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苏俄政权平叛忙
共产主义闪光芒
战时
共产
主义
政策
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代背景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1920苏俄农民中流传的说法
1921年,在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喊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1921年大饥荒(500万)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开始实施
新经济政策
列宁与农民交谈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直接过渡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1-1929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实物配给制
余粮征集制
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阅读课文,比较两种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
征收粮食税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自由贸易,农民可自由买卖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新经济政策
余粮归农民支配,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工业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从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打破平均主义,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满足了私营企业和富农需求
新经济政策到底“新”在哪里?
比喻:用脚代表生产力;用鞋子代表生产关系。
分析:苏俄落后的生产力
决定了其无法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
生产力,才能逐步完成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
小脚
大鞋子
▲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
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它们来提高生产
力,大力发展经济,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如何发展生产力?
允许企业私有;实行自由贸易
有限的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确立与生产力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定政策从国情出发;注重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人们的建设的积极性。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列宁
列
宁
(1870—1924)终年53岁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
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
列宁逝世。
列宁历史功绩:
一个政党(布尔什维克)
一个国家(苏联) 一个主义(列宁主义)
一大政策(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斯大林
(1879-1953)
斯大林意为
"钢铁般的人",他用过的笔名。
此时的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
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19
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
1/8,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
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威胁中;工业落后的穷国
192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
不同年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
苏联
13.7%
读图,说说两个五年计划有何成就?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的位次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
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1934年建成第聂伯河水电站一期工程
思考·探究
据材料和课文,概括工业化特点及评价?
材料2: 在经济上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摘编自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材料1: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
评价: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苏联为何要实行农业集体化?
材料2: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
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材料1: 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
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1.解决粮食问题。
2.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为工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
农业集体化的实质及措施
农业集体化:1929-1933年间,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运动。
实质:农民的土地及生产资料由私有变公有(生产关系调整)
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全盘集体化”决议,为了完成运动指标,各地都出现了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现象。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
据材料,总结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材料1: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苏联集体农庄建设》
影响:
1.积极: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消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材料2: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苏联模式
读图,苏联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个体农户
工人
集体庄农户
工人
土地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消灭了剥削阶级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
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
据材料,分析苏联模式有何特征?
材料: 苏联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摘编自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苏联模式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
不受群众监督
经济上: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
性计划经济体制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有哪些影响?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
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弊端: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调节,农业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权利集中,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民主监督。
苏俄(联)经济建设探索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经济方面: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
农业比例要协调均衡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
场调节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知识结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课堂练习
1.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但仅局限于市场和
集市上的小宗交易,而国民经济中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等则主要控制在国家手中。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脱离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国情
B.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C.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市场机制
D.极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
课堂练习
2.《全球通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
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B.消弭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A
3.1931 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苏联。1929 年-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
竟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0%。这说明( )
A.苏联工业化得益于特殊国际环境
B.苏联国内的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
C.西方国家帮助苏联进行了工业化
D.美英为缓解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课堂练习
A
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大萧条,大量吸引西方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动力。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
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