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检测(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检测(3)(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9 12:04:12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检测(3)·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 )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
5.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的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燕惜却流着泪嘟哝着,好什么好,这十三根铜弦还断着一根呢!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6.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不合时宜的评价,目的是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
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惜暴露身份,唱起了《易水歌》,因此被抓。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秦始皇熏瞎燕惜眼睛,是想让他专心于音乐,因为秦始皇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爱好音乐。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8.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高渐离的形象特点。
9.《史记》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 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 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B.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C.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D.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与“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举”字含义不同。
B.“必受其刑”与“项王则受璧”(《鸿门宴》)两句中“受”字含义不同。
C.“幸赦臣之过”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过”字含义不同。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举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举荐得当。
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违犯了国法,管理的刑狱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赞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2)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14.成王是如何对待廷理私放子文族人一事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
B.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
C.“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与词人《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16.这首词展现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感叹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其中重要原因往往在于君王成功后的放纵,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猿”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诗人常常借此营造孤寂、愁苦、哀伤的氛围,比如“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红楼梦》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葬花吟》《枉凝眉》等,这些诗词通俗易懂,流传广泛。《西游记》中的诗词虽没有那么多人熟悉,但也______。
明清时期,里巷中到处有勾栏瓦舍,“说书”和“看戏”是普通老百姓______的娱乐形式。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这便促成了文学的大众化转向。由于彼时的文本并不固定,为了让受众听得懂,说书人口中的故事自然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通俗化改编。所以我们看到的话本里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白话性。但是,诗词这种文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是______,属于庙堂文学,能够给一部作品增添雅趣。说书人便在非情节部分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为“说书”这项艺术提供了别样的仪式感。他们的话本语言大多是雅俗共赏的。
和很多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会在故事中夹杂一些诗词。这也是我国古典小说所保留的“话本”的痕迹。这些负责烘托气氛的诗词被大量运用,起到了促进文本流传的作用。总体来讲,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B.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C.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有重要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D.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有重要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20.为什么说明清时期说书人的话本语言是雅俗共赏的?请根据材料第二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要求每条原因均以“说书人”为开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有两个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①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②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③在与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斗争的过程中,中医药通过临床运用,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发挥了一定的防治作用。④传统的中医知识大多以古籍文言文的方式记载,后人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⑤针对中医古籍文言文的信息抽取能降低学习成本,并且能有效地推广中医领域相关知识以促进其临床诊疗和应用。
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字。
2022年8月5日,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山东省曲阜市鲁源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1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上榜好人中,有举家捐款1000多万元、奉献家乡教育事业的海南94岁退休教师符国仲;有奋不顾身,在汹涌洪水中挽救生命的重庆花甲老人何明全、段萍友;有子承父业义务守护京杭大运河13载、托举起17条鲜活生命的江苏“运河汉子”王大亮;有扎根基层因公殉职、自愿捐献器官的安徽“暖心书记”李俊……他们舍小我、顾大家,以初心坚守岗位,用担当奉献情怀。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道德标杆和身边榜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哇,我穿汉服的那组照片收获了一百多个赞!开心!”
“开心啥啊?你看看你那美颜美的,那还是你吗?”
“美颜怎么了?美颜悦人悦己呀!这不都成社交礼仪了嘛!”
“亲妹啊,我更喜欢脸圆圆的你!我更喜欢单眼皮的你!”
