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五)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爸爸的小失误
阿什利·佩莱格里诺
①刺……刺啦!!伴随让人心神不宁的“哎唷”声。
②声音来自爸爸的实验室。他正在做新实验。
③除我之外,没人知道爸爸开始新的实验。他通常是在弟弟妹妹睡着才开始捣腾,所以只有我知道。他只要通宵不眠,我就知道他又在捣腾新东西了,有时弄出的结果很奇怪—— 比如耳朵长得像翅膀一样的粉色小章鱼。
④其他孩子的父亲早上得去上班,但他不去。他以前上过班吗?我想是吧。他不喜欢谈论我出生前的事情。我猜可能发生过什么事,而且是那种让人悲伤的事。
⑤爸爸生活中除了我们,就只有他的工作。
⑥如果你喜欢阅读科幻小说,你可能以为家里有位科学家老爸是多么让人乏味和抓狂的事。事实上,和科学家生活在一起很轻松。我做不出家庭作业会向他求助,他有时讲得我直犯晕,有时讲得我很明白。
只是记得千万不要问他“大自然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你问他黑漆为什么是黑色的,那你要么是真的想知道,要么只是想犯犯晕,因为他会告诉你,黑漆之所以黑是因为它捕获了所有其他的颜色。
⑦我并不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但这却让我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这确实很有趣。即使有的想法完全不可理喻,我们也总是乐在其中。谁都不会忘记爸爸对公猫基蒂干过的事。
⑧它长着小猫的脚趾,猴子的手。
⑨爸爸没帮忙之前,基蒂先生的淘气就已经让人够呛的了。
⑩通过生物变体技术把小猫的爪子改装成手?只要想想和一只能拧开盖子和打开房门的小猫生活在一起,谁都能猜到那会引起怎样的混乱。我家的冰箱最后只得加上儿童锁,不骗你,猫咪长小手真是一件让人抓狂的事。
?不过,那天晚上从爸爸实验室传出的响声——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并不怎么有趣。
往常从实验室传出来的声音都是嗡嗡声,不是哎唷声。
?为了探个究竟,我敲响实验室的门。
?“进来。”爸爸答应。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窗外又是清新明媚的一天。爸爸工作了一整夜。一定有什么事
情不同寻常。我看到一架可能是用来和那些长着小飞象耳朵的粉红色章鱼进行沟通的设备。
?“爸爸,那是什么?”我问他。
?“骨头话机。”爸爸回答说。他耳朵上别着一根看上去很奇怪的线。
?“听起来有点别扭。”我对这个名字不太满意。
?“好吧。回头改个新的。”
?“这还差不多!那是干什么用的?”
?“你看到桌上那盆兰草了吗?还有外面那些树?通过这根线它们会把信号反射给我的大脑。我就可以确切感受到那些植物的感觉。是不是很神奇?”
?我看到果树,还有绿草坪。我想起《绿野仙踪》,想起桃丽丝摘苹果时,果树是怎么对她吼叫的。
?“爸爸,发生了什么,刚才……?”
?“不要担心,”他回答,“没什么问题。科学不会让任何事情出问题,你只需要安心完成家庭作业。科学只会改善生活。”
?“他们说的泰坦尼克号和哥伦比亚号的悲剧可不是那样的。”
?“哎唷!”爸爸表示小无奈,“就知道你会提这个。不过这种科学是不同的。相信我。”
?爸爸正在发生变化。今天许多人都在发生变化。只是有些变好,有些变坏。
?爸爸一直对我说,对一个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探求未知。“‘我不知道’,” 他告诉我,“永远是一个好的开始。”现在他一开口就好像他很知道一样——他似乎害怕说出
“我不知道”这样的话。
?我又想起了《绿野仙踪》里那些愤怒的树,我不喜欢这个想法。“爸爸,等……”
?但是爸爸已经不由分说插上电线,打开电闸,一面口中还念念有词:“这是新发现,完全不同的新发现。”
?就在这时,弟弟凯勒走进了院子,他想做件好事,分担一点家务活,给爸爸一个惊喜。凯勒朝草坪走去,开始推爸爸的除草机。他推得很利索。
?爸爸从不知道草坪的叶子也会尖叫。那天之前没人知道这一点。在爸爸尖叫着阻止之前,凯勒已经往前割了 20 英尺。
?是的,这和爸爸许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
?我们草坪上的草现在长得比我还高。邻居们开始抱怨,但爸爸充耳不闻。
?爸爸到现在也没有告诉我们他听到的声音像什么。
?我对此一直很困惑。(选自《Nature 杂志科幻小说选集》,有删改)
【阅读理解】
1.在第③—⑩段的插叙部分中,“我”回忆了爸爸曾捣腾出的哪些奇怪东西?(2 分)
耳朵长得像翅膀一样的粉色小章鱼;长着小猫脚趾、猴子手的公猫。(每点 1 分,意近即可)
耳朵长得像翅膀一样的粉色小章鱼;长着小猫脚趾、猴子手的公猫。(每点 1 分,意近即可)
