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的悲剧观是独特的,在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悲剧思想的形成自有一定原因。
在鲁迅的幼年时代,曾家道中落,家庭的变故随之带来的人情冷暖,给鲁迅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加深了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体验,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这种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鲁迅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坚信,改变人的精神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艺。通过“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文艺,就是悲剧创作。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受了西方作家的思想,这其中,挪威成作家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远。鲁迅借助易卜生的社会批判武器和思考方式,把批判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解剖现实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思想,通过悲剧创作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作品,深化了人们对悲剧本质的认识。
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悲剧的批判。我们知道,鲁迅对中国古典悲剧基本持否定的态度。鲁迅为什么否定中国古典悲剧呢 其原因在于中国古真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遮蔽了,因而形成了“瞒”和“骗”的文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直接地表达了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毁灭: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塑造了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毁灭”的形象,孔乙己、祥林嫂、华小径、阿Q……这些有价值的人物形象,生动阐释了“毁灭”的美学内涵。鲁迅的“毁灭式”悲剧观明显有着尼采悲剧观影响的痕迹。
(摘自罗永样《鲁迅悲剧观成因探析》)
材料二:
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鲁迅悲剧观的精神,聚焦真实美感和虚饰之间的鸿沟,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摒弃弥漫于文化和意识中的虚幻的雅乐。
刘再复引用鲁迅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鲁迅没有阐明,刘再复也没直接解释。但刘再复根据鲁迅的说法,暗示理解悲剧就要学会触摸现实人生的底线,必须了解最起码的“人的价格”,这就是鲁迅的“立人”说提出的“被压抑的人性”。悲剧意味发生暴力摧毁人的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剥夺人生尊严和权益。刘再复分析重心放在主流文化传统如何排除,粉饰,回避,“救赎”悲剧的社会现实,以虚文掩盖真实上。
鲁迅评杭州西湖名胜雷峰塔的倒塌可为一例。不少文人墨客哀叹如此美妙的景致居然一夜间丧失了,西湖十景少了一景,定要补足十景而后已。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籍。刘再复解释道,悲剧事件和冲突是人生常态,是真实的底线,人生社会本有缺陷。悲剧真实,是虚伪欺瞒的“十景病的仇敌”。悲剧拒绝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审美趣味,拒斥对灾难置若罔闻的濡弱心态。在雷峰塔倒塌中,鲁迅抨击文人和史家醉心于重写灾难的过去或史迹,使之可观赏可忍受,他们粉饰灾难,“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
“在瓦砾上修补老例”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历史书写中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代代相传的一种审美范式和心态。鲁迅不仅批评廉价的情感满足,抨击回避现实的十景病,还用悲剧美学钩沉、透视中国历史上的悲惨事件。其历史观与悲剧观是望远镜瞭望真实世界的两个镜片。
鲁迅在《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两篇杂文中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悲惨事件,要在官方历史中寻找直言不讳的记录是很难的。但悲剧观察者,就是要为受创的身体,为撕裂创痛的体验作真切的记录。《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具备这种穿透力。文人伪士也会接触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但他们立即编造华丽转身救赎故事。经典的例子是明朝永乐皇帝如何处置忠臣景清和铁玄,永乐诏令将景清剥皮,将铁玄油炸。铁玄的两个女儿被发送妓院,沦为娼妓。这些残忍旧事众人皆知,但更令人作呕的是文人和史家想方设法重写这些残酷的事件。铁玄的两个名门闺媛贬为娼妓,而文人却在两人的遭遇上编了一个动人圆满的故事:让她们与官宦仕人完婚。
