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项之名句默写--02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句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句是( )
A.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B.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歌曲歌唱的民间小调,叫曲、杂曲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府或诗余等。词牌不等于题目。
B. 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叫阕。阕是音乐终了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单阕或多阕的。
C. 词起源于隋唐,从民间逐渐转为文人创作,全盛于宋代。词史上先后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
D.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
长调。慢词指的就是长调。
3.对于下首宋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注]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A.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离家万里,敌人还未被打败,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
C.作者在这首词中,以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边关将士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怀。“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忧思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描摹将军战士的感伤之态,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D.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4.对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天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5.对《念奴娇? 昆仑》这首词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念奴娇? 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A.“横空出世”,横在空中,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首句从空间角度,表现昆仑山的雄伟、阔大。
B.“飞起玉龙三百万”,形容披雪的群山连绵起伏,像千条万条玉白色的巨龙在飞舞。“三百万”,数词虚指用法,形容很多。
C.“安得倚天抽宝剑”,“安得”,怎么能。“倚天抽宝剑”,即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D.“把汝裁为三截”,形象地写出了改造自然的巨人形象。“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写昆仑山经过全人类的改造,化害为益,全世界人民“凉热”共享。
6.下面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壮的语调抒发胸中郁闷。词中描写的场面壮阔,将江山之胜与怀古豪情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举重若轻、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
B.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秋天傍晚与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下片是词人想像离别后心爱的人孤苦凄凉生活的情状。
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D.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回忆自己年少时与同伴一起畅游湘江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在江海横流的时代力挽狂澜的豪迈情怀。
7.填入下面空格处的诗句,恰当的一组是( )
念奴娇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 。
A.别是闲滋味 更看今日晴未 B.却又闲愁滋味 更看今日晴未
C.别是闲滋味 更看家国破碎 D.却又闲愁滋味 更看家国破碎
8.对《醉落魄 咏鹰》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A. 词的上阙“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
B. 词人运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只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C. 下阙“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一句中,“狐兔”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朝廷中的奸佞小人。
D. 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9.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作者以实写方式,描绘了眼前千里烟波、低沉暮霭与辽阔楚天,表达自己对前途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的感受,抒发了内心凄婉哀怨的情感。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道出了作者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在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与无奈。
C.《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作者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西沉的落日与失群的哀雁的悲凉之景。这一景情结合之句颇具的暗示性,作者借此表达对南宋王朝渐衰,英雄孤独落寞的抑郁悲愤之情
D.《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让人们看到了菊花飘零一地的深秋悲凉之景。然而飘零的何止是菊花,作者以花写人,写尽了自己遭遇不幸而憔悴不堪的内心。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B.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词有词牌,词牌对词作的内容起概括的作用。
C.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所学《登建康赏心亭》及《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南渡后所作。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土,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11.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 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12.对下列诗句加点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B.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桑榆:日落处,比喻未来的日子,尤指晚年。
C.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后多用来表达思归的心情。
D.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供游人休息和送别的亭子。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虞美人》)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题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 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苦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秆未晚,且此徘徊。”
(说明:这是宋代词人刘过填的一首词。当时辛弃疾任浙东安抚史,召刘过任其幕僚,刘过 便以此词作答。)
(1)这首词的词牌是:(??? )(2分)
A.念奴娇????? B.永遇乐????? C.水调歌头????? D.沁园春
(2)词中主张“不若孤山先访梅”的人是:(??? )(2分)
A.香山居士??? B.林和靖????? C.坡仙老??????? D.作者自己
(3)词中“暗香浮动”源自七律《山园小梅》的第二联。这一联的上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 ”,请选出下面正确的对句:(??? )(2分)
A.暗香浮动月正明???????????? B.暗香浮动会断魂
C.暗香浮动共金樽???????????? D.暗香浮动月黄昏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斗酒彘肩”典出《史记·项羽本纪》。
B.这首词用想象中白居易、林逋、苏轼赞西湖美景的对话,组织成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C.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辛弃疾邀请他任幕僚的推辞之意。
D.从这首词的风格上推断,对过应属于婉约派词人。
15.阅读下面一首(念奴娇)。完成下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 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应填的诗句依次是:(??? )(3分)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睨柱吞赢”指的是(??? )(2分)
A.唐雎在秦廷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发著文批判秦皇赢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何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16.