2.爸爸发明的“骨头话机”可以用来干什么?(2 分)
通过“骨头话机”上的线反射给大脑的信号来感受到植物的感觉。(意近即可)
3.第?段“那天之前没人知道这一点”中的“这一点”指什么?(1 分)
草坪叶子在被剪除时会尖叫。(意近即可)
通过“骨头话机”上的线反射给大脑的信号来感受
到植物的感觉。(意近即可)
草坪叶子在被剪除时会尖叫。(意近即可)
【思考】
4.文章第??段写弟弟凯勒帮忙做家务却被爸爸阻止的情形,有何作用?联系全文内容,加以分析。(4 分)
①弟弟本想帮忙除草给爸爸惊喜,不料因意外让爸爸听到了草坪被除掉时的尖叫声。
①弟弟本想帮忙除草给爸爸惊喜,不料因意外
让爸爸听到了草坪被除掉时的尖叫声。
②这一情节与“我”两次想到《绿野仙踪》中果树的吼叫、愤怒相呼应。③也解释了文章开头爸爸发出的“哎唷”声的原因。④下文写邻居抱怨“我”家草坪长得太高爸爸却充耳不闻,暗示了爸爸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不安。⑤可见,弟弟除草被阻止这一事件是小说高潮部分,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内容作用 2 分,结构作用 2 分)
②这一情节与“我”两次想到《绿野仙踪》中果树
的吼叫、愤怒相呼应。③也解释了文章开头爸爸
发出的“哎唷”声的原因。④下文写邻居抱怨“我”
家草坪长得太高爸爸却充耳不闻,暗示了爸爸为
自己的“新发现”感到不安。⑤可见,弟弟除草被
阻止这一事件是小说高潮部分,揭示了文章的主
旨。(内容作用 2 分,结构作用 2 分)
【质疑】
5.文章第?段里爸爸说“科学只会改善生活”,你赞同这一说法吗?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体验,简述理由。(5 分)
示例一:不赞同。文中爸爸用科技手段给公猫加了猴子的手,用“骨头话机”感受植物的感觉,结果前者扰乱了生活,后者既触动了自己还遭到邻居的抱怨,可见,科学不一定会改善人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更是双刃剑,科学技术带来的产物如智能手机是影响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赞同文中爸爸的说法。
示例一:不赞同。文中爸爸用科技手段给公猫加了猴子的手,用“骨头话机”感受植物的感觉,结果前者扰乱了生活,后者既触动了自己还遭到邻居的抱怨,可见,科学不一定会改善人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更是双刃剑,科学技术带来的产物如智能手机是影响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赞同文中爸爸的说法。
示例二:赞同。虽然爸爸给公猫增加手后导致了一些麻烦,他发明“骨头话机”后最终不敢去除草使得草坪长得很高。从表面上看,科学让人们的生活不便,但是通过科学手段,爸爸意识到了动物的需求和植物的感受,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们,从而反思人和动物的关系。
示例二:赞同。虽然爸爸给公猫增加手后导致了一些麻烦,他发明“骨头话机”后最终不敢去除草使得草坪长得很高。从表面上看,科学让人们的生活不便,但是通过科学手段,爸爸意识到了动物的需求和植物的感受,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们,从而反思人和动物的关系。
生活中,智能手机实现了语音电话到视频电话的迭代,真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赞同文中爸爸的说法。(一点 3 分,两点 5 分,其中材料、观点、分析各 1 分,逻辑自洽、意近即可)
生活中,智能手机实现了语音电话到视频电话的迭代,真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赞同文中爸爸的说法。(一点 3 分,两点 5 分,其中材料、观点、分析各 1 分,逻辑自洽、意近即可)
(二)品 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①格斯拉先生的鞋店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②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③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
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狭窄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皮靴吗?”
