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6 15:4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命题人:车德英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B.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C.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
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 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D.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谢朝士曰 谢:道歉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率领
D.谁任其咎 咎:失败
5.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③,巴人讼芋田。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梓州 :李使君即将赴任之地梓州 ②树杪(miǎo):树梢。③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④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8.送别诗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王维这首诗别具一格,写作手法上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前两联赏析。(6分)
9. 赠别之作,多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是否如此,请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5分)
(三)、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1)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2)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3)吾师道也, ?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4)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①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这是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上的话,如何“苦吟疾书”?《新唐书》说“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中唐以后,这一类苦吟诗人不少,这种把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搞成诗的活动的诗人亦不少,像贾岛、孟郊等都是如此,但李贺尤为特别,尤为引人注目,这可能还与他那特异的长相及短命有关。
②终日把自己的精神都放在寻章摘句上,如同敲击火石一样不断地敲击自己的脑力,使之产生灵感的火花,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意像地收集起来,再“足成之”,是中唐以后不少诗人共同的创造路数。而走幽怪之途以避熟路,发奇险之声以避俗套,也是不甘在前人面前亦步亦趋的中唐诗人力求自成一格的努力。就走新路拓新境而言,李贺上承韩愈而下启李商隐。上承韩愈,是说总体而言,他的诗也是一个变格,但他毕竟不是韩愈。韩愈的一些“诗”实际上只是用汉赋的敷衍再加上文字的险怪,是想震慑我们和恐吓我们,他太想让我们耳目一新了,在我们的审美疲倦中,突然来这样的一种纯感官刺激的东西,也能让我们喝彩。但这些所谓诗,如果真像有人说的,不可无一,那我敢说,也定不可有二。韩愈好像是在一边写着他的怪诗,一边自言自语:你李、杜、王、孟、高、岑虽然光焰万丈长,但你们总没写过自己的坏牙和人家的眼屎吧?我的坏牙和我朋友张籍的眼屎就是我对诗坛的新贡献。而且,我还要用佶屈聱牙的句子磕磕碰碰,非碰掉读者的美学牙齿不可。
③还好,李贺没有成为韩愈第二,而是成为了自己,且比起韩愈那些莫名其妙的“诗”,他的文字真的是诗了,而且那么美。虽然是非传统的美,但正因此才别具一格,是凄美,凄厉的美,冷艳的美。李贺的第一手段是其渲染的功夫。他的《将进酒》伤感、绝望,但却写的热烈。
④李贺因其爱写与死亡有关的物像,被人称为“鬼才”,他的精神中应有一种鬼气在。他内心中的怨恨悲愁,就是他鬼气的源头。由于他善渲染,所以他常常把那鬼的境界写得阴森恐怖,颇为瘆人。
⑤李贺的心态是守墓人的心态,苍老、荒寒、幽森,离生人的世界远,离死人的世界近。他写诗,喜用“鬼”“冷”“泣”“枯”“硬”“老”“死”。
⑥他不仅写死,他还会写生,他笔下的春天是一个动态的春,十分的热烈,十分的躁动,十分的有色彩,甚至还有十分的飞扬跋扈,霸道得不留一点分寸。
⑦这种充盈而外溢的诗意,正是韩愈诗中缺少的,韩愈给了我们一桌文字的冷盘,尽有色彩,尽有花样,尽有排场的布局,但没有香,没有味,还佶屈聱牙。我们可以不向韩愈要求道德意义与价值,但既然你是诗,我们有权要求诗意。我说李贺上承韩愈,就是指他也是在别人不注意到的地方特别注意,在别人不经心的地方特别经心,在别人不经营的地方刻意经营,终于经营出来浓郁的诗味。这正是他超越韩愈的地方,后来的李商隐则是一个更加彻底的蜕变,一变而为唯美,从而开拓了唐诗的新疆域。
⑧当然,李贺是有缺点的,杜牧早就指出了他在“理”上的欠缺。直言之,他有“理不胜辞”的毛病,他在渲染上的功夫是一流的,但渲染过后,却没有一个拎得起来的理路,所以,最后往往令我们的期待受挫。他的艺术感觉极佳,但思想较为贫乏,感性强而理性弱,对人生、社会的穿透力不够。虎头蛇尾是他所有诗的通病。是的,他缺少绾束全诗、提升境界的能力。所以他的很多诗,都给人匆匆而来又潦草结束的感觉。有辞少意,有句少篇,这中唐不少诗人的毛病,在李贺这里也更为突出。
⑨不过,他还真的写着写着,就厌倦了,投笔而去。他在呕心沥血之际,突然撒手。27岁的他,就此升天,做了上帝的秘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苦吟诗人,李贺尤为特别,尤为引人注目,这与他那特异的长相及短命的一生有关。
B. 韩愈的诗之所以能让我们为之喝彩,是因为其诗的险怪特征让我们耳目一新。
C.在营造浓郁的诗意方面,李贺超过韩愈,但不及李商隐。
D.走幽怪之途以避熟路,发奇险之声以避俗套,也是李贺不甘在前人面前亦步亦趋的力求自成一格的努力。
E.李贺的一生就如同他写的诗一样,给人匆匆而来又潦草结束的感觉,27岁便突然撒手人寰。
(2)作者说:“那我敢说,也定不可有二。”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在作者看来,李贺的诗具有哪些特点和不足?请结合全文客观评价。(6分)
(4)如果把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及解析放回原文,应该放在哪一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被告人杨树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后,虽然能主动供述犯罪事实,但其杀人之多,手段之残忍,不足以对其轻判,罚不当罪。