……
身为教授的父亲,边意兴盎然地听着兄妹的对话,边揣摩这段对话背后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诸如个体对自我的认知,社会的审美风潮,时代的社交变革……
他也想听听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学情检测(3)·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 )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
5.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
【答案】1.B 2.A 3.D
①一重证据法,“传世文献互证”;②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③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④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①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②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③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错。由材料一中“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可知,“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
C.“他们相互借鉴”错。由材料二中的“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他们相互借鉴”于文无据。
D.“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错。由材料三“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可知,敦煌地区的调研证实猴曾为党项人图腾,不能证实哈努曼形象出现与否。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错。由材料二“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可知,陈寅恪三重证据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证,外来观念和固有材料互证。
C.“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错。由材料二“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可知,原文主要是指用少数民族史料“先秦史”。
D.“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错。由“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知,第三重证据是无字考古资料。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重证据”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是图像符号,属于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图像符号,是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是出土文物,属于传世文献互证,是一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的相互印证,故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可知,一重证据法是“传世文献互证”,二重证据法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由材料二“‘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
由材料三“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可知,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由“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可知,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2)由“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可知,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3)由“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可知,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的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燕惜却流着泪嘟哝着,好什么好,这十三根铜弦还断着一根呢!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6.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不合时宜的评价,目的是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
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惜暴露身份,唱起了《易水歌》,因此被抓。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秦始皇熏瞎燕惜眼睛,是想让他专心于音乐,因为秦始皇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爱好音乐。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8.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高渐离的形象特点。
9.《史记》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D 7.C
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保。
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
③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
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A.“目的是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错。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错。高渐离许久不弹筑,再次拿起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一方面是出于对音乐的尊重,就如古人重视祭祀,凡祭祀必沐浴斋戒;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不需要再过隐姓埋名的生活了。
C.“因此被抓”错。文章没有写他因此被抓,而是写“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写他准备去行刺秦王。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是想让他专心于音乐”错。结合原文“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知,秦始皇知道这是高渐离,熏瞎他的眼睛是想让他放弃报仇。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
“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高渐离忘不了荆轲,忘不了燕国,“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高渐离不再弹奏筑,因为知音已逝,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他始终在怀念故友,眷恋故国。
“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为了报仇,高渐离来到秦宫;果然,秦始皇被他的音乐吸引,“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高渐离最终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叙述视角与叙述特色的能力。
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让静物“筑”开口,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塑造高渐离的形象,如写“筑”的心理和行动,“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等。这些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
“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使得人物的遭遇更加真实丰满。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筑”的视角来写,视角独特,引人入胜;且赋予“筑”以人的感情,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 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 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B.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C.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D.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与“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举”字含义不同。
B.“必受其刑”与“项王则受璧”(《鸿门宴》)两句中“受”字含义不同。
