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①。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意思大略是,仔细想来,这花看似无情,其实是有愁思的。思,读作sì。
1.上面这首词的作者是苏轼,字_____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体现了作者雾里看花的朦胧意境。
B.最后一句“离人”,有很多内涵,可以是离别的情人,也可以是思乡的游子等等。
C.上阕最后一句明确点出了本词的离恨主题。
D.下阕杨花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碎”字体现。
3.本词上阕描写杨花有实写,也有虚写,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
4.杜甫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
5.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
B.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却隐含着些许悲苦之情。
C.在艺术处理上,此诗有独特之处,首联两句的“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
D.这首诗写得恬静幽雅,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6.杜甫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7.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
8.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三、四句表达诗人因战乱不能重返故土,漂泊憔悴,只好老于绵江边的无限悲凉。
C.七、八句抒发了诗人听到战胜消息的喜悦及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全诗诗意豪迈昂扬。
9.诗句“思家步月清宵立”与杜甫的《月夜》中的哪句诗在内容上相似?请写出该诗句并简要说说它们的相似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捣寒衣:妇女用木棒敲打砧石上织好的布帛,使柔软熨帖,以便裁制寒衣
10.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11.下列关于以上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属景物描写,即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有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B.“独鸟背人飞”一句也暗喻诗人的孤苦背时,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C.颈联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然后又理所当然触动诗人自己的离思
D.尾联诗人想象着家人正在为自己赶制寒衣,捣衣的声音显得分外清亮,更加增添了作者悲愁痛苦
12.有人评论说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各题。
破阵子· 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
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13.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________(某一季节),作者晏殊是_______派的代表词人。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15.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①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①瘗:埋葬。
16.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词。
17.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风听雨过清明”一句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B.“交加”一词用得好,写出在宛转的啼莺声中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
C.下片写了风雨过后,天气放晴,词人依旧游赏林亭的所见所思所感。
D.整首词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来表达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18.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 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②。
【注释】①赖是:好在。②如何共,海棠说:海棠的花期在4月,而梅的花期在3月。
19.这两首词中的“霜天晓角”是__________。
20.对这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词上片,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写出了梅花清疏淡雅的神韵。
B.萧词最后两句,借两种花的花期不同,表现梅花不愿与海棠结缘交往的态度。
C.两首词中的“雪”,分别渲染了梅花“一夜春威折”、“受尽寒磨折”的生活环境。
D.这两首“咏梅”词,就语言风格而言,前者词风含蓄委婉,后者词风硬朗直白。
21.两首词都写了“梅”,试从手法和主旨的角度对“梅”的作用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 调 歌 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22.“武陵溪”这个典故出自陶渊明在 ____________(篇名)中描绘的世外桃源。
23.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将瑶草比作碧玉,显得美好可爱,将读者带入美妙的艺术境界。
B.“我欲穿花寻路”一句,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C.“长啸亦何为”意思是不必为得不到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苦闷忧愁。
D.“明月逐人归”既写出了词人酒醉后的感觉,也写出了他心中的寂寞。
24.诗人善于以含蓄的写法,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真实心理,请从这一角度任选一画线句进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25.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黄庭坚《登快阁》)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D.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26.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7.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注]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诗人此前曾因谗遭贬,处于众口交毁的环境中。
28.联系诗题,请回答《送友人》一诗的前后两句各写了什么?
答: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芙蓉楼送辛渐》中“楚山孤”一是实写,写诗人在芙蓉楼上遥见到的楚山孤峙,二是用了________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0.请从内容上或从艺术特色上对这两首诗谈一点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②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②井:即市井,村落;万井指千家万户。
31.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联 B.四联 C.五联 D.六联
32.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句清丽 B.景象开阔 C.情理交融 D.体物精细
33.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移居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 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②纪:经营料理。
34.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C.“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
D.“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爱。
3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慷概豪迈 B.清丽朦胧
C.平淡自然 D.清淡空灵