④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说:“好,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
“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⑤后来有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⑥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
⑦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⑧“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
⑨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鞋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⑩“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一星期后,我走进他的店铺,发现那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里面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看了我一眼。“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了?”
?“啊!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据沈长钺译本,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要概括“我”多次到格斯拉先生鞋店的见闻。(2 分)
格斯拉精心制作皮靴——(1) 格斯拉承诺修鞋,修不好不要钱 ——(2) 格斯拉抱怨大公司不负责任,垄断行业(评分标准:每空 1 分,共 2 分,意对即可) ——格斯拉的鞋店生意清淡——鞋店易主,格斯拉先生去世
格斯拉承诺修鞋,
修不好不要钱
格斯拉抱怨大公司不负责
任,垄断行业(评分标准:每空 1 分,共 2 分,意
对即可)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1)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
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辛勤劳作,沉醉于做靴子的老鞋匠形象,从中可看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辛勤劳作,沉醉于做靴子的老鞋匠形象,从中可看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2)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曾经高贵的靴子挤缩在橱窗里的可怜样子,与开头形成对照,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每况愈下。(评分标准:每小题 3 分,角度 1 分,内容及作用 2 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曾经高贵的靴子挤缩在橱窗里的可怜样子,与开头形成对照,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每况愈下。(评分标准:每小题 3 分,角度 1 分,内容及作用 2 分)
3.标题《品质》一语双关,请写出它在文中的深刻含义。(2 分)
“品质”一语双关,既指格斯拉做的靴子质量好——美观、合脚、经穿,又指格斯拉的人品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讲究诚信,追求完美。(评分标准:从靴子和人品两个角度写,每点 1 分,共 2 分)
“品质”一语双关,既指格斯拉做的靴子质量好——美观、合脚、经穿,又指格斯拉的人品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讲究诚信,追求完美。(评分标准:从靴子和人品两个角度写,每点 1 分,共 2 分)
4.一个手艺精湛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第一层:(1-2 分)没有结合文本,只是粗浅地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示例: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他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所以说,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如果表述有欠缺,或阐述不充分,得 1 分)
第一层:(1-2 分)没有结合文本,只是粗浅地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示例: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他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所以说,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如果表述有欠缺,或阐述不充分,得 1 分)
第二层:(3-4 分)能结合文本内容,只从格斯拉个人、社会发展或人们价值观改变等其中两个角度,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述。 示例: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①小说中,格斯拉是个手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人,他恪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靴子,却因大公司的垄断而惨遭社会淘汰,最终饿死,令人同情。
第二层:(3-4 分)能结合文本内容,只从格斯拉个人、社会发展或人们价值观改变等其中两个角度,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述。 示例: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①小说中,格斯拉是个手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人,他恪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靴子,却因大公司的垄断而惨遭社会淘汰,最终饿死,令人同情。
