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车德英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借雪中芭蕉说新版《红楼梦》的争议
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出的一些是非探讨,借用“雪中芭蕉”为例予以说明或澄清,也许颇为恰当。
“雪中芭蕉”是唐人王维所画《袁安卧雪图》的局部,最早著录于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提及此画,乃是有感于张彦远对王维的批评。张氏批评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而沈括举“雪中芭蕉”为王维辩护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并进一步指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雪中芭蕉”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千年公案,还常被视为分析艺术真实性的一个典型个案。雪本北方寒地所固有,芭蕉长在温热之南国,二者在画面上同时出现有违生活常识。张彦远批评王维作画“不问四时”,有一定道理。事实上,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还列举了其他类似错误。例如,吴道子画子路,饰以晋代才佩有的木剑;阎立本画王昭君,戴有国朝(唐朝)才时兴的帏帽,等等。在张氏看来,“生活事实”是艺术真实的参照,“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只有对生活进行“详审”才能达到艺术真实。王维的“雪中芭蕉”,显然违背了这一真实性原则,因而被批评为“画之一病”。 不过,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的参照并非无懈可击。宋人朱翌就曾说:“右丞(王维)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明人俞弁的《山樵暇语》也辩说某人在广西就“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王肯堂在《郁冈斋笔麈》中,更是用梁朝徐詀的一首诗来证明雪中芭蕉的存在,并且以“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的实例来论证雪中芭蕉 “盖实景也”。由此可见,倘若极南之地普降大雪,类似“实景”是有可能出现的。 这其实涉及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然律”或“必然律”。亚氏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理由在于历史只记载已发生的个别事实,而诗人关心的则是普遍性,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模仿历史。因此,艺术真实关注历史和现实的普遍性,即生活中“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偶然发生”和“个别发生”的情状。
任何形态的艺术真实都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因此不必拿现实生活本身直接去比照、衡量和评论艺术。艺术家主要对受众的想象力负责,而无须过多对生活事实负责。仅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判断的唯一参照,不能完全服人。同样,在艺术再创作方面,与原著之间也存在艺术真实性问题。《红楼梦》是以写实为主调的作品,但是其中也夹杂了类似太虚幻境这样的“魔幻”情节。电视剧作为艺术再创作,在编导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艺术构想也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忠于原著并不是要求照本宣科,而主要是指忠于艺术真实。
那么,怎样的虚构和想象才是艺术真实呢?合理的虚构想象和 “画之一病”的区别在哪儿呢?思考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对“雪中芭蕉”的争论上来。
王维的“粉丝”对“雪中芭蕉”最有力的一个辩护就是选择了从立意的角度出发。他们声称,《袁安卧雪图》实则表现出王维所信奉的佛禅精神,即芭蕉作为“速朽之物”能够“凌冬不凋……以喻沙门不坏之身,四时保其坚固也”。如果这是确实的,那么只要作品能够表达某种意义,都应当被视为一种真实,即所谓“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就此而言,“艺术真实”又是有意义的虚构。回到《红楼梦》的翻拍上来,关键是要表现作者的立意、抓住小说的“魂”。在艺术创作和再创作过程中,今人与古人都不必画地为牢,更无需拘泥于牵丝攀藤的细枝末节。
1.下列对“雪中芭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雪中芭蕉”是唐人王维所画《袁安卧雪图》的一部分,最早著录于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既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千年公案,又常被视为分析艺术真实性的个案。
B.雪与芭蕉同时绘于一个画面上是有违生活常识的,张彦远批评王维作画“不问四时”是有一定道理的。
C. 朱翌与俞弁都认为即使南方也有可能出现雪中芭蕉的实景,这一点王肯堂也找到了实例,这与沈括的观点不谋而合。
D. 在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导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艺术构思是无可厚非的,这与对“雪中芭蕉”的理解一样,关键是应该抓住艺术作品的立意或者说“魂”,读者评论不必过分拘泥细节。
2. 下列关于艺术真实性问题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生活事实”是艺术真实的参照。比如吴道子画子路,饰以晋代才佩有的木剑;阎立本画王昭君,戴有唐朝才时兴的帏帽。
B. 仅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判断的唯一参照,不能完全服人。《红楼梦》是以写实为主调的作品,但是其中就夹杂了类似太虚幻境这样的虚构想象,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C.选择从立意的角度出发是王维的支持者对“雪中芭蕉”的最有利的辩护,可见,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从现实出发,体现其真实性。
