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2013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唐代女政治家、诗人上官婉儿的墓葬。墓葬长36米多,深超10米,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可墓葬却遭到过大范围扰动,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封门砖仅残余二层。考古学家在分析了这些破坏现象后认为,这可能是官方有组织的毁墓行为所致,而不是一般的盗墓贼所为。
考古学家凭什么认为这是毁墓而非盗墓呢?那是因为盗墓违法,只能隐蔽作案。盗墓贼为了掩人耳目,通常只是挖一个竖井式盗洞,洞口只有两个畚箕大小,能容身体爬上爬下即可,省工省时省力,可避免塌方。盗洞向下挖的过程中,盗墓贼还会在洞壁上挖出脚窝,以便蹬爬。
而这些盗墓中常见的做法,在上官婉儿墓葬考古中几乎都不存在,反倒是从甬道到墓室,大面积破坏迹象非常明显。这样做工程量很大,类似于大揭盖,显然不是那些偷偷摸摸的盗墓贼敢干的。所以考古学家判断是官府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规模地进行公开毁墓,也就不无道理了。
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考古史上就曾发现过距今四五千年前龙山时代墓葬的被毁实例。如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曾发掘过65座墓葬,其中有5座可能是贵族的大墓,破坏比较严重,人骨和随葬品多被取走,或被抛弃在扰乱坑里。发掘者推测,这应属于有目的的掘墓扬尸性质,可能与某种战争相干。
到了商周时代,像河南安阳殷墟商王或贵族的大墓,也多被取代了商王朝的周人有预谋、有组织地大肆毁坏过。那些毁墓的坑口几乎大到整个墓室,深度直达墓底。周人在毁墓过程中,把墓室随葬品洗劫一空,将墓主人遗骨严重扰乱,甚至还将棺椁拆毁或放火焚烧。周人毁掉商人祖墓的目的,是试图实现心理征服,“以绝殷祀”,防止商遗民借祭祀之名,聚众起事,复辟旧王朝。
再后来,春秋末期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传播甚广。话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受费无忌谗害,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后来,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开掘了楚平王墓,拖出楚平王遗体,鞭尸三百下,以报父兄之仇。
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与政治惩戒相关的毁墓事件发生频仍,《新唐书》和《旧唐书》等都不乏记述。例如,在身居相位多年、权倾四海的元载被治罪后,朝廷曾派人掘毁元载祖上和父母的坟墓,劈棺弃柩。武则天专政时,徐敬业起兵谋反,武则天不但派人毁废其父和其妻的坟茔,也捣毁了墓志。
与以贪财谋利为目的的盗墓相比,古人毁墓往往带有侮辱、复仇、绝祀、惩戒等政治目的。
上官婉儿聪慧善文,先后为武则天和唐中宗等重用,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还曾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素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代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有着显要地位。然而,与她在任职和生活中过从甚密的一些唐代权臣,如武三思、太平公主、韦后等人死后,均被朝廷方面视为敌对政治集团,遭平毁坟墓,被政治惩罚。
上官婉儿后来也因参与宫廷政变,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处死。她死后虽被高规格以礼安葬,而后来却又可能被朝廷或官方毁墓夷坟。这在唐代说来,算不得什么罕见的事。
(《科学画报》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内容不属于上官婉儿的墓葬是被毁而非被盗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墓葬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
B.上官婉儿的墓葬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
C.墓葬并没有发现通常竖井式的小洞口盗洞,也没有发现洞壁上便于蹬爬的脚窝。
D.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毁墓事件发生频仍,史书上也不乏记述。
2.下列有关古代“毁墓”现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已知最早的毁墓现象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时代,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的破坏可能是与战争相关的有目的的掘墓扬尸。
B.商周时代殷墟大墓的被毁情况极其严重,甚至会被拆毁焚烧,这多是有预谋有组织的毁坏,目的是防止前朝遗民聚众复辟,试图实现心理征服。
C.春秋末期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在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种行为可能与周人毁掉商人的祖墓的目的不同。
D.古代毁墓行为有破坏墓室,洗劫随葬品,有时还会有扰乱抛弃墓主遗骨,毁坏棺椁,捣毁墓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的盗墓,洞口较小,是因为需要隐蔽作案,也是出于便捷安全的需要。
B.与隐蔽违法的盗墓现象不同,毁墓常常是在官府的指挥下,光天化日下大规模进行的。
C.古人对前人墓葬的毁坏,不是为了贪财谋利,常与战争有关,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
D.上官婉儿的墓葬被毁,与她所处的年代有关,但考虑到她的生平,也可能具有政治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文帝即位,进封武陵郡公。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③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④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⑤,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日,建邺地震白毛生。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节选自《南史? 卷十五?列传第五》,有删改)
【注】①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②到彦之:南朝宋将领。③筹:算筹,古代一种计算用具。④禳(ráng):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⑤宫车晏驾: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悉戮以为京观 悉:全,都
B.道济虽不克定河南 克:克制
C.十二年,上疾笃 笃:重