有一首词的上阙是这样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请判断这首词的词牌是哪一项?
A、声声慢 B、苏幕遮 C、江城子 D、念奴娇
17.
“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么东西?
A、水生蕨类植物 B、浮游动物 C、乔木 D、菌类植物
18.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19.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D、李商隐
20.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上首词属于下列哪一类词?( )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D、古体词
五、诗歌鉴赏
2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日 汪 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张世南《游宦年纪闻》说:“此诗一出,为诗社诸公所称。”可见其表现力。请赏析诗中“笑”的妙处。
2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
2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 黄陵庙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女神。③准拟:准定。
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3分)
——————————————————————————————————————————————————————————————————————————————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2分)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2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概括叙述这首词的思路。(2分)
②“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③“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宋代巨野人。晚年贬知黄州,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贬商州团练副使。真宗时,以直书史事,再贬出京,之黄州,徙靳州。
26.词中“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4分)
27.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说明】公元1196年除夕前五日,白石道人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里,途经吴松(今江苏吴江),遂作此词。
28.历代认为“画船愁过石塘西”中的“愁”字用得极妙,请对“愁”字进行赏析。(5分)
29.全词是怎样将景和情联系起来的?请简要分析。(6分)
3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注),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3分)
答: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语是什么?为什么?(2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1.下列对这首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狼狈”指同行人在雨中进退都感到困难,“不觉”意思是“不在乎”。
B.“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徐行” 的意思是 “慢慢地走”。
C.“轻”说明在雨中行走,拄竹杖、穿芒鞋要比骑马更加省力、快捷。
D.“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界风雨,又暗指政治上“风雨”。
3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小序中的“已而遂晴,故作此”,看似闲笔,却是点睛之笔,与词的结尾形成自然的呼应。
B.“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抒发词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一蓑烟雨任平生”含义丰富,引人沉思,抒发了词人不受外界风云变幻干扰,坦然自信的生活态度。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是词人面对政治“风雨”的超然态度,也是他归隐田园的具体行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 溪? 沙(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33.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5分)
34.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3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
(2)本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3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①冷光相射。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 注:①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此词是其辞官归隐途经岳阳楼时所作。②沉累:亦作“湘累”,指沉江的屈原。累,无罪被迫而死的人。
37.上片以“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作结,有何作用?(4分)
38.简析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词中指代抒情主人公的丈夫。
39.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作用?(5分)
40.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写到了“断魂”,上面这首词也写到了“断魂”,那么,两篇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作具体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41.“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5分)
42.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44.词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5分)
答:
45.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8分)
? 鹧鸪天(元)魏初
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2]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 [2]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Luan团圞:形容园的样子。
46.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③低亚:低垂。
(1)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9.词人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6分)
???
50.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5分)
???
参考答案
1.D
【解析】A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B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2.D
【解析】“慢词指的就是长调”错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3.C
【解析】无
4.B
【解析】“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5.A
【解析】首句不仅从空间角度写昆仑山之高大雄伟,也从时间角度上写其历史悠久、历经沧桑。“阅尽人间春色”可证。
6.
B
【解析】
本题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核对课文内容或写法的理解能力。
7.A
【解析】无
8.C
【解析】略
9.A
【解析】“实写方式”“眼前”错
10.C
【解析】A项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项中“词牌对词作的内容不起概括性的作用”。D项中《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佳作。
11.1、C 2、 D
【解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的“子”是指孔子。
2: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不是说要神女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而是强调“当惊世界殊”,神女该会惊讶世界跟从前不同了,来突出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12.C
【解析】(子规:杜鹃鸟,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3.
D
【解析】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直抒胸臆”错。
14.
