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6 13: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苹果”蔫了,创新不灭
“如果我们不考虑股票名称,只告诉投资者这里有一支股票在过去五年中涨了420%以上,你会得到一个一致的答案:卖掉。”《基金研究》的作者列奥尼德·科诺普卡如是说。美国的这位仁兄认为“苹果”的股票过热了,存在着泡沫,并且随着乔神的离去,即将破灭。他甚至很直白地建议股民直接卖掉“苹果”的股票。
“苹果”股票的泡沫真的要破灭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是,当我们深入地去分析,却发现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毕竟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所谓“大船”翻船的骇人案例。
当然,在上帝想用iPhone 5而请走了乔神之后,唱衰“苹果”的大有人在。铁定的事实就是乔布斯的不幸逝世是苹果公司的巨大损失。而随着乔布斯的离去,“苹果”帝国是否也会随之动摇,成为业界最大的一个疑问。这一天会不会到来,有待时间去验证。而不争的事实就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还没有谁可以成为史蒂夫·乔布斯,没有人可以担当这种充满远见和超凡魅力的灵魂角色。
另外一个疑问则是:iPad之后“苹果”还会有什么令人心动的革命性战略新品?我们都知道,“苹果”之所以能在业界屹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革命性的战略新品功不可没。当下,乔神走了,“苹果”拿什么开创性的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果粉”?
我们都知道,颠覆性的创新是“苹果”的灵魂,也是乔布斯的灵魂。正是这种贯穿于整个品牌当中的灵魂,让“苹果”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从而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要去作市场调查,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当今世界,或许也只有乔神敢说出这样的话来。而在这里,正因为创新的存在,这种消费者内心深处所需求的却又浑然不觉的东西,才会被“苹果”牢牢抓住,所以它的产品才如此让人惊喜。
如果泡沫的假设成立,那泡沫一定是乔布斯亲自吹起来的。乔布斯走了,泡沫也要破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即使“苹果”股价真的如这位“乌鸦嘴”仁兄所预测的那样,到了2012年也许就会跌到85美元的新低点,甚至真的就破灭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乔布斯缔造的“苹果”帝国,依然会是最值得咱们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它的颠覆性的创新,它无可企及的品牌运作能力,以及对消费者强大的牵引力,几乎让所有的企业难以比肩。
当然,学习“苹果”,以“苹果”为榜样,并非就是“复制”乔布斯。说到这一点,我想起之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则旧闻,说的是某地方欲以5000万元的投入培养1400个“乔布斯”,被大家称为“乔布斯工程”。以5000万的投入培养和引进人才,不管力度大小,做了总是好事。只是当华丽地被解读成1400个“乔布斯”的时候,让公众想到的也就大概只有一个新的计量单位:1乔=25/7万元。
按照这样的思维,还不如直接去户籍部门申请把姓改成乔,名改为布斯,大概这1乔的成本也大大地降低了吧!
