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之名句默写--01诗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所绘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大部分描绘了梦幻中自己游天姥山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意在寄托自己的一种理想。
C.诗人借用幻想中的形象,表明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D.诗人借助于幻想中的形象,想曲折地反映自己长期在朝廷被权贵排挤、压迫、奴役的一种现实。
2.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A. 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 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 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 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
D.姚鼐是明末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散文的内容大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风格“清真雅正”。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副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联所写对象是陆游。“悲黍”即姜夔《扬州慢》中“黍离之悲”,此处表达了陆游对百姓遭乱的同情。
B,《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由西汉末年刘向搜集整理。
C,古代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以及杂言古诗;而近体诗是唐代及以后创作的律诗绝句的统称。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5.关于曾卓的诗作《悬崖边的树》的鉴赏,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 平原的尽头 /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 它的弯曲的身体 / 留下了风的形状 / 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 /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 首先是远景。“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喻指正义的进步的时代潮流,展示了“树”生存的社会环境,“奇异”是说风具有卓尔不凡的品质。
B. 接着是近景。不管处境多么孤寂,“悬崖的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倔强”,体现它逆境中的坚定。
C. 最后是特写镜头。树那凌空欲飞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D. 遇磨难而不消沉,经风雨而不易其志,悬崖边的树欲倒却又傲然挺立,可以被看作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6.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欢 乐
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A.这是一首柔美的小诗,其最大特色是:诗人用通感的手法,借助各种感官知觉,以具体的比喻意象,呈现了自己对欢乐这一高度抽象情感的层层体验。
B.第一节,诗人借助听觉和色彩视觉,将欢乐的深层美及其深层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欢乐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轻松明丽的一种心象景观。
C. 第二节,诗人则调用触觉和视觉,敏锐地抓住欢乐沁人心脾、暖人身心地表层审美特质及其体验。欢乐是一份能够使心灵“微微颤抖”的慰藉、关怀和呵护。
D.第三节,诗人将动态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交替使用,勾勒出欢乐如水中花、雾中月的飘忽不定,把自己从欢乐的沉思冥想中突然拉回铁一般冷酷的现实,暗示了现实中没有乐土以及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和彷徨。
7.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篱笆那边
[美·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A.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但又给人无限的遐想。
B.诗的结尾意味深长,无疑是对“上帝”调侃。
C.诗借孩子的口吻写,既充满童趣,又富有哲理。
D.此诗主旨在于反映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过程中的艰辛。
8.下列对诗词中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声调高亢,意气豪爽,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表明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出了诗人对家国的苦难无能为力,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也有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C.“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表现出孙何既威风又儒雅,他饮酒赏乐,吟唱山水,这说明他既有执政能力又能与民同乐。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家效力,对南宋统治者重新起用自己抗金充满希望和信心。
9.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之深。
10.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不轻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8.27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11.下列选项中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写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B.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点形象来实现。
C.在形式上,这首诗自由奔放,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脱去了格律的外壳,感情抒发更加自由,思想表达更加充分,使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好的表现方法之一,这首诗中就有很多细节描写和叙事成分,所以可以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说是一首写人的叙事诗。
12.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13.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14.对下列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诗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尺素”喻指“书信”,情感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相对照,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悲慨之情。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诗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在色彩上别具匠心,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句运用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更加突出一个“愁”字,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句运用夸张、反衬的修辞手法,借黄鹤不得飞过与猿猱也愁于攀援,生动形象地写出蜀道是难以逾越的险阻。
15.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请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A.①拂 ②落 ③横 ④一 B.①吹 ②上 ③圆 ④几
C、①傍 ②依 ③到 ④一 D.①有 ②袭 ③依 ④几
16.下面几句诗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绝句《春近》和曹幽绝句《春暮》两首的随意排列,若将《春近》一诗按序整理出来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春近登临意气佳 ②青草池塘独听蛙
③绿阴冉冉高天涯 ④亭台经雨压尘沙21世纪教育网
⑤更喜轻寒勒成雪 ⑥门外无人问落花
⑦林莺啼到无声处 ⑧未春先放一城花
A.⑥③⑦② B.④①⑤⑧ C.①④⑦⑥ D.⑧③⑤②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诗史”。
B.孟子名轲,被尊称为“亚圣”,他的主要主张是:民贵、君轻、仁政。
C.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小李杜”。
D.韩愈字退之,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9.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2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 ]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21.下列对《阁夜》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
B.诗歌颔联境界浑厚,言外有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军队提振士气的表现,星河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C.诗歌颈联写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作者感伤时世、忧国忧民。
D.诗歌尾联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的自我慰藉之语。
22.下列诗句不是出自泰戈尔诗集的一项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
B.我不知道你怎样地唱,我的主人!我总在惊奇地静听。
C.你的音乐的圣泉冲过一切阻挡的岩石,向前奔涌。
D.我的赞颂像一只欢乐的鸟,振翼飞越海洋。
2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对哪位诗人的最好评价?