针对这种自歌欺人、沉浸于心地精莹的审美幻象和心满意足的表达,鲁迅的悲剧反其道而行之。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眼光投向旧中国历史和生存状况,对历史浩劫毫不退避,毫不眨眼地直面相对,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
(摘自王斑《“后真实时代”的悲剧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包含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人生的尊严和权益,
B.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遮蔽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中国古典悲剧最大的缺陷。
C.鲁迅先生认为,哀叹雷峰塔倒掉的文人和传统历史书写中都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的心态。
D.鲁迅先生悲剧美学是独特的,他的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主张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重在探究鲁迅现实悲剧观形成的原因,而材料二重在谈论鲁迅先生的悲剧美学本身。
B.举“鲁迅评雷峰塔倒塌”事例,论证文人粉饰太平,追求廉价情感满足的本质。
C.狂人是作者满怀悲痛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生的悲惨,抚慰人们撕裂的创痛。
D.材料二运用了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突出了鲁迅先生悲剧观与古典悲剧观的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典悲剧观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 氓》中采桑女毅然离婚的果敢与决绝。
B.《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化鸳鸯。
C.《长恨歌》中临邛道士作为使者与太真相见。
D.《窦娥冤》中窦娥父亲中举,沉冤得雪。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鲁迅悲剧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4分)
5.祥林嫂(《祝福》的主人公)是鲁迅作品中最悲剧的人物之一。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祥林嫂是怎样体现鲁迅先生的悲剧观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喜剧演员哈格雷夫(节选)
欧·亨利
第二天下午约摸三点钟光景,哈格雷夫敲了塔尔博特书房的门。少校打开门,哈格雷夫走了进来,两手捧满当天的日报,竟没有注意到少校的脸色不同寻常。
“我昨天夜里大大地成功了,”他兴高采烈地说,“你看《邮报》这样说:“‘他对往南昔少校的理解和表现,通过他的滑稽的夸张、古怪的外套、离奇的词语、被虫蛀了的对家族的自豪感以及可爱的单纯,成为当前舞台上对这个角色的最出色的描绘。’”
“对于一个夜场首次登台的演员来说,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昨天我有幸目睹你的非常出色的表演,先生。”少校的声音出奇地冷淡。
哈格雷夫不免仓皇失措。
“你去看了?我不知道你曾经——我不知道你会上戏院。哦,我是说,塔尔博特少校,”他坦白地说,“真对不起。我承认我确实从你那儿得到许多启发,帮助我出色地演好角色……”
“哈格雷夫先生,”少校说,他还一直站着,“你对我施加了无法原谅的侮辱。你讥讽了我本人,完全辜负了我对你的信任,践踏了我的诚意。我认为假如你还有一点起码的认识,知道一个绅士的尊严是什么,或者应有的尊严是什么,先生,我请你离开这个房间。”
那位演员好像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似乎也没有完全明白这位老绅士的话。
“塔尔博特少校,我希望你会理解我。你要知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要侮辱你。在我的这行职业中,各色各样的生活都属于我,我汲取我所需要的以及我能做到的,然后在舞台的灯光中交还给观众。好吧,如果你愿意,这件事我们就此为止。我来看你是为了别的事。我们交朋友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知道你手头很紧,我愿意借给你二百元或者更多些……”
“住嘴!”少校命令道,伸出一只胳膊,“你以为你的钱是一种药膏,能医治荣誉上所受的创伤,我宁可挨饿,也不会考虑你这种侮辱性的建议……”
哈格雷夫一言不发离开了书房。同一天他也离开了公寓。
塔尔博特少校和莉迪亚小姐形势危急。少校反复考虑,在华盛顿没有任何人他能启齿贷款。
一天下午一个黑人求见塔尔博特少校。他出现在走廊上,帽子拿在手里,笨拙的左脚向后退一步鞠了一躬。来人穿着一套相当体面的宽大的黑西装。他那双大大的粗皮鞋发出金属的光泽,大概是在暖房里擦亮的。浓密的头发已经灰白——几乎全白。一个黑人到了中年以后,是很难估量他的实际年龄的,此人大概经历了与塔尔博特少校同样的岁月。
少校站起身,向着行这种熟悉的老式鞠躬礼的人走去。
“你还记得辛迪家的莫斯吗,彭德尔顿老爷?”
