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8 10: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学案(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难点: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 背景资料: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四、课前预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的字音。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3、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皎洁:
归省: 漂渺: 自失: 弥散:
4、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5、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6、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汇报 
1、字词 2、作者及文章出处 3、预习收获及困惑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读时可先概括这部分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以“我认为 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 ”的形式说话。
2、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思考后回答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社戏》学案(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理解惮、絮叨……等生字词。
2、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3、能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1、能体会、欣赏景物描写;
2、能背诵文中相关段落。
学习难点:能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所给材料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写作和如何分析鉴赏小说。
2、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预习导学:
一、阅读课文相关材料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自主学习,完成下面问题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读准字音。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3、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______镇_____________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三、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 考虑:A、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B、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原因是什么?)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标注在书中)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在书中划分部分,并标注出各部分内容都是什么)
四、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在书中划出哪一个句子具体表现哪个人物的什么形象。)
五、阅读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画在书上,并批注你认为作者写的好呢没的句子和词语。)
六、拓展延伸:小练笔 
你童年有哪些趣事?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社戏》学案(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 .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 .理解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情谊的眷恋。
※※※导学探究※※※
第一 课时
一、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课文很长,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准备学习三个课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鲁迅 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几篇,相信对他的了解同学们非常明确,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比比谁对鲁迅的了解更详细:(投影练习题)
鲁迅,生于 1881 年,于 1936 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 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他有散文集《 ________ 》,散文诗集《 _______ 》,小说集《 ______ 》和《 ______ 》,神话小说集《 _________ 》。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 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等。他的一篇小说《 _________ 》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二、初读课文,给下列粗体字的字注音。
惮( d à n ) 踱( du ó) 棹( zh à o ) 归省( x ǐ ng ) 行( h á ng )辈
撺掇 ( cu ā n du ō) 凫( f ú)水 楫( j í)
三、阅读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呐喊》,是一篇优美的小说,层次分明,情节紧凑,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5 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准确的层次。
平桥乐土  寻船周折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月下归航 偷豆吃豆 偷豆余波 往事难忘
※※※ 优选精练 ※※※
一、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分的各层写在黑板上,哪两位同学来写请举手。
二、请同学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列举的词语写在作业上;
三、课后朗读课文,理解平桥为什么是“我的乐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 课时
※※※学习目标※※※
1 、探讨第一部分 ——“ 平桥乐土 ” 的内容和作用。
2 、学习 “ 寻船周折 ” 和 “ 夏夜行船 ” 部分; 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导学探究※※※
一、读课文,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读提示阅读课文相关部分。
自读提示:
阅读 “ 平桥乐土 ” 部分:
① 什么是社戏
②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③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 他们待我如何
④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 待我怎样
⑤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⑥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 根据是什么
⑦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 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⑧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
⑨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自
读提示:
默读5~9段“寻船周折”,讨论下列问题:
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
(2)我的心情如何
(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
2、(1)船找到了没有
(2)由谁找到的
(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
(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
三、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由于“我”想看戏,几经周折才弄到一条船,于是小朋友们便向目的地进发,这就有了“夏夜行船”。
自学提示:
阅读“夏夜行船”部分:回答问题:
  (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
  A 动作迅速
B 景物之动
C 心里所感
D 耳朵所听
E 望眼欲穿
(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景物和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
※※※优选精练※※※
四、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在生活中的情景何其相似,有对亲人的抱怨,有对自己钟爱之事的向往,但我们是否也想和文中的“我”一样,有着更复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课后也写写自己的童年经历。
1、导写提示: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 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 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 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
  2、具体要求
  (1)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 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
  (3) 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4) 参考题目: A 说说我的童年 B 啊,童年 C 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偷豆余波”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
2、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3、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4、归纳本文的主旨。
※※※自学探究※※※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童年一些难忘的经历,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写了些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一、一读课文,
请同学们阅读“偷豆余波”部分:
  1、请同学们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内容:
  2、阅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3、踏坏豆田,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可用一个字来概括。
二、二读课文,回答问题
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1、齐声朗读第40段;
  2、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 “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
  3、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七个故事情节,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根据下面的提示思考:
(1)情节顺序是:
(2)详写的是:
(3)略写的是: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有什么作用?)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至此,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了解的很详细,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要表现什么呢?
思考问题: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