B.和一位做县委书记的朋友谈起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为人民执掌权力,如履薄冰,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否则一旦出事,再怎么问责都来不及了。”
C.有的同学学习上取得点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骄傲自满。
D.南非世界杯简朴的开幕式似乎没有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国内许多知名的新闻网,在对南非开幕式的评价中不赞一词。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月坛街道与国家广电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协商,开放了广电总局食堂成为月坛地区老年人就餐点,受到社区老人的欢迎。
B.有的城市由于个别购房人超出当地规定的家庭限购套数,引起了一些经济和法律纠纷,给购房人带来了重大风险。
C.一瓶99年的克雷米浓,让我们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晚饭后少有的清新与活力,酒是好酒,但过分的溢美之词,却让人难以相信。
D.作为民警,当普通市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可以毫不畏惧地冲锋陷阵,但当他们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因为制度的缺失或维权机构的支持不够而感觉无助。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就脚病问题,清远市中医院养生专家及相关保健网站均提醒市民要注意入秋护脚。
①在南方,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这种深秋季节经常出现脚抽筋的现象。
②中医专家称,这可能是脚病的症状。
③寒露的到来,预示着大范围的降雪降雨降温天气的到来。
④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的调查显示,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脚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高达75%。
⑤而双脚感到不适,又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A.③①②⑤④ B.③①⑤②④
C.①②③⑤④ D.④③①②⑤
15.给下列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15字以内。(5分)
新华网南京3月2日电(记者 蔡玉高)记者2日从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获悉,经研究决定,原定由友好协会与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的南京“日本文化周”活动将推迟举行。南京已将这一决定通报了日本有关方面。
南京“日本文化周”每年举行一次。按照原计划,今年3月份的南京“日本文化周”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多个中日青年文化交流项目。
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接待南京代表团时,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谬论,引起南京各界强烈抗议。随后,南京市政府决定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间的官方交往。
16 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写三条出来。(6分)
已知:
①备考前夕:某学校高三(10)班晚11:0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大学。
解:众里寻他千百度。
答:那人(周公)在灯火阑珊处。
信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两位公差各有急务在身,结伴出发,走到半夜迷失了方向。一位认为黑夜乱闯徒劳无功,应该就地休息,等天亮辨明方向再走。另一位觉得呆着不动白耗时光,不如试着走走,也许碰巧能找到出路。二人争执不下,只好各行其是。
以能否按时完成任务而论,他们都有可能成功,也都有可能失败,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不确定的。结局不能确定,却必须做出抉择,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位公差的困境。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庆安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语文试题(B)
8、①虚写(想象)诗歌首句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②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③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④远近结合的描写。远处、高处的泉瀑挂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四选二,每个3分)
11.(1)(满分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和B不给分。
(A. “与他那特异的长相及短命的一生有关”不对,原文说的是“可能”B.虚设因果。C.不及李商隐是推断出的一种可能,而原文没有直接表述。E.李贺的诗“给人匆匆而来又潦草结束的感觉”是原文所述,但没有说他的一生也如此。)
(2)(满分6分)①因为作者认为韩愈的诗只用汉赋的敷衍和文字的险怪来求新。(2分)②佶屈聱牙,晦涩难懂。(2分)③没有充盈而外溢的诗意。(2分)
(3)(满分6分)特点:①上承韩愈,下启李商隐,具有非传统的别具一格的凄美。(1分)②善于渲染。(1分)③诗中经常出现与死亡有关的物象。(1分)④充满诗意。(1分)
不足:思想贫乏,理性弱,对人生、社会的穿透力不够(或理不胜辞,有辞少意)。(1分)他的诗虎头蛇尾,匆匆而来又潦草结束。(1分)
(4)(满分8分)
观点一:放在第三段。
理由:因为第三段结尾第一次提出李贺的第一手段是渲染的功夫,上述诗句恰好侧重在渲染上的功夫上,连用三个句子,写得江山易颜风云变色,极尽渲染之能事,然后才把画面拉近,原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
观点二:放在第七段。
理由:因为第七段是写李贺诗的诗意美,而上述诗句恰好侧重在诗意的功夫上,这个地点惊心动魄:“中国”,好大的舞台!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席卷而去了,天地一片苍凉,在这风起云涌的中心,一个叫李凭的梨园弟子,手拨箜篌如醉如痴,如疯如狂,生机勃勃又杀气腾腾……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参考翻译:
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