D. 《袁安卧雪图》实则表现出王维所信奉的佛禅精神,如果这是确实的,那么不管作品能否表达某种意义,都应当被视为一种真实,即所谓“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3.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的参照并非无懈可击,王肯堂为了论证雪中芭蕉为实景,创作了一首诗来证明雪中芭蕉的存在,这其实涉及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然律”或“必然律”。
B. 作者认为艺术家主要对受众的想象力负责,而无须过多对生活事实负责。在艺术再创作方面,与原著之间也存在艺术真实性问题。
C. 任何形态的艺术真实都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因为我们不必拿现实生活本身直接去比照、衡量和评论艺术。
D.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理由在于历史记载已发生的个别事实,诗人关心的是偶然性,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模仿历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共 19 分)
胡孝子传
刘大櫆(清)
孝子胡其爱者,桐城人也。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而以其佣之直奉母。母中岁遘罢癃[1]之疾,长卧床褥,而孝子常侍左右之无违。自卧起以至饮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为也。
孝子家无升斗之储,每晨起,为母盥沐、烹饪,进朝馔,乃敢出佣。其佣地稍远,不及炊,则出勺米付邻媪,而叩首以祈其代爨。媪辞叩,则行数里外,遥致其拜焉。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供母。其在与佣者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同列见其然,而分以饷之,辄不受。平生无所取于人,有与之者必报。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趋,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时其和霁,母欲往宗亲里党之家,亦如之。孝子以生业之微,遂不娶,惟单独一人,竭力以养终其身。
母陈氏,以雍正八年病,至乾隆二十七年乃以天年终。盖前后三十余年,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母既没,负土成坟,即坟旁挂片席而居。凄伤成疾,逾年癸未,孝子胡其爱卒。
赞曰:今之士大夫,游宦数千里外,父母没于家,而不知其时日;岂意乡里佣雇之间,怀笃行深爱之德,有不忍一夕离其亲宿于外如胡君者哉!胡君字汝彩,父曰志贤。
又同里有潘元生者,入自外,而其家方火,其母闭在火中。元生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头面皆灼烂。此亦人之至情,无足异;然愚夫或怯懦不进,则抱终身之痛无及矣。勇如元生,盖亦有足多者,余故为附著之。
注释:[1]遘:受、得。罢(pí)癃:瘫痪不能起床。一说是背部疾病,腰曲而背隆起。亦作“疲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其和霁,母欲往宗亲里党之家 霁:晴朗
B.盖亦有足多者 多:赞赏
C.为母盥沐、烹饪,进朝馔 馔:饭食
D.孝子以生业之微 微:地位低下
5.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现胡孝子言行“怀笃行深爱之德”的一组是( )
①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 ②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
③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 ④孝子以生业之微,遂不娶
⑤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 ⑥负土成坟,即坟旁,挂片席而居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子以做雇工奉养老母。母病之后,起卧吃喝拉撒,孝子亲自服侍。即使去远地做工,到了晚上也一定要回来。
B.孝子自己穿戴很破旧,但却常常买新衣服给母亲穿,买鲜肉给母亲吃,在雇主家做工,遇到肉食,也必定带回家给母亲吃。一生从不主动向别人要东西,有人馈赠他则一定回报。
C.文章最后一段记叙的潘元生的故事,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对胡孝子故事的补充和烘托,突显主题。
D.作者写胡孝子的事情,不仅仅是表扬孝子笃行深爱的品德,更是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远离父母,不尽孝道,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趋,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5分)
(2)岂意乡里佣雇之间,怀笃行深爱之德,有不忍一夕离其亲宿于外如胡君者哉!(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6分)
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那些情感。(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4)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5)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绣花厂里,女工们飞针走线,像在花丛中飞舞着的一只只蝴蝶。
在音乐会上,钢琴演奏者的手指,像急骤的雨点般敲打着琴键,而琵琶演奏者那只拨弦的手,由于动作太快,在水银灯下看上去成了一团白色的虚影。
在体操表演时,一个运动员擎起另一个运动员,那只手是何等健壮有力。
邮递员用手飞快地分信。
纺织女工用手在一眨眼间打好断纱的一个结头。
玉雕工人用手巧夺天工地雕出精美的玉石花篮。
战士用黑布蒙着眼睛,用手迅速地把拆散的零件装成一挺机关枪。
击剑运动员用手挥舞着银闪闪的利剑,刺向对手。
……
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手,那将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痛苦和损失!
