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 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 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C.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D.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4. 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6分)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①
郭沫若
“大王,请你不要迟疑,”亭长又敦促着,“追兵万一赶到了……”
“不行,不行,”项羽依然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随处都有人来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的缺乏的。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呵!”他长叹了一声,把两手握成拳头,向空中举了一下,望着天。“我还有这么大的气力,就要被消灭了吗?“
“大王,”亭长又说,“天是助成你的,请你不要迟疑。你身经百战仍还健在,不正是天意吗?”
“不行,不行,”项羽又摇起头来,“我是晓得的,亭长,你一定是好人,但我有什么面目回到江东去呢?”他这时心机转了一下,看到了伏在江边不能起来的他的那位部下。他指着他说:“那是钟离昧啦,他腰上受了伤,不能动了。亭长,就请你把他打救了去啦。”
“还有我这匹乌骓马,”项羽接着又指着他的那匹青白色的马说,“这马我骑了五年,我不忍杀它,这也让亭长把它打救了吧。”
“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动人的。但我觉得你不好在那种感伤的陶醉里沉湎。古话说得好,‘天道远,人道迩’, 只要你把你目前的这种仁心,能够推广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来,真真正正把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以你的雄才大略专于用来救世济人,我看不要说天,什么人都是会帮着你的,江东的父老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现在还不迟啦……”
在这时候从西北角上又隐隐腾出了一片声息,声息愈见逼近了,听得出是一大群人马的马蹄声,听来是有几百人的光景。
“大王,”亭长叫着,“不要再狐疑,你赶快上船!赶快上船!”
项羽没有作声。他的左手把盾牌拿着了。其他二十五名壮士就像受了命令的一样,也一同拿起了盾牌。
项羽的两个眼仁②愈见对紧了,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五名的壮士也不期而同地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在朝阳中交织着了无数的虹彩。二十六个人呐喊了一声,迎接着涌上了前去。
亭长这时候把船离开了岸,隔得一箭远的光景,又停着了。他爬在乌骓马的背上去观起战来,对着坐在船尾上焦急着的钟离昧传达着他的所见。
“……就跟冲进了羊牢的一群猛虎一样啦。哦,只见人在倒,马在倒,敌人溃乱了,就像一群蜂子啦。”
“项王呢?项王呢?”钟离昧焦急着问。
“看不清楚啦。……哦,还在,还在。他最厉害。他是没有戴将军盔的……”
“哦,那不危险!”
“真不愧是身经百战、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个都不弱……哦,真巧妙,真灵敏,真神速呵,二十六个人就像有二十六双手足的一个人啦。不是人的力量啊!”
“项王呢?项王呢?项王没受伤吗?……”
“……哦哈,他把盾牌也抛弃了,抓着敌人在当盾牌。他把手里抓着的人像肉弹子一样乱掷!敌人都闪开了,没人敢应战,只是把他们重重围困了起来。遍地都是死伤啦……哦哈,黑盔甲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
“项王呢?项王呢?”
“他没有倒。但他的头受了伤,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的身边就只有几个黑盔甲的尸首僵伏着,一个敌人的尸首也没有。他现在拾起了一把剑来了……哦,你注意听,他好像在说话,他指着一个好像叫吕马童的人在说话……”
“……你不是吕马童吗?我听说刘邦悬着千金的赏格,购我的头首,得到我的首级的还可以封万户侯。你从前对于我是有过好处的,我现在就把我这个首级送给你罢……”
这一片宏大的声音,几乎是一字一顿吐出的,连船上的人也听得清楚。钟离昧早已经硬着颈子在吞眼泪,亭长依然还在马上看。
“呵哈,”亭长最后叫着,“项王刎了喉,在一群黑盔甲的尸首里面,倒了。”
亭长的脸上也悬着了悲怆的眼泪,他不忍再看了,从马上下来,把船起了碇,向江心摇去。
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
(有删改)
【注】①本文取材于《史记》,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内国民党仍正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后被收入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 ②据《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是“重瞳子”,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
6. 关于文中亭长在“观战”时与钟离昧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亭长传达自己所见时,钟离昧始终关心项羽是否安全,可见他很忠诚。
B.项羽部将人数逐渐减少到最后仅剩项羽,证明他采取了错误的作战策略。
C.项羽愿意把自己的首级送给吕马童去领赏,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D.项羽自刎,照应上文托付钟离昧、赠送乌骓马,暗示当时已抱必死决心。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亭长的敦促,项羽产生迟疑并拒绝渡江,因为他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B.项羽临别时不但赠送乌骓马给亭长,而且请求亭长将其受伤部将钟离昧渡过江去,体现了他还有亭长所说的那种“仁心”。
C.“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衬托出项羽和他的将士们勇于应战的英雄形象,与下文具体的作战过程相呼应。
D.小说结尾处写这次激烈的交锋过后战场上一片狼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折射出项羽的悲剧命运。
8. 郭沫若在《豕蹄》序言中说,自己始终是站在现实的立场来创作历史小说,请结合这句话分析小说中划横线句子的丰富意蕴。(4分)
9. 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确有项王临终托付乌骓马于乌江亭长的记载,但只字未提钟离昧。而在这篇小说中,郭沫若特意安排这一人物。这样安排有什么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①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上②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唐高祖也认为这是可行之举,但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表明了不同的意见,唐高祖最终赞同了李世民的意见。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14. 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霜钟,《山海经 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颔联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
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
D.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6. 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但许多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像同学们熟悉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李白是如何描绘琴声之美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贤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又强调了见到不贤之人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礼记 大学之道》中写道:“ ______ , ______ 。”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3)《春江花月夜》中,“ ______ ”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触景生情,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 ______ ”一句便是明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北京冬奥会迎来________。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拥有让这场开幕式载入史册的绝妙构思的主创团队就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中国式浪漫”的实现也离不开制作团队默默无闻的付出。《立春》节目从创意到完成,就是众人接力、______的过程。制作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找到材质、操控方式等都能满足要求的方案,将柔性发光杆从图纸变为实物。高达9.5米的柔性发光杆,普通人连拿稳都成问题,400多人的表演团队却要拿着它完成各种动作的配合。中华武校的同学们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训练,终于在开幕式上凭着______的表演完美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
