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
(1)知识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
(2)数学思考: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4)情感态度: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2.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
(2)能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十进制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沟通分数和小数联系的重要基础,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
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米、分米、厘米;元、角、分)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单元内容呈现的方式与分数初步认识相似,仍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等直观、半直观的模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与学建议
根据课标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要明确以下教与学建议。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
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认知,尽管学生是初次学习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商店里的食品单价,书籍、作业本的单价。不少学生已经会读小数,还有的学生会写小数,所以教师教学时要定位好学习起点。激活相关的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2.重视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认识小数都要基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般有两条基本途径:一个是人民币使用,另一个是米制系统的使用。教学时,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量”中展开认识小数的学习历程。例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与小数的读写时,可以设计诸如“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些都是什么数 ”“这些数怎么读,怎么写 ”“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3.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感知小数的含义。
小数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米尺、正方形纸,让学生充分地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大量的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认识。
4.正确把握小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应把握以下两点要求: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等直观模型来认识。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第一学段设计“元、角、分与小数”单 元,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
二是本单元仅限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不能拔高到理解小数的意义。不应超越:“超出认识两位小数”、“进行小数计数单位的揭示”、“对小数进行抽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