1963年1月2日,一个工人被送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他的右手在腕关节以上一寸的地方被冲床完全切断了。按照惯例,医生对于这种外伤病人,只能把伤口包扎起来,手断了也只好断了,无法挽回。
然而,三十四岁的外科医生陈中伟却和其他几位医生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了断手再植的奇迹!一年后,这个工人的右手恢复正常。
1929年陈中伟出生于浙江宁波。他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医学之家”:父亲是县医院院长,母亲是药剂师。他的姐姐、姐夫、太太、岳父、岳母以至女儿,也全都是医生!
陈中伟小时候,常常好奇地从父母那里接过显微镜观看,他开始明白什么叫细胞,什么是红细胞。本来,他以为脓那么脏,一定是病菌,后来从父亲那里知道,脓是白细胞与细菌打仗牺牲后的“尸体”。
陈中伟学着父亲的样子,拿着解剖刀,解剖青蛙之类的小动物。他甚至不放过家中宰鸡剖鱼的机会,借机解剖动物、了解动物构造。
不久,陈中伟考上了宁波第一流的中学——效实中学。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第周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在中学时,陈中伟很喜欢体育运动,是学校的篮球队员、网球选手。高中一年级时,他曾获浙江网球双打冠军,单打亚军。在铁饼、标枪比赛中,他获宁波市第一名和第二名。
陈中伟从小把学问当做“桑叶”,认为只有不断吃进“桑叶”,将来才能“吐丝结茧”。在中学时代,陈中伟的生物课成绩一直在九十分之上。他也很喜欢英语。
中学毕业后,陈中伟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在大学里,他特别注意学好解剖学。他认为,侦察员要对地图了如指掌,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解剖图就是地图。他亲自动手解剖了十几具人的尸体,从此脑中有一张立体的解剖图,为医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秋天,陈中伟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在第六人民医院担任骨科医生。
1963年,他创造了断手再植的奇迹之后,在8月7日晚上,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伸出手,紧握陈中伟那双灵巧的手。
周恩来总理鼓励他,要再接再厉!
要再接再厉!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断指再植、断管再植、拇指再造、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
要再接再厉!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手把着手,把断手再植技术教给外国友人,使这朵奇异的花开遍全球。
笔者在陈中伟教授家中采访,据他的夫人告知,陈中伟常在家中飞针走线,用他那双手巧妙地缝制衣服,做得比他夫人还好。陈中伟还用他那双手切肉剖鱼,也十分在行。因为他连在做家务的时候,也始终没有忘记——把手锻炼得更加灵活,以便能做好手术。
在动手术的时候,陈中伟的心比绣花女工还细,手比绣花女工还巧。如今,他采用新技术进行断手再植,这新技术叫“显微外科”——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因为手的小血管非常细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准确地进行手术。由于采用了显微外科新技术,现在,断指再植的成功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五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
人们常用“明察秋毫”来形容精细,显微外科手术无愧为“明察秋毫”的手术。陈中伟所用的针、线,只有头发的三分之一那么细,一掉在地上就找不到了!那针往布上一插,针尖也会碰断!