36.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此为黄庭坚于熙宁四年辞去叶县尉职务时所作。平舆,在今汝南县,汝水流经此地。②幽人,指李子先,与黄庭坚是同乡好友,时在并州担任佐吏曹的小官。③青袍,品级低下的官吏所穿的服装。
37.这首诗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A.《山谷外集》 B.《草堂诗余》
C.《古诗纪》 D.《唐诗别裁集》
38.以下关于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客并提,构思巧妙。
B.颔联实写夜景,触动真情。
C.颈联巧用典故,寄意深远。
D.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39.诗题中有一“怀”字,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着“怀”字来写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闻 角
[唐] 章孝标
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40.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羁旅 B.咏史 C.边塞 D.咏物
41.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雄奇瑰丽 C.平实质朴 D.深沉悲壮
42.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
(南朝梁)王僧孺
首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
日日华随水泛,树影逐风轻。
依帘野马①合,当户昔耶②生。
物我一无际,人鸟不相惊。
傥过北山北,聊访法高卿③。
[注]①野马:漂浮的游云。②昔耶:生长于台阶、瓦缝等处的苔类。③法高卿:东汉隐士法真(字高卿),郡守曾请他出仕,他回答:“我将隐居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去。”
4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从诗题“愁居”推测,此诗写于作者被纠免官期间。
B.首联中“云物善”三字,是总起,也是全诗的诗眼。
C.作者熟读老庄之书,字里行间洋溢着道家之气象。
D.真诚羡慕隐士法真,作者希望能够一睹他的风采。
4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动景与静景相结合。 B.远景与近景相结合。
C.写景与议论相结合。 D.用典与假设相结合。
45.有人说,诗题是“秋日愁居”,全诗却无半点愁气。下列选项中不能否定这一说法一项是( )
A.诗人闲居山林,诗中幽清宁静、不染尘杂,没有山园诗的那种摆脱官场的由衷喜悦。
B.“依帘野山合,当户昔耶生”已写出诗人觉得自家“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寂寞闲愁。
C.诗人不愿在朋友面前流露哀愁,极力渲染所居环境的美好,一定要朋友来拜访自己。
D.诗人因事免官居家,却自比为超脱官场的隐士,可见他的牢骚不满,有愁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赠韦记室黯别①
(南朝梁)何逊
故人傥②送别,停车一水东。
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
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
无因生羽翼,千里暂排空③。
[注]①韦黯,诗人的朋友,曾任记室。②傥,同“倘”。③排空:冲向天空。
46.下列诗句中与画线句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7.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六句连续发问,倾诉衷肠。 B.第五六句今昔对比,强化情感。
C.第七八句以乐衬哀,倍感温暖。 D.第七八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8.结合全诗,赏析结尾两句诗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歌
陈子龙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抗清志士,明亡后,清兵陷南京,开展抗清活动,事败投水殉国。②骊驹:《诗》篇名。③督亢:古地名,战国燕的膏腴之地。④庆卿:即荆轲。博浪沙:地名。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
49.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
A.咏史 B.送别 C.边塞 D.咏怀
5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反清复明的心志。
B.本诗展现了荆轲在秦殿上大义凛然的形象。
C.篇终用典委婉地写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忧愤。
D.全篇紧紧围绕历史事件叙述、抒情、言志。
51.前人评价陈子龙的这首诗有杜诗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渡江 [明]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九日渡江:成化十六年,李东阳被派为应天(今南京)乡试考官,放榜后,由南京渡江往扬州北上,时逢重阳,遂作此诗。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官军先后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消息,遂作此诗。
52.下列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韵脚相同。 B.两首诗都有对仗句。
C.两首诗并非都是首句入韵。 D.两首诗中只有一首是七律。
53.下列对两首诗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日渡江》第一联由景入情。 B.《九日渡江》第二联即景抒情。
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首句领起全篇。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的行踪为主线。
54.“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都连写四处地名表达“归心”,请比较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下列小题。
酬范记室云
[南朝·梁]何 逊
林密户稍阴,草滋阶欲暗。
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
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
清谈莫共理,繁文徒可玩。
高唱子自轻,继音予可惮?
注:风光,指风中闪动的草木光色。
55.诗歌中与诗题的“酬”字紧扣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56.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明白晓畅 B.意境宁静清幽
C.写景以景托情 D.抒情凄寂哀婉
57.请对本诗的第二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 黄庭坚(一说刘潜)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①。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泛指骏马。
58.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
A.水龙吟 B.生查子 C.浣溪沙 D.水调歌头
59.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天气,日落后,在狂风呼啸下,词人与几位猎手,披上貂裘,策马深入黑山。
B.第三句以“骇”字点明当时的紧张氛围,千里黄沙,一望无际,手持雕弓白羽箭的猎手们即使行猎仍然不放松半点警惕。
C.第四句中当词人在茫茫草原上望见远方若隐若现的青冢――即昭君墓时,不由触景生情,引起下阕,抒发愁思。
D.这是一首边塞行猎词,风格遒劲,气势豪迈,寓评论于叙述之中,内涵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
60.作者是如何抒发“闲愁”的?请结合下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子瞻
2.B
3.实写杨花飘落时,似有似无的形态,花瓣犹如美人的睡眼,表现杨花的娇柔,细小纷纷扬扬的特点,虚写一位独守空闺的妇人梦中追寻爱人的情景,虚实结合,缠绵悱恻。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本题,这首词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所以,此题应填写“子瞻”。
2.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也可以是思乡的游子等等”错。根据上文“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只能是离别的情人。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上阕中对杨花的描写的虚实结合手法。赏析读懂全诗,抓住主要意象“杨花”,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回答时,写答实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再答虚写杨花飘落似思亲少妇。
