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是一首舒伯特《摇篮曲》,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曲有三段歌词其中渗透着妈妈对宝宝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
一、说教学目标
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发展学生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外国的摇篮曲,启发学生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作为歌曲的欣赏学生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二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说教法
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是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学生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学生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学生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学生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积极的刺激,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激发学生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学生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学生:"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学生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学生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种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欣赏我的演唱,因为通过声情并茂,面带微笑的演唱,和学生面对面能将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妈妈对宝宝的爱传递给每个学生,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在孩子安静欣赏录音时,我会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用轻柔的动作适时给予提示,与学生之间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
1.根据新纲要中"学生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2.在重复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妈妈在摇篮曲中唱了些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会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富于音乐作品更丰富更丰满的思想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导入语,老师抱一个洋娃娃,运用引导语:今天我被妈妈从家里抱出来,换了环境不习惯,你能用什么方法我不慌张,不害怕,有同学想到了《虫儿飞》,今天我们当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来哄小孩子睡觉,欣赏《摇篮曲》,孩子们每人抱一个动物通过扮演妈妈或爸爸,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步,整段欣赏学生抱着体验,放《摇篮曲》,进行整段欣赏,接下来运用提问:"这首摇篮曲有几段?妈妈都唱了些什么?"进行第二遍完整欣赏,。
第三步分段欣赏,这一环节要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根据歌词将歌曲分为三段每一段都分别欣赏两遍。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在提问上下功夫,力求问得巧、问得妙。设计了两种提问,第一种是再现性提问,如:"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小宝宝做了一个什么梦?"一种是启发联想式提问,如:"你想想妈妈会怎样哄宝宝睡觉?""宝宝为什么会在梦中露出微笑?"用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三段歌词反应的三层意思。除了用语言表述外,每一段都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表演。比如第一段妈妈是抱着小宝宝轻轻的摇;第二段为了表达妈妈对宝宝的殷切希望会轻轻的拍拍宝宝,抚摩宝宝;第三段看到宝宝睡梦中都露出了笑容,妈妈会情不自禁的亲亲小宝宝。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那浓浓的母爱。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功能,自然的将重难点一一突破。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