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对同姓、异形诸侯国国君的称呼有所不同,“伯父”与“伯舅”、“叔父”与“叔舅”的对应,体现了血缘的亲疏,以此来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C项正确;“政治联姻”一般是指分属不同集团,为了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这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法家思想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升,人口也随之增加,C项正确;A项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图①中“高密国”“济南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的情景;根据图②中“燕”“殷”“齐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图;根据图③中“河西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时期节度使的分布情况;根据④中“咸阳”“陇西郡”“临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和长城。由此可知,它们的先后顺序为②④①③,故选D;其他选项均顺序错误,故排除ABC。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重要方式,廷议制度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A项正确;廷议作为封建专制政府的决策方式,只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并未体现民主精神,B项错误;廷议服务于皇权,并未真正形成对皇权的有效制约,C项错误;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特征与“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等不符,D项错误。
5.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6.C
【详解】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C正确;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
7.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故C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移风易俗方面而非政权制度,故A错误;“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的表述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故B错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为“正音”,“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与之不符,故D错误。故选C。
8.A
【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吕思勉认为九品中正制“舍功实而采虚名”,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能得出“强化了士族特权”和“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9.A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的设置,增加了宰相,分化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A项正确;“完善集体议政机制”说法欠妥,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高中枢官的权威,排除C项;这不是为了适应科举取士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考查唐代赋役制度。由题干材料信息“定税之初,皆计缗钱”可知赋税征收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由题干材料信息“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可知两税法在实施中被迫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再由题干材料信息“往输其一,今过于二”可知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交纳税钱,据此可推知农民的负担增加了,B项正确;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背景下实施的,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信息“定税之初,皆计缗钱”可知两税法改实物计征为货币计征;由题干材料信息“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可知当时尚不具备完全用钱来征税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因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才实现了赋役征银,排除C项;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根据土地和资产的多少来征税,两税法下土地可以合法买卖,不存在抑制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繁盛时代,由于统治集团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融合西域、印度、高丽等不同文化风格的多元整合的格局,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强大的军事实力与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结束,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选项错误
12.A
【详解】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
1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设立,将地方权力分割为不同板块,各自负责,分别隶属中央,意在消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权力导致机构冗滥,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是也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根据材料“今自京师至于海隅徼障,一尉卒之职必命于朝”可知,欧阳修强调的是过度集权造成弊端,A项正确;材料与阶级矛盾尖锐、整顿吏治及加强法制建设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从材料中的“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各个职能部门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
16.C
【详解】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
1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
18.B
【详解】由材料“出现了便钱(类似银行汇票)……等金融媒介……出现了质库……缓急阙乏的借贷市场”可知,宋代这种借贷市场的形成是出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它的出现反过来会促进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宋代这一借贷市场的出现是为了迎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平衡金融市场的竞争,排除A;宋代的这种借贷市场是官私兼备的,它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不能体现为对政府垄断经营的维护,排除C;宋代的这种借贷市场可以帮助人们暂时度过生活的困难,但不能直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毕竟百姓是需要支付利息的,排除D。
19.A
【详解】根据“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体现了“四书”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四书”是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弃儒从商”的说法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明显的朝代信息,并不能确定反映的是宋代生活,排除D项。
20.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
21.D
【详解】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
22.B
【详解】题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即是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
23.A
【详解】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其原因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盟旗制度是清朝对蒙古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元代的行省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对西藏的制度,与长城无关,排除。
24.D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唐代的三省六部,②是秦朝的三公九卿,③是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④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②①④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最早和最晚的项目,然后排除即可。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为皇帝亲信或近臣,让军机处负责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故选B。此时的内阁并不能对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因为军机处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排除A;材料中的这种权力分工与吏治腐败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吏治的腐败其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并非法定的机构,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学生需要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印证。