D.余但未任耳 但:仅仅,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檀道济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③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④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⑤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⑥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檀道济守丧礼仪齐备,侍奉哥哥姐姐以谦和恭谨见称,但他身上最突出的还是军事才能,并因此屡受封赏。
B.在与魏军作战过程中,面对物资不足且有奸细告密的情况,檀道济运用自己的才智,成功摆脱了这一困境。
C.檀道济卓越的才能使敌人十分忌惮,也使得朝廷对他产生了怀疑和畏惧之心,但是百姓却全对他赞许肯定。
D.魏国人听闻檀道济被杀后,连年南下攻伐,宋军无人可以阻挡,连文帝都慨叹国中无将,后继乏人。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⑵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8.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杜甫)
⑵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⑶江天一色无纤尘,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⑷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⑸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杜甫)
⑹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李煜)
⑺ ,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李白)
⑻五更鼓角声悲壮, 。(《阁夜》杜甫)
⑼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凭箜篌引》李贺)
⑽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阿房宫赋》杜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闻旧闻 梁小萍
90岁的刘姥姥走了,留下一份遗嘱:水葬。
这事一时间成了大院的新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这些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议论。
刘姥姥是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普通到即便同住一个大院多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名字。那天大院收发室门口的墙上贴出了刘美凤的讣告,人们还不清楚刘美凤是谁。
男女老少进出大院,看到讣告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心里寻思,“刘美凤”这似乎是个陌生的名字。
有人冷不丁问一句:“刘美凤是谁?”马上会有熟知大院人员的收发室大伯接话:“就是那个刘姥姥。”
“哪个刘姥姥?”
“五号楼王佳的妈,王佳的儿子叫小强的,小强的姥姥。”
拐了一大圈的弯子,终于对上号了,于是大家的神情似有明白,然后散了,各走各道,各忙各事。
“刘美凤”,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还是叫刘姥姥吧!这么叫着听起来还算熟悉,至少还会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个刘姥姥。毕竟现在要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谁还会对陌生人的故事感兴趣?一个普通人,也许一张讣告就算人生最后的通知了。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太多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大院并不大,人也不算多,但是谁家添丁少口,大院里似乎也没有多大动静。
像在以前,谁家添了宝宝,会挨家挨户送红鸡蛋,彼此感受和收获到的是一片喜气。如今也许谁家宝宝满月抱出了门,你才知道人家有了喜事。而且你也不会为别人感到多少欣喜,只不过还要碍于情面,面带虚虚的笑容走上前看着宝宝夸赞几句。可怜新生小宝宝清澈澈的眼睛看着你,就要面对人世间最真实的虚伪,说不定还会不知就里回报你一个天真的笑容。如今为什么那么多虚伪的人,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初的启蒙教育吧!再比如过去谁家出了点啥事,大院相熟不相熟的人都会来帮忙,而今人们也来,却好像机械式地走一个程序,更多的仅仅是还人情的问题。
刘姥姥生前就是一位不起眼的老人,还是姑娘嫁到大院生了孩子后,才跟着来到大院带外孙的。后来年老了又瘫痪在家几年,所以大院里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她,也记不住她最后的模样了。说起来,大院里很多老人就算有印象,一般不是冠以孩子的妈妈,要不就是孙子奶奶、姥姥的名称。只不过让大家最意外的是,90岁的刘姥姥居然会选择水葬。
“水葬”,一个很新式的葬礼,这种形式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主要是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种意愿,大家就感觉老人的思想不一般了。毕竟90岁的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从小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加上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风俗。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么新式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特别是年轻人的眼里实属意外,这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而且听说刘姥姥家乡的老宅坟地相当有气派。
听到大家对于刘姥姥的赞誉,大院王奶奶的心里一再质疑。王奶奶和刘姥姥生前是老姐妹,一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王奶奶絮絮叨叨,说什么刘姥姥根本不是境界高,也不是思想多么好,而是骨子里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念在多年老姐妹分儿上,早把刘姥姥那点破事说了。王奶奶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深深感慨:“这人的思想还真是顽固不化,走了还弄这么一码子事。”
年轻人听不惯了,瞧瞧人家刘姥姥的思想,这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你不赞同就算了,说什么风凉话。
王奶奶听了急了,一直憋在肚子里的陈年往事终于蹦了出来:“你们知道个什么,刘姥姥的老头子是个国民党军官,当年坐军舰逃离大陆去台湾时,军舰在大海里被共产党的大炮给打沉了,结果死在了大海里。当时国民党部队逃跑得急,没带上刘姥姥,要不然她也早死在大海里了。后来刘姥姥因为是国民党军官家属还被送去劳教农场劳教了几年,我看她当年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她老头子死在海里,她才不会把自己一把老骨头扔大海里呢!她根本不是什么思想进步,她就是找她老头子去了。”
年轻人听说了,禁不住一个个露出满脸的诧异。王奶奶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解释,不管老姐妹的情意如何,这个立场问题还是要鲜明的。
于是在一片唏嘘声中,年轻人说:“感人!”