我们说以乔布斯为榜样,学习“苹果”,并非就是等于复制“苹果”,复制乔布斯,而是将乔布斯留下的遗产——创新精神延续和深化。要知道,抛却创新,这样的“苹果”,即使真正破灭了,真正蔫了,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
1.下列关于“苹果”蔫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基金研究》的作者建议卖掉“苹果”股票的原因是他认为“苹果”股票过热而存在泡沫,并随着乔布斯的去世而即将破灭。
B.作者认为“苹果”股票泡沫的破灭是有可能的,毕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已见过太多的所谓“大船”翻船的案例。
C.作者认为,虽然“苹果”帝国具有其他企业难以比及的优势,但目前情况下,似乎没有谁可以成为第二个乔布斯,“苹果”帝国的地位将会被动摇。
D.“苹果”如果抛弃了颠覆性的创新精神,即使真正破灭了,真正蔫了,也没有什么值得怜惜的。我们要做的是延续这种创新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变,某种程度上在于贯穿于整个“苹果”品牌当中的灵
魂让“苹果”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B.“苹果”股票的泡沫将会破灭的论调,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有点耸人听闻;但是,当我们
深入地去分析时,却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
C.“乔布斯工程”是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好事,如果能够顺利进行,中国基本上会出现1400
个乔布斯式的人物。
D.乔布斯的不幸逝世是“苹果”公司的巨大损失。乔布斯的离去,是否会使“苹果”帝国
随之动摇,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乔布斯的不幸逝世是“苹果”公司的巨大损失这一铁定的事实,《基金研究》作者的论断,唱衰“苹果”的人不在少数,这些内外因都证明“苹果”泡沫会破灭。
B.乔布斯走了,如果继ipad之后“苹果”还能继承颠覆性的创新精神,开发出战略新品,“苹果”公司就有可能继续立于不败之地。
C.即使2012年“苹果”股票有可能跌到85美元的新低点,甚至破灭,但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帝国依然会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而中国想要真正学习“苹果”,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
D.“不要去做市场调查,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显示了乔布斯的创新魄力,也说明乔布斯的创新挖掘出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公皋传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首领 。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在军营门前喧哗,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 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4分)
答: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
答:
(二)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
别茂嘉① 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②,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③、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①茂嘉:辛弃疾的堂弟,时因事贬官。②燕燕:《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③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8.“绿树听鹈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营造了什么氛围?(2分)
答:
9.分析“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一句的表达技巧及作用。(4分)
答:
10.本词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
(三)默写。(10分)
11.(1) ,梨花一枝春带雨。
(2)心非木石岂无感, 。
(3)熊咆龙吟殷岩泉, 。
(4) ,江月年年望相似。
(5) ,烟光凝而暮山紫。
(6)东风不与周郎便, 。
(7)战士军前半死生, 。
(8) ,宠命优渥。
(9)钉头磷磷, 。
(10) ,夜深千帐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中的小题。如果都作答,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人淡如菊
郭春燕
①友人常说,人淡如菊,浮生若茶。于是赠我菊花茶,我颇以为奇。
②既是花,又是茶,那该是怎样清逸俊朗的模样?
③花性妩媚多姿,沸水冲之,刚才还略显干枯的几枚花瓣随波翻腾,一朵朵黄色的菊花盛开在透明玻璃杯中,如浴在水中的女子,爽洁清新,盈盈动人。茶性香醇雅淡,待花瓣落定,把盏轻饮,浅浅的隐隐的一股清香,顺喉而下,片刻便达肺腑,顿觉心骸倶松,一切释然。其花艳,其茶淡,渐渐地氤氲成一缕风,一絮云,在空中闲来荡去。细酌之,人生为何不凝成一杯菊花茶,滤掉俗尘,拂去杂念,独自逸然地开放?
④茶香缭绕,隐约可见青郁的山上,飘下一人。他荷锄背笠,短衣绾裤,衣襟上斜斜地别着一枝嫩黄的菊花。他步风踏尘,来到自家竹篱茅舍前,推开虚掩的柴门,随手将那枝菊花插在竹篱上。
⑤他就是晋朝的陶渊明,因为不愿向小人俯首,不为五斗米折腰,遂躲至村野乡陌,吟诗作文,经营一方田亩,不问世事,快活潇洒地打发着时光。其后的许多文人争效其法 ,一旦失意落魄,便轻甩发须,仰天大笑出门去,寻山林,觅村舍,远离尘世,在自然中了度余生。
⑥中国文人向来处穷达用舍、水清水浊之间,白以为濯缨濯足、行藏在我,胸中一股清气,总想以己之志肆逞天下,却往往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遭贬谪,便自嘲:天涯何处无芳草。拈一枝菊花,枫桥夜泊,寒江钓雪,将人生沏成了一杯淡茶,涵蕴味永,朦胧了秦时明月,清癯了唐宋诗词,那缕茶香绕过花丛,悠悠,淡淡,一直飘荡到今天……他们虽然称不上伟大,却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保持了内心的独立与完整,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行。