②格斯拉恪守的原则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他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他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如果表述有欠缺,或阐述不充分,得 3 分)
②格斯拉恪守的原则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他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他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如果表述有欠缺,或阐述不充分,得 3 分)
第三层:(5-6 分)能结合文本内容,从格斯拉个人、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改变等三个角度,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述。 示例: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①小说中,格斯拉是个手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人,他恪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靴子,却因大公司的垄断而惨遭社会淘汰,最终饿死,令人同情。
第三层:(5-6 分)能结合文本内容,从格斯拉个人、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改变等三个角度,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述。 示例: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①小说中,格斯拉是个手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人,他恪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靴子,却因大公司的垄断而惨遭社会淘汰,最终饿死,令人同情。
②格斯拉恪守的原则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他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他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③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制造工艺的提高,大公司垄断了市场,传统手工艺人必然会日渐衰落,甚至被时代淘汰。
②格斯拉恪守的原则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他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他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③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制造工艺的提高,大公司垄断了市场,传统手工艺人必然会日渐衰落,甚至被时代淘汰。
格斯拉坚守初心,却不能与时俱进,他被淘汰是必然的。④人们不再愿意等待,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先生,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
格斯拉坚守初心,却不能与时俱进,他被淘汰是必然的。④人们不再愿意等待,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先生,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
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如果表述有欠缺,或阐述不充分,得 5 分)(评分标准:结合文本内容,从格斯拉个人、社会发展、人们价值观改变三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述。本题 6 分,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如果表述有欠缺,或阐述不充分,得 5 分)(评分标准:结合文本内容,从格斯拉个人、社会发展、人们价值观改变三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述。本题 6 分,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①新居在西城达子营,小院落,有一枣一槐。正屋三间,有一厢,厢房便是沈二哥的书房兼客厅。记得他们结婚前,刚把几件东西搬进房那天夜晚,我发现有小偷在院中解网篮,便大声叫:“沈二哥,起来!有贼!”沈二哥亦叫:“大司务!有贼!”大司务亦大声答话,虚张一阵声势。及至开门赶贼,早一阵脚步,爬树上屋走了。
后来发现沈二哥手中紧紧拿了件武器——牙刷。
(三)三姐夫沈二哥①(节选)
张充和
②新房中并无什么陈设,四壁空空,不像后来到处塞满书籍与瓷器漆器。也无一般新婚气象。只是两张床上各罩一锦锻百子图的罩单有点办喜事的气氛,是梁思成、林徽因送的。
③沈二哥极爱朋友,在那小小的朴素的家中,友朋往来不断,有年长的,更多的是青年人。新旧朋友,无不热情接待。时常有困穷学生和文学青年来借贷。尤其到逢年过节,即使家中所剩无多,总是尽其所有去帮助人家。没想到我爸爸自命为“吉友”,这女婿倒能接此家风。
记得有一次宗和大弟进城邀我同靳以去看戏,约定在达子营集中。正好有人来告急,沈二哥便向我们说:“四妹,大弟,戏莫看了,把钱借给我。等我得了稿费还你们。”我们面软,便把口袋所有的钱都掏给他,以后靳以来了,他还对靳以说:“他们是学生,应要多用功读书,你年长一些,怎么带他们去看戏。”
靳以被他说得眼睛一眨一眨地,不好说什么。以后我们看戏,就不再经过他家了。一回头四十多年,靳以与宗和都已先后过世了。
④七七事变后,我们都集聚到昆明,北门街的一个临时大家庭是值得纪念的。杨振声同他的女儿杨蔚、老三杨起,沈家二哥、三姐②、九小姐岳萌、小龙、小虎,刘康甫父女。我同九小姐住一间,中隔一大帷幕。杨先生俨然家长,吃饭时坐位虽无人指定,却自然有个秩序。我坐在最下首,三姐在我左手边。
汪和宗总管我们的伙食饭账。在我窗前有一小路通山下,下边便是靛花巷,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在地。时而有人由灌木丛中走上来,傅斯年、李济之、罗常培或来吃饭,或来聊天。院中养个大公鸡,是金岳霖寄养的,一到拉空袭警报时,别人都出城疏散,他却进城来抱他的大公鸡。
⑤一九四一年后,我去重庆。抗战胜利后我回苏州他们回北平。四七年我们又相聚在北平。他们住中老胡同北大宿舍,我住他家甩边一间屋中。这时他家除书籍漆盒外,充满了青花瓷器,又大量收集宋明旧纸。