A、范仲淹 B、辛弃疾 C、陆游 D、杜甫
24.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二十四桥”在今天的哪里?
A、镇江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25.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26.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2分)
27.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4分)
诗歌鉴赏:(共10分)
临 高 台①
谢 朓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②。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这首诗写于荆州,当时诗人为随王萧子隆的文学侍从。
②绮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28.请简要分析“常”和“孤”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4分)
答:
29.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后六句。(6分)
答:
四、默写
30.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
1. ,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指点江山, , 。(《沁园春·长沙》)
3. ,正如我悄悄的来; ,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9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3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
3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
3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5分)
阅读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回答后面问题。(6分)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怀念。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34.“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4分)
35.“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2分)
阅读下面两着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湖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36.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37.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8.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39.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八)①
汪元量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②。
【注】? ①南宋灭亡之后,诗人和宫女们作为俘虏被元军押解北上,此诗写于押解途中。
②《哭襄阳》:元军大举攻宋时,襄阳首当其冲,宋将吕文焕坚守六七年之久,但宰相贾似道坐视不救,致使襄阳失守。此曲为襄阳失守以后在民间流传的一支哀歌。
40.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的?(4分)
41.哭襄阳》一曲在诗中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42.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43.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44.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5分)
45.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6分)
六、语言表达
4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秋径
[宋]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锋顶下层层。
请描述此诗颔联“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中的情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80字。
47.扩写
阅读下面一首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首诗的意境,字数150-200。(15分)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48.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从唐代起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以前的诗都称为古体诗,如《诗经》、《离骚》、两汉南北朝乐府。近体诗指的是格律诗,唐以后也有诗人用古体写诗,如“歌”“行”“吟”“引”等,《琵琶行》属于古体诗。
B.律诗每首八句,偶数句必须押韵。“言”是指每句的字数,如杜甫的《登高》就是七言律诗。
C.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王实甫、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D.元曲结构通常是一本四折,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来介绍剧情。也有少数戏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
49.(1)《观沧海》中展现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2)_____________ 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
。
(4)诗是有形的,那是“烟笼寒水月笼沙, ”的轻烟淡月,那是“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花态草情。
(5)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或缺点呢?孔子在《论语》中认为 , 。
50..默写.
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
③桃李不言,??????????????? 。????????????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 ??????,术业有专攻 ?。 (韩愈《劝学》)
⑤忧劳可以兴国,??????????????? ?。??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⑦穷则独善其身,??????????????? ?。?? (《孟子·尽心上》)
七、名著导读
简答题(10分)
51.“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试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5分)
52.杜甫有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是《三国演义》中哪一个人物?请简要叙述他是怎样死的?(5分)
八、作文
53.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但是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兼收并蓄,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境界大开。
要求: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解析】自己长期在朝廷被权贵排挤、压迫、奴役的一种现实。不符合实际情况
2.D
【解析】这是强加寓意,其实此诗只是抒写悲秋的情怀。
3.D
【解析】无
4.A
【解析】略
5.D
【解析】D、“可以被看作理想化人格的象征”错,“塑造了一个敢于和不幸的命运搏斗,始终挣扎着、奋斗着、追求着的受难者的形象”。
6.B
【解析】B、“诗人借助听觉和色彩视觉”错,应是“借助色彩视觉和听觉”。
7.D
【解析】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这里的D选项此诗主旨在于反映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却又担心传统势力的束缚,那种矛盾心理。
8.D
【解析】表达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9.A
【解析】略
10.B
【解析】略
11.D
【解析】本诗是一首抒情诗,所有叙事成分,但仍然是抒情诗。
12.B
【解析】“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错误。在这里,语意同中有异,又进了一层。
13.D
【解析】《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不是徐志摩。而且,“反其道而用之”也不恰当,本诗无此意。
14.A
【解析】略
15.A
【解析】A答此题时必须认真审清题干。“对仗工整”,“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拂面”的是夏夜的“清风”;只有“月落”才显出“繁星满天”,且“拂”与“落”平仄相对;几只船“横”在浦口,形象传神,也符合深夜的特点;“闲适恬静”,自然是“一声笛起山前”好。“声声”、“几声”都太热闹了,而“有声”则对仗不工整。
16.B
【解析】略
17.C
【解析】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18.①B;②C。
【解析】第①题中的选项,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解说是很熟知的,如“题”、“推敲”、“不负言”等,而B项中“少邻并”的解释也一看便知是望文生义。“少邻并”“少shǎo”即少有邻居在一起,突出“幽居”,体现出李凝与世俗不融的性格。第②题,解答时除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缜密细致的思考。如选项B中 “鸟鸣山更幽”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的“思考与练习”中就有,用来让大家体会《故都的秋》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表现“秋的幽静”的反衬效果。再看原诗,首联写出了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中间两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C项却悄悄置换成“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许多同学因粗心而对此浑然不知,所以答错了题。由此可见,古诗鉴赏须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临场做题时,反复阅读原作,领会原作内容,这样才有把握答好鉴赏题。
19.B。
【解析】本题分析正确的选项A、C、D,是分别从风格、意境、写法对两首诗作出的解说。B项错在哪里呢?B项说“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其实,刘诗前两句是在与悲秋者的对比中,直抒胸臆;第三句是“景语”,写冲破秋日萧杀氛围的“鹤”,借“鹤”的排云直上,矫健凌 厉,点染自己所赞颂的秋气。末句点题,“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便能奋发,而不会于秋日感到“寂寥”。全诗蕴涵哲理,情景交融,无比喻。“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视为夸张。徐诗中的比喻、夸张比较明显。
20.
