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19张PPT含2个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19张PPT含2个内嵌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0 15:39:53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疫者,民皆病也。”
——许慎《说文解字》
“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瘟疫论》
含义: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
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一、历史上的疫病
1、什么是疫病?
病种 时间 概况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
墨西哥爆发,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梳理历史上的重大疫病,概括古代疫病流行的特点
①频繁性、持续性;
②分布广且时空分布不均衡;
③种类多;
2、疫病的爆发
天花
鼠疫
黄热病
斑疹伤寒
西班牙流感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6世纪
14—17世纪
17—19世纪
20世纪早期
1918—1919年
④危害大。
◎路易十五
◎康熙帝
一、历史上的疫病
材料一: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1348-1352年,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万—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欧洲社会政治秩序的极大混乱。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课堂探究1】思考瘟疫对人类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
①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②政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甚至王朝更替
③经济: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④军事:影响战争局势
⑤思想:导致信仰危机,客观上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⑥医学:客观上推动了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⑦社会:对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产生深刻影响(道德沦丧)
3、疫病的影响
重视公共卫生
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采取防治方法
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4、疫病防治措施
(1)古代
汉长安城地下3米处巨型排水涵洞
古罗马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中世纪的
鸟嘴医生
唐朝——“养病坊”
宋朝——“安济坊”
宋朝—— “养济院”
18世纪
晚期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19世纪
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詹纳
◎巴斯德
◎弗莱明
◎青霉菌
4、疫病防治措施
(2)近代
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
但是,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因为,我们庆幸拥有伟大的中医药,与瘟疫展开一次又一次生死对决,并无数次救民族于危难 。
--《中国疫病史鉴》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与成就
战国 扁 鹊
西汉 不 详
东汉 张仲景
东汉 华 佗
东晋 葛 洪
唐代 孙思邈
唐代 政 府
宋代 王惟一
明代 李时珍
明末清初 吴有性
四诊法: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辩证施治)
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
《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抗疟
《千金方》——临床百科全书
《唐本草》——世界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针灸铜人——医学教学模型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温疫论》
药食同源
二、中医药的成就
(3)成就: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1)创新: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传承: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2、新中国的中医药成就
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论文聚焦中成药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疗效。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背景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威廉哈维
◎列文虎克
17世纪
英国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17-18世纪
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19世纪
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二)传入中国
①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广受欢迎。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
引入中国。
③西医院校建立起来,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大清抗疫英雄伍连德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席卷整个东北,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
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为抗击东北鼠疫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概念、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预防传染病。
中国第一间西医医院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
②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
③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
④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
特点:
①医疗卫生体系逐渐近代化;
②具有渐进性、复杂性、理性化的趋势;
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④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⑤出现中西医并存的新格局;
⑥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说明近代西医传入的背景,及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课堂探究2】
(课本p86 思考点)
(三)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医疗机构近代化
新式医院在大城市建立起来,医疗条件大为改善。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有利于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西医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促进公共卫生观念和事业的形成
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我相信,人类终将战胜疫情!
——习近平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中西医发展、融合
本课思维导图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