赏析该词的上片。开头两句诗人实写杨花飘落时,似有似无的际遇。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
“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用拟人、比喻手法,把杨花比喻为思亲少妇,实写杨花飘落时,似有似无的形态,花瓣犹如美人的睡眼,表现杨花的娇柔,细小纷纷扬扬的特点。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句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愁更愁更恼。此句虚写一位独守空闺的妇人梦中追寻爱人的情景,所以,上片虚实结合写“杨花”,缠绵悱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4.诗史
5.D
6.此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诗中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一派恬静幽雅的自然田园景象,那痴情的老妻和天真无邪的稚子,都让诗人感到无限的欢乐和惬意,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人诗作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这首诗写得恬静幽雅,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说法错误。“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错,这首诗平淡自然,清淳质朴,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并不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故选D。
6.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语言特色的能力。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鉴赏语言风格,还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本题,题干“杜甫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首先,本诗选取了清江、梁上燕、水中鸥等颇具田园风格的意象,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令人赏心悦目:“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痴情的老妻和天真无邪的稚子,都让诗人感到自由、亲切、融洽,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最后,末两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综上所述,本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甄选排除巧妙用。
7.七律
8.D
9.与《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上相似。均写月夜,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于是起身来到月下,夜晚天寒露重,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解析】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这首诗格律严密,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属于七言律诗。
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错在“全诗诗意豪迈昂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描绘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鉴赏。
“思家步月清宵立”表现了诗人在清冷的月夜,思家不能不能入眠、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这与杜甫的《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上相似。“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想象家中“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月夜诗人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的情景,月晚天寒露重,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0.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11.D
1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叶(飘零的霜叶)触动了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 ,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的退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解析】1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具体鉴赏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这首诗中用到的意象,结合“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找出“暮天,枫叶”;结合“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找出“孤城,独鸟”;结合“渡口月初上”“何处捣寒衣”,找出“渡口,月,捣寒衣”。
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想象着家人正在为自己赶制寒衣”错,结合原文“何处捣寒衣”,不是诗人想象的家人在为自己赶制寒衣,而是诗人听到别的妇人在捣衣。
故选D。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以及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意象就是找出寄托了作者情感的物象;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全诗按时间顺序,从日暮时分到夜色渐浓,到明月初上,最后到夜色阑珊,层层透露出诗人越来越强烈的乡情旅思,感情真挚,意蕴深沉。首联写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暮色初起,
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颔联写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而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寂和萧条。“独鸟背人飞”,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此联句头为一“孤”一“独”,暗示了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
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在外漂泊的酸楚。
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地涌上心头,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悲从中来。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不断的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不知此时又在做什么,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但凄清的乡思,缠绵的苦情,却还像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不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13. 春 婉约派
14.D
15.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给词的题目种填入一个字,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一是问作者的风格流派,这是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然后要浏览词的内容,把握词的特点。
第一个问题,词的标题一般是词内容的浓缩。就本词来说,标题中已经提供了一个字,即“景”,那么考生要思考的是什么景;从词的内容来看,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在写景,新社日燕子飞动,清明前梨花飘落,青苔点缀池塘,黄鹂的鸣声从树间传出,飞絮轻舞,春日渐长,写的是春景,下片写事,写少女们采桑斗草的乐事,写的是春日之事。由此可知,诗歌标题是“春景”。
