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题李凝幽居
贾岛
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人 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 贾岛题跋版刻像,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韩愈等。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题解
【题】 —— 题写
【幽居】—— 指环境幽美恬静 的居所
李凝是贾岛的朋友
诗人拜访友人李凝,恰巧李凝外出,于是贾岛 在友人的居室门 前题写了此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君 子
质
胜
文
则
野
·
文
胜
质
则
史
文
质
彬
彬
·
而
后
君
子
译文
李凝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人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我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尚 简
简
约
不
简
单
·
平
凡
不
平
庸
大
道
至
简
·
衍
化
至
繁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园”
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少邻并]:邻居稀落
能 言
所居之幽僻
所居之幽寂
所居之幽美
向往隐居之幽情
紧扣“幽”字
步
步
为
营
·
环
环
相
扣
胸
有
丘
壑
·
智
珠
在
握
(以响衬静)
短短两句,动静相生,声色俱备。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颔联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吾思吾想
“僧敲月下门”初拟用为“僧推月下门”,你认为“推”“敲”两字哪个字用得更好,为什么?
存 真
明
心
见
性
·
一
语
破
的
明
镜
当
台
·
去
妄
存
真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用“敲”更能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情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尾联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①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②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主旨
本诗通过写了友人李凝所居的清幽坏境,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就写景状物而言,于事物理态体认深细,得雅淡清幽之趣。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