为了使双手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如此精细的手术,陈中伟不论在挥汗如雨的炎夏,还是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每天坚持用大白鼠做试验,缝合那纤细如丝的小血管。练着,练着,手越练越灵活,越练越细巧。
医学界有句行话:“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具有狮子般的心、鹰般的眼睛和女人般的手。”陈中伟正是从无数次手术和试验中出色地磨炼出这三项本领的。
美国作家赫纳汉为美国《科学年鉴》撰写的《显微手术》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陈中伟的成就:
毫无疑问,断指、断肢再植成功病例最多的还是在中国内地。中国的显微外科医生在1964年首次成功地再植了断指。最早在一只手上再植上四个断指的也是他们……最近访问过中国的原美国医学学会主席托德说:“他们(指那些外科医生)的本领比我们在美国见到的高超得多。”
他们的技巧之所以精湛,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些显微外科中心,每个中心都为千百万人服务。世界上最大的这样一个中心就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在那里,中国最早的显微外科医生之一的陈中伟,从1966年以来,再植了三百多个手指。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位“千手观音”。如今,陈中伟成了真正的“千手观音”。
不过,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她的一千只手长在她自己身上;而陈中伟却是用自己的双手,使成百上千人的手失而复得!
为陈中伟扼腕而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中伟出身医学世家,在父母的教导和影响下,对医学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确定了职业方向。
B.中学时的陈中伟不仅各门成绩优异,而且体育成绩十分突出,是一个综合素质突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C.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毫无保留地把断手再植技术传授给外国友人,是为提高中国医学技术在世界的影响力。
D.文章引用了外国专家对陈中伟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陈中伟精湛的外科手术技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E.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正、侧两方面塑造陈中伟这一外科医生形象,材料详实,语言生动,是传记文学中的佳作。
(2)文章开头作者为读者描摹了各种各样灵巧美妙的手,这样的描摹有何作用?(6分)
(3)文中引用一句医界行话,“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具有狮子般的心、鹰般的眼睛和女人般的手”,请加以赏析。(6分)
(4)有人说陈中伟的成功取决于丰富的知识,也有人说陈中伟的成功取决于反复的实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在摩纳哥国际田联年度最佳颁奖晚宴举办之前,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面对本报记者,毫不吝啬地将溢美之词送给刘翔。
B. 国家工信部近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D.现在,成为“作家”当个“文化人”又成了那些歌星、影星们新的追求,然而他们所出的书,内容粗浅,文法不通,实在让人不忍卒读。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创20个月以来的新低,我国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也首度由负转正。
B. 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是欧元先天制度设计的某些缺陷所致,但也不能否认其心理根源与美国经济的疲弱有着莫大的关联。
C.教育部自2010年印发《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以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实施办法,经过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遏制了择校乱收费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D. 史诗战争巨片《金陵十三钗》,不同于之前反映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单色调,以崭新的视觉、斑斓的色彩征服了不少颇为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 , ,
, , 。 。
①且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
A.③⑤④②①⑥ B.②⑤⑥①④③ C. ②①④⑤⑥③ D.③②④①⑤⑥
