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第一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段考(二)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第一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段考(二)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9 12:00:57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且大量印刷,推动了古文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评点者将文本阅读感现场表达出来,随机标注在文本
上,可以是即兴的、感性的,也可以是理论提升式的。读者借助这些标抹符号以现场体会评点者的感受,所以
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卷
选本格外真切。到清代,古文选本600种,而成熟的选本大部分有评点,古文也找到了它最佳的存在方式,最
终延续为今天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
(摘编自马茂军《〈古文关键〉与南宋古文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注意事项:
A.“复兴儒学、文以载道”的古文在整个宋代转型为“为论文而作,不关讲学”的古文。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B.“形而上的”指复兴儒学神圣使命的传统古文主张,“形而下的”指写文章的方法。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C.科举辅导上陈傅良比吕祖谦名望略高,故《八面锋》比《古文关键》的水平也要略高。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D.从《古文关键》可能有多个卷本等的矛盾现象看,说明其书是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A.作者将南宋“古文”与同时期的文化高峰“理学、诗学、词学”作比较,提出问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B.文章分析《古文关键》转型信息时,各段均采用比较分析,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深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C.文章紧扣《古文关键》透露的信息,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阐述思路清晰有力。
①南宋是古典文化的高峰,思想上产生了朱熹、陆象山这样的理学大师,诗坛产生了中兴四大诗人,词坛
D.第④段第⑥段在阐述南宋古文发展变化的各种转型特点时,均提到了选本的时代性。
也有李清照、辛弃疾等大词人,唯独古文似乎默默无闻,既没有大名家,甚至古文面貌研究也语焉不详。南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古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文试从吕祖谦古文选本《古文关键》透露的信息探讨南宋古文的转型与新样古
A.《古文关键》的选文标准不再以“文以载道”为宗旨,而比较看重文章自身的价值。
文的形制。
B.“秦汉派古文艰涩难懂”,故《古文关键》选八大家的文章而没有选秦汉人的文章。
②《古文关键》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吕祖谦编选的古文教材。我们在书中却很少看到关于唐代儒学复兴
C.“有用文字,议论文字是也”的观点,也是新样古文的特征,推动了古文的发展。
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以载道的过分要求,而这些是韩柳欧非常强调的,这是第一个转型,是由道到文的转
D.读者借助评点者在书中留下的各种标抹符号,感受评点者的阅读感,因而格外真切。
型。吕氏《古文关键》不关道德一事,《四库总目提要》也评论:“祖谦此书实为论文而作,不关讲学。”文人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开始非常看重自己文章的独立存在价值。编写与阅读古文选本成为时尚,宋代也出现了100种左右的古文选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③南宋古文的第二个转型是对文法的强调。从《古文关键》开始,古文从神圣的复兴儒学的神坛,从形
材料一:
而上的“高大上”下沉到形而下的作文法。《古文关锭》卷首叫《看古文要法》,第一部分《总论看文字法》,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
“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案例部分又是“看韩
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
文法”“看柳文法”“看欧文法”“看苏文法”…
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④第三个转型是厚今薄古。《古文关键》一改唐人只取秦汉古文的传统,变为只取唐宋八大家古文。欧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
修疑经疑古,王安石制《三经新义》,苏东坡提侣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书写,全都是推崇当代文化。南宋人对
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過制耕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从学习的角度继承,特别推崇欧苏又能自成面目,特别强调事功之学、制度之学。秦汉派古
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文艰涩难懂,唐宋八大家古文则明白晓畅,便于实用。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
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结合事功的主题,成为南宋散文的时代面貌。
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
⑤第四个转型是古文的主战场从意识形态下沉到科举。说起科举辅导,吕祖谦比同时期的老乡陈傅良还要
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
稍逊。陈傅良以科举文辅导名震一时,他编著的服务于科举的古文选本《八面锋》也红极一时,《四库捉要》
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评此书曰:“相传此为傅良所撰…皆预拟程试答策之用,非欲著书,故不署名耳。宋人好持议论,亦一代之
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货”,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捉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
风尚,而要其大旨,不失醇正…是编虽科举之书,专言时务。”科举文与古文互相借重,互相煽动,是典型
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的新样古文。新样古文在科举场的成功对南宋古文运动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文关键》中提出了“有用文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字,议论文字是也”这样违背纯文学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科举文的特点,议论文对科考最有用
材料二:
⑥第五个转型体现了商业文明的时代特点。从《古文关键》的多处矛盾来看,可能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
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他们从吕祖谦谈文的语录、授课的讲义、课堂评点的古文组合剪辑成《古文关键》一书。当时该书比较畅销,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可能有二卷本,还有二十卷版本。实际上不管书商有多少“神操作”,不管其多么粗制滥造,但它价格便宜,
就是粮食安全。
语文XG·第1页(共8页)
语文XG·第2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二)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整个宋代”错误,夸
大了范围。依据材料首段原文“本文试从吕祖谦古文选本《古文关键》透露的信息探讨南