⑦中国文人就在这两种人生理想中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出与入之间做着人生的决定。但惟其如此,中国文人的生活才显得那么丰富有致。这时,菊花兰草,自然就成了心灵的调剂品。现在我们可以感知一下菊的妙处:轻轻地脱口而出,唇齿之间无需费力,而那种清韵便随徐徐气息悠然淡出,一如其姿态的优雅与脱俗。在乡间,田埂上,小路上,车辙辗过,牛蹄踏过,泥泞中依然可见清瘦的野菊花,怯然,却坚毅地微笑着。拢在手里,沁出一股冷冷的暗香,未及盈袖,却萦回于鼻喉齿颊之间,舒缓而畅意。我相信它小小的体内一定吸取了天地自然的精华和灵气,澄清了尘埃和芜秽,莹心一片,于是韵致天成,佳趣横生。在城市里,菊并不鲜见,花瓣繁复,叶绿且阔。花容日渐丰美,但却少了一种峭拔和秀挺。甫一照面,也不再会愕然惊诧。蓦然回首,心中的那枝野菊花已悄悄摇曳,发出淡淡幽香……
⑧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怀里抱满菊花,笑在灿阳下,那实在是一幅纯美的图画。这缘于淡泊无尘的心境,而这种淡泊又不是了无牵挂。渗透点点人性的温存,又不贪恋其温存。
⑨秋霜降,众芳谢,唯有一枝枝菊怒放。枝叶俏然,花容清冽,皎然而超尘。尤其在月夜,朗朗清辉泼溅花上,晶莹剔透,冷冷不可浸淫。此时,端详杯中的菊花,无言无语,悄无声息。它已从绚烂归于平淡,却自然地伸展身躯,浴在净水中,清雅,和润,自成一格。臻此,又何尝不是一种升华?
⑩茶已微凉,轻啜,却是沁透肺腑,神清目爽。
人淡如菊,菊淡似人……
(1)文章第④段对陶渊明自田间归来的动作描写得极其传神,试举出两例加以赏析。(4分)
答:
(2)第⑥段划线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行。
答:
②甫一照面,也不再会愕然惊诧。
答:
(4)文章以“人淡如菊,菊淡似人……”收尾,请探究这一结尾的妙处。(6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①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②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③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④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⑤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⑥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⑦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2)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五、语言文字积累及运用(22分,选择题每题3分)
14.下列各项中,音、形都正确的一项 ( )
A.鼙鼓(pí ) 临邛(qióng) 櫋(mián) 潺源 秣马历兵
B.轰然中开 西崦(yān) 毂(gǔ) 馔玉 掎角之势
C. 欢谑(xuè) 鹧鸪(zhē) 力能扛鼎(káng) 果脯(fǔ)额手称庆
D. 矜育(jīn) 消溽暑 氽(tǔn) 睇眄 卷帙浩繁
1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的一项是 ( )
A、在卡马乔的执教生涯中,冲动、意气用事的例子不在少数。两次短期执教皇马时,或因与俱乐部高层不和、或因与大牌球员不和,卡马乔都曾拂袖而去。
B、近期,团工委在辖区共青团组织中深入开展了“学习先进,上行下效”的活动,掀起了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
C、最近,“狼爸”萧百佑的教育方式引发网友热议,这名“狼爸”有1子3女,年长的3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狼爸”式教育就是每天对孩子打骂,耳提面命,孩子才会考上好大学。
D、李教授是这所国内知名大学的顶梁柱,每年都要接受几项重要课题,为了按时结题,他深居简出,宵衣旰食,拖着跑疲惫的身躯与时间赛跑。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将于2月出海试航,这意味着印度在建立“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力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该核潜艇的打击能力已经形成。
B.市场人士估计,这一薪资标准的适用人群可能占上海就业市场人群的20%至30%左右,对商品房市场将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太大。
C.微公益招募的消息发布后,许多驴友团队、志愿者组织、民间组织争相报名参加,并迅速将爱心行动落实到位。
D.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有关船只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正常海洋科考活动是行驶中方正当主权权利。
17.选出下列语句链接最恰当的顺序 ( )
监管不下狠劲,蒙牛不长记性。 。 ? ? 。 。 。否则的话,等待这个行业的将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危机。
①为什么人们宁愿多花钱买进口奶粉,而不愿意相信国产品牌
②这就在于,企业的所作所为让消费者无法放心,监管部门的所作所为,更让人觉得堵心
③这是一个集体缺乏诚信与责任意识的行业
④殊不知,刻意袒护蒙牛等乳制品企业,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
⑤为什么人们不得不购买国产牛奶,心里却又胆战心惊
⑥要想拯救国内乳制品行业,不仅要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开始,更要从加强行业监管入手
A. ④①③②⑤⑥ B.④①⑤②③⑥ C. ②③④①⑤⑥ D. ②③①⑤⑥④
1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 ; ; 。
19.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
20.写作(60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或抄袭。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14
15
16
17
答案
C
C
A
B
B
A
D
A
D
B
一、1.C“‘苹果’帝国的地位将会被动摇”表述有误,作者在文中说“这一天会不会到来,有待时间去验证”。
2.C“乔布斯工程”是发起者的愿望,并不是一个具体可靠的方案。
3.A“这些内外因都证明‘苹果’泡沫会破灭”的说法有误。
二、4.答案:B解析:通“促”趣,催促。
5. 答案:B解析:①是说江皋少时中举,生性聪明;⑤是江皋故意对使者说的话,进而希望他能向朝廷如实汇报无法砍伐的情况。
