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
(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个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想《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曾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哀“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
B.中国美学中人或自然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
C.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的“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D.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言志”中的“志”指“家国之志”,不属于个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B.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宣示个人审美情绪外,也要履行好社会审美导师的职能。
C.兴寄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反对娱乐作用。
D.陈子昂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故标举“兴寄”,推崇“风骨”理论。
3.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兴寄”“风骨”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
B.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C.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
D.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采用的论证方法。(4分)
5.“言志”与“教化”怎样才能达成统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聊赠一枝春
赵利辉
江南的梅花,随处都有,我独爱江苏南京梅花山的梅。
梅开的时节,大抵都是腊梅已经开过了。江南地暖,花时绵延无尽,开起来早早晚晚、缠缠绵綿。凋谢时,却不很决然。不像北方,一夜西风,便是落红无数。江南的花朵和人一样, 都有着拖沓的性子,要谢了,犹在枝头上香。所以,远远地闻着香来,蓦然看见清癯枝干上,绽放着几朵腊梅,透出一股清冷,我心中就生出无限的欢喜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看梅花,最 好是一个人,像陆游那样满山胡转悠,把酒梅花下,脑海里就出现幻觉,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 我。若要风雅,又最好是同一位女子,一起踏雪而行。即便寻不到梅花,回头望时,女子罩一件大红羽纱白狐狸里的鹤敞,脚上蹬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站在雪地里,冷艳如傲雪红梅, 那就是寻着了。《红楼梦》里写,贾母看黛玉这般模样儿,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 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喜地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着她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梅花,像个什么?”鸳鸯笑道:“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江南看梅的地方,平冈亦是个好去处。这里土厚石多,因自然增累成冈。水滨沙洲,遍植梅花,别无杂树。花开时节,蔚然如洁白落雪,故名“平冈艳雪”。从前的人种梅花,非得成 林,方才尽兴,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处赏梅之地。平冈多白梅,似乎单调了些,终不及梅花山的品种多。从腊月到正月,梅花山上的红梅、宫梅、青梅、墨梅、朱砂梅次第开了,置身花海,清 冽之气萦绕,人也觉得脱尘出俗。山上多小树,梅枝横斜疏瘦,贵气如大观园里的女孩儿家。故而梅花山的梅,以韵胜,以格高。晚明张岱的小品文里,曾录有一首佚名诗:“云意不知沧 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间一堕千劫,犹爱梅花不归。”这无名氏,大约是一个游方人士,功名利禄,于他都是很无趣的吧,唯有每年的梅花,是他逗留在此的最大乐趣和寄情。
宋人范石湖爱梅,写过一本《梅谱》,把天下梅花按花色产地成谱。他说:“学圃之士,必 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他的玉雪坡上,栽有数百株梅。第二年又治了一个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种梅。“吴下栽梅物盛,其品不一,今始尽得之。”
我也曾养过梅花,盆是无锡的紫砂盆,讨梅花山的苗枝。一个冬天里,埋下了朱砂梅、绿萼梅、腊梅、宫梅。为了些膏腴好土,平日里的厨余全部摇身一变,奇货可居。将鱼骨、贝类、 虾壳、豆渣埋进土里,渐渐地沤成花肥。就连法海和尚“藏身”的蟹壳,据说也是极好的花肥。为收集这些肥料,我很费了 一番心思。每日里,洗鱼剁肉的荤腥水、淘米水,也要沉淀下来, 傍晚端到院子里去浇灌花木。第一年,新梅的枝干尚没有姿态,却眼见得花苞满身了。第二年,到了数九天,寒月照着,疏影映照墙壁,那梅株也不曾有什么旁逸斜出,然而却勾得我一 曰里去看上几回。到末了,俗务缠身,一月看一回,渐渐地不再相见。自我辞了南京的工作,回到西安后,曾托邻居去探望过我种梅的院子。她说花圃里的梅株,早已干涸枯朽,无一物 可取,就是紫砂盆,也给猫儿撞下了窗台,摔碎了。我与梅花终是无缘,不如石湖之尽得其趣。
所幸的是,她每年都会去梅花山赏梅,愿意将她的视频分享给我。这令我不禁想到,有一年早梅初开,陆凯给长安的范晔寄去一枝梅花,并附了一首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文本二:
临水而栖是需要勇气的,远山幽水,村野桥边,原是寂寞所在,更兼雪虐风饕,浪击涛打,环境往往奇诡险恶,而梅似乎并不理会这些,依旧临水兀立,默默蓄积起对春的憧憬。这使 人常常想起一些清雅的身影。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隐居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下,以种梅养鹤为人生乐趣。而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尽管遭受种种邪恶势力的排挤打击,却宁肯 “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决不向权贵卑躬屈膝。“一枝清影写横斜”,做一棵水边的寒梅,寂寞固然是寂寞了点儿,但有雪磨砺它凌寒的气节,有水勾画它不屈的傲骨,又怎能说不是一个 刚毅博大的灵魂。
由此看来,古往今来,人们踏雪寻梅,总是向往“临水看幽姿”,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山远水幽,险道盘山,崖危壁绝,临水看幽姿也并非轻而易举。故此,往往只有那些志趣高洁 的文人雅士,才肯冒着飘舞的雪花、凛冽的寒风,手持竹杖,顶多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踏着昏黄的初月,一颤一拐地步入幽谷芳洞。而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伫立于溪岸的梅树下, 望见水中的寒枝疏影时,他们感受到了梅的高洁,梅的坚贞,梅的神韵。他们才那样神采飞扬,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寒士寒梅,同是一寒,感情与心灵也就容易沟通了。而那天景天 趣,无限的江山风月,自然而然会化作胸中的诗文与丹青,升华着人生的追求与理想。
(节选自方叶《临水而栖:》)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运用叠词“早早晚晚、缠缠绵绵”写江南的梅花开起来不分早晩、连续不断,旨在突出江南地气温暖的特点。
B.文章引述《红楼梦》中贾母与鸳鸯的对话,是以雪中宝琴衬红梅的画面与《艳雪图》侧面 赞美梅花之美,十分巧妙。
