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一些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中,契约和契约精神的起源都是在西方,欧美人最信奉契约,最有契约精神,而中国则缺乏契约和契约精神的传统。
深入研究全球文明史,可以明确判断,契约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和早期,存在漫长的契约时代,并保留了契约的早期历史和早期形态。可以这么说,中国存在完整的契约史,其他的契约史是局部的、间断的。了解完整的历史,是建立正确认知和判断的前提。
《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是人类历史中,对契约和契约早期历史的最早记载。一些现代人却往往把“结绳”和“书契”的功能理解成单纯的记事,即所谓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结绳”和“书契”固然可以记事,其实绝非唯一功能,甚至也不是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是什么?是契约。“结绳”和“书契”都是中国历史中,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早的契约,也是契约两种原始形态。“上古结绳而治”,说上古社会通过结绳,而实现治理。也就是说,结绳具备治理社会的功能,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结绳而治”实质就是“契约而治”。
中国文明的前半段,实质上就是一个“结绳时代”,一个“契约时代”。契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生产和生活的协作,都是以契约为形式和理念的。
契约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基因,契约的内核在“文”,就是将源于心性的真实意见表达出来,呈现在契约上。这是“文以载道”(出自《通书文辞》)的更久远和身后的历史背景。“道”就是“诚”,就是“率性”。《中庸》有“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的说法。“文以载道”中,最初的“文”就是以结绳和书契为形态的契约,“道”就是基于真诚和共识的契约双方的意见,也是契约条款。
中国契约开始于“伏羲时代”,结合陶器的起源和传播的考古数据,可以推知,伏羲时代的开始时间大约在17000年前;契约时代的终结在春秋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前左右。这意味着契约时代在中国至少存在了7000年。孔子悲叹“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实质是契约时代的崩溃。孔子主张“礼”和“仁”。“礼者,理也”,“理”是本于和基于契约的,也可以说是契约之理。孔子对此前的契约时代无比留恋和向往,在契约时代行将崩溃之际,而企图总结和保留契约时代的精神。“礼崩乐坏”的直观表现就是结绳迅速在中国文化核心区消失,而书契则被边缘化和文字化改造。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中国社会由契约时代进入政府时代。
在中国之外,西方契约的最早出现是在古两河流域。古两河是一个多神教时代,多神教的关注重心在人神关系,而且以神为本。以法典为形式的契约,之于古两河文明,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此时契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至少6000年。从人类的整个契约史看,契约和契约精神产生后,逐渐被宗教吸纳,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元素,到了近现代,又与宗教脱离而独立存在。很多人只知契约与宗教结合的历史,但不知更早更漫长的无宗教的独立契约的历史。
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中国契约传统也是一直存在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
从契约机制上而言,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直接契约就是契约的主体只有契约双方,契约双方是基于彼此的直接信任而签订契约。间接契约则不然,契约的信任基础不是契约双方的直接信任,而是来自超越双方的至高权威,契约双方真正信任的不是对方,而是神,是基于对方对神的信任而信任对方。在法典式契约中,法典直接神的命令,遵守法典就是遵守神。但是在中国,法律就是“公约”,就是契约,不是神的命令,而是契约双方的共识。更准确地说,作为社会法律的公约,是一个扩大版的契约。
研究契约的起源史,能更好地弄清楚契约的本质和契约精神的本质。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和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摘编自《契约精神的真经和源头在中国,结绳是契约的原始形态》)
材料二:
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思想理念。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的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在儒家思想中,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刘亚东说契约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系辞》和《中庸》都对以往的契约现象做了记载,前者侧重其社会公用,后者侧重其达成的条件。
