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变革
----红色主题作品赏析
七十二年前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课堂活动:
结合影像资料和照片,尝试画一画《开国大典》草图。
草图构图上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探讨
根据艺术家描绘的《开国大典》草图,再结合完成的油画作品,小组展开讨论,与1949年10月1号开国大典真实的场景相比较,艺术家做了哪些调整?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
国家的领导人
千万群众
遥相呼应
梁思成看后称赞说:“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一实一虚
一近一远
一少一多
当天的实际天气是阴天
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欢快之感。
将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的审美观相结合,在色彩处理上,强调单纯,对比强烈。
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用色法。
油画民族特色,“油画中国风”
在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上是如何从吸取了中国古代绘画传统上的创作方法,而初步获得了解决的一些经验。
细节处理
创作过程中,地毯、建筑、民俗……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画成了草图,向各个领域的专家请教,其中就包括将部分图案稿邮寄给第一位到敦煌临摹壁画的女画家邵芳。
细节处理
《开国大典》中的云彩等元素,借鉴了敦煌壁画中装饰画的元素,整个画面较好地传递出了吉祥兴旺的意蕴。
造型特点是以形写神、醒目突出。
构图大胆险峻、打破常规。
开国大典 (局部)
色彩鲜明热烈、融入传统。细节烘托主题、寓意深远。
开国大典 (局部)
开国大典
造型、构图、色彩、细节刻画等的处理上,都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成功地描绘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庄严时刻,也真正塑造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
https://baike.so.com/doc/5950081-6163021.html
董希文(1914―1973)
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大家来找茬!!!
《开国大典》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调整,请大家根据不同时期修改的版本,结合自身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找一找画面哪些地方进行了改动?尝试进行时间上的排序。
版本一 董希文1952年《开国大典》
你能说出画面中领导人的姓名吗?
其后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再往后,还能看见第二排的周恩来、沈钧儒、郭沫若等。
当画作已完成七、八成时,董希文的老友、著名油画家艾中信等人去他的画室参观。讨论中他们发现,原本身材高大的毛泽东,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形象不应受立足点造成的透视缩小的限制,有必要加高几分。虽然加高不到一寸,但工程不小,为了使画面不留痕迹,董希文用稀料谨慎地把原画部分洗去,重新画了一遍。
此后的第一次修改是在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位于画面上第一排最右边的高岗抹掉。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他油画上做了多次试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第二次修改是在1972年。当时,董希文已经身患癌症晚期,接到了从《开国大典》画面删掉刘少奇、补全董必武的任务。他在儿子的陪伴下抱病来到博物馆,让儿子当“拐杖”撑着他作画。他首先将一块与刘少奇形象一样大小的布覆盖在画上,然后涂上稀料,这样可以控制稀料外渗,尽量不去溶解破坏周边的画面,再将刘少奇从画布上刮去,重新做过底子后,在刘少奇的位置画上了后排的董必武。
次年,董希文再次接到任务要涂掉画面中周恩来身边的林伯渠,而这时的董希文病情已相当严重,再无法胜任改画的任务。于是革命博物馆找到了靳尚谊,由靳尚谊和画家赵域按原画复制一幅《开国大典》,并在复制画时完成了修改任务。
第三次修改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十分脆弱,难以恢复。博物馆只好再次委托靳尚谊在《开国大典》的复制画上做修改。
这一历史性绘画主题被艺术家反复发掘,不同历史时期同一题材绘画都有不同的意义。
东方红 ·1949 油画 布面油彩
段江华 199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年画 水粉
马泉 1983年 北京画院
日出东方 油画 布面油彩
赵力中 200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诞生 中国画 绢本设色
唐勇力 201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前几幅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和对改革开启经济建设发展的信心。最后一幅是对胜利果实的坚守和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礼赞。
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对生活、对现实、对时代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理想的感受、认识、理解和想象的视觉表达,因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离不开对创作者创作动机、创作心理的探问以及时代、社会的双重影响。
课堂活动
中国现代美术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下,许多艺术家情为民所
系、艺为民所创,用不同的美术媒介、语言、风格,
关注现实和人民命运,塑造了很多的艺术形象。
(3分钟时间自主赏析教材中其它作品)
怒吼吧!中国 版画 黑白木刻
李桦 1935年 中国美术馆
课后拓展
选取教材中关于红色主题的一件作品,运用美术鉴赏“四步法”展开鉴赏。可参考教材中对《怒吼吧!中国》的鉴赏解读方式。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