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满分150分(含5分卷面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请注意掌握时间;认真审题,注意标画;书写字字端正,美观。
一.课内知识点考查(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 衿:衣领
B.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越陌度阡 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C.鼓瑟吹笙 鼓:弹奏 山不厌高 厌:满足
D.何时可掇 掇:拾取、摘取 沉吟至今 沉吟:沉思吟味
2.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3.下列各句中,加点内容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定还是没有从村民的角度出发。
B.他们都是匆匆过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使得每一个漂泊者都感受着同样的悲欢离合。
C.混迹官场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
D.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我的兄弟叫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以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凸显人物内心。
4.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译文正确的一句是( )
A.贤才远道而来,他们屈尊问候我。
B.穿越小路,足迹很快就消失。
C.穿越千山万水,哪用的着问候我呢?
D.客人远道而来,他们的足迹很快就消失了。
6.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二方面着笔。
7..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B.两首词都用典故,前者借以讥讽当时朝政,后者借以抒发情怀。
C.两首词都是豪放派词人所写,前者雄奇、奔放,后者慷慨、沉郁。
D.两首词都以怀古为题,怀念古代英雄,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
8.以下选项中对诗句中的典故解说错误的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B.“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几句借宋文帝刘裕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提醒南宋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句用廉颇自比,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9.下列各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阙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开工造势,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诗人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结尾处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C.《声声慢》中,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可谓妙笔,“寻寻觅觅”写出诗人由遍寻不到的寂寞,“冷冷清清”描写了诗人因中心无定而若有所失的恍惚,“凄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深一层,写出人生寂寞孤独的苦涩味况,情感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可谓创意出奇,情景婉绝。
D.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B.《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诗歌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广义而言,旧体诗包括旧体的诗、词、散曲(小令和套数);狭义而言,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它包括律诗和绝句;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有格律限制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2分)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13.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琵琶行》的小序,完成各小题。(共6分)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在一项是(2分)
A.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B.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B.司马:原是古代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唐代指州刺史的副职,是非常重要的军职,主要负责军事。
C.贾人:商人
D.出官:(京官)外调。
16.下列对这段小序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段序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创作动机。
B.因为送客时忽然听到琵琶声,所以让她赶快弹奏了几曲。
C.琵琶女曾经向姓穆和姓曹的两位琵琶名师学习过弹奏琵琶技巧。
D.《琵琶行》为七言诗,小序中的“长句”,是唐代的习惯说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有学问的人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20.《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三、四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
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
D.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2.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但许多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像同学们熟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李白又是如何描绘琴声之美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五.名句默写(每空一分,共12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2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共11分)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何?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 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 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____)。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 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看待 于是 训诫 也 B.对待 于是 教训 却
C.看待 因此 教训 也 D.对待 因此 训诫 却
2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B.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C.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D.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秦腔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的戏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七.作文(60分)
27.你读过经典名著和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他们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从你读过的作品中选择一部作品或者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句子翻译为: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
2.D【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
点睛:这是对诗词鉴赏的综合考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3.C【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包括成语、熟语、诗句等的正确使用能力。
A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说大众都很期待看到某种东西等了很久以后终于出来了,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使用正确。B项,“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近似同病相怜。使用正确。C项,“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的情感。这里说他混迹官场多年依然没有升迁,此处望文生义。D项,“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使用正确。
4.【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断和分析。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是动物的动作。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应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D。
5.【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探望。
6.【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二方面着笔”错误,应是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二方面着笔。
7.【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论不正确的一项”。
B项,情感主旨分析错误。正确的表述应是:前者抒发自己的情怀,表现自己的失意惆怅和些许无奈;后者为借古讽今,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典故的能力。
C.“借宋文帝刘裕”错,刘裕是宋武帝,宋文帝是刘义隆。
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词……每首皆有调名”表达有误,词调是格律上相同的许多词作所形成的一个集合。给这个集合一个名称,就是词牌。词调是实,词牌是名。它们是名与实的关系。每一首词,必有一个词牌。不一定每首词都有调名。