正是参与开幕式的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______的巧思得以落地,让冬日的浪漫永远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惊艳开场 迎难而上 丝丝入扣 不拘一格
B.惊喜开局 迎难而上 环环相扣 不拘一格
C.惊喜开局 攻坚克难 环环相扣 天马行空
D.惊艳开场 攻坚克难 丝丝入扣 天马行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B.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C.支撑着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正是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D.支撑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20. 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主创团队的地位以及绝妙构思的重要性。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此产生的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有时我们坐地铁可以清楚地听见旁边陌生人耳机里播放的音乐,这说明他的耳机音量已非常大了,若长此以往,他很可能会出现① 。英国一项研究也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
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② 。这种噪音性听力损失(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
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③ 。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发生。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 请根据文段内容,为“噪音性聋”下定义。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美食评论节目:大自然在每一方水土都播撒下与之相匹配的食物,供他的子民繁衍生息。
教育管理部门:“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要匹配社会的需求。
宣传部门:推动构建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的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某游戏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让未成年人账号匹配不同的消费等级,进行差异化管理。
……
每个时代、每个部门都有其相匹配的准则和精神,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1.C(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在“价值观念”之下,而非“家庭”,选项扩大了范围;且原文后半句的表述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被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错误。据材料二第一段“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
2.A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选项扩大了范围,且文中并未给出现代社会“家”的“地位也有所降低”的结论,属无中生有。)
3.B(A.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C.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4.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
②论证方法多样。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的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霍耐特《自由的权利》中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将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
5.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③《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6.B(“证明他采取了错误的作战策略”错。证明战争的残酷,项羽的失败已是必然的。)
7.A(“因为他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错。结合原文“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随处都有人来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的缺乏的。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可知,项羽并未认识到他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还在感叹是老天爷在作弄他。)
8.①亭长首先否定了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原因归为上天的观点,劝诫项羽不要一味沉湎于“天要亡我”的感伤之中;然后指出应把目前对部将钟离昧和乌雅马的“仁心”推广到天下百姓身上,暗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失去民心;
②表面上是劝诫项羽“得民心者得天下”,实际上是借历史题材讽喻政治,呼吁国民党先“尽人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9.①安排钟离昧被项羽托付于乌江亭长的情节,更能突出项羽的关爱部将的英雄形象,表达对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
②通过写钟离昧与乌江亭长的对话来展示项羽乌江奋战以及自刎的全过程,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气氛,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
③安排钟离昧这一人物,更能全面刻画项羽的形象,引发读者思考其失败的原因,实现作者借历史人物来讽喻政治的目的。
10.D(句意:唐太宗来到渭水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话,谴责他违背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围绕太宗跪拜。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唐军阵容整齐而强大,脸上有些害怕的神色。)
11.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错误,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
12.B(“反对唐太宗此时进击突厥”错误。原文“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表明唐太宗还没有决定进击突厥。)
13.(1)陛下怎能因为胡寇扰乱边关,就急忙迁都而躲避他们,被后世的人嘲笑呢?(“奈何”、“遽”、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宥”“存”“朝”,各1分,句意1分)
14.“有教无类”的含义:教化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之别。
目的:希望唐太宗能接纳前来归附的突厥百姓,同时通过礼仪的教化来使归附的突厥百姓成为大唐的臣民。
附:参考译文:
突厥多次侵扰边境。有人游说高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关中,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和财富等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毁长安,不在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自然就平息了。”高祖认为很对。秦王李世民劝谏说:“陛下怎能因为胡寇的扰乱边墙,就急忙迁都以躲避他们,被后世人讥笑呢?希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绿索系了颉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如果不能获得成功,那时再迁都也为时不晚。”高祖说:“好!”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日,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故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余万侵犯泾州,京师戒备森严。八月癸未日,颉利可汗进兵到渭水便桥。唐太宗来到渭水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话,谴责他违背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围绕太宗跪拜。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队阵容整齐而强大,脸上有些害怕的神色。当天,颉利可汗来请求讲和,太宗下诏允许他的请求。八月乙酉日,太宗李世民驾临城西,杀白马歃血,和颉利在便桥之上结盟,突厥率领兵马回去了,恰逢天下大雪,牲畜很多冻死,饥寒交迫,死者很多。颉利可汗挥霍无度难以补给,只有加重对各部落征收赋税,各部落大都背叛了他。大臣议事时多请求出兵进击突厥,太宗就这一问题询问长孙无忌说:“颉利君臣都昏庸暴虐,现在出兵讨伐,却刚刚与他们缔结了盟约,不打又怕失去了机会,怎样才好?”长孙无忌说:“突厥并没有侵犯边境,我们背弃盟约劳累百姓,不是正义之师的做法。”太宗皇帝于是停止出兵。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日,突利可汗入朝。贞观四年春正月,李靖率领骁勇的骑士在夜里袭击定赛城,取得大胜。突厥颉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突厥兵无亲便迁移到碛口。颉利想要穿过沙漠北去,李世劼的军队守住碛口,颉利可汗带兵到此,过不去,他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颉利可汗来到长安。夏四月戊戌日,太宗御临顺天门城楼,召颉利可汗来见责备他说:“你几次和我订立盟约又都违背盟约。践踏我大唐的庄稼,掠夺我人民。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不过自从渭水便桥订盟以来,还算没有大规模入侵寇掠,因为这一点才免你不死。”颉利可汗痛哭着谢罪退下,诏命让他住在大仆馆舍,以丰厚的粮食招待他。突厥灭亡以后,太宗下诏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温彦博说:“现在突厥走投无路,都来归附我们,为什么要抛弃而不接受呢?孔子说有教无类,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给他们生存的资业,以礼仪教导他们,几年以后,他们就会变成我们的臣民。然后选拔他们的长,让他们入朝充当宿卫官兵,使他们畏惧皇威,感怀皇恩,哪里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策略。
15.B(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错。这首五律主要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C.“率真直白”错。“客心洗流水”五个字运用典故,很含蓄,又很自然。 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这里是说诗人沉浸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已经暮色降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并非心情惆怅沉重。)
16.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
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表现琴声之美。
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借此来表现琴声之美。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3)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
18.D(惊喜开局:令人又惊又喜的开始。惊艳开场:令人因看到了非常美丽或者精彩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的演出开始。此处形容张艺谋的冬奥会开幕式,属于文艺演出,且十分精彩,故选“惊艳开场”。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根据后文来看,主要强调人们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故选“攻坚克难”。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此处指的是表演动作的合拍,故选“丝丝入扣”。天马行空: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才思豪放,超群不凡。不拘一格:指不受某种规格、方式等的束缚。根据后文“巧思”可知,形容的是才思超凡,故选“天马行空”。)
19.C(原句语病有二:一为搭配不当,“背后”与“离不开”或“作为支撑”主谓均无法搭配,应该搭配“是……分工协调”或“是以……作为支撑的”。二为结构混乱,“离不开……作为支撑”句式杂糅,应改为“离不开……分工协调”或“以……作为支撑”。)
20.参考示例:谁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当然是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如果没有他们的绝妙构思,这次开幕式怎么能载入史册?
【解析】原句表达了两种意思,一是主创团队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二是他们拥有让开幕载入史册的绝妙构思。可以分别针对这两种意思,进行设问、反问的改写。第一种:“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就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可以改为设问方式,“谁是……的人?当然是……”。第二层含义则可改写为反问,“如果没有他们的绝妙构思,怎么能让这次开幕式载入史册”?第二种:先设问,“谁拥有让这场开幕式载入史册的绝妙构思?当然是……主创团队”。再反问,“他们难道不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也可以有其他类型的改写,但注意不能遗漏信息,前后衔接要通顺,不改变原意。
21.①耳部暂时性阈移的情况;②容易被察觉和重视;③即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
【解析】根据后文“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可知噪音对听力的损害有两种,横线后面写了“耳聋”,即“永久性听阈位移”,横线处应该是“暂时性听阈位移”这种情况,可填“耳部暂时性阈移的情况”;第二处通过后文“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可知,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容易发觉,可填“容易被察觉和重视”;第三处根据前文“暂时性阈移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可知,既然是暂时性的,脱离噪音环境,听力就可恢复,可填“即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
22.噪音性聋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一种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的句式,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
先总结出噪音性聋的特点,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可概括出,噪音性聋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从“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移和永久性听阈移”可概括出,这种耳聋可能是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然后结合给事物下定义的基本格式组织语言。
23.参考立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越匹配,我们的幸福感越明显。
利用自然,尊重自然,让人与自然匹配共生,让世界更加美好。
各个行业和领域,要履行相匹配的职能和义务,才能让营造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