宋古文的转型与新样古文的形制”可知原文说的是南宋,而不是整个宋代。C.“《八面锋》
比《古文关键》的水平也要略高”错误,材料第五段只是说“说起科举辅导,吕祖谦比同
时期的老乡陈傅良还要稍逊。陈傅良以科举文辅导名震一时,他编著的服务于科举的古文
选本《八面锋》也红极一时”,所以,选项中的“《八面锋》比《古文关键》的水平也要略
高”的说法于文无据且强加因果。D.“其书是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的”错误,依据材料最
后一段“从《古文关键》的多处矛盾来看,可能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可知原文是“可能”,
表猜测,选项说得很肯定。
2.(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各段均采用比较分
析”错误,材料最后一段列举事实,然后分析讲道理,没有比较分析。
3.(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故《古文
关键》选八大家的文章而没有选秦汉人的文章”错误,材料第四段原文是“《古文关键》
一改唐人只取秦汉古文的传统,变为只取唐宋八大家古文。……秦汉派古文艰涩难懂,唐
宋八大家古文则明白晓畅,便于实用”,选项将“秦汉古文”“唐宋八大家古文”分别表述
为“秦汉人的文章”“八大家的文章”,显然偷换了概念。
4.(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重要语句的能力。D.“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
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错误,原文中相关的内容为:材料二第四段的
“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
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
第五段的“……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因此并不能得
出“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的结论。
5.(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
机构”信息表述不完整,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提到“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探
索税收管理制度”可知,选项信息不完整。
6.(6 分)①调查耕地面积,看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②调查
当地党委、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③调查土壤质量,特别是土
壤污染状况和是否重金属超标等。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8 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①依据材料一第二段“耕地是粮食生产的
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
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可概括
为:调查耕地面积,看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②依据材料
一第二段“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
耕地保护制度……”可概括为:调查当地党委、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落实国家
相关政策。③依据材料二第五段“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
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需要先盘点清楚”可概括为:调查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污
染状况和是否重金属超标等。
7.(3 分)B 【解析】B.“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错,原文写赵果“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
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
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说明赵果有斗争经验,并没有杀敌的经验。
8.(6 分)①兵趣指军人也充满生活趣味,具有风趣幽默的一面。如赵大刀打趣赵果,说他太
瘦弱扛不动枪,不是当兵的料。②兵味指军人勇敢、富有责任意识。如赵大刀是这十几
个人的精神领袖,率先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接应保护其他人。③人性美指英雄外柔内刚,
具有人性的光辉。如赵大刀经常梦见阵亡的战友,从梦里哭到梦外,决心带兄弟们归队,
再刚强的战士也有柔软的内心,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每点 2 分,理解 1 分,举例分
析 1 分)
9.(6 分)示例一:原文的文学效果更好。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受惊不小”更符合只想
象过革命的青年学生的形象特征,而“临危不乱”夸大了青年学生面对单调而又惊险的
革命的心理状态。②从情节安排上看,原文更符合情节的发展。青年学生并没有经历过
革命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遇到危险“受惊不小”合乎情理。③从主题上
看,“受惊不小”的青年学生通过经历革命会逐渐成长,主题会更加深刻;如果一开始就
临危不乱,无法展现青年学生的成长,不能更好地表现青年学子在革命中不断成长的主
题。(此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示例二:改文的文学效果更好。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临危不乱”体现了青年学
生们在前辈赵大刀的革命经历的鼓舞下以及在他当下革命行动的感染下的蜕变和成长,
突出赵大刀勇敢善良、有担当的革命前辈形象。②从情节安排上看,改文更符合情节的
发展。因为前文情节中赵大刀曾向青年学生们讲述过关于红军和红色根据地的革命经历,
其中“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更是让学生们“一脸的崇敬与肃穆”,说明学生们
已经有了革命意识和革命准备,故用“临危不乱”更好。③从主题上看,“临危不乱”更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8 页)
能体现出青年学生们积极奋进的革命态度,照应文章标题“奔向延安”,并且和首段中“延
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的描述更契合。
10.(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
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
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兹父”做“召”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AD;
“公”做“复立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C。
11.(3 分)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两句中的‘故’字含义
相同”错误。“丘故不为轼也”中的“故”为连词,意为“所以”。“惠文、武、昭襄蒙故
业”中的“故”为形容词,意为“已有的,先前的”;B.两句的“爱”字含义相同,都
为“喜爱”;C.“坐而假寝”的“假”意为“假的”;“善假于物也”的“假”意为“凭借,
借助”;D.“辱君亏地”的“辱”意为“使……受辱”;“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辱”
意为“耻辱”。
12.(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目夷、兹父出
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义’的表现”错误。目夷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
是“义”的表现;兹父推辞太子之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义”主要体现在不肯“绝
迹于卫”,不肯“背母”。
13.(10 分)翻译:
(1)(5 分)(兹父)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