“等一等,”少校说,用指尖擦擦额头。他喜欢回忆同那可爱的岁月有关的一切。“辛迪家的莫斯,”他回忆道,“你是在马群里工作,驯服马驹子。对啦,我记得了。投降以后,到西部去了。”
“是的先生,是的!”那老人的面孔高兴地笑开了,“当我离开的时候,老老爷,就是你爸爸,给我一对骡崽子,叫我带走。你还记得那螺崽子吗,老爷?”
“我好像不记得什么骡崽子,”少校说,“我很高兴见到你,莫斯。我希望你发了财了。”
“刚到西部的时候,我卖掉骡崽子得了三百块钱。……后来我开了间铁匠铺,不多时赚了些钱,买了一些地。……”
“我听了很高兴,”少校由衷地说,“很高兴。”
少校走到门口叫道:“莉迪亚,亲爱的,你来一下好吗?”
出现了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将他们同幸福的往日连结起来了。于是,三个人坐在一块,畅谈往昔的时光,少校同莫斯大叔在回忆种植园的时日和光景时,既互相纠正,又互相提醒。
“你怎么会知道我们在华盛顿?”莉迪亚小姐问。
“有一个黑人在我下榻的旅馆里当差。他告诉我有一天早上他看见彭德尔顿老爷从这屋里出去吃早餐。
“我到这里来,”莫斯大叔摸摸口袋说,“一是看看家乡人,还要还我欠彭德尔顿的钱。”
“欠我的钱?”少校惊讶地问。
“是的先生——三百块钱。”他递给少校一卷钞票,“当年我走的时候老老爷说:‘把那两只骡崽子带走,莫斯,你几时有了能力,你再还我钱。’是的先生,这是我还的卖骡子的钱。”
塔尔博特的眼里噙着泪水。他握住莫斯的手,另一只手按住他的肩头。
“亲爱的、忠诚的老仆,”他声音抖抖地说,“我不妨告诉你,彭德尔顿老爷一星期之前用光了他在世上的最后一块钱。我们会接受这笔钱,莫斯!一方面,算是还债,同时也是忠于旧政权,奉献给旧政权的一个纪念品。”
莫斯大叔走了以后,莉迪亚小姐大哭了一场——那是为了喜悦。
在他们的好运光临以后一个星期光景,莉迪亚收到一封信。
…… ……
亲爱的塔尔博特小姐:
由于在研究我的角色方面塔尔博特少校对我帮助极大,以及为这件事而引起他发脾气,我急于对此作些补偿。他拒绝我的好意,而我无论如何非办到不可。我可以毫不费事省下三百元。
你的诚挚的朋友:亨·哈格雷夫
又及:我扮演的莫斯大叔你觉得如何?