三姐觉得如此买下去,屋子将要堆满,又加战后通货膨胀,一家四口亦不充裕,劝他少买,可是他似乎无法控制,见到喜欢的便不放手。及至到手后,又怕三姐埋怨,有时劝我收买,有时他买了送我。所以我还有一些旧纸和青花瓷器,是那么来的,但也丢了不少。
⑥在那宿舍院中,还住着朱光潜先生,他最喜欢同沈二哥外出看古董,也无伤大雅地买点小东西。到了过年,沈二哥去向朱太太说:“快过年了,我想邀孟实陪我去逛逛古董铺。” 意思是说给几个钱吧。而朱先生亦照样来向三姐遨从文陪他。这两位夫人一见面,便什么都清楚了。我也曾同他们去过。
因为我一个人,身边比他们多几文,沈二哥说,四妹,你应该买这个,应该买那个。我若买去,岂不是仍然塞在他家中?因为我住的是他们的屋子。
⑦沈二哥最初由于广泛地看文物字画,以后渐渐转向专门路子。在云南专收耿马漆盒,在苏州北平专收瓷器。他收集青花,远在外国人注意之前。他虽喜欢收集,却不据为己有,往往是送了人;送了,再买。后来又收集锦缎丝绸,也无处不钻,从正统《大藏经》的封面到三姐唯一的收藏宋拓集王圣教序的封面。
他把一切图案颜色及其相关处印在脑子里,却不像守财者一样,守住古董不放。大批大批的文物,如漆盒旧纸,都送给博物馆,因为真正的财富是在他脑子里。
⑧这次见面后,不谈则已,无论谈什么题目,总归根到文物考古方面去。他谈得生动、快乐,一切死的材料,经他一说便活了,便有感情了。这种触类旁通,以诗书史籍与文物互证,富于想象,又敢于想象,是得力于他写小说的结果。他说他不想再写小说,实际上他哪
有工夫去写!有人说他不写小说,太可惜,我认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的文章,那才可惜!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五日深夜
(选自《似水年华:〈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
【注释】①沈二哥:即沈从文。②三姐:即张兆和。
1.本文回忆了沈二哥的很多小事。请你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3 分)
虚张声势吓唬小偷 ―→(1) 尽其所有帮助朋友
―→ 喜欢买古董 ―→(2) 和朱光潜外出看古董 ―→ 怂恿“我” 买古董―→(3) 把大批文物送给博物馆
尽其所有帮助朋友
和朱光潜外出看古
董
把大批文物
送给博物馆
【情节·梳理】
【语言·批注】
2.本文的语言平实却饱含真挚的情感。请你仿照示例,对文中第①段的画线句作批注。(3 分)
示例:
句子:院中养个大公鸡,是金岳霖寄养的,一到拉空袭警报时,别人都出城疏散,他却进城来抱他的大公鸡。
批注:拉空袭警报时,出城疏散的人群与进城抱大公鸡的金岳霖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体会到当时金岳霖内心的焦急,对大公鸡的喜爱甚至超过自己生命的安危。
批注: 发现小偷在院落里解网篮时,“沈二哥,起来!有贼!”“大司务!有贼!” 这两句人物的语言描写,运用了短句,连用四个感叹号,真切地写出了沈二哥及家人虚张声势吓唬小偷的叫喊此起彼伏,营造了抓小偷的紧张氛围。
发现小偷在院落里解网篮时,“沈二哥,
起来!有贼!”“大司务!有贼!” 这两句人物的
语言描写,运用了短句,连用四个感叹号,真切
地写出了沈二哥及家人虚张声势吓唬小偷的叫喊
此起彼伏,营造了抓小偷的紧张氛围。
最后沈二哥紧紧拿着牙刷做武器这一细节,体现了沈二哥的紧张、慌乱,这一形象在作者笔下真实可爱,体现出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怀念。(从语言或细节分析 2 分,情感 1 分)
最后沈二哥紧紧拿着牙刷做武器这一细节,体现
了沈二哥的紧张、慌乱,这一形象在作者笔下真
实可爱,体现出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怀念。(从语言
或细节分析 2 分,情感 1 分)
【内容·选材】
3.回忆性散文的写作,选择的事例往往要足够典型,来凸显人物的某种特质。文中第④ 段似乎与沈二哥关联不大,可否删去?请联系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 分)
不能删去。第④段通过描述这些与沈二哥交往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沈二哥所处的一个温暖而真实的“大家庭”。侧面烘托出沈二哥极爱朋友,与众人相处融洽。(如选可删去,不给分)
不能删去。第④段通过描述这些与沈二哥交往
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沈二哥所处的一个温暖而
真实的“大家庭”。侧面烘托出沈二哥极爱朋友,
与众人相处融洽。(如选可删去,不给分)
(四)蜡 梅
余秋雨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蜡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
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蜡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
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蜡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蜡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过不了几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拥到了檐廊、阳台前。谁都明白,我们的蜡梅这下真的遭了难。几个眼尖的,分明已看到花枝地下的片片花瓣。雨越来越大,有些花瓣已冲到檐下,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喃起:“我去架伞!”
这是另一位护士的声音,冒雪数梅的护士今天没上班。这位护士虽然身材颀长,却还有点孩子气,手上夹把红绸伞,眸子四下一转。人们像遇到救星一样,默默看着她,忘记了道谢。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说红伞太刺眼,与蜡梅不大搭配。护士噘嘴一笑,转身回到办公室,拿出来一把黄绸伞。
病人中又有人反对,说黄色对黄色会把蜡梅盖住。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
护士穿着乳白色雨靴,打着紫伞来到花前,拿一根绳子把伞捆扎在枝干上。等她捆好,另一位护士打着伞前去接应,两个姑娘互搂着肩膀回来。
春天来了,蜡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蜡梅树前看一会儿。
各种树木都绽出了绿芽,地上的青草也开始抖擞起来,病人的面色和眼神都渐渐明朗。
不久,这儿有许多鲜花都要开放,蜜蜂和蝴蝶也会穿墙进来。
病房最难捱的是冬天,冬天,我们有过一枝蜡梅。这时,蜡梅又萎谢躲避了,斑驳苍老,若枯枝然。
几个病人在打赌:“今年冬天,我要死缠活缠闯进来,再看一回蜡梅!”