6. 答案:A解析:“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不当,应为江皋慨然禀告郡府,自身承担所拖欠的赋税,全部免去前任县令的罪责并送他们回去,使受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家。
7. 答案: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解析:前一个“迫”是被动用法,为饥寒所迫;“抚”译为“安抚”;“之”代“他们”;后一个“迫”是“威逼”的意思;“藉”译为“依靠”。
答案:(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解析:句子省略了主语“江皋”,应予以补充;“验问”译为“审问”;“实”活用为名词,译为“实情”;“徇”译为“示众”“犯”应补充对象,即“百姓”。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4)(6分)①总结全文,文章从人写到菊,又从菊写到人,思路明晰。②照应文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③升华主旨,突出人与菊相通之处“淡”字,表达对淡泊、脱俗人格的由衷赞美。
13.(1)(4分)B、C 解析:A项,根据文意看不出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李叔同是“风流儒雅”的少年公子,A项表述与原文有别。D项,对李叔同出家原因的阐述在文中缺少根据,并且“这种思想”在他出家前创作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现出来。E项,“做一样,像一样”不是作者的评价,是夏丏尊先生的评价。
(2)(6分) 解析:题目问的是“做一样,像一样”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像一样”的意思,即指在这一领域有成就,然后要从文本中去筛选相关信息,注意在组织答案时要使用概括性的语言。
答案:①音乐方面,他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②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③在戏剧的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④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⑤在做教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答出三点即可)
(3) (6分)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结合文本看,李叔同先生在音乐、美术、戏剧、诗词、教育等领域均有瞩目表现,成就斐然,从中可概括出“绚丽至极”的内容。文章中提到了先生的出家,平淡当指此。回答作用时,应结合该句在文中的位置进行思考。
答案: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这句话是对李叔同的整体评价,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4) (6分)解析:理解作者的态度对学生来说不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严谨与不拘束指的各是什么。结合全文看,严谨主要体现在李叔同的认真负责上,不拘束主要体现在他的创新精神上。然后再联系文本,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答案:赞同作者的观点。李叔同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为人师表,一丝不苟。
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束,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极富创新意识,如他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等。
14.D A 潺湲 秣马厉兵 B訇然中开 C力能扛鼎(gāng)
15.A A.意气用事: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B.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
C.耳提面命:应指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不合语境
D.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不合语境
16.D A项不合逻辑,前边是“将于”,后面是“已经形成” B.逻辑混乱,约数之后不能再加“左右”
C.并列不当,“驴友团队、志愿者组织”都是“民间组织”
17.B 18.略
19.(4分)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而产生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20.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回家,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完完长久的计策,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这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惯例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丁壮巡察,刺探取的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巩昌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收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大府,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继,士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粮饷应期至,军乃安定。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出,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我应当亲自做示范。”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的。”江公曰:“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赞叹仰视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