C.“幸赦臣之过”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过”字含义不同。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举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举荐得当。
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违犯了国法,管理的刑狱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赞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2)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14.成王是如何对待廷理私放子文族人一事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0.B 11.C 12.D
13.(1)这次我的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以说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
(2)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不然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14.①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②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活着不按原则办事,不如让我去死。”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并说:“不对此人惩处,我将去死。”
“与……不若……”固定结构,选择关系,与其……不如,“与”“不若”各自引领句子,“不若”前断开,“吾生不以义”属于状语后置,正常表述为“吾不以义生”,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不是刑也”是宾语前置句,“是”代词,这,是“刑”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A.“举”:动词,推荐/动词,攻取。句意: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向西攻取四川地区。正确。
B.“受”:动词,承受、受到(被动)/动词,接受(主动)。句意:一定会受到处罚/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正确。
C.“‘过’字含义不同”错误,两个“过”都是名词“过错”“错误”。句意:幸亏赦免了我的(错误)/这是我的过错。D.正确。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错误,尾段只是说“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意思是“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杀了”无中生有。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戮”,杀;“失次”,乱了次序;“仆”,车夫,驾车的人;“党”,结党;“当”,正确;“是吾言当也”,判断句。
(2)“以”,因为;“子”,你;“其”,还是;“去”,离开;“顾”,回头。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依据尾段“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可知,①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②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
参考译文:
那做臣子的公正表现在:处理官府之事不经营私人的利益,在国家部门就不计较财利;在公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用忠诚来事奉君主,用仁德来使民众得利;用宽容的品德来推行自己的措施,用不结朋党的办法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伊尹、吕尚就是这样的人。
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韩献子为人不结朋党,治理众人有条不紊,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驾冲撞了军队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车夫。人们都说:“韩献子这次死定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了他,到晚上就杀了主子的车夫,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斗结束后,赵宣子请大夫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不知道该祝贺什么。”赵宣子说:“我曾向君王举荐韩献子,如果举荐不当,一定会受到处罚。这次我的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以说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道歉说:“幸亏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不然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管理刑狱的官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我身居高位,应作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活着不按原则办事,不如让我去死。”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并说:“不对此人惩处,我将去死。”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就作歌互相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恤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
B.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
C.“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与词人《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16.这首词展现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冰清玉洁。③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错误。应是上片侧重于正面描写,下片侧重于侧面烘托。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词形象,答题时先点明形象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诗词是如何表现出该形象特点的,分析概括时注意围绕“诗歌形象”这个中心来写。最后点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本题先要找出词中对梅花进行描写的句子,判断词人对梅花的态度,要适当概括,用简洁的语言阐释。
词的上阕咏悔,首先描写寒梅形象。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梅花傲世不群,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再以“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写梅花花蕾初绽、美丽明艳、柔美俏丽、冰清玉洁,表现寒梅的形神美。
下阕赏梅,抒发赏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用“群花”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高洁,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
这首词不是单纯地像前人以描写和点染梅花形态美为能事,而是写梅也写人,赏梅也自赏,并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心灵美、感情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词的艺术美,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深美的艺术意境,吟咏了高洁美好的情怀,可谓格调清新,境界开阔,含蓄有味。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感叹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其中重要原因往往在于君王成功后的放纵,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猿”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诗人常常借此营造孤寂、愁苦、哀伤的氛围,比如“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碣石潇湘无限路 旌旆逶迤碣石间 不念居安思危(则纵情以傲物) 逸豫可以亡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碣、潇、旌旆、逶迤、逸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红楼梦》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葬花吟》《枉凝眉》等,这些诗词通俗易懂,流传广泛。《西游记》中的诗词虽没有那么多人熟悉,但也______。
明清时期,里巷中到处有勾栏瓦舍,“说书”和“看戏”是普通老百姓______的娱乐形式。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这便促成了文学的大众化转向。由于彼时的文本并不固定,为了让受众听得懂,说书人口中的故事自然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通俗化改编。所以我们看到的话本里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白话性。但是,诗词这种文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是______,属于庙堂文学,能够给一部作品增添雅趣。说书人便在非情节部分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为“说书”这项艺术提供了别样的仪式感。他们的话本语言大多是雅俗共赏的。