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闹。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蜡梅,只开给病人看。” 说罢,微微红了点脸。
【初读·理情节】
1.围绕蜡梅,文章记录了护士和病人之间发生的两个动人故事,请你概括叙述事件。(4
分)
下雪天,病人之间争论蜡梅蓓蕾情况,护士冒雪数蜡梅;下雨蜡梅遭殃,病人惋惜,护士给蜡梅打伞。(每件事情 2 分)
下雪天,病人之间争论蜡梅蓓蕾情况,护士冒雪数蜡梅;下雨蜡梅遭殃,病人惋惜,护士给蜡梅打伞。(每件事情 2 分)
【再读·悟情感】
2.品读语句,按要求答题。(4 分)
(1)谁都明白,我们的蜡梅这下真的遭了难。(读一读,标出重音,并简述理由)
重音:我们、真的。理由:“我们”表明大家把蜡梅看成是自己的,像朋友像家人一样,关心喜欢蜡梅。“真的”表强调,可以看出对蜡梅境遇的担忧。(回答其他词,言之有理也可,2 分)
重音:我们、真的。理由:“我们”表明大家把蜡梅看成是自己的,像朋友像家人一样,关心喜欢蜡梅。“真的”表强调,可以看出对蜡梅境遇的担忧。(回答其他词,言之有理也可,2 分)
(2)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好在”“终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病人们的讲究,挑了又挑,也可以看出护士的耐心,一次次根据病人的意见,不厌其烦地挑选。(2 分)
“好在”“终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病人们的讲究,挑了又挑,也可以看出护士的耐心,一次次根据病人的意见,不厌其烦地挑选。(2 分)
..
..
【三读·明主旨】
3.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就文章主角和主题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呢?请根据你的理解参与他们的对话,表明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 分)
我的看法: 主人公是护士。(1 分)
理由: 理由:蜡梅是希望,是美的象征,而护士们则是希望和美的维护者。文章记录的动人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护士,数蜡梅,替蜡梅打伞,表现的都是护士的美好品质。
主人公是护士。(1 分)
理由:蜡梅是希望,是美的象征,而护
士们则是希望和美的维护者。文章记录的动人故
事的主人公都是护士,数蜡梅,替蜡梅打伞,表
现的都是护士的美好品质。
与其说是蜡梅帮助病人们渡过了这个寒冬,还不如说是护士们的真诚关爱,对病人们从身体到精神上的帮助让病人们战胜了疾病,渡过了严冬。(3 分)(如果回答是病人,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理最多给 2 分,无理由不给分)
与其说是蜡梅帮助病人们渡过了这个寒冬,还不
如说是护士们的真诚关爱,对病人们从身体到精
神上的帮助让病人们战胜了疾病,渡过了严冬。
(3 分)(如果回答是病人,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
理最多给 2 分,无理由不给分)
(五)海岛的狐狸
[日本]滨田广介
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盛开着火红的山茶花。A.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一朵朵花儿开得很饱满。其中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山茶花的叶子呈墨绿色,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银帆点点,仿佛一动也不动。
在这小海岛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寺庙。从寺庙的套廊可以看到很美妙的景色:蔚蓝色的天空,湛蓝色的海,悬崖上的松树,房屋的影子,牛和放牛娃……所有的景色都可以画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一天,这里突然来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当然,这不是人,是一个像狗但又不是狗的动物,它有一条粗粗的尾巴。是一只狐狸。
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高山里。狐狸见到人,并不惊慌失措,它能悄悄地躲起来。而人也看惯了它,谁也不追赶它。但是,村里有狗,狗见到狐狸,就要凶猛地、不停地吠叫,因此,狐狸格外小心。它总是悄悄地溜出来。它会趁人不在时,用鼻子在地上嗅着,然后偷偷地把佛坛上的供品吃掉。
现在,白狐狸就是这样地用鼻子嗅着,来到佛坛前的。它见到佛坛上的碗里盛着三个大馒头。它饿极了,馋得厉害,吃了一个,又叼起一个吃进去。当它正要叼起最后的一个时,突然听到脚步声。它回过头,看到大门口进来一个人,狐狸立刻躲到柱子后面。
传来一个老人轻轻的说话声。
狐狸从柱子后边缩着脖子再向大门那边望去。它看到一位从未见过的老婆婆拄着拐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狐狸再仔细一看,老婆婆的眼睛紧闭着。
“怎么,怎么,原来是瞎老太婆呀!” 狐狸自言自语地说着,从柱子后面慢腾腾地走到大厅,嘴里叫唤着:“吭,吭。”
“是和尚师父吗?”