B.中国文明的前半段,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关系和谐、融洽,生产和生活协调,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契约时代。
C.从“结绳而治”到“礼乐崩坏”,中国社会秩序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但契约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中国社会。
D.中国古代传统的契约精神和西方的契约精神,在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上都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绳”和“书契”主要用来记事,并辅之以治理社会,它们是契约的两种原始形态,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B.契约一直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础和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对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C.契约在中西方发展过程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D.包含着儒家“仁”和“义”等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契约比西方更具有契约精神,更能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对“直接契约”理解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社会,人们基于对某种宗教的信仰,达成书面协议,从而便于贸易交往。
B.乡土社会里,私塾先生必备的教具是戒尺,孩子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才能正常学习。
C.在乡土社会里,外乡人到本乡赊卖小鸡时,买卖双方坦诚相待,买主签字即可赊下小鸡,秋后卖主来算账。
D.当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法律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4.两则材料都谈到契约精神,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中,针对一些现代人的错误看法,作者是如何反驳的?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潜流
海明威
“你很不专一,你从来没耐心做完一件事,你不能坚持到底。”好友多萝西的话一直萦绕耳边。在斯托伊弗桑特·宾的潜意识里,一条河不断地往前涌去,而清风只在河面上激起白色的浪花,使得看上去河流仿佛在流向另一个方向,但白色的浪花仅仅是在水面上,而在水下,潜流奔涌向前,总是这样,我必须要有所证明。
“我必须当上拳击冠军,山姆。”斯托伊弗桑特·宾认真地说。
“那容易!”山姆说。“你在尼匹贡湖上用假绳钓鱼,没人能比得上你。”
山姆的腿依旧搁在桌上,大礼帽往后推在后脑勺上,他给自己又斟了一杯酒,当斯托伊伸手去拿酒瓶时,他一把紧抓住酒瓶。“不,哥儿,你不能喝了,这几年,酒把你泡成什么样子了。这玩意儿不可能把你培养成冠军,只会让你贪杯上瘾。”
“你知道上次在俱乐部拳击时道森是怎么评价你的吗?‘要是宾先生愿意参加拳击赛,眼下在154磅级不可能有任何拳击选手能击败他。’拳击比赛是世界上最艰苦、最肮脏、最糟糕的运动,斯托伊,我的小宾子。”山姆应道。
斯托伊站起来,摆出一个拳击的架势。“山密弗尔(山姆昵称),斯兰·宾(猛击的意思)听上去像个拳击家的化名吗?瞧,小子,站在你面前的是斯兰·宾,未来的世界中量级拳王。”斯托伊令人印象深刻地说。
“先生们,这位是斯兰·宾,霍伯肯(霍伯肯城位于新泽西州东北部,与纽约市的曼哈顿岛隔哈得孙河相望)恐怖之神。”山姆点点头,将酒杯斟得满满的。
最初的八个月是可怕的。他在初赛中彻底击败了那几名跟他对抗的拳击手,不久便名闻遐迩。山姆·霍恩与曾经是菲茨西蒙斯(曾经的拳击冠军)陪练的道森一直陪他在一起,斯托伊将要迎战麦吉本斯——斯托伊所在的量级中的冠军,是个矮胖子,长着一张猴子般的脸庞,猩猩一般颀长的手臂,他的左右拳都具有置人于死地的力量。
一个月后的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一港口城市的比赛场馆里,斯托伊将要与麦吉本斯进行二十回合的拳击赛。
他们沿着一条长长的坡道走向拳击台,整个场子内掌声雷动,其中夹杂着一声声高叫:“嗨,你这拳击大师!”“你会击败他的吧,宾!”“把猿人宰了!”
介绍选手后,裁判将两名拳击手叫到拳击台中央,吩咐了几句,接着便响起了锣声,拳击赛正式开始。一排排弧光灯照在拳击台的帆布地上,一片晃眼的白光。
他们握手之后一往后挪步,猿人就左右开弓,直逼过来,斯托伊用一下左直拳来迎击,像用一根两英寸长、四英寸宽的木材往他脸上捅了一下,使他猛怔了一下。猿人重新扑打过来,斯托伊侧身躲闪,上前一步,从大腿边撩起右拳猛揍猿人的下巴。这是老菲茨西蒙斯的谋略。猿人昏昏沉沉地摇晃着,仿佛就要倒地的样子。他双手下垂。斯托伊趁势用左拳倏地击向他的脑袋,往前一冲,准备用右钩拳将他击倒在地,这时,他自己感到挨到剧烈的一击,耳中隐隐约约听见敲锣的声音。
山姆和道森把他拖到拳击台一角的凳子上,他鼻子闻到氨水的芳香味儿,重新振作了起来,山姆往他身上泼水,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手用一条大毛巾在把大股空气扇进他吃力地喘着气的肺部。“在你肯定能击倒他之前,别靠近他!别靠近他!用缓兵之计来掩护自己!”