DBDD
【解析】
(此词撷口语入词,音韵灵活,意境开阔,思想豁达,是较明显的豪放派诗歌)
鉴赏:“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把樊哙放到一个“风雨渡江”的环境里真亏改之想得出,可与易水荆卿和《大风歌》相比。然没痛快下去,被三位“驾勒吾回”,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游起水软风轻的西湖来。东西二涧,南北高峰,里外二湖,孤山访梅,“风雨渡江”的狂暴淋漓呢?跑心里去了。此逆入法,亦刘永济先生说词家抒情法的“辞虽旷达(悠闲)情实郁抑”,如苏轼“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虞美人》)月下花前,何能真慰刘过。郁达夫所谓“万一国亡家破后,对花洒酒岂成诗”也。
刘过一生力主恢复北土,并一直积极实践。与辛弃疾的交往即例证。自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士大夫“讳言恢复”,文恬武嬉醉生梦死得过且过,到刘过作此词的嘉泰三年(1203),已经“太平”了四十年。刘改之借三位古人的名作描绘渲染“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与樊哙“斗酒彘肩”风雨渡江的浓墨大笔粗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关西大汉执铁板的高唱:“岂不快哉!”压倒了风雨,对淡妆浓抹的西子、峥嵘图画的楼观和暗香疏影的梅花来说,不啻振聋发聩的晴天霹雳。所以刘过此作,本意全不在摭拾前人,而在扫空万古,──临安快要化为鬼域和阴曹地府了!也许这才是改之描写“白日见鬼”的良苦用心。“风雨渡江”,显然是刘过旦夕想望的“北伐”的象征。
这是刘过直接写给辛弃疾的第一首词,据说辛得之大喜,邀去酬唱弥月,临别赒之千缗。刘是终身流落江湖的一介布衣,据词话,辛曾数次巨资周济,但刘屡随手荡尽。
15.
DC
【解析】
译文:江水连天一派辽阔,可恨东风,不肯帮助人间的杰出英雄人物。蜀地的子规金陵的花草都在夕阳斜照里,怎能忍心看到这荒芜的都城,倾颓的墙壁!铜雀台的春恨之情,金铜仙人的秋日眼泪,这个亡国耻辱要靠谁来洗雪!光芒四射的剑气上冲云霄,辜负了它把自己作为特出的豪杰。
想不到前回脱险越过江海得到余生,历尽艰辛往南行程万里,把生命交托给小舟一齐出发。为的是与海鸥结成盟友才留下这双醉眼,仔细观察浪涛起伏烟云幻灭。要象蔺相如持壁睨柱的壮气压倒秦嬴,像诸葛亮回军惊走司马懿,千古流传的上冲冠的怒发。陪伴人们没有入寐,应是秦淮河上孤零零的明月。
16.
B
【解析】
苏幕遮 怀旧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7.
A
【解析】
“满江红”有四义:一、植物名;二、中药名,即前述植物入药;三、词牌名;四、京剧剧目。
别名:红萍、红浮萍、紫薸(piáo)、三角薸
分类:蕨类植物门
18.
B
【解析】
选自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9.
A
【解析】
选自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20.
A
【解析】
无
21.“笑”运用拟人手法,与前面的“嫣然”自然呼应,写出长出篱笆的桃花,似开未开,嫣然含笑的风姿和神韵,令人沉醉,也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解析】略
22.两首词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不同。
《醉花阴》营造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解析】略
23.答案:1)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2)达观、豪迈的胸怀;例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使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结合诗句分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无
24.(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解析】无
25.①2分。词的上篇着重描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下片侧重抒发怀人思念之情。(1点1分)
②4分。反衬(1分),词人借双飞燕和两行雁或成双成对的燕和雁反衬自己此刻的孤独(2分),抒发了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的情感(1分)。
③4分。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1分),分别用“秋水”和“春山”比喻思念女子的眼睛和眉毛(1分),想象远方的丈夫正思念自己,使意境更加开阔(1分),也形象的刻画家中的妻子更加年轻娇美。(1分)。
【解析】略
26.在濛濛雨幕中,村落鱼市点缀在湖畔水边;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27.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思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解析】略
28.(5分)画船经过石塘西时,满河打头风浪,把船猛烈摆布(1分),著一“愁”字,将“画船”拟人化(2分),似乎画船也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形象表现出词人因风浪阻碍行程的愁绪(1分),更突出了词人的归家心切(1分)。
29.(6分)词上片极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景象惨淡,借景抒发归家受阻急切而沉重的心情(2分)。下片极写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景象喜庆,将自己即将归家的欢愉心情寓于景色描写中(2分)。全词运用对比手法,将上片的哀景愁情与下片的乐景欢情进行对比(1分),以突出词人的归家之乐(1分)。
【解析】略
30.