15. 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写一则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据美国媒体1日报道,美国航天局去年5月丢失一台未经加密的笔记本电脑,电脑中存有国际空间站的控制码。 据报道,这一信息由美国航天局总监保罗·马丁在2月29日提供给国会众议院的一份书面证词中透露。马丁承认,2010年至2011年间,航天局共发生5408件与电脑有关的安全事件,导致航天局系统遭到非法入侵并被装上恶意软件。 美国媒体认为,尽管每年在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花费超过5000万美元,但美国航天局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相当糟糕。平均下来,美国联邦机构大约54%的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都经过加密,但航天局经加密的移动设备只有大约1%。
16.庆安三中将举办中文戏剧节,展示中学生的个性才艺。请为这一活动写一则两句宣传语,要求形式上采用对称句,即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每句不少于7个字。 (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当船缓缓离开海岸时,我们喜悦、兴奋、憧憬;
当船终于抵达对岸时,我们莫名地失落。
是否我们真的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那个充满幻想与美景的过程?尽管过程中充满荆棘、危险与恐惧。
或许,这就是生活。
要求:请以“过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庆安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语文试题(A)
参考答案(A)卷
4 D 微:少
5 C.①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 。说明出身。 ④孝子以生业之微,遂不娶。可看成娶妻成家的观念或侧面描写 ⑤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 。非胡孝子所做。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6分)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6分)
11.(1)E(3分)D(2分)A(1分)
(B错在“各门成绩优异”,C错在“为提高中国医学技术在世界的影响力”)
(2)①从主旨上看,突出手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赞美陈中伟的“千手再造”之功;
②从结构上看,呼应题目“千手观音”,呼应文章结尾;
③从技法上看,运用比喻、夸张、铺排的手法增强文采,制造悬念,吸引阅读。(以上3点每点2分)
(3)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即过人的胆量,敏锐的目光和细巧灵活的双手。
(手法分1,效果1分,概括内容1分,3个条件各1分)
(4)我认为,陈中伟的成功离不开知识储备,同时也离不开反复实践。(2分)成功离不开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成功的基础。陈中伟从小把学问当做“桑叶”,认为只有不断吃进“桑叶”,将来才能“吐丝结茧”;中学时代生物课成绩突出,又很喜欢英语;在大学里特别注意学好解剖学。(3分)同时,成功离不开反复实践,反复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陈中伟不放过家 中宰鸡剖鱼的机会,借机解剖动物、了解动物构造;亲自动手解剖十几具尸体,脑中有一张立体的解剖图;坚持做家务,坚持用大白鼠做实验,锻炼手指的灵活性(3分)(观点2分,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各3分)
16、答案示例: 同一个舞台,共享戏剧的盛宴,
同一片天空,展现青春的华彩。
参考译文:
孝子胡其爱,桐城人氏。一辈子不识文字,时时给别人做雇工,而拿其工钱来奉养老母。母亲中年患瘫痪之病,长卧在床,而孝子常常侍奉在左右,从无违背。从睡觉、起床、乃至吃饭喝水大便小便,孝子亲自服侍,一人身兼各事,无事不做。
孝子家无一斗米的储备,每天早上起床,先为母亲洗漱,做好早饭呈上去,然后才敢出门做工。做工的地方离家稍微有点远,来不及做饭,就掏出一勺米交给邻家老妇,磕头请其代为做饭。邻家老妇不让他磕头,于是走到数里之外,再磕头远远拜谢。孝子晚上必归,归来以后则取老母脏污的衣服洗干净。孝子自己的衣服鞋子都很破旧,却时常买鱼、肉等新鲜美味给母亲吃。他在雇主家,如果吃饭遇到有肉,则不吃,请求带回家给他的母亲。一同做工的人见到他这样,则要分肉给他,他不接受。一生从不主动向别人要东西,有人馈赠他则一定回报。母亲又喜欢出外看看走走,邻村有艺人表演戏剧,孝子每次都背着母亲前往,给她垫上草安坐在草席上观看,等到夜深人散了,才又背起母亲回家。如果天气晴好,母亲想去亲戚邻里家走一走,也一样来回背她。孝子因挣钱少,于是不娶妻,独自一人,竭尽全力供养母亲。
母亲陈氏,从雍正八年生病,至乾隆二十七年自然去世,孝子奉养她,前后三十多年如同一日。母亲去世后,背土做坟,并在坟旁盖草屋陪住,悲伤过度以致生病,一年以后,孝子胡其爱也去世了。
赞语说,现在的士大夫,在数千里之外做官,父母在家里过世了,竟然不知道他们去世的时间。哪里想到,在乡里雇工之中,竟然有像胡孝子那样怀着淳厚深爱的品德,不忍一晚上离开他的亲人在外住的人呢!胡君,字汝彩,他的父亲名叫志贤。
同乡有个叫潘元生的人,从外面回来,其家刚好遭受大火,而母亲困在火中,潘氏奋不顾身冲入火中,抱着母亲出来,而他的头脸都被大火烧坏了。这也是人深爱其母的表现,不容置疑。然而有些不懂事理的人或许因为怯懦而不敢冲进去,则将遗憾终身,悔之不及!像潘氏那样勇敢的人,也是值得称赞的,我于是在这里附带记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