C
【解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诗人从生活现象入手,告诉我们,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方式之外,生活仍有很多的、不可知的存在方式,现实生活中许多看似熟知的事物,也具有值得我们探究和重新认识的价值。“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这正好深刻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分析诗句不能脱离诗歌整体语境。
21.B
【解析】
22.A
【解析】无
23.
D
【解析】
称赞杜甫,为郭沫若所题。
24.
B
【解析】
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在今 扬州。
25.
C
【解析】
唐贾岛《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26.“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27.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1分)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2分)
【解析】略
28.
“常”字表明了诗人常思归却回归不得,“孤”字似写飞鸟之状,而实写诗人自己远离故乡,两个字传达出离人思归不得的愁苦之情。(4分)
29.作者通过“孤鸟”“连山”“清风”“寒色”勾勒出一幅肃杀的秋色图,(2分)生动地衬托出诗人的哀怨和凄楚。(2分)结尾直抒胸臆的句子更是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解析】略
30.略
【解析】略
31.暮春 飞花
32.思念故乡之情(2分)
3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5分)
【解析】
31.景物描写。
32.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结合题目与正文可知。
33.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结合题目与正文可知。
34.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之处。
3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
34.颔联描绘客观景物。“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很好的烘托了作者因杜甫离去而产生的思念之情。
35.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
36.《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7.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析】
36.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37.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38.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39.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解析】
38.抓住诗中的景象来体会作者的感受,注意“萧萧”“惨惨”的信息。
39.注意诗歌鉴赏中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抓住关键的意象“一鸟”“和雨”“寒云”等词;同时注意体会“独”字和“惊”字。
40.描绘了一幅惨淡荒寒、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2分)是通过(青)天、(荒)月和淮田(战场)三个意象表现的。(2分)
41.渲染了悲怆、凄厉的氛围,(1分)揭示了国破家亡、沦为俘虏的原因,(2分)表达了诗人的一腔悲愤之情(1分)。
【解析】
40.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4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42.上阕作者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 答出上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下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作者的心情,给1分。
43.(6分)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每答出一个手法并分析,给2分;最多给6分。
【解析】
42.本题所问“徒感慨”“空怅望”,其实已部分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感慨”“怅望”。其实本题要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和注释详细分析。
4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不难看出“借景抒情”。通过古今内容可知“对比”“用典”。由词中“徒感慨”“空怅望”可知“直接抒情”。
44.(5分)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3分)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2分)
45.(共6分)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2分)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4分)
【解析】略
46.参考示例:
孟秋新雨之后,金风送爽,凉意宜人,密林深处宁静至极,忽然,诗人听到轻微的步履声,他打破了寂静,显得分外清晰,原来是诗僧回来了。(要突出作者“以动写静,以声绘寂”的手法。)(6分)
【解析】略
47.意境描绘中要突出环境的宁谧清幽以及诗人的恬淡娴雅。
【解析】略
48.C
【解析】无王实甫
49.(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4)夜泊秦淮近酒家,乱花渐欲迷人眼。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注意必须和原文的字一致。
9.50.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小人之交甘如醴 ③下自成蹊? ④闻道有先后 ⑤逸豫可以亡身 ⑥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 无
51.在《药》的瑜儿的坟上添上一个花环。《药》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背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52.孔明(诸葛亮)。孔明病发,夜观天象,点灯祈福增寿;司马懿遣军试探,魏延慌乱入报,踏灭主灯;孔明吐血卧床,安排后事而死。
【解析】略
53.评分建议:将学生作文分为四类:一类卷:50 ~ 60分;二类卷:43 ~ 49分;三类卷:36 ~42分;四类卷:35分以下。以42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语文成绩好些的学校平均分控制在45分上下,语文成绩一般的学校,平均分控制在42分上下;语文成绩弱些的学校平均分控制在40分上下。错别字,一字扣一分;标点符号不规范,扣1-3分。
评分参照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