这时锣声又响起来。猿人向他猛扑过来,像阵雨般一拳拳痛击他,而他则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下巴。他隐约感到一生还从未见过如许多的拳击手套。他感到鼻子发胀,知道鼻子正在大出血,淌向他的胸部。这时要退出比赛该多么容易啊!一个回合到底要打多久?只三分钟吗?它已经延续快三小时啦。这时两人正抱作一团,猿人正往他后腰猛击肾部钩拳。每一下都仿佛心口被人痛击了一般。裁判将两人分开。他的丝绸衬衣上沾着血迹。斯托伊再一次掩护自己,躲进守势的躯壳之中。猿人连连猛击。要退出比赛是多么轻而易举!那样的话,他就可以得到安宁,向这一切告别。不,在什么地方有一股潜流。他必须随这股潜流而行。这正是症结之所在,这股不断流着的潜流。正是这潜流使一切都动起来了。好友多萝西也在这儿。他纳闷为了什么?这时,他头脑清醒起来,想出了一个办法。锣声响起,他踉踉跄跄迈着醉汉的歪歪斜斜的步子走向拳击台角落。
道森俯在他身上,让他闻氨水。道森在揉搓他那被打裂的鼻子、用海绵将他眼睛中的血吸干时,斯托伊从发肿的嘴唇间嘟嘟哝哝地说着话。“我没事儿,道森。两人都能玩这骗人的把戏。在下一回合,我要战胜他!”
锣声响起,这是最后一个回合了,他仍然像上一回合那样跌跌撞撞地走上前去,在猿人凌厉的攻势下向后退却。他这时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了,但他不想反击。只要尽量藏匿在守势的躯壳之中,保护好下巴就可以了。观众狂呼要求拳手击倒对方。在猿人一阵可怕的进击之后,他坍倒下去,双膝着地,听见裁判在数数。当数到七时,他站了起来,两手在身侧晃动着。猿人冲将过来,脸色狰狞,希冀一拳定局。他这一拳刚出手,斯托伊的右拳像一道电光般从腰下飞将出来,以打桩般的伟力猛击在猿人的下巴上。猿人的脸抽搐起来,身子摇摇晃晃,正当他要倒下去时,斯托伊又抡起能将骨头击碎的一拳,打个正着。裁判数到了十,反正他要数到一百也可以;接着他将斯托伊戴拳击手套的右手举过了头。长时间以来,斯托伊第一次咧嘴笑了。
全场一片狂叫。山姆用一臂抱住了他,凑着他耳朵高声嚷嚷。道森正疯狂地敲打他的脊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假绳钓鱼,没人能比得上你”一句可以看出,山姆以戏谑的口吻回应了斯托伊的想法,流露出他对斯托伊现状的不满。
B.小说通描写托伊刚入场时的场面,渲染了赛场热烈的氛围,并通过观众对斯托伊的期待,预示了斯托伊赢得比赛的必然结果。
C.斯托伊在比赛中严格按照老菲茨西蒙斯的谋略,竭力保护自己的下巴并在关键时刻用重拳击中对手,这是他赢得比赛的重要原因。
D.斯托伊和桑提亚哥虽然人生处境不同,但都能直面困境,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体现了海明威式“硬汉”的形象特点。
7.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裂的鼻子”“眼睛中的血”“发肿的嘴唇”等,突出了斯托伊的伤情之重。
B.写道森的护理动作,表现了他对斯托伊的关爱,流露出他对斯托伊的同情。
C.斯托伊的话,既表达了他对道森的安慰,也显示出他战胜对手的决心与信心。
D.写比赛回合间休息的场景,既舒缓了叙事节奏,又为写下文的比赛做了铺垫。
8.小说两次写到“潜流”,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经历了二十回合的拳击赛,作者只写了三个回合,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摘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B.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C.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D.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B.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 封”“ 授”“ 征” “升”
“擢”“拔”等。
C.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农历每月十六称“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D.卒,指大夫之死。帝王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回汉朝后第二年,因儿子参与了上官父子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的事件,苏武差点被牵连获罪。
B.苏武陷入上官桀父子与霍光争权之中,廷尉奏请逮捕他,但霍光压下奏章,只罢免了他的官职。
C.苏武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受到宣帝的赏赐,但他把全部赏赐都送给了邻里朋友,自己分文不留。
D.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虽也娶妻生子,但对汉朝的耿耿忠心是从未改变的。这从他给儿子起的名字中可以看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4.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题传神①
陆游
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
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
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
崦岘骨法②吾能相,难著凌烟剑佩中。
【注】①题传神,即题画像。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专统名称。②骨法:骨相特征。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又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
B.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C.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日。
D.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
16.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士”在古代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自始至终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传承和创新文化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南怀瑾跟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士”不同,他一生行止,很是 。借用南怀瑾自己的说法,无论何种党派,包括既成势力,对他的邀请,他都奉行“买票不入场”的立场——交朋友可以,但 ,独立不倚。他虽不 ,与“出世”保持一定距离,却又乐于为两岸和平统一牵线搭桥。他的这种不关心个人名利却关心天下的统分和文化存续的独立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