第二个问题是晏殊的风格流派。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是婉约派词人,他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激情昂扬,境界阔远”错误,这首词全篇纯用白描,画面明媚,笔调活泼,风格朴实,清新流畅,形象生动,并没有昂扬的激情,境界也称不上阔远。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然后浏览上下阕,圈出所写的景,分析景物特点,再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上片写到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燕子”、“梨花”,形态一动一静,色彩一黑一白,以之对举开篇,有相映成趣之妙,同时,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刻画出一幅秀丽的春景图,又为下片中少女的登台亮相埋下了伏笔;下片写到巧笑的东邻女伴,写到斗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仕女图,“巧笑”二句写女主人公与她的女伴在采摘花草的小路上欣然相逢,逗出下文所描写的斗草游戏。景是春意盎然之景,人是纯洁无瑕天真活泼的少女,景象是明媚欢快的景象,展现出的人的心情也是愉悦欢快的。由此可知,景和情是一致的,这与传统的伤春惜时的诗词截然不同。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16.怀人(思亲)
17.B
18.上阕主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写景。“听风听雨”从听觉角度写出凄凉的环境,“愁草”、“落花”、“柳丝”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凄冷的春景,“料峭春寒”是从触觉角度写春寒。
【解析】1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题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考查词的题材,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战争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记行诗(行旅诗),爱情诗,讽喻诗,哲理诗等。“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有怀人之意;“交加晓梦啼莺”写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有思人之情;“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从侧面烘托,凸现佳人的美好形象。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写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词为怀人词。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交加’一词用得好,写出在宛转的啼莺声中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说法错误。“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错,词人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然后回顾诗词的表现手法。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上阕中,“听风听雨过清明”,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听风听雨”从听觉角度写出凄凉的环境,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词人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与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愁草”“落花”“柳丝”等从视觉角度写凄冷的春景。“料峭春寒中酒”,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料峭春寒”,从触觉角度写春寒。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9.词牌
20.C
21.第一首用“梅”的形象衬托作者的孤愁心情,第二首借“梅”的形象比喻自己的清高性情。(或第一首借景抒情,第二首借物喻人)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具体考查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本题中的“霜天晓角”就是词牌名。
2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两首词中的‘雪’,分别渲染了梅花‘一夜春威折’……的生活环境”错,第一首词中没有写“雪”,“数枝雪”是以“雪”比喻梅花。
故选C。
2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情感的鉴赏。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范词上片经疏淡的笔墨描绘春日黄昏的景色,“脉脉”二字修饰梅花,赋矛她生命和感情,描其神韵,同时表现作者的爱赏之意,“数枝雪”三字状疏梅的形、色,与淡天闲云的映衬,组成一幅清绝、胜绝的图画。过片承上赞叹美景,抒写当此良辰美景奈何天,作者满怀情愫无谁告语的忧愁。末二句借飞鸿诉说孤寂和月夜凭高念远之情。整首词借景抒情,用“梅”的形象衬托作者的孤愁心情。
萧词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这首词就是赋与比二种写法综合运用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
22.《桃花源记》
23.B
24.示例一:“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词人采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曲折地表现出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示例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表面上说李白不在了,自己没有喝酒的同伴,但真实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非常寂寞。这正表现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解析】2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武陵溪”这个典故出自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原文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错误,“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可见是词人的想象,不是“现实主义写法”。
故选B。
2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此题其实考查的是词人是如何抒情的,考查的是抒情手法。
“春入武陵溪”,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意思是: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这句诗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词人采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用“花深处”比喻象征纷乱人世,曲折地表现出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意思是: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表面上说李白不在了,自己没有喝酒的同伴,但真实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非常寂寞,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现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点睛】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25.D
26.“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7.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2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平时要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类型,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判断。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使用典故,写听琴的感受。出句“客心洗流水”,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其实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含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对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典。“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句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
A项,“《出师》一表真名世”用典。