王奶奶一听心又乱了,忙说:“有什么感人的,她老头子是国民党!”
年轻人看着白发苍苍的王奶奶,笑笑说:“您老不懂,这是感情!”说完,年轻人就走了。
王奶奶望着远去的年轻人,有点愣神:“我不懂,你们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懂什么感情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刘姥姥的遗嘱,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后文人们对遗嘱的不同反应。
B.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刘姥姥生前的平凡和死后被热议的对比,还有年轻人和王奶奶对水葬不同的态度对比。
C.“水葬”体现了一种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位贴近时代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
D.王奶奶虽然和刘姥姥是多年的姐妹,但看到年轻人对刘姥姥的赞颂,她还是没忍住嫉妒,说出了刘姥姥水葬的真正原因。
E.本文通过讲述刘姥姥看似普通又不失传奇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传达了一种深刻悠远的人生意味。
(2)文中王奶奶这一人物的设置十分必要且巧妙,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6分)
(3)小说中写“大院”的用意何在?(6分)
(4)有人认为,如果本文的标题“新闻旧闻”改为“水葬”会更好,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稳固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B.这个孩子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犊,无照驾驶,肇事打人,寻衅滋事,其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热议。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一致好评,这启示我们在饮食文化建设方面要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让美食产业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D.对旧城区的街道进行改造,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努力优化道路设计,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让群众满意。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分)
A.在2012年第四届效果整合营销高峰论坛上,京东商城高级副总裁程俊怡表示,价格战的本质不是烧钱,而是模式之争,是由于规模和效率两个核心因素决定的。
B.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的整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仅改革的层次趋深、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利益的多元化,掣肘改革的力量在增强。
C.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爱丽丝·门罗,有意思的是,获奖名单公布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媒体都联系不上作家本人。
D.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驾驶行为、安全意识的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①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
②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③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者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
④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⑤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
⑥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以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A.④②⑥①⑤③ B. 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6分)
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⑵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⑶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⑷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⑸六王毕,四海一。
⑹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B (B项介绍墓葬的构成与规格与毁坏与否无关。)
2.A (A项“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时代”是否最早原文无判断依据。)
3.C (C项盗墓是以贪财谋利为目的的毁墓行为。)
4.B (克:能够)
5.D (②是到彦之所为,⑥是对檀道济的怀疑)
6.C (原文中没有百姓对他的肯定与赞美。)
7. ⑴ 檀道济说:“讨伐罪人,抚慰民众,正在今天。”把俘虏全部释放并送走。(“吊”“释”“遣”各1分,句意2分)
⑵ 高于世人的功勋, 是道家无为思想中忌讳的事情,现在皇上无事召见你, 恐怕是灾祸降临了。(“所忌”“相”“其”各1分,句意2分)
8.山水之美如画,景物萧疏明丽而脱尘绝俗,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万里晴空展现澄澈之色,江波潋滟闪现凄冷之光,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具体描摹3分)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明丽澄澈而又清冷的秋日图景。(概括2分)
9.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对时政的担忧怅惘,退居时内心的孤寂。(每点2分)
10.略
11.(1)C D (C项,刘姥姥并非是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D项,并非嫉妒。)