C.作者为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交代了自己种梅的情况:选用无锡的紫砂盆、梅花山的苗枝,沤有营养的肥。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陆凯的诗,一方面以之类比朋友向自己分享赏梅视频的事,另一方面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遵。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个文本都引用了陆游的诗,写陆游爱梅赏梅,其目的截然不同,文本一强调赏梅的态度、做法,文本二则赞美梅的品格。
B.文章引用张岱小品文里录有的佚名诗,赞美了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同时指出了赏梅对于有品位的人而言是极大的乐趣。
C.范石湖就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他辟土地搜罗各种梅树栽种之事,他写的《梅谱》,以及他 对梅的看法,都突出了他对梅的爰。
D.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恰切地对应了“临水看幽姿”之意,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
8.两个文本都提到“踏雪寻梅”,其所寻之“梅”各主要代表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9.文本一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相国曰: “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
上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问之,令尹曰: “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 “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 “是计将安出?”对曰: “出下计。”上曰: “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太子客说建成侯吕释之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B.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C.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D.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黥,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常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文中的黥布,就是因为受过黥刑而叫黥布。
B.微,“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中的“微”与《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中的“微”意思不相同。
C.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明清时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文中的令尹与《促织》中的“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意思相同。
D.辎车,古代的交通工具有斧车、轺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文中的“辎车”是一种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的有帷盖的大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淮南王黥布宠幸的姬妾生病了,去医生家看病。医生的邻居贲赫,带着丰厚的礼物陪同黥布的姬妾在医生家饮酒。
B.当滕公问黥布为什么要谋反时,薛公说,皇上先杀了彭越,后又杀了韩信,黥布认为他们是同一类人,怀疑自己也将遭遇不测。
C.薛公认为黥布早晚都会反叛,但如果黥布采用上计或中计,原本不一定会失败,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他最后必然会采用下计,自取灭亡。
D.太子宾客不认同让太子领兵出征黥布,原因之一是出征的众多将领原来都是与汉高祖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他们都不会听从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
(2)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
14.黥布的灭亡有其自身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塞下曲
张祜
二十逐嫖姚①,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②。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嫖姚:汉代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这里指武官名。②马未调:马没有调理驯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边塞战士意气风发,他们年纪轻轻就已跟随着嫖姚将军,驻守在辽地。
B.颈联描写战士英姿:他们飞快地放出难驯的雕,骑上还没有被驯服过的生马。
C.尾联写儒生们深受戍边将士之感染,也腰间横挂宝剑,立志去边塞谋取功名。
D.全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叙写守边战士生活,抒发对保卫家国的战士赞颂之情。
16.本诗颔联和李贺《雁门太守行》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都是边塞诗之名句,请简要分析二者表现手法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钱起的咏瑟名句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李商隐《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形象地体现了这一意境。
(2)“十年树木”,是指小树成为木料的时间恒长。老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以树木为喻,表示事物总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
(3)“凤凰”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唐宋诗人在自己作品中多次运用这一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 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 ,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 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 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事实上,(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转变 限制 不言而喻 耳濡目染
B.转变 制约 显而易见 耳濡目染
C.转化 限制 不言而喻 潜移默化
D.转化 制约 显而易见 潜移默化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B.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C.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D.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①______。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②______。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③______,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21.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根据上面语段,概括使用“溶瘤病毒”法消除肿瘤过程的三个阶段。(6分)
①第一阶段:______
②第二阶段:______
③第三阶段: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念和追求。《汉武大帝》里刘彻说:“你我是一代人,有些事是必须在我们这一代做完的。匈奴大患历经我汉家数代,无不受其牵制困扰,耽误了多少年。既然我们有可能在这一代解决,为什么要留待下一代呢?”