B项,用典: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C项,用典: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故选D。
2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读懂诗歌是关键,而读懂诗歌需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及手法,联系诗歌主旨分析理解其中词语的含义。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2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鉴赏要求,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手法、主旨、结构等进行分析鉴赏。
题目要求“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那么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从内容、手法、主旨、结构等方面中选择鉴赏角度进行分析鉴赏。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结尾更是通过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8. 分别时情景 推想分别后的情景。
29. 象征 象征诗人此时此地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或借景抒情,抒写诗人此时此地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30.内容上:薛诗是借景抒发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王诗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以自己的清白高洁来告慰友人。
艺术特色上:
〔从写景艺术角度比较不同〕薛诗化用“蒹葭”,不仅渲染了离别的凄寒夜景,还景中含情,暗含了诗人的一种对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忧伤情绪。王诗则是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写自己孤独寂寞之感。
〔或从语言艺术角度比较不同〕薛诗借蒹葭的意境和梦境的追随,婉曲、含蓄地抒发了她对友人的思恋和相思的情意;王诗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开阔的胸襟。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联系诗题,请回答《送友人》一诗的前后两句各写了什么”,然后根据诗歌标题明确诗歌题材,接着理解诗歌前后两句的意思,最后结合诗歌题材概括内容。
首先看诗歌标题,“送友人”点明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一般会写送别之时的情形和别后的情形;然后理解前后两句的意思,进而概括前后两句所写的内容。前两句“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意思是“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这是描写与友人分别时候的情形;后两句“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意思是“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芙蓉楼送辛渐》中“楚山孤”除了实写之外还使用什么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作用是什么,然后理解设题诗句的意思,把握该句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以此明确手法是什么,效果是什么。
从诗歌标题可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平明送客楚山孤”意思是“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此处写友人别后剩下的是孤独的“楚山”,这里的孤独的楚山就好似友人离开之后剩下的独自一人的作者,由此可知,这里使用象征的手法,以“楚山孤”来象征诗人此时此地的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一切景语皆为情语,这“楚山孤”中“孤”一词让物带上了人的情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友人离开后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
30.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内容上或从艺术特色上对这两首诗谈一点不同之处”,然后分析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手法,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先看第一首诗歌,《送友人》前两句写别浦晚景,隐含离伤,后两句是说,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新来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痛苦之情推向高潮,流露出的是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从手法角度来看,“水国蒹葭……” 化用“蒹葭”一诗,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蒹葭苍苍”两句以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再看第二首诗歌,“芙蓉楼送辛渐”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从手法角度来看,这首诗歌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余韵无穷。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语言艺术角度分析鉴赏。
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31.C
32.D
33.答案示例1:“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二至五联诗人选择了富有巴峡地区山水特点的景物(意象)人情逐一描绘,景物具有典型的江山之乡的地域特色;以异乡人新奇视角赋予景物以特殊的美感;描写调动视觉、声觉,视角高低俯仰远近,富于变化;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活动交融,山水人情,浑然一体,充满了情趣。
答案示例2:山水之趣统摄全篇。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是即目所见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觉声觉,富有山乡生活情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视线由水上到山上,高低俯仰变化之间写出山水之乡集市风情及奇幻景观;登高万井、眺迥二流,写出了立足点变化,视野开阔,意境宏远;人作殊语,莺为故声,人声与鸟声的对比,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特体验。
【解析】3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对仗修辞的能力。对仗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仗的主要特点是上下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
本诗第一至五联对仗,第六联不对仗。
故选C。
3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判断表达技巧首先从抒情方式、描写技巧、意象意境、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
D项,体物:指摹状事物。体物精细是指对事物意象进行细节描写,本诗意象主要是白描,并无细节描写。
故选D。
3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形象自身的特点和画面特指,再结合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如本题“山水”就是作者借以抒情的主要意象。“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二至五联,诗人从“水”写到“山”,富有空间变化。“水”方面,写到“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是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听结合,富有山乡生活情趣;“山”方面,写到“登高万井、眺迥二流”,视野开阔,意境宏远;同时巧妙地把“人语”和“莺声”做对比,分别代表他乡与故乡,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特体验。
34.C
35.C
36.答案示例:“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村中生活乐趣的延续,也是对这种乐趣的定位和深化。诗作前面写到的赋诗之乐、饮消之乐以及朋友相与之乐都是当时士大夫所追求和享有的生活之乐,而这两句所写的农耕之乐和真诚朴实之乐却是诗人作为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者所独有的。同时这两句透露的身份定位也使前面所写的这些生活乐趣都着上了普通劳动者的色彩,深化了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