和很多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会在故事中夹杂一些诗词。这也是我国古典小说所保留的“话本”的痕迹。这些负责烘托气氛的诗词被大量运用,起到了促进文本流传的作用。总体来讲,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B.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C.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有重要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D.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有重要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
20.为什么说明清时期说书人的话本语言是雅俗共赏的?请根据材料第二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要求每条原因均以“说书人”为开头。
【答案】18.比比皆是 喜闻乐见 阳春白雪
19.C
20.①说书人为了迎合听众,会运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对所讲故事进行通俗化的改编,因此创作的话本语言往往具有“俗”的一面。②说书人为了给作品增添雅趣,会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增加艺术创作的“仪式感”,因此创作的话本语言又具有“雅”的一面。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西游记》中的诗词虽没有那么多人熟悉”和转折连词“但”可知,填入成语的意思是数量很多。可以填入“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
第二空,从前文“里巷中到处有勾栏瓦舍”可知,百姓们因为喜欢“说书”和“看戏”,才使得勾栏瓦舍数量很多,所以,填入成语应是表达喜欢听喜欢看的意思。可以填入“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形容很受欢迎。
第三空,根据语境“诗词这种文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是……属于庙堂文学,能够给一部作品增添雅趣”可知,既然是“庙堂文学”,就应该体现高雅,可以填入“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形容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结构混乱。“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影响”中途易辙,应改为“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有重要影响”。
(2)重复累赘。“可以堪称”语义重复,应把“可以”去掉。只有C修改正确。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语段大意,然后要在语境中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最后根据题干要求“每条原因均以‘说书人’为开头”概括作答。
由“‘说书’和‘看戏’是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为了让受众听得懂,说书人口中的故事自然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通俗化改编……”可知,听众大多是普通百姓,所以要用适合听众的语言进行改编,这体现出“俗”的一面。也因此可得说书人是为了迎合听众,或是想让大众听得懂,才进行大量的通俗化改编。于是得答案:说书人为了迎合听众,会运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对所讲故事进行通俗化的改编,因此创作的话本语言往往具有“俗”的一面。
由“诗词这种文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是阳春白雪,属于庙堂文学,能够给一部作品增添雅趣。说书人便在非情节部分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为‘说书’这项艺术提供了别样的仪式感”可知,说书人借助诗词来渲染气氛,给“说书”增加“仪式感”,体现出“雅”的一面。也由此可知,说书人为了给作品增添雅趣才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的。故可得答案:说书人为了给作品增添雅趣,会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增加艺术创作的“仪式感”,因此创作的话本语言又具有“雅”的一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有两个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①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②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③在与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斗争的过程中,中医药通过临床运用,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发挥了一定的防治作用。④传统的中医知识大多以古籍文言文的方式记载,后人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⑤针对中医古籍文言文的信息抽取能降低学习成本,并且能有效地推广中医领域相关知识以促进其临床诊疗和应用。
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①将“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改为“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或“它具有理论体系系统、诊疗手法独特和临床疗效显著等特征”。
②将“促进健康发展”改为“促进健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处,“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不是特征,“理论体系系统、诊疗手法独特和临床疗效显著”才是特征,所以①应改为“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或“它具有理论体系系统、诊疗手法独特和临床疗效显著等特征”。
②处,“促进健康发展”错误,促进的应该是“健康”,所以②处将“促进健康发展”改为“促进健康”。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字。
2022年8月5日,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山东省曲阜市鲁源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1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上榜好人中,有举家捐款1000多万元、奉献家乡教育事业的海南94岁退休教师符国仲;有奋不顾身,在汹涌洪水中挽救生命的重庆花甲老人何明全、段萍友;有子承父业义务守护京杭大运河13载、托举起17条鲜活生命的江苏“运河汉子”王大亮;有扎根基层因公殉职、自愿捐献器官的安徽“暖心书记”李俊……他们舍小我、顾大家,以初心坚守岗位,用担当奉献情怀。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道德标杆和身边榜样。
【答案】22.2022年8月5日,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曲皁举办,共有151人(组)身边好人上榜,树立了道德标杆和身边榜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压缩语段应该把握语段的层次,根据关键词语来筛选信息。本语段是典型的新闻,语句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第一层次是关键信息,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内容。第二层次交代通过评审,共有151人(组)身边好人上榜。第三层次交代上榜的好人都是谁。最后一层交代这次评选的意义,即他们树立了道德标杆和身边榜样。
在组织语言时要尽量做到简洁,不能丢掉有效信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哇,我穿汉服的那组照片收获了一百多个赞!开心!”
“开心啥啊?你看看你那美颜美的,那还是你吗?”
“美颜怎么了?美颜悦人悦己呀!这不都成社交礼仪了嘛!”
“亲妹啊,我更喜欢脸圆圆的你!我更喜欢单眼皮的你!”
……
身为教授的父亲,边意兴盎然地听着兄妹的对话,边揣摩这段对话背后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诸如个体对自我的认知,社会的审美风潮,时代的社交变革……
他也想听听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3.例文:
“美颜”让自己美起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自拍神器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等自拍软件的神效,使男生变帅,女生变美,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
真实固然很重要,真实也是人际交往中人们最看重的一点,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被欺骗,但用一些修图软件使自己看上去更加精致,即使有些失真,却能“美化”自己的心态,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完全真实与虚幻有些许失真中选一个,我想我一定会选择后者。一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些许虚荣心,会想要被别人夸赞,被别人看得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父母没有给我们标致的模样,也不想遭罪去“脱胎换骨”,我们又为何要拒绝美颜软件带给我们的便捷呢?