100多年前的青年,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拥有的是扭转乾坤之大使命;70多年前的青年,身处百废待兴的局面,担负的是建设一个新国家、将事业写在人类历史上的新责任;40多年前的青年,迎来改革开放体制转轨的巨变,拥有打破铁饭碗勇闯商界新天地的好机会;今天的青年,在信息化浪潮下,同样拥有多元化的选择。
时代会为我们每个人出一份试卷,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当代高中生要做勇敢的“答卷人”。
作为高中生的你,当有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和清晰的人生规划。学校将举行以“我要成为这样的00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就此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四)参考答案
1.B(A项,“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可见并没有说“政治文化”。C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错误,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说“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原文意思是“难以用语言表述”而非“无法表述”。D项,“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又如……等美学思想,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而非整个传统美学。)
2.B(A项,“不属于个人”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文是说“‘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一—家国之志”,可知是“不只属于”,而非“不属于”。C项,“反对娱乐作用”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九段原文是说“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可知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兴寄”论反对的是“过娱”。D项,“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八段原文是说“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可知,陈子昂不满的是自己所处的时代六朝的绮靡之风泛滥,所以标举“兴寄”,并不是单纯的对六朝的绮靡之风不满,而是因为过多。)
3.D(根据材料二可知,“兴寄”是指诗歌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风骨”就是既善,又美!A项,此诗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叙写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B项,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C项,此诗写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D项,属于“奉和”之作,并无“兴寄”“风骨”。)
4.①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毛泽东同志题写“诗言志”、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论证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
②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等人观点,论证“诗言志”“兴寄论”的美学理论。)
5.①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使“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②必须落实在审美上,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要做到真诚、自然。
6.A【解析】错在“旨在突出江南地气温暖的特点”,突出的是江南的梅“花时绵延无尽”。
7.C【解析】A项错在“其目的截然不同”,其最終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赞美梅花。B项错在“赞美了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同时指出了赏梅对于有品位的人而言是极大的乐趣”,引用佚名诗,赞美的是无名氏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而且赏梅是极大的乐趣,也是说这位无名氏的。D项错在“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这两句诗可以表现梅的高洁,但表现不了梅的坚贞。
8.①文本一中的“梅”主要代表的是美的意境。
②文本二中的“梅”主要代表的是不屈的傲骨、刚毅博大的灵魂。
9.①将江南之梅与北方之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南梅花开得缠绵、凋得緩慢。
②将平冈之梅与梅花山之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山之梅的品种多,开起来有繁复之美。
③将“我”种梅与范石湖种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我”难以尽得赏梅之趣,从而表达对梅的喜爱之情。
10.A(句意:于是吕释之立刻夜间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哀求,依照四宾客的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派遣,还是我亲自去吧!”)