【解析】3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文学常识、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等,分析选项时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C项,错在“与家人”,“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意思是大家因农务各自回家,空暇时又互相思念,思念了,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可见,言笑的对象不是家人,而是友人。
故选C。
35.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平时应多熟悉古诗词常见的语言风格特色,如: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清新自然、婉约细腻、刚劲凝练、典雅隽永等。
首先仔细品读诗句,结合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特色。此诗描写的是农耕生活,乡野之趣,格调朴实自然,描写的画面也十分生活化,充满了一种农村乡野间的朴实亲切之感。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但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
A项,慷概豪迈,多用于形容境界开阔,豪放大气的诗歌,不符合这首歌的语言风格。
B项,清丽朦胧,多用于形容景色恬淡柔美,如水中月,雾里花般看得模模糊糊,不符合这首诗歌里的景物特点。
D项,清淡空灵,“空灵”多用于形容融入禅意,达到一种玄妙悠远意境的诗歌,和这首十分接地气的田园诗歌风格大为不同。
故选C。
36.本题考查评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诗句往往是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结合内容从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用词等角度分析诗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此题与“赏析”略有不同,还要求在鉴赏的基础上,评价诗句的意义。
此题要求结合整首作品,故要先理解全诗的含义:春秋有佳日,登高吟诵新诗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大家因农务各自回家,空暇时又互相思念,思念了,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衣食需要自己经营,躬耕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诗的前八句写的都是村中生活的各种登高赋诗、聚会饮酒之乐,其中又穿插了农务劳动。最后四句是他在参与农务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结尾两句点明之前的生活之乐,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析诗句:内容上,结尾两句卒章显志,点出作者的观点:热爱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活。结构上,起到收束全诗、照应上文“农务各自归”的作用。表达效果上,两句诗是议论,抒发了作者观点,深化了全诗主旨,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评价意义上,诗句体现的观点与当时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享受观不同,有非常进步积极的意义。
37.A
38.B
39.“怀”在诗中是惦念,也是寄托心志之意。首句开门见山写友人李子先和自己一样作小官而不得志,为“怀”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颔联中以“心随汝水”直写怀友,又想象友人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将“怀”字具象化;颈联以千里马比喻友人,表达对友人的赞赏及对友人与自己不遇的愤懑,深化“怀”字的内涵;尾联遥想故乡的美景,呼唤朋友解官共游,引发友人共情,为“怀”字做结。
【解析】3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目是变相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平时要整理主要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分类以及;对诗歌的体裁等文学常识要学会判断。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作者是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著有《山谷外集》。此诗应当放入《山谷外集》。
B项,《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何士信编辑的词选,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兼收一小部分唐五代词。
C项,又称《诗纪》,先秦至隋诗歌总集,明代冯惟讷编,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成书。
D项,是沈德潜编著的第一部诗歌选本,初编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取名《唐诗宗》,在陈树滋的协助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编成,次年刻成印行。
故选A。
3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实写夜景”错。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
故选B。
3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具体考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答题时先答出这个字或词的含义,再逐联分析是如何体现该字的。
题目中的“怀”既是“惦念”也是“抒怀”。诗一二句中“幽人”指李子先,他在并州作小官;“青袍”是下级官员的服装。写友人李子先和自己一样作小官而不得志。这样主客并提,以彼此远居又各不得意为“怀”字提供丰富的内容。三四句承首联中“各在异地”的含义,叙遥相思念之情。这两句借景抒情,情景互生。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五六句承首联中“各不得志”的含义,写无人理解的愤懑。“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以千里马比喻友人,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深化“怀”字的内涵。末二句写出全诗的主旨,劝李子先也解官归故里,与诗人同游。其中“归来”二字明言作者用心,紧接着又下一个很有分量的“是”字,但诗人犹嫌不足,同时还用水涨花落、渔船载酒构成一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图画,劝归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为“怀”字做结。
【点睛】诗眼知识(1)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2)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3)诗眼分为两类:首先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其次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40.C
41.D
42.答案示例: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中间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
【解析】40.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能力。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多以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劳动生活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淫奢侈,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思乡(羁旅)怀远诗多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多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C项,边塞诗,本诗以“画角”“塞雁”“胡云”等边塞典型意象营造了塞外凄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悲怨之情,抒发的思想感情正符合此题材。
故选C。
41.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平时应多熟悉古诗词常见的语言风格特色,如: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清新自然、婉约细腻、刚劲凝练、典雅隽永等。