(有删改)
6.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哈格雷夫在日常生活中对塔尔博特少校多方观察、模仿,在夜场首次登台表演时,他因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南方少校而大获成功。
B.哈格雷夫为了使自己在表演上取得成功,欺骗了塔尔博特少校,侮辱了少校的人格,遭到了少校的痛斥。
C.莫斯大叔刚出现时的穿着和举止,使塔尔博特少校丝毫没有怀疑他自报的身份,表明哈格雷夫演技的精湛。
D.塔尔博特少校喜欢回忆与“可爱的”往日岁月有关的一切,并且认为莫斯还他钱是于旧政权的表现,这都源于他对旧政权的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特别交代时代背景,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到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彻底废除黑奴制度之后。
B.塔尔博特少校通常是不会去戏院的,而偏偏就在哈格雷夫首次夜场演出时去了戏院,小说运用巧合法,让情节顿生波澜。
C.小说通过哈格雷夫和塔尔博特少校的对话,间接交代了哈格雷夫演出成功的原因,突出了少校为维护尊严,不接受他人施舍的高贵品格。
D.哈格雷夫特殊的报恩方式,使小说的叙事变得更为复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这种舞台下的表演也照应了他舞台上表演的成功。
8.向塔尔博特少校报告喜讯时,哈格雷夫的心理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4分)
9.欧·亨利小说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结尾常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这篇小说正是采用了这种结尾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宜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鞠之。祥父妄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辩,帝曰:“御史既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旦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选自《明史 李骥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任监察御史。
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多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
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被朝廷采纳。
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
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2)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锋以徇之。
14.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声声慢·为高菊墅①赋
[南宋]张炎②
寒花清事,老圃闲人,相看秋色霏霏。带叶分根,空翠半湿荷衣。沅湘旧愁未减,有黄金、难铸相思。但醉里,把苔笺重谱,不许春知。
聊慰幽怀古意,且频簪短帽,休怨斜晖。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③、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
【注】①高菊墅,南宋初诗人,布衣终身,②张炎,宋末元初诗人。南宋覆灭后,家道中落,曾北游谋官,失意南归。③东山,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后来重步仕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将人名隐于句中,“寒花”“老圃”即“菊”和“墅”,耐人寻味。
B.“清事”“闲人”“荷衣”既点明高菊墅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处境。
C.“沅湘旧愁”指对高菊墅的思念之愁,即使有黄金刻铸,也难慰相思。
D.菊生秋日,故言“不许春知”,此句也暗指醉中幽怀,不愿世人知晓。
16.后人评价此词下阕“似旷达而实痛楚”,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们往往偏执于事物的一个方面,老子却提醒世人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如《<老子>四章》中辩证总结“有”和“无”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坚守“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屈原列传》中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反而“见疑”“被谤”,最终因楚国败亡自沉汨罗江。他们舍生取义,至死不屈,深为世人所景仰。
(3)在古代诗人笔下,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句: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细致刻画了军队浩浩荡荡奔赴战场的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于近日收官。这档节目主要面向年轻观众,既突出了青春视角,也营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是一个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桥的节目。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 ① 。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 ② ”的,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蹚平了崎岖换来的,“就像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定有源”。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 ③ 。为民小学孩子们险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关好生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位不知名的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结果,愤然扔下话筒,拒绝演出,引起场上场下的纷纷议论。
21.以下是在场的人对该事件发表的看法,其中不符合说话人身份的一项是(3分)( )
A.主办单位领导:该歌手的举动我是理解的,我想大家也能理解。
B.评委:该歌手对评奖结果不满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拒绝演出显然是错误的。
C.她的家人:哎,她办事太欠考虑了,这叫别人怎么看她呀!
D.关心她的同事:她平时挺温文尔雅的,这次怎么了,是不是受了太大的委屈。
22.请你从下面三个身份中选择两个,设想在这种场合该说出怎样的话语,每个身份不超过40字。(6分)
(1)大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说: ___________ 。
(2)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 _________ 。