首先,它能“美化”我们的自信心。在看脸的时代,长得漂亮更容易成功。像娱乐圈中的明星,他们因为那一张张迷倒万千少男少女的脸而走红。我们若能尽力美化自己,将自己好看的照片传上朋友圈,看见他人清一色好评,别说这肤浅虚荣,这确实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使人阳关,催人上进。
其次,我认为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只要不过分失真,那为什么不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呢?试问有谁愿意看丑的事物?任何人都喜欢美的东西,修图使他人看得舒坦,使自己看得开心,每时每刻都被快乐包围,说不定还能长寿呢!如果每每翻出自己照片时,连自己都觉得奇丑无比,讨厌自己,那这样一个把“丧”字写在脸上的人又有谁会爱呢?
当然,好看的照片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只是生活中的调剂品。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号称能消除美颜效果。这对于大部分少男少女来说确实很残酷,但我们的确需要经常想一想现实,网络毕竟是虚拟的,我们要做的,是将自己的现实生活活得与网络生活一样出彩。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固然在乎“颜值”,但内在更值得我们深思。马云虽然相貌平平,但是他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巅峰,同样得到了世人的尊敬与赞扬。
鉴于上述思考,我认为,合理使用美颜软件,使它美化自己的同时,美化我们的生活,“美颜”的同时,不断美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阳关帅气积极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拼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步骤】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他也想听听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他也想听听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这段兄妹对话中,可以从两个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妹妹角度看,妹妹穿汉服,用美颜,认为美颜悦人悦己,是一种社交礼仪,由此,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汉服”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美颜与悦人悦己,体现的是一种现代的审美观;用美颜是一种社交礼仪,体现的是对别人的尊重。从哥哥角度看,哥哥喜欢圆脸、单眼皮的妹妹,体现出的是对传统中国女性的欣赏,体现的是对素颜、真实的尊重。父亲听后的思考,“边揣摩这段对话背后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诸如个体对自我的认知,社会的审美风潮,时代的社交变革”,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当今对自我的认知,美颜可以增加自信,是一种个人的自我肯定与自信心的提升;美颜与素颜都是社会审美的差异,体现一种社会的审美风潮;当今社会的时代变革,现代科技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是社会变革的体现。
(2)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规定了文体,要写议论性质的文章,做到观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立意】1. 美颜,能够提升自信;
2. 美颜,是对别人的尊重;
3. 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之我见;
4. 美颜之我见;
5. 传统服饰与现代科技融合;
6. 素颜之我见。
【素材】1. 当网上一张张被美图秀秀处理过的照片显示着人们青春靓丽时,实际他们的容颜却不曾那样“美丽”过。多数人能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用惯了自拍神器,他们不敢再拿出真实的自己面对世人,所以,只好不断掩盖不足,自欺欺人。然而,这毕竟只是虚幻,面对真实生活的,并不是手机上那一张“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容颜。谎言终会有被揭穿的一天,至于是矢口否认,还是恼羞成怒,怕也只有自己承受罢了。
2. 各种美颜工具的“横空于世”,正源于人们内心对美的肤浅认识。人们对美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停留在外貌、身材等外在形态,以致让他们忘记了真实的样子恰恰是最美最自然的。且看古人,梅雨飞絮,闲愁几许的诗人贺铸,恰恰不是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相反,史书记载中,他是位貌极丑,色青黑的诗人罢了。可又何妨?如此容貌不阻他诗句中的柔情似水、美不胜收。同样,人的审美不应停留在浅表的外貌“修改”,如此虚假,倒有做作矫揉失真的丑态。让真实回归到美的行列,人们审美时要认可真实,善于发现真实中遗憾的美。正如《匆匆那年》里曾说:“真实生活正正美在它的残缺与遗憾。”人们的审美也应接受生活中那份真实的不完美。
3. 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无可厚非,甚至也可以说是理直气壮。所以,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但是,人的形象美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人为的刻意之美,也有自然的朴实之美,有外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而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以及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拍美颜”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人为的刻意之美,是强调外在之美的一种表现。“自拍美颜”确实能让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美化,但刻意的终究不能长久,也有“见光死”的危机,单纯的美化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美化,那么,对形象美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同样是追求美,但是以什么为美以及对何为美的认识却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为“爱美之心”的理解留下来了辩证思考的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