首先仔细品读诗句,结合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特色。此诗描写的是塞外苦寒之地,抒发的是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悲怨之情。
A项,“慷慨激昂”多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的诗歌风格,此诗抒发的感情悲怨低沉,不符合激昂的风格。
B项,“雄奇瑰丽”多形容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和本诗凄冷的景物特点不匹配。
C项,“平实质朴”多形容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诗歌风格,与边塞诗的风格不符。
故选D。
4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具体考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或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主旨的词句。答此类题,先理解“诗眼”的含义,再逐联分析诗歌是如何围绕该“诗眼”展开,或每联是如何体现“诗眼”的,最后结合全诗,分析“诗眼”与主旨的关系。
“闻角”在诗中意为:听画角吹出的声音,分析时要扣住“闻角”,既要写出角声本身的特点,还要写如何围绕角声层层展开的。从首联开始,以哀厉的角声烘托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进而渲染出边塞凄苦悲凉的意境,突出疲兵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悲怨之情,最终以景为结,通过角声的余韵,将由“闻角”引发的悲伤情感推向高潮。逐联分析完毕后还要结合全诗进行总结: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将哀怨悲凄的感情推向高潮。
43.D
44.B
45.C
【解析】4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真诚羡慕隐士法真”错误,王僧孺因事免官居家,心境并未如此淡泊。对于“久之”不被调用,亦曾心怀惴惴,并非如陶渊明般真心向往田园生活。
故选D。
4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效果。本题只需结合诗句分析运用了何种手法即可。“首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是静态描写,“日日华随水泛,树影逐风轻”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物我一无际,人鸟不相惊”为议论,1-6句写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傥过北山北,聊访法高卿”,译为“倘若你有机会,就来看一看我这个隐居北山的人吧”,前句假设,后句运用“东汉隐士法真”的典故,用典与假设相结合。故ACD正确。
故选B。
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并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各联所写内容,结合关键字词、抒情句、意象等分析作者情感。诗中清幽淡泊,一无居秋之“愁”,并非真的无“愁”。“依帘野山合,当户昔耶生”,奔马般的游气在窗帘前聚会,门前的阶石亦长出了青苔,可见屋子主人居处之幽寂和人迹稀少。这句写出诗人感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寂寞闲愁。只是诗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故作精神超脱,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流露哀愁。他有意夸张所居住环境的美好,可见他是真有寂寞忧愁。原本是被贬,不得不“禁居”,却自比为超脱官场的隐士,可见他的牢骚不满。
王僧儒因事免官居家,心境并未如此淡泊。对于“久之”不被调用,亦曾心怀惴惴。那么,这首诗之所以题为“愁”,或许由于作诗之始,诗人心境原本就有愁,但触景解怀、情随物迁,终于变得渐渐平静和超脱起来,或许由于孔主簿非为至友,答诗不便深谈,虽有愁而却出以淡泊之语,表明自己免官无怨,以避免牢骚之嫌?而且此诗描述清静,情感也稍淡漠,给人以孤清幽寂之感,可见心底毕竟还有几分“愁”思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C项是“全诗却无半点愁气”的原因。
故选C。
【点睛】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渲染、烘托、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
46.A
47.C
48.结尾两句发挥想象,同时“生羽翼”使用比喻,表达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拥有巨翅的鹏雁一样,一展才华,振翅凌空。借此与友人共勉。全篇本是述离别堪悲之情,结尾二句将诗意一笔宕开,展现诗人胸怀的高朗,从而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解析】4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并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关键词句、主要意象等分析体会指定诗句的情感;然后逐一分析理解选项所给诗句的内容、情感;最后根据理解,按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与画线句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
画线句“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大意是:你送我时不要伫立江边遥望船帆远去,目尽而又上高楼,你只须记着悠悠白云的那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如此悉心体贴对方,表现友情之笃。
A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大意是: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诗人送别友人,久久伫立江边,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
B项,“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是写江面上帆影点点,即将从视野中消逝,但还能认出是归去的船只。再用心辨认,还可以看出,那隐现在天边云雾中的是江畔的树林,而有树之处就是彼岸,就是金陵呵!表达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怀恋。
C项,“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的流着。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失望和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
D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写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诗人在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引发思乡之情。
故选A。
47.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以乐衬哀,倍感温暖”说法有误。“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两句,诗人是借想象来加深离情,用“初月、归风”两个典型意象表达浓重的怀友之情。
故选C。
4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结合内容从意象意境、手法、用词等角度分析句子所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本题赏析对象是结尾两句。《赠韦记室黯别》是一首颇为别致的留别诗。受赠人是宿将韦睿的第四子韦黯。从内容、手法上分析,“无因”即“无端”之意,“生羽翼”是巧喻,鹏雁有巨翅可以凌苍穹,借比人的巨大才能。“千里”是千里志的意思。“暂”字有突然义,“排空”即凌空而行。诗人借助独特的想象,以这两句与友人共勉,意谓:目前我们虽还没有生出巨翅,但是我们终归有一天会凌空高飞,一举千里。可见作此诗时何逊和韦黯都很有抱负。何逊以文学名家,在文坛享誉;韦黯在何逊卒后垂三十年(公元548年)捍卫建康,迎战侯景,以身殉国,为一代名将。二人皆有所成就,可谓不负前言。从情感效果来看,全篇本是述离别堪悲之情,末二句却借前面一“风”字,将诗意一笔宕开,有飘飘凌云之感,顿然使人觉诗人胸次之高朗,而诗之境界亦随之升华为清空。一个常见的题材而有如此不寻常的表现,实在是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49.A
50.C
51.沉郁:内容深广、情感深沉、意境雄浑等;顿挫:情感跌宕、谋篇曲折、音韵迭变等。全诗把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易水送别的悲凉之景、送别时悲壮的场面、荆轲秦殿刺秦时悲壮的历史瞬间、张良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的典故有机熔铸,使内容深广;一系列视死如归的画面营造了雄浑的意境;寄寓自己以身殉国之志,情感深沉而厚重。在情感表达上是曲折迂回的:从写萧条旷达的送别场面起笔,悲中透露出雄浑之气;“骊驹一唱心茫茫”转而凄切忧伤;然后“羽声飒沓飞清霜”再由凄切转为轻快高昂。紧接着“七尺屏风袖将绝”写出英雄壮举的雄壮之势;而“可怜六合归一家”两句陡转又表现了对英雄壮举未成的惋惜;最后借用典故传达坚定抗清的决心,情感从悲情转为悲壮铿锵有力。