10.【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应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第5段:“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选项表述: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这里既有承诺,更有兴致。选项表述绝对,还因为“好兴致”。B.第7段:“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是因为“我”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一心只在感受美景。第10段:“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我”专注于眼前的景象,女儿之所以把小手掌从“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是因为女儿看到修马蹄,“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这个变化并没有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C.第10段: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选项判断正确。D.第18段: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们不说话的原因是父女二人在到橘子林去的路上各有所获,而不是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并非失落,而是小孩子的注意力转变,心思不在橘子林了。结合“我心里笑了”分析“我”不仅不失落,反而倍感欣慰,为孩子的成长——“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第6段: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7B)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第18段:“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7B)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结合前文小岫回家的态度和言行很坚决,可知她的心理并没有变得难以琢磨。无论“一定”还是“大概”“也许”都是“我”作为父亲对孩子心思的猜测而已,并非难以琢磨,从中反而可见“我”是能“读”懂小孩子心理的。C.拉着“我”的动作见第6段“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14段“她拉着我向回路走。”17段“我被她拉着”。决定本文节奏的是去橘子林上的景象和妇女二人的兴致,而不是小岫的言行。D.文章主要是成人视角。本文以“我”(第一人称)为写作的视角,本文的节奏是由“我”来掌控,写“我”眼见耳听心感。
13.【解析】[精准审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细节与文学形象的能力。“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表明答题指向,“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提出答题要求,具体指出哪3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如何写的,表达效果怎样。[答题角度]作答时,务必要抓住题干中的“童趣”和“细节”。“童趣”无疑表现小岫的言行举止上,所以,我们要从文中找到小岫的相关言行举止。第3段: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第6段: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对街道的景物描写,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第10段: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第17段:“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体现孩童的天真。
【参考答案1】格式:明确细节+分析细节作用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参考答案2】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
14.D 15.B 16.B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次年秋天,到湓浦口送客,听到邻舟有一女子在夜晚弹奏琵琶。
“元和十年”,时间状语,“元和”是年号,“十年”是具体的年份不可断开,排除A;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九江郡”是“司马”的定语,不可断开,排查BC。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是非常重要的军职,主要负责军事”错误。从白居易的遭遇可以推断出此时的司马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职,而是闲散职务。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所以让她赶快弹奏了几曲”错误。对“快弹”理解错误,应是畅快地弹奏。故选B。
17.A 18.D 19.D
20.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蓬生麻中”是“蓬生(于)麻中”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兰槐之根”作“是为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8.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博学:广泛地学习 。“博学”解释有误。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
20.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二段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即“青于蓝”、“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通过这个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用“故”归纳上文,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论断,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显得更有说服力。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1.B 22.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表现琴声之美。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借此来表现琴声之美。
【解析】21.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错。这首五律主要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
C.“率真直白”错。“客心洗流水”五个字运用典故,很含蓄,又很自然。
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这里是说诗人沉浸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已经暮色降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并非心情惆怅沉重。
22.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极力来描摹琴声的优美动人。
第一种,比喻手法。颔联中“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之音来比喻琴声,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来状写琴声的铿锵有力,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曲声比喻成潺潺的流水,以此来状写琴声的清越、动听。
第二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为了表现琴声的优美,从听众欣赏的角度来写,进行侧面烘托,如听琴时诗人写到“客心洗流水”,意思是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具体感受来表现琴声之优美。再如尾联写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太过投入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已经到了薄暮时分,以听者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来表现琴声对人的吸引力之大和旋律的美妙。
第三种,用典的手法。“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琴声停止以后,余音袅袅,久久不绝,和秋季傍晚时分寺庙的钟声汇聚融合在一起,余韵更加悠长,更加动人心神。以致在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美妙的艺术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借此来表现其旋律的优美动人。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答案】24.B 25.C 26.①语体色彩不同:改句语言较为通俗;原句具有文言色彩,生动活泼,与上面文语体风格一致。②句子语气不同:改句是陈述句,表意较为直白;原句使用疑问句(设问),更能突出对秦腔的自豪感。③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较为沉稳;原句为短句,节奏明快,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吻合。
【解析】2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对待”强调行为态度,“看待”强调看法态度;此处表现好恶态度,“对待”更合适;
“于是”表顺承关系,“因此”表示因果关系;此处“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与前文“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之间是顺承,故选“于是”;
“教训”较口语化,“训诫”较书而化且含“告诫”“劝诫”之意;此处是在平日,显然要用口语“教训”;
“却”是转折关系,“也”用在这里的话表示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常跟“虽然、即使”等搭配使用,此处别的剧种可以走动,而秦腔“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与之情况相反,故选“却”。
25.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此处语境是指秦腔不离窝,强调的是“步死不离窝”“离不了窝”,AD两项,把“如秦人一样”调到单独成句,变成了强调“如秦人一样”,排除;B项,“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与前一句句式不同,不连贯,排除。
26.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先设问,再回答,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强调了“秦腔”的特点,也流露出对秦腔的的自豪;改句是普通陈述句,没有以上效果;
从语言特点来看,原句“者”“是非”“何”等词,颇有文言古风特色,与全语段语言风格一致;而改句显得平实普通;
从句式来看,原句全是短句,显得活泼明快,而改句是一个长句,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