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19 17:3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科学试题
一、我会选(每空2分,共20分)
1.(2022五上·万柏林期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
2.(2022五上·韶关期末)地震和火山是(  )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 B.地球外部运动 C.地球内部运动
3.(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形地球仪上,长江中下游的颜色主要是(  )。
A.绿色 B.棕色 C.蓝色
4.(2021五上·双柏期中)医生带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巧妙地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5.冬天,在同一环境里用手触摸木头、大理石和塑料,会感到大理石更冷,这是因为(  )。
A.大理石的温度低
B.木头和塑料是热的良导体
C.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
6.(2021五上·双柏期中)冬天天气寒冷,小明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会觉得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B.棉被能产生热量
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
7.(2021五上·双柏期中)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8.(2021五上·双柏期中)下面的情况中,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A.黑夜打开手电筒,看到光柱
B.看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直射进树林
C.利用太阳灶烧开水
9.(2021五上·双柏期中)发生破坏型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  )的时间,是采取逃生措施的宝贵时间。
A.几秒到十几秒 B.几分钟 C.十几分钟
10.(2021五上·双柏期中)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那么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
A.光速极快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二、我会判(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1.(2021五上·双柏期中)李白有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说明月亮也是光源。 (  )
12.(2021五上·双柏期中)点燃的蜡烛是光源,未点燃的蜡烛不是光源。 (  )
13.(2021五上·双柏期中)发生地震时要尽快乘电梯逃生。
(  )
14.(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球仪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地形。 (  )
15.(2021五上·双柏期中)教室的墙面刷成白色能更好地反射光。 (  )
16.冬天戴手套会感到暖和,这是因为手套给我们提供了热量。
17.(2021五上·双柏期中)建筑物的外墙加岩棉板是为了保温。
(  )
18.(2021五上·双柏期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木制的筷子,这是因为木头不会导热。 (  )
19.(2021五上·双柏期中)保温盒既能保存热的食物,又能保存冰块。 (  )
20.(2021五上·双柏期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  )
三、我会填(每空2分,共20分)
21.(2021五上·双柏期中)成语“珠光宝气”中的“光”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电光火石”中的“光”是   光源。
22.(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是   。
23.(2021五上·双柏期中)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这是因为太阳   的原因。
24.(2022五上·乳源期末)保温瓶通常用木头材料做成塞子盖住,这是因为木头是   
25.(2021五上·双柏期中)皮影戏利用光   传播的原理。科学家利用光   原理,解决了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距离的问题。
26.(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球仪,即地球的   ,政区地球仪球面   ,地形地球仪球面   。
四、实践与探索(17分)
27.(2021五上·双柏期中)作图题
下面是潜望镜的原理图,请你画出射入镜筒的光线的传播路线。
28.(2021五上·双柏期中)实验分析
某同学用图示装置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结合图片,分析并回答问题。
(1)实验中,加热土豆泥用酒精灯模拟   ;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番茄酱穿过土豆泥冒出来的过程模拟   。
(2)下列现象预示着“火山”要喷发的是 。
A.土豆的味道越来越浓
B.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C.听见声音
29.(2021五上·双柏期中)实验现象。下面是两块金属片,A处是酒精灯的火源,B、C、D处表示蜡烛油。(排列字母)
(1)图1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 )。
(2)图2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 )。
五、应用与拓展(33分)
30.(2021五上·双柏期中)根据下图所示的情形,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现象属于热传导的是( )。
A.水壶温度逐渐升高了
B.男孩站在煤炉旁边感到热起来了
C.站在煤炉上方的猫也感到热了
(2)除了热传导,我还知道热传递方式有   和   。如水壶内的水不断翻滚,是利用   的方式传递热量。
(3)水壶中的水很快就烧开了,这是因为水壶是用热的   制成的。
31.(2021五上·双柏期中)看下图回答问题。
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双层玻璃可以隔热保温。
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 双层玻璃可以隔热保温
32.(2021五上·双柏期中)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光在水面发生的   来判断前方的路况。
(2)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看到地面上 处是小水坑。
A.较亮
B.较暗
C.亮度适中
(3)请画出人迎着月亮走时,光线经过水面反射的光路图。
(4)“囊萤映雪”描述了晋代两个家贫而又刻苦读书的人的故事。其中的“囊萤”是指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映雪”是指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月亮的光亮来读书。
图1 图2
①在“囊萤映雪”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月亮 C.雪
②“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利用的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③类似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图2),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考查地形地貌的特征,地球上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占比为3:7,陆地被海洋包围着,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平原地形,在地形图上用绿色表示。因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在地形图上呈现出绿色中有众多的蓝色湖泊。所以此题选A。
4.【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医生头上戴的额镜,可以把对面的灯光反射到病人的耳内,提高耳内的亮度,医生通过额镜中心的小孔进行观察。额镜实际是一个凹面镜,可以把反射光会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部位更亮。所以此题选B。
5.【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而木头和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在冬天会感到大理石更冷。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6.【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本题正确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因为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所以如果两物体没发生热传递,肯定是具有相同的温度。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与热
【解析】【分析】
A.黑夜打开手电筒,看到光柱,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错误;