(1)(3分)落花,老柳,过时的樱桃。(每个1分,只填花、柳、殷桃,得一半分数)
(2)(3分)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亦可答出“回文”手法。我思君处君思我。)(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
(3)(2分)“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说出“点”或“破”1分,分析1分)
【解析】略
31.C
32.D
【解析】(1)C “竹杖芒鞋” 指条件简陋,“轻”说明他旷达的胸怀、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2)D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无归隐之意。
33.诗人通过三句诗,描绘了一幅湖上春光图(1分):湖中的桥上隆隆驶过绘着彩画的车
轮;春云在天上飘逸,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云影;春水无波,碧绿滑静,像琉璃一样晶莹无尘。
(2分)作者采用了比喻等艺术手法(1分)描写了清新美好的画面,喧腾热闹的氛围。(1分)
34.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表达了由喜悦到日暮须归的无奈、惆怅之情(2分)。
诗人先写湖边堤岸上依依的杨柳,柳丝低垂,像是要热情地挽留住湖边的游客;再写枝头上的小
鸟,以悦耳的歌声呼唤游人莫要归去。但湖景虽好,却已暮色笼罩,不能不归,给人一种无奈的
遗憾之情。(3分)
【解析】
3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34.如学生答移情或拟人都可给2分。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出主意挽留。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
35.①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②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往昔置换了对比现实之悲哀(2分),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1分)
【解析】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天涯海角悲凉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元宵,只能令人心酸。下片紧接上片的思路: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这就是变乱前“全盛时”的情形。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连结全词的关键:从幻梦中醒来,在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
36.(1)(3分)D(“冬日的太阳”应为“凄冷的太阳”)
(2)(4分)【参考答案】
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2分)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
(2分)
【解析】略
37.(4分)这二句,一方面刻画出词人从傍晚到月夜倚栏凝思的情态,另一方面为下片直抒胸臆做了铺垫。
38.(4分)词的下片作者凭吊屈原,感慨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解析】略
39.(5 分)作者精心选择了萋萋芳草、柳、悲啼的杜鹃、朦胧的黄昏、雨打梨花等一系列意象(2 分),这些意象营造出暮春时节凄清悲凉、令人伤感的氛围,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凄苦伤感的心情。(3 分)
40.(6分)不相同。(1分)杜诗写孤身的旅人在纷纷的春雨中赶路,触景伤情,“断魂”指思念家人,愁绪满怀;而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思念在外的丈夫,但又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因而极度悲伤,“断魂”是思夫之愁。(5分,意合即可)
【解析】略
41.
42.比喻(拟人)(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②想象、虚实结合(或对比)。“别时”句,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但往事不堪回首,只能使临行时的心情更加沉重。③以景结情。末句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颇具蕴藉含蓄之致。(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
【解析】略
43.
(1)①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②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①手法:对比。②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解析】
(1)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注意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虽然有“用典”手法但并不突出。
44.词的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3分)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了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2分)
45.拟人,想象(虚实结合)。(2分)“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2分)抒发了作者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2分)
【解析】略
46.
47.
【解析】
48.
(1)表达了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孤寂之感。(2分)词人倚楼怅望,金陵山水在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想到六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1分) 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1分)(意思对即可)
或者: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1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意思对即可)
(2)“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略
49.
50.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