11.C(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中“令尹”是指县长;句意: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两句中“令尹”的含义不同。)
12.B(“皇上先杀了彭越,后又杀了韩信”错误。由原文“令尹曰: ‘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可知,薛公说,皇上先杀了韩信,后又杀了彭越,黥布认为他们是同一类人,怀疑自己也将遭遇不测。)
13.(1)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诣”,到;“端”,迹象;“发”,发兵;各1分;句意1分)
(2)皇上分割土地封给他,又封爵位使他称王,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裂,分割;王,使……称王;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14.敏感多疑、自私寡恩、目光短浅。
附:【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侯韩信被处死,淮南王黥布已感到恐慌。到后来彭越也遭诛杀,汉高祖又将他做成肉酱分给各诸侯。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见到肉酱,(就)非常害怕,便暗中(派人)部署聚集(合)军队,等待邻近郡县报警告急。黥布所宠爱的姬妾病了,去就医,医生与中大夫贲赫住对门,贲赫备了优厚的礼物送给医生,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淮南王黥布怀疑贲赫与宠姬之间淫乱,想拘捕贲赫。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他。相国萧何说:“黥布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仇人怨恨而诬陷他。请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暗查淮南王黥布。”淮南王见贲赫畏罪逃走,去向汉高祖控告,心里本来就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加上汉朝又派来使者进行查验,于是便杀了贲赫的家族,发兵造反了。
汉高祖召集诸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发兵征讨他,坑杀这小子,他怎能做这样的事!”汝阴侯滕公夏侯婴请来原楚国令尹薛公,问他怎么办,薛公说:“他本来是要反的。”滕公问:“皇上分割土地给他,又分爵封他为王,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薛公回答说:“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时候(前年又)杀了韩信,彭越、韩信和黥布三个人,功劳相同,是一个类型的人,他自己怀疑灾祸就要殃及身上了,所以要发兵反叛。”滕公将这番话告诉了汉高祖,汉高祖召见薛公,问薛公。薛公回答说:“黥布反叛没什么可奇怪的。不过,如果黥布采用上策,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若是采用中策,那么双方谁胜谁败还难以预料;如果采用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高祖问:“他的上策是什么?”薛公回答说:“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占楚地,兼并齐地,占领鲁地,再发布檄文给燕国和赵国,要他们坚守本土,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什么是中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取得楚地,吞并韩国,夺取魏国,掌握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关口,这样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什么是下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取下蔡,然后再把重要物资运到越地,自己回到长沙,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就平安没事了。”汉高祖又问:“他会采用什么对策?”薛公说:“一定会采用下策。”汉高祖又问:“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而采用下策呢?”薛公回答说:“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所以他必然采用下策。”
这时,汉高祖正生病,打算派太子刘盈前去攻打黥布,太子的宾客都劝建成侯吕释之说:“太子统领军队,如果立了功劳地位也不会再高升,但没立功劳从此便会遭受祸端。你为什么不快去请求吕后,找机会在皇上面前哭泣说:‘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善于用兵。这次出征的诸将领原来都是与陛下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如果让太子统领这些人,无异于以羊群去驱赶狼群,没人听他的,况且,如果让黥布知道是太子在带兵,他将会大胆地击鼓向西进攻了。皇上您虽然有病,也要勉强乘坐辎车,躺在车里指挥,这样诸将领不敢不尽力。虽然辛苦,为了妻子儿女还是要坚强起来。’”于是吕释之立刻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哀求,依照四宾客的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派遣,还是我亲自去吧!”于是汉高祖亲自率军向东进发征讨黥布,留守的群臣都到霸上送行。
15.C(C项,理解错误。在这一联中,诗人着力刻画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大意为:那些寻章摘句的迂腐小儒何足挂齿,还是看看这些宝剑横腰誓死报国的英雄战士们吧。)
16.①本诗颔联以白描(叙述)手法描写战士们晚上整夜在大雪迷漫的原野巡逻,早上横渡坚冰封冻的河流的情景,给人以戍边生活客观真实的感觉。
②《雁门太守行》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战斗时号角震天的气势和激战之后血流满地的场面,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各1分。意思对即可。)
17.(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8.D(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指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变化。此处强调创新理念通过“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来承载,不是情况的变化,而是矛盾双方的变化,故应为“转化”。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此处强调商业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制约关系,不强调界限,故应为“制约”。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此处二者均可。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对象是文化产品,应用“潜移默化”。)
19.A(根据文段的对象“精神文化消费”和末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顺序可确定答案。)
20.示例: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谓搭配不当,“品味”不能做下面句子主语;二是分句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应先“经济实力”后“精神审美”。)
21.①肿瘤也就溶解了;②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解析】第①处根据语境,应是“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后肿瘤的变化,可根据其名推测变化,填入“肿瘤也就溶解了”;第②处根据“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和后文的“全身”“肿瘤的残部”,填入“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第③处后面“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是结果,前面已经说到了做法,这里需要填入一个衔接做法与结果的句子,可填“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22.①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②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③热休克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
【解析】第一阶段,抓住关键句“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概括为: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第二阶段,抓住关键句“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概括为: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第三阶段,抓住关键句“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概括为:热休克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