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第二课时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探究问题 如把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 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1. 如把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大自然的草木荣枯等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它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形象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2.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 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使大地人格化,生动贴切地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尤其是写出了早春大地的生机和活力。 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用了拟声词,调动了我们的听觉感官,具体、生动地描写出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使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紧扣“大自然的语言”,除了排比的修辞,还用了拟人的修辞,使布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语等大自然的语言,并把布谷鸟的叫声模拟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第一、二自然段作用:
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1、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2、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4、 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5、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馒头云,天气晴。
清明前,开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