B.看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直射进树林,这也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错误;
C.在阳光下利用放大镜点燃白纸是利用了凸透镜聚光。故C正确。
所以选C。
9.【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几秒到十几秒钟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在瞬间冷静地作出避险的抉择。所以此题选A。
10.【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我们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应用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原理。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前面的人挡住了光线进入人眼,所以就只能看见前一个人的后脑勺。所以此题选C。
11.【答案】(1)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在晚上才比较亮,不是光源;所以此题说法错误。
12.【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属于光源;未点燃的蜡烛没有发光,不属于光源。题目的说法正确。
13.【答案】(1)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意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要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不能坐电梯逃生,会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4.【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上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所以黄色表示高原,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15.【答案】(1)正确
【知识点】棱镜;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色散可以知道,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因为白色会反射大部分的光,可以使教室更加明亮。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16.【答案】(1)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解答】手套不可以为我们提供热量,而是可以保温。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导热,但是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17.【答案】(1)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因为岩棉板外层的纤维细长柔韧,能阻止房子与外界空气的热传递,因此岩棉板对房子起到了保温的作用。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18.【答案】(1)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性能差,但不是不会传热,只是传的比较慢。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9.【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保温瓶的瓶胆般都是用双层玻璃做的,两层之间真空的,两层玻璃之间都镀上了水银层,像镜子一样,能把向外发散的热量挡回去,所以在保温瓶里灌热水,热量一点夜跑不出去。保温瓶不仅仅能够保持热量,对温度低东西也是一样,要是把冰棍放入保温瓶里,外面的热同样也不容易跑到瓶子里,冰棍也不能向外散发凉气,也就不容易化掉了。所以此题说法正确。
20.【答案】(1)正确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不是单一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所以此题说法正确。
21.【答案】反射;自然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成语“珠光宝气”中的“光”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电光火石”是中的“光”是自然光源。
22.【答案】太阳
【知识点】光源;光与热
【解析】【分析】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太阳发出的光线传播到地球,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让地球上的生物能够以合适的温度生存。 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是太阳。
23.【答案】热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这是热传递现象。太阳光分解后会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其中红外线(红光)有热效应。通过热辐射把热量传给被阳光照射的物体。所以在烈日下东西会变热。
24.【答案】热的不良导体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保温瓶通常用木头材料做成塞子盖住,这是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25.【答案】沿直线或直线;反射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皮影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不透光的物体的影子真实反映物体形状。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测量月球离地球有多远的问题,月球距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26.【答案】模型;光滑;凹凸不平或高低起伏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用来表示行政区域的划分。地形地球仪球迷凹凸不平或高低起伏,用来表示不同地形的划分。
27.【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潜望镜的光与潜望镜镜筒平行,进入潜望镜后,遇到平面镜,经过反射后,再次与潜望镜镜筒平行进行传播,最后进入人眼。
28.【答案】(1)地球内部的热量;地壳(岩石圈层);岩浆;火山喷发
(2)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番茄酱冒出,土豆泥出现裂缝,土豆泥冒烟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29.【答案】(1)DCB
(2)CD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离火源越近,获取热量越快,蜡烛油熔化得越快。
图1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D—C—B;
图2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 :C—D—B。
30.【答案】(1)A
(2)热对流;热辐射;热对流
(3)热的良导体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1)男孩站在煤炉旁边感觉热,属于热辐射;煤炉上方的猫感到热,属于热对流。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辐射,物体之间利用放射和吸收彼此的红外线,不需要任何物质即可达成温度平衡;传导,物体之间直接接触,热能直接以原子振动,由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对流,物体之间以流体为介质,利用流体的热胀冷缩和可以流动的特性,传递热能。
(3)热的良导体传递热量的能力强,水得到的热量更多、更快,所以更容易烧开。
31.【答案】⑴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蓬松的棉被里充满了空气,使人体产生的热量不容易向外传递,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⑵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是因为双层玻璃之间充满了空气,使屋内的温度不容易向外传递,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材料导热性的认识,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棉花隔绝空气流动,其棉花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暖作用。
(2)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是因为外层幕墙的存在加强了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通过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空气的预热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表面的热损失。而且由于内层幕墙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室内的热舒适性。
32.【答案】(1)反射
(2)A
(3)略
(4)A;B;C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1)夜晚的时候。月亮会反射太阳光线到地球,能够照亮天空,月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水面就像一个平面镜,能够将光线反射进入到人眼。