“吭,吭……我不是师父呀!”狐狸叫着回答,可是老婆婆的两只耳朵都很聋。她坐到庙门口,虔诚地行起礼来。她拿出一包东西,原来是布施的钱。
“和尚师父,我请您念经,这是一点儿小意思,请收下吧。”
“吭,喀吭,和尚今天不在。”狐狸答道。但是老婆婆一点儿也听不出来。
“是的,是老头子的忌日。” 因为老婆婆答非所问,狐狸感到十分为难。
“这样办吧,”白狐狸想道,“我来给她当和尚吧。这位老婆婆好不容易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又瞎又聋,她误以为我是和尚,要我给她念经,要是和尚马上能回来还好,可是他一出去,总是很晚很晚才回来的……” 狐狸站起来吭吭地叫了几声,咬住老婆婆的衣袖,把她带到佛坛前面。
但是当它走到佛坛前面时,却为难了。它没有念珠,没有法衣,什么也没有,怎么像念经的呢?
狐狸跑到和尚的卧室。房门开着,进去一看,屏风上挂着和尚平日穿的法衣和袈裟。狐狸从屏风上取下法衣披在身上,把袈裟吊在胸前,走出了和尚的卧室。
它的外表多么滑稽,但是没有人笑它。因为那里只有老婆婆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等待着。狐狸觉得让老婆婆无谓地等了一段时间而感到内疚。它赶快坐到佛坛前面,眼睛望着前面,可是,它安不下心来,又站起来,绕着座位转了两三圈儿,随即拘谨地坐到位子上。但是它心情仍平静不下来。
它总怕有谁瞧它,又看了看周围,在这微暗的寺庙里,只有它和坐在它后面的老婆婆。狐狸又从走廊望着外面:B.那里一个人也没有,阳光明媚,只有篱笆旁的山茶花下三只公鸡正在沙地上玩耍。这样,狐狸放心了,它拿起钟槌,敲起钟和木鱼。随着钟声和木鱼声,狐狸哼起来:“吭,吭吭,吭,吭……”
狐狸念了一会儿,回头看了后边一眼。只见老婆婆不停地捻着串珠,一心地叩拜着,狐狸非常高兴,又喀吭喀吭地哼起来,可是它心里却想:“再念一会儿就不念了,把那个馒头吃进去。”碗里还剩下一个馒头,狐狸死死地盯着馒头,敲着木鱼哼着。
老婆婆知道经念完了,用满是白发的头叩着榻榻米,向狐狸说道:“谢谢您,和尚师父。” 老婆婆默默地站起来,她的袖子又被狐狸咬住,拉到大门口。老婆婆到大门口要穿高齿木屐时,狐狸又帮她穿上。随即狐狸又将掉在地上的拐杖拾起来交给老婆婆。
“谢谢您,和尚师父,实在打搅您了。”
“吭吭,喀吭。”狐狸叫着和老婆婆告别。
白狐狸离开了大门,把法衣和袈裟挂到和尚卧室的屏风上,把老婆婆布施的钱袋就那样放在榻榻米上,然后回到佛坛前,叼了那个馒头走了。
寺院的套廊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事。C.火红的山茶花静静地开放着,墨绿色的叶子像涂上一层油似的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上,白帆点点,闪着银光。
(选自《中外童话鉴赏辞典》,孟慧娅译,有删改)
【梳理情节】
1.请根据文章内容,从狐狸的角度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 分)
【赏析语言】
2.这篇童话的语言富有趣味。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 分)
它赶快坐到佛坛前面,眼睛望着前面,可是,它安不下心来,又站起来,绕着座位转了两三圈儿,随即拘谨地坐到位子上。
这句话中“坐”“望”“站”“绕”“转”等动词生动有趣地写出了狐狸假扮和尚念经时心里的紧张,“赶快”这个词写出了狐狸为老婆婆念经的急切,“拘谨”这个词写出了狐狸的不自在,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结合词语分析 1 分,内容分析准确 2 分。分析不完整酌情扣分)
这句话中“坐”“望”“站”“绕”“转”等动词生动有趣地写出了狐狸假扮和尚念经时心里的紧张,“赶快”这个词写出了狐狸为老婆婆念经的急切,“拘谨”这个词写出了狐狸的不自在,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结合词语分析 1 分,内容分析准确 2 分。分析不完整酌情扣分)
【品味写法】
3.本文在讲故事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句子。请从文中 A、B、C 三处景物描写中,任选一处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3 分)
我选 示例一:A ,作用: A 处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了海岛的明媚美丽,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下文白狐狸帮助老婆婆这个美好的故事发生做铺垫。
示例一:A
A 处的景物描写,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了海岛的明媚美丽,
