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4

文档属性

名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7 07:4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
弥( )高 硕( )果 校( )补 赫( )然
迭( )起 卓( )越 澎( )湃( ) 锲( )而不舍
炯( )炯目光 沥( )尽心血 目不窥( )园
迥( )乎不同 潜( )心贯注 兀( )兀穷年
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shuāi( )微 kānɡ( )kǎi( )淋漓
气冲dǒu( )牛 qiè( )而不舍
lì( )尽心血    jiǒnɡ( )乎不同
shuò( )果 无xiá( )及此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兀兀穷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并说说理由。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________(看 顾 谈 窥)园,足不下楼。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迥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慷慨淋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潜心贯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你认为“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一句中“深刻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谈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在钻研古代典籍时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知道“目不窥园”的来历吗?请你联系课文说说它在这儿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结合课文说说第7、8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10自然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是指声音的高低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哪些主要特点?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头与昂首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A)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B)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4.文中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中(A)、(B)两句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年轻人打了主考官,反而被录用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从本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19.以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mí shuò jiào hè dié zhuó pénɡ pài qiè jiǒnɡ lì kuī jiǒnɡ qián wù
2.衰 慷 慨 斗 锲 沥 迥 硕 暇
3.①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
②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④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4.窥 “窥”字既能巧妙地表现闻一多先生忙于工作的神情,又与原文在语气、风格等方面相符合。
5.(略)
二、(一)6.研究古代文学的目的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7.古代典籍
8.废寝忘食
9.《汉书·董仲书传》中写董仲舒因专心致志学习,“三年不窥园”。这里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钻研文化宝藏精神的惊人的毅力。
10.反衬闻一多先生钻研古籍时孜孜以求,日夜不懈的精神。
11.第7自然段总结上文,第8自然段开启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2.不是,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者、民主战士,开始他仅仅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后来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从小声到大声,反映了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13.前期:专心于钻研,“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后期:“说”了“做”。
共同点:对于认准了的事情勇往直前,不懈追求,决不中途倒退。
(二)14.谦虚
15.唯唯诺诺、忍让一切或逆来顺受、低声下气。
16.不能。因为这两句话与第③段中的前两句存在前后承接关系。
17.因为年轻人没有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18.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三、19.思路指导:要注意联系原文与联系现实生活的结合,同时应阐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