(2)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地面较亮处表示有小水坑,能够将更多的月光反射进入人眼。
(3)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如图。
(4)萤火虫是能够自身发光的昆虫,属于光源;
“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事“凿壁偷光”,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科学试题
一、我会选(每空2分,共20分)
1.(2022五上·万柏林期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考查地形地貌的特征,地球上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占比为3:7,陆地被海洋包围着,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2022五上·韶关期末)地震和火山是(  )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 B.地球外部运动 C.地球内部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形地球仪上,长江中下游的颜色主要是(  )。
A.绿色 B.棕色 C.蓝色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平原地形,在地形图上用绿色表示。因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在地形图上呈现出绿色中有众多的蓝色湖泊。所以此题选A。
4.(2021五上·双柏期中)医生带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巧妙地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医生头上戴的额镜,可以把对面的灯光反射到病人的耳内,提高耳内的亮度,医生通过额镜中心的小孔进行观察。额镜实际是一个凹面镜,可以把反射光会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部位更亮。所以此题选B。
5.冬天,在同一环境里用手触摸木头、大理石和塑料,会感到大理石更冷,这是因为(  )。
A.大理石的温度低
B.木头和塑料是热的良导体
C.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而木头和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在冬天会感到大理石更冷。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6.(2021五上·双柏期中)冬天天气寒冷,小明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会觉得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B.棉被能产生热量
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
【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本题正确答案为:A。
7.(2021五上·双柏期中)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因为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所以如果两物体没发生热传递,肯定是具有相同的温度。
8.(2021五上·双柏期中)下面的情况中,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A.黑夜打开手电筒,看到光柱
B.看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直射进树林
C.利用太阳灶烧开水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与热
【解析】【分析】
A.黑夜打开手电筒,看到光柱,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错误;
B.看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直射进树林,这也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错误;
C.在阳光下利用放大镜点燃白纸是利用了凸透镜聚光。故C正确。
所以选C。
9.(2021五上·双柏期中)发生破坏型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  )的时间,是采取逃生措施的宝贵时间。
A.几秒到十几秒 B.几分钟 C.十几分钟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几秒到十几秒钟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在瞬间冷静地作出避险的抉择。所以此题选A。
10.(2021五上·双柏期中)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那么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
A.光速极快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我们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应用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原理。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前面的人挡住了光线进入人眼,所以就只能看见前一个人的后脑勺。所以此题选C。
二、我会判(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1.(2021五上·双柏期中)李白有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说明月亮也是光源。 (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在晚上才比较亮,不是光源;所以此题说法错误。
12.(2021五上·双柏期中)点燃的蜡烛是光源,未点燃的蜡烛不是光源。 (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属于光源;未点燃的蜡烛没有发光,不属于光源。题目的说法正确。
13.(2021五上·双柏期中)发生地震时要尽快乘电梯逃生。
(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意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要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不能坐电梯逃生,会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4.(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球仪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地形。 (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上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所以黄色表示高原,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15.(2021五上·双柏期中)教室的墙面刷成白色能更好地反射光。 (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棱镜;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色散可以知道,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因为白色会反射大部分的光,可以使教室更加明亮。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16.冬天戴手套会感到暖和,这是因为手套给我们提供了热量。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解答】手套不可以为我们提供热量,而是可以保温。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导热,但是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17.(2021五上·双柏期中)建筑物的外墙加岩棉板是为了保温。
(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因为岩棉板外层的纤维细长柔韧,能阻止房子与外界空气的热传递,因此岩棉板对房子起到了保温的作用。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18.(2021五上·双柏期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木制的筷子,这是因为木头不会导热。 (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性能差,但不是不会传热,只是传的比较慢。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9.(2021五上·双柏期中)保温盒既能保存热的食物,又能保存冰块。 (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保温瓶的瓶胆般都是用双层玻璃做的,两层之间真空的,两层玻璃之间都镀上了水银层,像镜子一样,能把向外发散的热量挡回去,所以在保温瓶里灌热水,热量一点夜跑不出去。保温瓶不仅仅能够保持热量,对温度低东西也是一样,要是把冰棍放入保温瓶里,外面的热同样也不容易跑到瓶子里,冰棍也不能向外散发凉气,也就不容易化掉了。所以此题说法正确。
20.(2021五上·双柏期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不是单一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所以此题说法正确。
三、我会填(每空2分,共20分)
