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2.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
情感态度目标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
【教学重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大艺术家就是那些将个人的想象力强加给全人类的人们。——莫泊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2.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歌谣(yáo ) 桥堍(tù ) 契(qì )合 驱遣(qiǎn )
怅(chàng )然 苟(gǒu )安 拘泥(nì ) 旷(kuànɡ )远
无可比拟(nǐ ) 海啸 (xiào )
(2)字词释义
【桥堍】桥两头地的地方。
【驱遣】驱逐、赶走。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凝望】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可引申为期望、盼望等意。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萌生】开始起步;开始发生;有了某个念头(多用于抽象事物)。
【不声不响】不说话,不出声。形容不发出声响。
3.划分结构层次
【点拨】一(1-7):论述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关系。
二(8-13):以两首诗为例论述鉴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
三(14):总结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本文作者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和散文诗《海燕》为例,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点拨】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行文思路: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观点。
2.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说明文艺和文字的关系,为下文阐明鉴赏文艺作品做好铺垫。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阅读第11-13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是需要驱遣想象力的。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当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点拨】作者从欣赏海燕及海鸥潜水鸟、企鹅在暴风雨之前各自不同情况人手,首先以理性分析的方式引人思考,如:“这些诗句说了-些鸟儿在暴风雨之前各自不同的情况,这有什么意思呢 ”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含的景象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紧接着论述“要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去体会“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运用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遭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那意境是什么呢 就是不避‘生活的战斗’。”
5.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来说明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用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多样,有代表性;另外诗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深入浅出,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观点上的共鸣,更好地形成鉴赏能力。
6.试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点拨】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在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7.请阅读下面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点拨】“文字是一-道桥梁"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表现了文字的连接和沟通的作用。文字成为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载体,读者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就开始走向了作者。
(2)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点拨】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3)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点拨】“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点拨】这句话总结上文,引起下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总结上文,读者驱遣想象,就很好地勾勒了一幅旷远荒凉的大漠晚景图。引出下文,读者通过想象,把王维用文字呈现的沙漠壮景画面化了,就领会了作者营造的意境--旷远、荒凉、静寂之美。
(5)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点拨】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文字不能全部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情感,就需要驱遣想象,整体感知文艺作品的形象,而作者的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因此,要想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必须通过想象将作品画面化,进而去领会作者的意境,体会阅读的愉快。
四.品读课文,写作借鉴
1.诗文为例,增强说服力。
为了让读者了解驱遣想象的方法,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前者强调将作品看作一幅画,后者强调生出一对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驱遣想象理解作品。两个例子的结构类似,分析方法大致相同,具有典型性增强说服力。
2. 思路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鉴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观点。
3.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文中所谈的是文艺鉴赏的方法问题,理论性比较强,但所列举的例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和文章,而且在论证中,用语平实。如“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句话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十分直白,再加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直观地论述了如何驱遣想象的问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通俗易懂。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一篇文、一幅画……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点拨】
这首诗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呜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袁怨和衰老。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优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板书设计(共28张PPT)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大艺术家就是那些将个人的想象力强加给全人类的人们。 ——莫泊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字
词
积
累
新知讲解
歌谣(yáo ) 桥堍(tù ) 契(qì )合
驱遣(qiǎn ) 怅(chàng )然 苟(gǒu )安 拘泥(nì) 旷(kuànɡ )远 无可比拟(nǐ )
新知讲解
【桥堍】桥两头地的地方。
【驱遣】驱逐、赶走。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凝望】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可引申为期望、盼望等意。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萌生】开始起步;开始发生;有了某个念头。
【不声不响】不说话,不出声。形容不发出声响。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层
次
划
分
一(1-7):论述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关系。
二(8-13):以两首诗为例论述鉴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
三(14):总结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本文作者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和散文诗《海燕》为例,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方法。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研
读
探
究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观点。
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合作探究
2.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说明文艺和文字的关系,为下文阐明鉴赏文艺作品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
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合作探究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合作探究
4.阅读第11-13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是需要驱遣想象力的。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当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从欣赏海燕及海鸥潜水鸟、企鹅在暴风雨之前各自不同情况人手,首先以理性分析的方式引人思考,如:“这些诗句说了-些鸟儿在暴风雨之前各自不同的情况,这有什么意思呢 ”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含的景象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合作探究
紧接着论述“要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去体会“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运用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遭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那意境是什么呢 就是不避‘生活的战斗’。”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来说明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多样,有代表性;另外诗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深入浅出,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观点上的共鸣,更好地形成鉴赏能力。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6.试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在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7.请阅读下面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品
读
语
言
“文字是一-道桥梁"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表现了文字的连接和沟通的作用。文字成为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载体,读者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就开始走向了作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这句话总结上文,引起下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总结上文,读者驱遣想象,就很好地勾勒了一幅旷远荒凉的大漠晚景图。引出下文,读者通过想象,把王维用文字呈现的沙漠壮景画面化了,就领会了作者营造的意境--旷远、荒凉、静寂之美。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文字不能全部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情感,就需要驱遣想象,整体感知文艺作品的形象,而作者的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因此,要想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必须通过想象将作品画面化,进而去领会作者的意境,体会阅读的愉快。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写
作
特
点
1.诗文为例,增强说服力。
为了让读者了解驱遣想象的方法,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前者强调将作品看作一幅画,后者强调生出一对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驱遣想象理解作品。两个例子的结构类似,分析方法大致相同,具有典型性增强说服力。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 思路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鉴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
用,最后得出观点。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文中所谈的是文艺鉴赏的方法问题,理论性比较强,但所列举的例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和文章,而且在论证中,用语平实。如“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句话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十分直白,再加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直观地论述了如何驱遣想象的问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通俗易懂。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的想象
驱遣我们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总结观点: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一篇文、一幅画……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这首诗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呜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袁怨和衰老。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优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