南先生的学问领域,远远超出古代士人阶层的皓首穷经或通经致用。他是以一己之力打通儒释道,并且将穷经悟道和修行实践结合起来。年轻时,南怀瑾精研儒家四书五经;二十几岁,在峨眉闭关三年,研读大藏经;中年时,几次闭关研读诸子百家。他不断地求索问道,只因他心怀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梦想。他不忍心看到中华文化的精华在西潮来袭后被遗忘,被作践,他不忍心看到炎黄子孙沦落到 的境地。他会讲课,会写书,会办企业,会武功,会中医,会交际。他学问渊深,涉足广泛,道器兼顾、知行合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特立独行 独善其身 趋炎附势 崇洋媚外
B.标新立异 洁身自好 阿谀奉承 崇洋媚外
C.特立独行 洁身自好 趋炎附势 数典忘祖
D.标新立异 独善其身 阿谀奉承 数典忘祖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小林——,我来了!我真的来了!”他大喊着。
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我发现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最近,一款酵素膳食纤维食品悄然走红,有些商家声称, ① ,引发众多爱美人士的关注。
那么,酵素膳食纤维食品究竟只是商家宣传的噱头,还是确有减肥作用?其实,酵素膳食纤维的名字,容易让人误以为它具有减肥、清肠、排毒、美容等作用,但无论是做成饮品、胶囊还是冲剂,减肥效果寥寥。酵素主要是以蔬菜、水果、谷物等为原材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而成,但这些酵素不同于身体里的酶。人体分泌的各种酶, ② ,比如,口腔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能把食物中的淀粉消化水解成麦芽糖,所以吃馒头会越嚼越甜。另外,人体消化道里还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有助于身体营养代谢。吃进去的酵素经过消化道强大的消化力,作为酶的作用基本被破坏,因此,它具有消化食物的功效。生产酵素时,商家可能会保留或者添加膳食纤维,有一定的肠道功能维护作用,但酵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分解消化掉身上的肥肉,所以, ③ ,而膳食纤维也只是有促进肠道消化的功能,离减肥还有很大的距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检测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A项,“都对以往的契约现象做了记载”错;B项,“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契约时代”错;D项,“都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错)
2.C(A项,“主要用来记事,并辅之以治理社会”错;B项,“一直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础和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判断错误,应是“是社会文明的前半段”;D项,“比西方更具有契约精神”错)
3.C
4.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契约的起源及其发展,来驳斥认为中国缺乏契约及契约精神的错误认识。
材料二侧重于中西契约的内涵比较,来说明深入研究契约和契约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分。每点2分,每点2分)
5.①引用史料,说明中国在上古就有契约,契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
②通过将中西方的契约和契约精神的比较,说明契约和契约精神起源于中国。
③从契约文书本身分析,中国的传统契约一直存在。
④从契约机制上,指出真正的契约是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预示了斯托伊赢得比赛的必然结果”错)
7.B(“流露出他对斯托伊的同情”错)
8.①第一次写“潜流”,交代了斯托伊内心萌发出的要改变自身不专一的缺点,并不断进取的决心,暗示了故事情节的走向。
②第二次写“潜流”,彰显了信念在斯托伊战胜强大对手过程中的作用,凸显了主题。(4分。每点2分)
9.①选取这三个回合来写,既能展现出比赛的艰难过程,又节省了笔墨,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②从斯托伊落下风到比赛结尾出现反转,突出了他不服输的精神,凸显了主人公的硬汉形象。
③通过写斯托伊遭受重创到获胜的过程,揭示了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或重大挫折时应有一种执着不放弃的信念,更能凸显主题。(6分。每点2分)
10.B(原文断句: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11.B(“升”“擢”“拔”表官职提升 )
12.C(苏武还将赏赐分给了自己的弟弟。)
13.(1)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2)常惠等人哭了,用车载送苏武回营帐。单于很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14.①在张安世的推荐下,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人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
附:参考译文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廷尉(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 “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
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
15.D(“自已虽能担任宰相”错误。“相”在诗中的意思为“观察”。尾联“吾能相”的意思是自己能相面。整联的意思是自知貌相不佳,不会再有大的建树,画像难以与功臣之像一同安置在凌烟阁。含有自嘲之意,表达了一生奔波而壮志未酬的情怀。)
16.(1)典故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典故二:“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2)思想情感:以“枥骥”“云鹏”自比,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心中充满年老无成的无奈与愤懑。
17.(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8.C
19.D(A.表示总结上文;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话题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
20.他不关心个人的名利,却关心天下的统分,关心文化的存续,这种独立性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4分。每句1分,语序不对扣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①它有减肥功效 ②具有消化食物的功效 ③它没有减肥的功效
(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酵素膳食纤维食品不具有减肥功效的原因。②能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4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