【解析】49.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的能力。特点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思乡怀远(人)诗/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A项,《易水歌》是明末清初陈子龙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拓展古意而成哀悼诗声,先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再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然后写刺秦王的经过,最后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后天下宝物都集秦宫且美女钟鼓繁若云霞。可知“易水歌”是一首咏史诗。
故选A。
5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篇终用典委婉地写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忧愤”错误,篇终“浩茫”之思,幽深婉曲地传达出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故选C。
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翻译:苍凉古道在燕赵大地延伸,千年易水多么湍急,到处是飞舞的沙尘。走不尽的路啊,我们送别西去复仇的荆卿;沿途的枯草,在萧瑟的风中抖动。送行的车马随从站在路旁,分手的时刻终于来临;告别的歌声缓缓而起,壮士的心中腾升起一片苍茫。手拿精美的酒杯无法饮,慷慨激昂的旋律飞越在凛冽的荒原上。白虹贯日,喷射出耀眼光芒,那是上苍被壮士的精诚感动;暴君秦王面临短兵相接的处境,他仓皇奋甩衣袖越过屏风。督亢图穷而未能报仇雪恨,咸阳殿上洒下一腔热血,可叹一片精诚。上下四方何等广大,美人钟鼓多如云霞,只可惜,到后来尽为秦王独霸。荆轲壮烈牺牲,渐离被杀,但过些时日,还会有勇猛的力士与秦王相遇在博浪沙!此诗分四层,通篇藉咏荆轲以感慨现实,气韵流荡,耐人咀嚼。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易水河畔原为古老航道,背燕面赵,襟带二邦,河水浩荡,两岸白沙无垠,足为送别开拓寥廓宏大背景。又时值天风萧瑟、草木零落暮秋季节,北国天空尤为高远幽旷,浩浩江水,茫茫白沙,飒飒天风,萧萧草木,这些大自然奇特景观为全诗铺垫了慷慨悲壮基调。“送君迢遥西入秦”一句点明送谁去何处。其中,“迢递”一词既写征途之遥,复含任重而道远深意。紧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以“骊驹一唱心茫茫”渲染悲壮场面,既为赞古代英雄荆轲,更为颂现实生活左懋第北上议和壮举。之后四句为第三层,写刺秦王的经过,借荆轲悲剧重演以痛悼左懋第遇害。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天下宝物都集秦宫,美女钟鼓繁若云霞。邪恶战胜正义,如同清朝灭明朝。但荆轲、高渐离虽亡,而博浪沙椎击秦王的张良终将再度出世。篇终“浩茫”之思,幽深婉曲地传达出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这首诗内容沉郁,情感顿挫。全诗构制宏伟,内容深沉,立意含蓄,风格慷慨悲凉,写景在于创造情感氛围,叙事在于抒发情感,全诗叙事都隐隐荡漾着郁勃的情思,结尾的议论又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52.D
53.D
54.两首诗都以四个地名连续转切,分别以“直过”“更东下”和“即从”“便下”等词衔接,节奏紧凑,绾合紧密,流转自如,渲染出归心之切。李诗的地名收于“维扬”,重阳节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点孤独落寞之感;杜诗的地名则直指最终的目的地,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
【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仔细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D项,“两首诗中只有一首是七律”说法错误,两首诗都是七律。
故选D。
5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几乎涉及一个考点,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的行踪为主线”说法错误,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闻”字就足以表现此时诗人还在四川,是“闻”消息而欣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想象的飞驰。
故选D。
5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此题要求比较两首诗都连写四处地名表达“归心”的表达效果。回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全文,明确诗歌的内容,然后比较辨析作答。
第一,理解诗句意思。“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建康”指现在的南京;“真州”指现在的“仪征”;“维扬”,指现在的扬州。笼罩在轻烟薄雾中的瓜步,好像漂浮在水面上;那龙盘虎踞的钟山,环绕着阅尽六代兴亡的建康。舟行如飞,很快过了真州,又在万家灯火中到了扬州。四个地名,以“直过”“更东下”衔接,节奏紧凑,渲染出归心之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以“即从”“便下”衔接,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第二,比较效果。“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宿维扬”,李诗的地名收于“维扬”,结合注释可知,诗人重阳节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点孤独落寞之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诗的地名则直指最终的目的地,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
55.“高唱子自轻”或“继音予可惮”。
56.D
57.诗歌的第二联进一步写初夏的美丽风光。“轻”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写出了光色闪过之快及灵动;“乱”字,视觉转化为主观印象,写出了花朵之多及艳丽缤纷。“轻”“乱”二字将视觉印象化为心理印象,既切春风拂蕊的和熙,日色照花的明丽,也微微透出了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传说之意。
【解析】55.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歌中与诗题的‘酬’字紧扣的一句是”,诗题的“酬”,酬报,报答,应答的意思。“高唱”,指范云赠诗。范诗有“布鼓诚自鄙”句,是自谦的话,本句针对范诗“布鼓”句。“继音”,言答范诗,“予可惮”,是自励之辞,就是何可惮呢;“惮”,畏难的意思。诗歌中与诗题的“酬”字紧扣的一句是“高唱子自轻”或“继音予可惮”。
5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观全篇可以推测到,何逊所以久不访范云,当是对范有所不慊。第一联中“稍”“欲”二字之分寸极好,不说浓阴,深暗,既切晴春之景,也不至过于唐突前辈,传送出一缕淡淡的愁思。“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既切春风拂蕊的和熙,日色照花的明丽,也微微透出了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传说的妒羡之意。该诗为答范云《贻何秀才》而作,是借春景以赞其少年俊才。D项,“抒情凄寂哀婉”错误。
故选D。
5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诗歌的第二联进一步写初夏的美丽风光。“风光蕊上轻”写风中的草木之色从花蕊上轻快闪过的情状,其中的“轻”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既写出了光色闪过之快,又写出了光色的灵动(轻灵);“日色花中乱”一句写出了初夏繁花盛开的情形,其中的“乱”字,视觉转化为主观印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之多,又写出了阳光照射下花色的艳丽缤纷。作者通过高妙的艺术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风拂蕊,日照花艳的美丽景象。
58.D
59.C
60.下片由“青冢”触发感慨,巡猎看似“闲”实则“感”。先写汉时民殷国富,不乏谋臣良将,天子却不能凭借实力巩固边防,将社稷安危托付于昭君之手,后两句转回现实,“戎虏和乐”“圣主无忧”看似赞扬国家安定,实则反讽宋朝对外国策。借古讽今,借对汉时昭君和番的批判表达对宋朝面对外敌忍辱求全的激愤之情。
【解析】58.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考查词牌名。考生要知道词牌名是规定词的句数、字数、平仄等的。平时要背诵一些常用词牌名的诗词,便于快速对照判断。
根据本词的开头两句“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的字数、平仄等,可以联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而判断出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故选D。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