(“立”,立为嗣君;“为”,做;“相”,国相;“请于公”倒装;)
(2)(5 分)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我请求赐死。(“是”,这样;
“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弱国;“为”,成为;“死”,赐死。)
14.(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综合能力。D.“表达了
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结合“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
悲风”分析可知,该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痛之情。故选 D。
15.(6 分)相同点: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
不同点:杜甫《登高》中还有年老多病的感伤;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还表达出
思乡之情;本词中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
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以至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壮志未酬身先
老,愁苦之绪,令人哀悸。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8 页)
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
的大业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
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北望中原,无限感慨,
欲借酒消遣,而酒罢益悲,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可见三首诗词中的“浊酒”都有感慨现
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
不同点:杜甫的《登高》中除了为国事担忧,还有个人“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
连痛快地借酒浇愁都成了难事的伤感。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的“家万里”“归无
计”,点明了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
陷入战火的悲痛。
16.(6 分)
(1)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2)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17.(4 分)①源远流长(或熠熠生辉) ②迥然不同(或截然不同) ③层出不穷(或遍
地开花、层见叠出) ④如虎添翼(或锦上添花) (本题答案不唯一,成语意思相近即
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指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或者灿烂宝贵,
可填“源远流长(或熠熠生辉)”。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熠
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②处,语境指文化样式差别大,可填“迥然不同(或截然不
同)”。迥然不同(或截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③处,语境指新业态不断出现,可填“层
出不穷(或层见叠出、遍地开花)”。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
穷尽。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新事物、好经验得以普遍实行。层见叠出:
指接连不断出现,比喻事物很多。④处,语境指其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或使中
国文化传承和发展得更好,可填“如虎添翼(或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如同老虎长了
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锦上添花:比喻美上添美,好上加好。本题答
案不唯一,成语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8.(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利用、
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达”,按照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产生作用的先后顺序,应改为“开
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搭配不当,“丰富了……服务质量”动宾不搭配,应改
为“丰富了……服务种类”;不连贯,“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中途换主语,导致前后文脉
不连贯,应改为“扩大了产业规模”。修改正确的只有 B 项。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8 页)
19.(4 分)①运用比喻,从四个角度形象地说明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②运用排比,四个“是……
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从语势与语气方面强化了中华文明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是……胎记,是……根基,是……
精神纽带,也是……宝藏”是一组比喻句,是比喻中的暗喻,本体是“中华文明”,“胎
记”“根基”“精神纽带”“宝藏”是四个喻体,这组比喻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以四个不同
的形象阐释说明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
“是……的胎记”“是……的根基”“是……的精神纽带”“是……的宝藏”,运用排比
修辞,采用四个“是……的”的句式,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语势,也
强化了中华文明的作用。
20.(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线句中“地球第三极”的引号
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否定、讽刺;C.表示特定称谓;D.表
示引用。故选 C。
21.(6 分)
①更是对全球的贡献
②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③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关联词“不仅仅”和语境
来看,需要对前文有语意的递进,所以搭配关联词“更”,语意从“中国”递进到“全球”,
故填“更是对全球的贡献”。第二空,前文“不仅”提示关联词,后文“这些都离不开多
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呼应下文“还有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不同团队的相互配合、强
大的后勤保障等等”,那么“这些因素少了哪一个都很难完成这次珠峰科考任务”正是第
二处空格的内容,所以是“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第三空,由后文“也体现了我国科
考组织方式的优越性”可知,空格处需要填体现了什么,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一直
在强调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可填“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22.(60 分)【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本次作文阅卷基准分:43 分或 44 分。
参考立意
1.学习需循序渐进,从模仿开始,能够创新创造,有自己的风格。
2.入帖求形似,模仿贵逼真;出帖要突破,创新见真金。
3.任何领域的学习都是入帖和出帖的过程,只有入帖才能出帖。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8 页)
