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同步练习2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āng) 说服(shuì)
D.傍徨(huáng) 挚友(chì)
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刻晓 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④鲜为人知 ⑤当之无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榜徨,没有矛盾。
(二)、1.给加点字注音。
开拓( ) 元勋( )
氢弹( ) 至死不懈( )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忠厚朴实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B.仰慕 暑名 阔别 颤抖
C.难堪 大厦 筹划 呼萧
D.马革裹尸 蓬断草枯 任人宰割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1)彷徨:
(2)奠基:
(3)家喻户晓:
(4)鲜为人知:
(5)元勋:
(6)庆幸:
(三)、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莱,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选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
。
2.“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在正确答案的括号内画“√”(多项选择)
A.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 )
B.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 )
C.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 )
D.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
E.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 )
3.“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4.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中心是( )
A.表现母亲勤快、能干、健壮。
B.反映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C.写母亲整日劳碌着,作者很自然地帮她的忙。
D.写母亲的勤劳及对作者的影响。
5.选文第二段文字是以 人称记叙的。
6.第二段文字的记叙顺序是 ( )
A.顺序 B.倒叙
(二)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①;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②;次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③。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江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选项是 ( )
A.①见地 ②直觉 ③判断
B.①直觉 ②见地 ③判断
C.①判断 ②见地 ③直觉
2.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的目的是 ( )
A.有一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要“我”给他提建议,于是“我”建议他采用这首歌作背景音乐。
B.这首歌是“我”父亲所喜欢的,他一生都喜欢,所以我也喜欢这首歌,故在此引用。
C.作者用这首歌来歌颂邓稼先的那种献身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国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D.作者觉得行文太枯燥,加上一首歌,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3.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体会爱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
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腔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挑剔( ) 晶莹( ) 鄙夷( )
2.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3.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4.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5.“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7.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作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
8.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答案:
(一)、1.B 2.A 3.C(二)、2.D (三)、(一)1.母亲是个好劳力 2.A、C、D 3.过渡 4.D 5.第一 6.A (二)1.B 2.C 3.B
1.hé tī jīng bǐ
2.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3.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4.语言描写,天真、幼雅。
5.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6.①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②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③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7.《社戏》《故乡》
8.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