理 ⑤盐分含量大(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由“具有独特的风味”“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可归纳出“风味独特”“功效奇特”。
第二段,由“食品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多种污染”“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归纳出“危险因素多”;由“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可归纳出“食用应合理”;由“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可归纳出“盐分含量大”。
22.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这也是公认的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大量含有盐分”语序不当,应为“含有大量盐分”;二是“大家公认”语义重复,“大家”与“公认”中的“公”重复,可以将“公认”改为“认为”或将“大家”去掉;三是“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成分残缺,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根据语境可知,应在句末加“的原因”。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中阐述了三种人的说法,第一种人明确要遵守规则才有秩序;第二种人强调规则要用来打破;第三种人倡导秩序应有自由,自由应有秩序。这三种人的说法揭示了“规则”“秩序”“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积极的、好的规则或秩序,需要遵守;消极的、差的规则或秩序,需要打破;唯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自由,才能获得自由的秩序和秩序的自由。
“规则”一词既可以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也可以指“规律,法则”。因此,“规则”的理解应有正反两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因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死板地遵守规则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旧社会的秩序(规则),新时期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规则)等;但同样也存在着因破坏规则而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痛苦和灾难,轻则如高铁霸座,重则如酒驾车祸等各类违规现象。
当然,我们通常的思维有可能更多还停留在对打破规则之后而带来的乱象方面。但如果我们能把目光投向那些不合时宜或者落伍,甚至是反动的规则方面,或许我们的思维会有新的突破,能构思出佳作。
题目材料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现实意义,容易激发考生的思考,需要在文中体现其思辨能力,有理有据地谈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因此,“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或“消极的规则需要我们打破”的观点也可体现在作文中。
立意:
(1)守护规则,释放自由;
(2)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
(3)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
(4)规则与自由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
(5)在规则里品尝自由,在自由中完善规则。
例文:
于规则间沐浴自由之光
规则是维系风筝的那根长线,因为它的牵引,风筝才能在空中自由飘荡并能被顺利收回;自由是流水的波澜起伏,因为河岸的限制,湍流不再肆虐,奔涌向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合理规则的保护之下,我们才能尽情沐浴自由之光。
规则约束实现真正的自由。《淮南子》中云:“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规则引导并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严守国法,如包青天怒而铡奸佞,保持清明;遵守军纪,似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稳定军心;合理的规则和限制,会让人们获得更为有序的便利与自由。交通法规让我们各行其道,自由出行;校规校纪保障学生安心学习,思想驰骋。只有在规则和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拥抱并享受和谐的自由,正如戴着镣铐者方能跳出更美的舞姿。
诚然,规则的事无巨细与面面俱到会限制有序的生活,禁锢和拘束同样会扼杀甚至葬送我们的想象力,但遵守规则并不是要求我们墨守成规,死守刻板;而荒诞专制的规则必须要被打破。
自由之上,守护规则。孟德斯鸠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令人震惊,女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自由发泄怒火,忽视了乘客“安全第一”的规则,带来众多乘客丧命的悲惨结局。试想,若没有法律法规,社会恐将动荡不安,人类也会丧失理性;若缺少老师和家长的限制,又有多少青少年会误入歧途!可见,追求自由,绝非崇尚“自由主义”,勿让披着自由外衣的“乱花”“迷人眼”,我们应始终胸怀理性的准绳,规范自我言行。
规则与自由相辅相成。面对诗词曲赋的固定章法,有的文学家选择了自由创作,正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造就了一批古代文学作品的争妍斗奇,百花齐放。反之,自由亦可完善规则,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推翻声律辞藻限制,反对骈俪文风,力主文以载道,树立文学作品应“言之有物”的新规范。正是规则与自由的统一才产生了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
规则是社会有序与环境稳定的有力保障,自由则是创造与进步的不竭之源。在规则保护之下,自由方能一展长翼,振翅苍穹。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新高考Ⅱ)
语文·答题卡
语文 第4页(共6页) 语文 第5页(共6页) 语文 第6页(共6页)
语文 第1页(共6页) 语文 第2页(共6页) 语文 第3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