(3)一位知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 _____________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位心理学家,在超市中设立了一个可供顾客品尝不同品种果酱的摊位。当这个摊位陈列多达24种果酱供顾客选择时,约有60%的路人会在摊前驻足,而其中只有3%的人掏钱购买;当摊位陈列6种果酱供顾客选择时,仅有40%左右的路人会停留,而其中却有30%的人购买了果酱。
对于该实验反映出来的道理,你是否认同?请联系生活实际,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
1.B(“这是古典悲剧的最大缺陷”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这是鲁迅先生对古典悲剧持否定态度原因。)
2.C(C项里“抚慰撕裂的创痛”与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格格不入的。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拒绝抚慰。)
3.A(古典悲剧观核心在于虚饰的大团圆结局。《氓》的结尾是采桑女的决绝与清醒,但并没有改变被抛弃的结局。)
4.①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②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③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④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
5.①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祝福》描写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
②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③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得到的是一片谩骂。
6.B(“哈格雷夫……欺骗了……”错误,“欺骗了塔尔博特少校,侮辱了少校的人格”是少校主观认为的。)
7.C(“突出了少校为维护尊严,不接受他人施舍的高贵品格”错误,哈格雷夫的成功缘于他精湛的演技,“哈格雷夫想帮助陷入困境的少校,作为对他的报答”也并非施舍,所以也更加不能突出少校的高贵品格。)
8.①演出成功后满心喜悦;②得知少校看了他的表演之后仓皇失措;③一心想表达歉意、帮助少校的急切;④被少校拒绝后的无奈。
9.意料之外:哈格雷夫采用了假扮莫斯的方式完成了对少校的报答。(2分)
情理之中:文中出现多处伏笔暗示。比如哈格雷夫成功的演出表明他演技精湛,为他能成功扮演莫斯大叔埋下伏笔;哈格雷夫想帮助陷入困境的少校,作为对他的报答,但少校不肯收哈格雷夫的钱,为哈格雷夫想方设法接济少校埋下伏笔。(4分)
10.A(句意: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11.D(“贻书让王”中的“让”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是“谦让”。两个例句中“让”意思不相同。)
12.A(“李骥没有答应”错,原文是朝廷不允许“官民奏请挽留他”这件事,不是李骥不答应。)
13.(1)(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起”“流亡”,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署”“振”“徇”各1分;句意1分)
14.①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②不畏强权,敢于抗争;③恪尽职守,政绩显著;④为人端正谨慎。
附:【参考译文】
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官员百姓一个接一个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为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有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抓住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下命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奉有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河南知府,肇庆知府则是给事中王莹,琼州知府是户部郎中徐鉴,汀州知府是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知府是刑部主事郑珞,抚州知府是大理寺正王升,后来他们都以政绩卓著出名。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平日家居即使是矮长桌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15.C(本词是借揣想隐者高菊墅的心绪来写自己的心境,并不为表达对高的思念。另高菊墅与张炎并非同时代人,并不相识,说“思念”“相思”本也不妥当。“沅湘”借用了屈原典故,“沅湘旧愁”是指思故国之愁。)
16.①似旷达:抒情主人公借花饰帽,以此安抚内心幽怀,“休怨”表明仿佛已可消弭所怨。采摘令其享受整日而忘归,众多坎坷,仿佛皆可“一笑”置之。
②实痛楚:然而若为真旷达,就不会犹豫,也不会“怕”,赏菊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宽慰,失国之痛、多舛之途使得“痛楚”成为词人内心深处的真正底色。“东山”典暗指“用世”,“东篱”典暗指“弃世归隐”,“似”“还似”表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在继续谋官、绝然弃世两者间的矛盾挣扎之痛。末句用对比手法写出纵归隐也难如晋时的陶潜那般可得心中自由的失落与痛苦。
17.(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3)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18.①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②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等,从突然得到、轻易得到角度回答均可);③娓娓道来
19.示例:这档节目是一个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4分,符合单句要求但信息不全,缺一项扣1分。主要面向年轻观众,1分;突出青春视角,1分;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1分。不符合单句格式要求,0分)
20.①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北京怀柔山村比喻成名片,把一座座民宿比喻成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②三个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
21.D(A项主办单位领导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该歌手和场上场下各方的情绪,避免了事态的继续恶化,使晚会能够正常进行,所以符合说话人身份。B项评委直接面对该歌手指出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拒绝演出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安抚该歌手的同时劝导歌手按要求演出,所以也符合说话人身份。C项她的家人考虑的是这件事对她的不良影响,是在为她担心,所以符合说话人身份。D项关心她的朋友不先查清楚事实就武断地猜测她是不是受了太大的委屈,这不是真的关心她,所以不符合说话人身份。)
22.示例:(1)十分抱歉,没能让大家尽兴。我们一定会把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大家!
(2)真遗憾,我所崇拜的歌星竟这样的没风度!
(3)现在这些小青年,没唱几首歌就自以为了不得,太不像话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