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历史课件: 第九单元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25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二历史课件: 第九单元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25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16 12:1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3课识记基础知识第九单元理解教材新知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 。
(2)俄国强占 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 。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 ”和威海卫。胶州湾旅顺广州湾新界 2.表现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清帝第五书》。
(2)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 ,进行全面改革。随后,又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
《 》等书籍。
(3)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和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明治维新俄彼得变政记 二、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
①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
②鼓励官绅士民 ,严禁官吏阻隔。
③精简机构,裁减 。定国是诏上书言事冗员 (2)经济方面:
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 。
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设立 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③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
,裁撤驿站。农工商业邮政铁路、矿务 (3)文化教育方面: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
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 。
③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八股大学堂译书局3.意义
(1)有利于中国 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2)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3)初步动摇了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民族资本主义封建统治秩序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材料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我的思考]
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君民共治。
体现: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设立大中小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但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观念未涉及。 一、推行百日维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社会条件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爱国官员的推动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之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6.统治者的支持
光绪帝为了维护统治,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定变法。 [特别提醒] 百日维新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但各方面的条件并不成熟。在当时根本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环境,也没有出现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只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来不及等社会条件完全成熟,就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由于他们的力量十分薄弱,在强大封建势力面前仓促上阵,难免会遭到失败的命运。
二、百日维新的特点有哪些?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 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探究]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作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 (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