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下文白狐狸帮助老婆
婆这个美好的故事发生做铺垫。
示例二:B B 处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美好宁静的景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烘托了白狐狸做好事时的美好温馨,宁静的景色也让紧张的白狐狸逐渐放松下来。
示例二:B B 处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美好宁静
的景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烘托了白狐狸
做好事时的美好温馨,宁静的景色也让紧张的白
狐狸逐渐放松下来。
示例三:C C 处的景物描写照应开头,写出了海岛的明媚美丽,表现白狐狸做了好事后,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水乳交融,在如此纯美的自然中,人性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景物的特点分析 1 分,景物的作用具体分析 2 分。只选择 A、B、C 不得分)
示例三:C C 处的景物描写照应开头,写出了海岛的明媚美丽,表现白狐狸做了好事后,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水乳交融,在如此纯美的自然中,人性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景物的特点分析 1 分,景物的作用具体分析 2 分。只选择 A、B、C 不得分)
【探究形象】
4.读了这篇童话后,同学们对白狐狸的形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面的对话。(6 分)
小童:我发现童话、神话等想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把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小文:是的,本文中的白狐狸就是这样,如:(1) 这只白狐狸对老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还把她送到大门口,帮她穿鞋、拿拐杖,还把和尚的法衣挂回原处,把老婆婆布施的钱袋放好,这都体现出了它的人性 。
这只白狐狸对老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还把她送到大门口,帮她穿鞋、拿拐杖,还把和
尚的法衣挂回原处,把老婆婆布施的钱袋放好,
这都体现出了它的人性。但是文中的白狐狸又有
但是文中的白狐狸又有贪吃和游戏的天性,如它会到庙里偷吃贡品,在念经时也还记挂着馒头,对盘里还剩的一个馒头垂涎不已(人性分析 1 。
贪吃和游戏的天性,如它会到庙里偷吃贡品,在
念经时也还记挂着馒头,对盘里还剩的一个馒头
垂涎不已(人性分析 1 分,
狐狸本性分析 1 分)
小童:你分析得很好,我发现我们读过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也同时有人性和猴性,如:(2) 孙悟空大闹天宫,还偷偷摘人参果、捣毁人参果树等,体现出他的顽劣猴 性。
孙悟空大闹天宫,还偷偷摘人参果、捣
毁人参果树等,体现出他的顽劣、猴性。
而他打了白骨精后,唐僧怪罪于他几次赶他走,他都不走,最后非走不可了,他还向唐僧跪拜,后来师父遇险,他得知情况后也去救唐僧,表现了他对师父的忠诚和报答,有情有义,体现出他的人性(猴性分析 1 分,人性分析 1 分) 。
而他打了白骨精后,唐僧怪罪于他几次赶他走,
他都不走,最后非走不可了,他还向唐僧跪拜,
后来师父遇险,他得知情况后也去救唐僧,表现
了他对师父的忠诚和报答,有情有义,体现出他
的人性(猴性分析 1 分,人性分析 1 分)
小文:嗯,我还发现童话、神话中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这样的好处:(3) 可以使想象文学作品更具有浓厚的神话、童话色彩,让人物形象更加个性化,使人印象深刻。也可以让故事更加真实,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每点分析言之有理即得 1 分,共 2 分) 。
可以使想象
文学作品更具有浓厚的神话、童话色彩,让人物
形象更加个性化,使人印象深刻。也可以让故事
更加真实,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每点分析言之有
理即得 1 分,共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