26.论题:科举制在促进官僚政治发展的同时阻碍了社会进步。(2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场长期被世家大族操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严重阻碍官僚政治的发展。(2分)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2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
同时,科举制的实行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定。(4分)另一方面,科举制以儒家学说作为主要考试的内容,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使士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利于社会进步。(4分)
综上所述,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是封建王朝保持繁荣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封建社会末期无法为社会培养近代化所需人才,其废除是历史的必然。(2分)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论题:根据材料中“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知,作者认为科举制的实行推动文人政治的形成,稳定了统治秩序,但也遏制了士人的创造性。因此,可以以“科举制在促进官僚政治发展的同时阻碍了社会进步”为论题。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积极和阻碍作用两方面作答。示例:魏晋南北朝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场长期被世家大族操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严重阻碍官僚政治的发展。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同时,科举制的实行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定。另一方面,科举制以儒家学说作为主要考试的内容,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使士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利于社会进步。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是封建王朝保持繁荣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封建社会末期无法为社会培养近代化所需人才,其废除是历史的必然。
示例:
选择:第三次大转变——唐宋变革。(2分)
认识:唐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出现变革。政治上,创新二府三司制度,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社会等级,官僚政治逐渐完善,确立平民政治。经济上,打破唐代坊市制度,纸币的出现,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佛、道、儒的思想融合,产生理学,宋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6分)
综上所述,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巨大的改革时期。(1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请选择-次历史大转变,谈谈你对这次大转变的认识。依据材料“从远古至战国时代是第一次大转变,由汉代至唐代是第二次大转变,从唐代至宋三次大转变”,从中选择一次大转变,如选择第三次大转变:唐宋变革。结合唐宋时期的阶段特征得出认识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然后结合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巨大的改革时期。言之有理即可。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考试卷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75分)
1.《仪礼·觐礼》日:“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周代以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密切 D.儒家思想的影响
2.史载,春秋早期,“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到战国时,则出现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商食官制度瓦解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4.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重要方式。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该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B.体现出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C.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 D.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特征
5.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6.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7.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8.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 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9.贞观八年,尚书仆射李靖因病请辞宰相,唐太宗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十七年,萧璃、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不能称为宰相。“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的设置,意在( )
A.加强对相权的控制 B.完善集体议政机制
C.提高中枢官的权威 D.适应科举取士要求
10.关于唐代的两税制,宰相陆贽说:“定税之初,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是对租庸调制的完善 B.加重了农民负担
C.使纳银条件完全具备 D.抑制了土地兼并
11.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2.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13.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14.北宋欧阳修上奏:“今自京师至于海隅徼障,一尉卒之职必命于朝,政之大小皆自朝出,州县之吏奉行而已……今自宰相至于州县有司,莫不行文书、治吏事,其急在于督赋敛、断狱讼而已,此特浅者尔。”在这里,欧阳修主要强调北宋( )
A.过度集权造成弊端 B.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C.国家吏治亟待整顿 D.加强法制建设稳定统治
15.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16.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17.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8.两宋时期,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现金支票)、茶引(类似有价证券)、交子、会子等金融媒介,出现了质库、检校库、抵当所等借贷机构,形成了官私兼备、缓急阙乏的借贷市场。宋代借贷市场的形成( )
A.平衡了金融市场的竞争 B.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C.维护了政府的垄断经营 D.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
19.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20.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21.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22.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3.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
A.盟旗制度的建立 B.明成祖迁都北京
C.岭北行省的设立 D.金瓶掣签制完善
24.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5.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论述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唐朝还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 明代史学家陈邦瞻认为中国历史出现了三次历史大转变。从远古至战国时代是第一次大转变,由汉代至唐代是第二次大转变,从唐代至宋三次大转变。三次大转变开启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路向,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变迁、风尚习俗等内容进行新旧交替,成为中国历史巨大的改革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唐宋变革观的研究和审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请选择一次历史大转变,谈谈你对这次大转变的认识。(要求:史实明确,表达清晰,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