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浙教版 科学(初中)
九上期末复习课(二)
金 属
1.金属与氧气反应
金属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Mg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的固体 2Mg+O2==== 2MgO
Fe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的固体 3Fe+2O2==== Fe3O4
Fe 在潮湿的空气中缓慢氧化,生锈产生红色的氧化铁 4Fe+3O2==== 2Fe2O3
Cu 加热后,紫红色的铜变成黑色的氧化铜 2Cu+O2====2CuO
Al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4Al+3O2====2Al2O3
点燃
点燃
△
点燃
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有些不能燃烧,但都能生成氧化物
2.金属与酸的反应
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镁条、锌粒、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镁产生的气泡速度最快;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无现象。
镁Mg
锌Zn
铜Cu
铁Fe
Mg + 2HCl = MgCl2 + H 2↑
Zn + 2HCl = ZnCl2 + H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另一种活动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活泼性强)金属
盐
+
=
新盐
+
(弱)金属
(置换反应)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Fe
+
CuSO4
Cu
=
FeSO4
+
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
Zn
+
HCl
H2
=
ZnCl2
+
2
Mg
+
HCl
H2
=
MgCl2
+
2
Zn
+
H2SO4
H2
=
ZnSO4
+
Mg
+
H2SO4
H2
=
MgSO4
+
单质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像这类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
A + BC = B +AC
比较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反应物 生成物 特征
化合反应 A + B = AB
合二(或多)为一
分解反应 AB = A + B
一分为二(或多)
复分解反应 AB + CD = CB+ AD
成分相交换
置换反应 A + BC = B + AC
一单一化
两种或两种以上
两种或两种以上
两种化合物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一种
一种
两种新化合物
一种新单质和一种新化合物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极活泼的金属
活泼的金属
不活泼的金属
应用规律:
3、K、Ca、Na三种金属活动性很强,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此通常不适用这三种金属制氢气,也不与盐溶液置换。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必须可溶)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防锈
防锈
方法
保护膜法
改变内部结构法(加Cr、Ni制不锈钢)
非金属覆盖层(如油漆、搪瓷等)
金属镀层(如镀锌等)
自身氧化膜保护层(Fe3O4)
常见金属材料
1.合金: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纯金
18K金饰
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合金与其纯金属比较的优点
① 通常颜色更鲜艳
② 导电性、熔点会降低
③ 硬度、强度会更高
④ 抗腐蚀性更强
1.等质量的两种不同的块状金属X、Y,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都生成+2价的硫酸盐,其产生氢气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 )
①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Y较剧烈
②反应结束消耗硫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③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X>Y
④在同温同压下,产生氢气体积:X>Y
A. 全部正确 B. 只有②③正确
C. 只有②④正确 D. 只有①④正确
D
基础过关
2.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B. 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
C. c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D. 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A
基础过关
3.铜在空气中因“生锈”变铜绿,铜绿受热时的反应为 Cu2(OH)2CO3 =2x+H2O+CO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x 的化学式是 Cu(OH)2
B. 铜生锈是缓慢氧化,在反应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C. 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D. 铜绿分解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差为生成 CO2 的质量
B
基础过关
4.有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 金属活动性A>B B. 生成氢气的质量A>B
C. 反应的硫酸质量A<B D. 反应的金属质量A<B
B
基础过关
基础过关
5.下列关于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具有金属的特性②通过熔合而成③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④一般来说,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金属的熔点都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全部
D
提高训练
1. 向一定质量的甲中逐渐加入乙至过量,此过程中溶液的溶质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甲 乙
A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盐酸 碳酸钙粉末
C 稀盐酸 锌粒
D 硝酸银溶液 铜粉
D
2.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滤液中最多含有两种溶质
B. 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Fe(NO3)2
C. 滤渣里一定含有Fe和Ag,可能含有Zn
D. 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Ag,一定没有Zn
D
提高训练
提高训练
3、“对比法”是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为了检验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如图(略去其中的夹持装置)所示三个对比实验.一段时间后,①中铁丝发生锈蚀且试管中液面上升,②和③中均无明显变化,以下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②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 对比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C. 对比①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D. 对比①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必需水和氧气同时参加
B
4.化学小组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甲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其形状、大小及同种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
(1)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②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这说明铜比银的活泼性________(选填“强”或“弱”)。
(2)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①和③可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利用金属不同的化学性质分别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图乙所示),都实现了探究目的,则:乙同学的实验:X是金属________,Y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
③中产生气泡速度大于①
CuSO4(答案不唯一)
Fe
基础过关
提高训练
5.图示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三者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
H2
mA=mB>mC
CuO+H2SO4=== CuSO4+H2O
提高训练
6.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甲、乙的两次实验。
(1)图甲是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①写出产生滤渣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图乙是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含有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AgNO3=Fe(NO3)2+2Ag
Ag+、Cu2+、Fe2+
Fe(N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