4.学习之初有困难,坚持下来,才有收获;学习还要突破,只有敢于突破,不囿于常规,
才能有所创建。
5.如何才能“入帖”,怎样“出帖”才能有人生的境界。
6.入帖与出帖齐飞,模仿共创新一色。
附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20~16 分】 二等【15~11 分】 三等【10~6 分】 四等【5~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分
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级 表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
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三)名句引用不合要求的,酌情扣分。
(四)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
最多扣 3 分;标点错误多酌情扣 1~2 分。
(五)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
级”不给分。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8 页)
范文:
入帖模仿以入室,出帖创新来登堂
行草楷隶篆,笔墨浓淡,书法艺术熠熠闪光;点撇勾折捺,框架结构,汉字文化博大精
深。写汉字,临书法,入帖至关重要,克服难阻,从生到熟,循序而渐进以至肖神。然成一
家,臻化境,出帖则切中肯綮,不囿于成规,敢于突破,创新才能独树一帜,风格迥然。由
临字到人生,皆需从模仿开始,不断突破,才能创新登堂入室,成就人生。
莫笑东施效西施,解颦还需频学人。初学规行且矩步,登堂入室循前人。雏鹰模仿着老鹰
飞翔,燕子模仿着父母筑巢,孩子模仿着大人说话做事……模仿乃物之本能,人之天性,学习
从模仿开始。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就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中人物来
完成的。可见,模仿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孟母三迁之后,小小的孟子看到用心读书的学子
便模仿着识字求学,终成一代大儒。“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地的良好教养,并与
之看齐。”泱泱中华凝聚的优秀精神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用心模仿、真心效仿。向优秀的文化
知识学习,模仿大师大家的知识技艺,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途。模仿是青年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师夷长技以突破,不守成法技贵真。融通之处花明柳,人生化境是创新。花繁柳密处拨
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而人生路漫漫,有花繁柳密处,亦会有风
狂雨急时。唯有以创新之力拨开枝丫,突破因模仿而立定的脚跟,方能行至柳暗花明处,笑
看穿林打叶雨。明月照形,鉴古知今。故宫文创,打破皇城枷锁,突破原来文物远离烟火的
高高在上,拥有了新媒体时代的活力;《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艺术形式,突破原有舞蹈
书画艺术的成就,以优美的舞姿抚慰着当下普遍的焦虑和空洞。它们的走红,都是对原有模
仿而来的成绩的突破,打破才让它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妙创新,才成就了与时俱进的国风。
世事两难始和末,入帖出帖巧用心。不畏入门畏打破,曲出天然万古新。风起于青蘋之
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无论是学习还是写诗作文,都需要经过“模仿”和“创新”两个阶段,
模仿才能圆熟,创新才能化境。模仿、超越、创新,才能迈入“情境独创”“善思善悟”的佳
境。若不是历代文人墨客在模仿的基础上突破独创,怎会有唐诗宋词元曲的熠熠生辉?初学
时艰辛异常,坚持和勤奋是击破风浪的法宝;学有所成后,最难的是突破瓶颈,不躺在已有
的成绩上故步自封,勇于创新,才能收获成功。在模仿中求进,在求进中创新!吾辈青年,国
之栋梁,当善于模仿,勇于创新,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水墨青山,丹青画幅,笔墨运筹间是画技的一丝不苟;洇染调色,浓淡写意,谋篇布局里
是画家的运斤如风。书画同源,人事皆如此。走过初学的茫然困窘,突破固有的思维,不耽于
眼前的成果,才能上正路,走正途,就大业,成大功。入帖模仿以入室,出帖创新来登堂。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8 页)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
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
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
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子路说:“按照礼节,在车上遇见三人经过时就要下车,遇见两人
经过时就要手扶横木表示敬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数众多,先生您为何不手扶横木表示敬
意?”孔子说:“我听说过: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
于国家却不殉死,这是不廉。现在陈国这些修城门的人,不能实行其中一条,所以我不用手
扶横木向他们表示敬意。”
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宋桓公还有个后妻所生的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很喜爱
他。兹父因为父亲宠爱目夷,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
他。”桓公问:“为什么呢 ”兹父回答说:“我的舅家在卫国,很疼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嗣,
就不能前往,不能再去卫国,这是背弃了母亲。况且我知道自己才能也不足以居于目夷之上。”
桓公便同意了他。桓公将要立公子目夷为嗣君,目夷推辞说:“兄长立为嗣君而弟在下位,这
是符合礼义的。如果弟弟立为嗣君而兄在下位,就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却要我来做,
我将要出逃。”于是他就逃到了卫国,兹父随后也跟他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
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
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
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力士鉏之弥去杀害他。鉏之弥早晨
前往,看见赵宣子寝室的门打开了,赵宣子衣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便坐在那里
打盹。鉏之弥退出来,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
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如死了吧。”于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
楚国将与吴国开战,楚军兵少而吴军兵多,楚国将军子囊说:“我们攻击吴国必定失败,
使国君受辱,使国土受损,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他不向国君报告,便罢兵撤退。回到了国都
郊外,他派人向国君复命说:“请求赐我一死。”国君说:“你之所以撤离,是为了对国家有利。
而今看来确实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说:“临阵撤离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
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撤离。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
我请求赐死。”他退下来就伏剑自尽。国君说:“果真如此,就让我成全你的大义。”于是就为
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铁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国都向众人宣示。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8 页(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