(2) 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陡生波澜。王奶奶是事件的知情者,她的讲述让大院的人和读者恍然,原来刘姥姥选择水葬无关思想,而是关乎感情。
②与主人公刘姥姥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作用。王奶奶代表一部分老人,她的“质疑”和“解释”表达了一个时代的爱情观和立场观,从而突出刘姥姥“感情的感人”。
③彰显主题。“真爱无关身份地位,不怕挫折打击,不随时间流逝。
④引出“旧闻”,照应标题,补充叙述,也是对“新闻”的揭秘(以“旧”解“新”)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3) 设置场景,为为后文王奶奶和年轻人的争论、冲突提供背景环境、舞台;暗示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变化的主题
(4)我认为“新闻旧闻”更好,原因:
①设悬激趣。使读者思考“新”“旧”究竟是什么。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新”为水葬,“旧”是水葬的真正原因,“旧”是对“新”的揭秘。 ③运用仿词,新颖别致。借“新闻”仿“旧闻”,使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并列,形成对比。
我认为“水葬”更好,原因:
①简洁明了,直指本文的中心事件——人们对水葬的不同反应。②贯穿全文的线索。将过去刘姥姥丈夫的往事和现在刘姥姥死后的遗嘱巧妙地联系起来。 ③深化时代观念的变迁(立场的变化,人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理解等主题
学生具体作答时,或许不同观点的原因会有交叉之处,思考角度正确即可
12.A (A牢不可破:非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B项褒贬不当。俗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缩语,比喻思想上没有旧框,大胆无畏,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偏褒义。C项用错对象。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D项望文生义。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
13.C (A项“由于······决定的”句式杂糅,B项主语残缺,D项成分残缺,应改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
14.B
15.略
16.略
附译文: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少年时成为孤儿,守丧礼仪齐备,侍奉哥哥姐姐因为谦和恭谨被人们称道。宋武帝树立义旗,道济与兄长檀韶、檀祗等跟从平定京城,一同在武帝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逐渐升迁为太尉参军,被封为唐县男。义熙十二年(416 ) ,武帝北伐,檀道济做前锋,他到达的地方,敌人望见他的仪容风采就投降屈服。他径直开进洛阳,一些人认为抓获的俘虏应该全部杀掉,以作为“京观”。檀道济说:“讨伐罪人,慰抚民众,正在今天。”全部释放并送走俘虏。由此中原人感恩戴德、欢欣喜悦,归附的人十分多。长安平定后, 任命他为琅邪内史。
文帝即位,晋封为武陵郡公。元嘉八年( 431 ),到彦之侵入魏国,平定了黄河以南之后,又丧失了它。檀道济统帅征讨各种军事上的事务,向北攻占地盘,转战到了济水上,魏军强盛,于是攻克了滑台。檀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大多数战胜,进军到历城, 因为运输物资用尽就返回。当时投降魏国的人详细说明了道济营中粮食已经吃光的事情,因此道济的士卒忧虑恐惧, 都没有了坚强的斗志。檀道济趁夜间将沙当作米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用余下的少量米覆盖在沙子上面。等到天亮之后,魏军认为道济军中储备的粮食有余,所以不敢再追赶,认为投降的人胡说,把他斩首示众。
当时檀道济兵少力弱,军中十分恐惧。檀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都披挂好盔甲,自己穿着显眼的白色衣服,坐着车子,率领士兵们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魏军恐怕有埋伏,不敢靠近,于是檀道济的军队得以安然回归。檀道济虽然没能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是保全了军队安然返回,雄武显赫的名声大振。魏军十分害怕他,画他的像用来祛除恶鬼。归来以后,晋升为司空,镇守寻阳。道济在前朝立功,威名很大,左右的心腹都身经百战,他的各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气,因而朝廷怀疑并畏惧他。当时也有人这样看他, 说:“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司马仲达呢?”
宋文帝卧病多年,多次病情危急几乎死去,领军刘湛贪图执掌朝政,恐怕檀道济有不同说法, 又彭城王刘义康也害怕皇帝去世,檀道济不再可以控制。元嘉十二年(435),皇上病重,正遇上魏军南伐,召檀道济入朝。道济的妻子向氏说:“高于世人的功勋, 是道家忌讳的事情,现在皇上无事而召见你, 大概是灾祸降临了。”等檀道济入朝,皇上的病已经好转。十三年春,即将派他返回镇守地,走到水边还没出发,有一群好似鹪鹩的鸟聚集在船上悲哀地鸣叫。正遇上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伪造诏书召檀道济入宫,说是为他饯行(祭祀路神),将他抓住交给廷尉,他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等八人一齐被杀。当时的人们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天,建邺地震, 有白毛生长。
檀道济被捕之后,十分愤怒,气势极盛,目光如同火炬,顷刻间拿酒来喝了一斛。然后脱下头巾扔在地下,说:“竟然毁掉你们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了这个消息,都说“檀道济已经死去,吴地的小辈们不值得再害怕了。”从此连年南下攻伐, 有饮马长江的志向。文帝问殷景仁说:“谁能够继承道济?”回答说:“道济因为屡建战功,所以才树立起威名,其余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文帝说:“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有李广在朝中,匈奴不敢向南侵犯,而后继者又有几人呢?”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到达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脸色非常忧愁。慨叹道:“如果有道济在世,哪里会弄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