21.(2021五上·双柏期中)成语“珠光宝气”中的“光”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电光火石”中的“光”是   光源。
【答案】反射;自然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成语“珠光宝气”中的“光”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电光火石”是中的“光”是自然光源。
22.(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是   。
【答案】太阳
【知识点】光源;光与热
【解析】【分析】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太阳发出的光线传播到地球,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让地球上的生物能够以合适的温度生存。 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是太阳。
23.(2021五上·双柏期中)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这是因为太阳   的原因。
【答案】热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这是热传递现象。太阳光分解后会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其中红外线(红光)有热效应。通过热辐射把热量传给被阳光照射的物体。所以在烈日下东西会变热。
24.(2022五上·乳源期末)保温瓶通常用木头材料做成塞子盖住,这是因为木头是   
【答案】热的不良导体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保温瓶通常用木头材料做成塞子盖住,这是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25.(2021五上·双柏期中)皮影戏利用光   传播的原理。科学家利用光   原理,解决了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距离的问题。
【答案】沿直线或直线;反射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皮影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不透光的物体的影子真实反映物体形状。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测量月球离地球有多远的问题,月球距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26.(2021五上·双柏期中)地球仪,即地球的   ,政区地球仪球面   ,地形地球仪球面   。
【答案】模型;光滑;凹凸不平或高低起伏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用来表示行政区域的划分。地形地球仪球迷凹凸不平或高低起伏,用来表示不同地形的划分。
四、实践与探索(17分)
27.(2021五上·双柏期中)作图题
下面是潜望镜的原理图,请你画出射入镜筒的光线的传播路线。
【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潜望镜的光与潜望镜镜筒平行,进入潜望镜后,遇到平面镜,经过反射后,再次与潜望镜镜筒平行进行传播,最后进入人眼。
28.(2021五上·双柏期中)实验分析
某同学用图示装置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结合图片,分析并回答问题。
(1)实验中,加热土豆泥用酒精灯模拟   ;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番茄酱穿过土豆泥冒出来的过程模拟   。
(2)下列现象预示着“火山”要喷发的是 。
A.土豆的味道越来越浓
B.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C.听见声音
【答案】(1)地球内部的热量;地壳(岩石圈层);岩浆;火山喷发
(2)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番茄酱冒出,土豆泥出现裂缝,土豆泥冒烟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29.(2021五上·双柏期中)实验现象。下面是两块金属片,A处是酒精灯的火源,B、C、D处表示蜡烛油。(排列字母)
(1)图1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 )。
(2)图2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 )。
【答案】(1)DCB
(2)CD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离火源越近,获取热量越快,蜡烛油熔化得越快。
图1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D—C—B;
图2中蜡烛油先后融化的顺序是 :C—D—B。
五、应用与拓展(33分)
30.(2021五上·双柏期中)根据下图所示的情形,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现象属于热传导的是( )。
A.水壶温度逐渐升高了
B.男孩站在煤炉旁边感到热起来了
C.站在煤炉上方的猫也感到热了
(2)除了热传导,我还知道热传递方式有   和   。如水壶内的水不断翻滚,是利用   的方式传递热量。
(3)水壶中的水很快就烧开了,这是因为水壶是用热的   制成的。
【答案】(1)A
(2)热对流;热辐射;热对流
(3)热的良导体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1)男孩站在煤炉旁边感觉热,属于热辐射;煤炉上方的猫感到热,属于热对流。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辐射,物体之间利用放射和吸收彼此的红外线,不需要任何物质即可达成温度平衡;传导,物体之间直接接触,热能直接以原子振动,由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对流,物体之间以流体为介质,利用流体的热胀冷缩和可以流动的特性,传递热能。
(3)热的良导体传递热量的能力强,水得到的热量更多、更快,所以更容易烧开。
31.(2021五上·双柏期中)看下图回答问题。
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双层玻璃可以隔热保温。
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 双层玻璃可以隔热保温
【答案】⑴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蓬松的棉被里充满了空气,使人体产生的热量不容易向外传递,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⑵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是因为双层玻璃之间充满了空气,使屋内的温度不容易向外传递,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材料导热性的认识,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棉花隔绝空气流动,其棉花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暖作用。
(2)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是因为外层幕墙的存在加强了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通过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空气的预热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表面的热损失。而且由于内层幕墙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室内的热舒适性。
32.(2021五上·双柏期中)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光在水面发生的   来判断前方的路况。
(2)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看到地面上 处是小水坑。
A.较亮
B.较暗
C.亮度适中
(3)请画出人迎着月亮走时,光线经过水面反射的光路图。
(4)“囊萤映雪”描述了晋代两个家贫而又刻苦读书的人的故事。其中的“囊萤”是指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映雪”是指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月亮的光亮来读书。
图1 图2
①在“囊萤映雪”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月亮 C.雪
②“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利用的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③类似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图2),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原
【答案】(1)反射
(2)A
(3)略
(4)A;B;C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1)夜晚的时候。月亮会反射太阳光线到地球,能够照亮天空,月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水面就像一个平面镜,能够将光线反射进入到人眼。
(2)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地面较亮处表示有小水坑,能够将更多的月光反射进入人眼。
(3)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如图。
(4)萤火虫是能够自身发光的昆虫,属于光源;
“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事“凿壁偷光”,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