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0 19: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
一.试题(共25小题)
1.(2021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下列对 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 秋思
[元] 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 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 的悲哀。
B.这首小令的 句,没有提到抒情主 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 ,暗示着“他”的存在。
C.这首小令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D.这首小令全是“景”语,虽 抒情,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 痕的杰作。
2.(2022秋 皇姑区校级期中)阅读下 两 诗,完成问题。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己亥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唐 曹松
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对两 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春望》中颈联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不断、消息隔绝时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B.《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颔联“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一”与“万”,“成”与“枯”相对照,“骨”字令人触目惊心,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
C.《春望》尾联中想象自己的“白头”稀疏到了已经插不上簪子的地步了,并且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苍老之态。
D.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3.(2022秋 新华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对《词四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表达了征人们既渴望杀敌报国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B.《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诗下阕,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的愿望。
C.“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了雄浑的意境;而“秋”字则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
D.秋瑾的《满江红》一词中的“俗子”,从词作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4.(2022秋 铁东区校级月考)对以下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①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释】①铁瓮:即铁城,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A.《黄鹤楼》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望海楼》颔联两句写诗人登楼俯暾的情景,以“三峡”“六朝”突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C.两首诗尾联都用问句,以抒情作结:《黄鹤楼》抒发诗人思乡之情,《望海楼》表露出诗人低沉而又伤感的情绪。
D.两首诗都写登楼所见,诗句典雅凝练,写景角度多变,现实遐想交织,时空大大扩展,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
5.(2022秋 新华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
6.(2022秋 射洪市校级期中)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④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④阑干:纵横错落。
A.【甲】诗正文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描写,都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C.《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游子穿的“驼褐”,本不易被露水打湿,但游子却感到“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
D.“寂寞小桥和梦过”将梦与“寂寞小桥”结合,采用拟人手法,使意象丰满,情感丰富。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
7.(2022秋 磁县期中)下列句子中,描写初春景物的是哪一项( )
A.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8.(2022秋 遂宁期中)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钱塘湖早春的轮廓。
B.颈联写初春的花草,突出了春草的特征,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C.全诗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移步换景,让人应接不暇。
D.诗歌描绘了钱塘湖早春美景,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排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9.(2022秋 南山区校级期中)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空”字一语双关,既写出鹤去楼空,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之感。
B.颔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惆怅之情。
C.颈联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尾联以抒情作结,傍晚烟雾升腾,江面凄迷,凝眸远望,不见故乡,愁绪顿生。
10.(2022秋 科左中旗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11.(2021秋 崂山区期末)下列对诗词中句子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暗示诗人出使的季节是秋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直抒飘零之感和思归之情,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暗紫色,表现了边塞风光的神奇秀丽。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写自己的衰老,“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12.(2021秋 崂山区期末)诗词理解。
下列各项对诗词情感理解不准确地一项是(  )
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B.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C.杜牧的《赤壁》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归之于东风,借对历史的思考,感叹自身遭遇。
D.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沉醉不知归路”一句写日落黄昏时,醉意渐沉,写出了自己借酒消愁的痛苦之情。
13.(2022秋 南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本诗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形容水波静止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运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想象,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14.(2021秋 宝塔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请谈谈你的理解。
15.(2021秋 莲都区期末)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你应该为生存而食,不应为食而生存。”阅读古诗文,按要求答题。
【渔者与鲈鱼】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鲈鱼的鲜美,《江上渔者》以“但爱鲈鱼美”来直接夸赞,《淮上渔者》是怎样表现鲈鱼味美的?
(2)两首诗中的“渔者”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16.(2021秋 裕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
B.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描写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C.“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再加“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结尾两句借用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忘身报国之情。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的诗句。
17.(2021秋 红河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嗟”有什么表达效果?
(2)“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 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2021秋 裕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2022秋 洪江市校级期中)诗歌鉴赏。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
20.(2022秋 花都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照应了本诗中哪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2022秋 平南县月考)古诗词阅读。
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代表。
B.这是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绰娟”,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在文人眼中,月亮是寄托情感的载体。除本词的句子外,请写出两句含有“月亮”这个意象的诗句。(3)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22.(2022 莲湖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上阕前两句诗选取了    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
(2)这首词词人借梦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3.(2022 丰城市校级开学)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
[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们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B.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C.颈联转入抒情性的描述,交代了战场苦寒的环境,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
D.尾联以景作结,既描绘出大漠黄沙漫天的景象,又渲染了战争的激烈。
(2)这首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4.(2022 越秀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生存状况?
(2)请分析诗人是如何“借物抒怀”的?
25.(2022秋 广阳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萧关,遇上侦察兵来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25小题)
1.(2021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下列对 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 秋思
[元] 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 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 的悲哀。
B.这首小令的 句,没有提到抒情主 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 ,暗示着“他”的存在。
C.这首小令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D.这首小令全是“景”语,虽 抒情,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 痕的杰作。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理解。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小令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抒情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并非“景”语。
故选:D。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2022秋 皇姑区校级期中)阅读下 两 诗,完成问题。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己亥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唐 曹松
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对两 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春望》中颈联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不断、消息隔绝时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B.《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颔联“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一”与“万”,“成”与“枯”相对照,“骨”字令人触目惊心,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
C.《春望》尾联中想象自己的“白头”稀疏到了已经插不上簪子的地步了,并且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苍老之态。
D.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解答】ACD.正确;
C.有误,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诗人的苍老之态并非采用夸张的手法,而是写实,是诗人因忧国忧民和思亲使自己未老先衰。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全面把握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2022秋 新华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对《词四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表达了征人们既渴望杀敌报国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B.《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诗下阕,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的愿望。
C.“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了雄浑的意境;而“秋”字则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
D.秋瑾的《满江红》一词中的“俗子”,从词作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词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比较判断正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不是营造了雄浑的意境。
故选:C。
【点评】诗词赏析方法: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4.(2022秋 铁东区校级月考)对以下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①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释】①铁瓮:即铁城,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A.《黄鹤楼》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望海楼》颔联两句写诗人登楼俯暾的情景,以“三峡”“六朝”突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C.两首诗尾联都用问句,以抒情作结:《黄鹤楼》抒发诗人思乡之情,《望海楼》表露出诗人低沉而又伤感的情绪。
D.两首诗都写登楼所见,诗句典雅凝练,写景角度多变,现实遐想交织,时空大大扩展,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词,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由此可知“三峡”“六朝”应是突出望海楼的高大久远。
故选: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2022秋 新华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C。
【点评】诗词赏析方法: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6.(2022秋 射洪市校级期中)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④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④阑干:纵横错落。
A.【甲】诗正文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描写,都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C.《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游子穿的“驼褐”,本不易被露水打湿,但游子却感到“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
D.“寂寞小桥和梦过”将梦与“寂寞小桥”结合,采用拟人手法,使意象丰满,情感丰富。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
【分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解答】A.【甲】诗中“晨起动征铎”是从听觉角度写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是从视觉角度写早行,整首诗并没有从触觉角度写早行;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2022秋 磁县期中)下列句子中,描写初春景物的是哪一项( )
A.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句,结合诗句中具体的词语来分析所写之景,根据景物推断所写时节。
【解答】A.描写的是暮春时节。诗句中“桃花红欲燃”,三月时,桃花怒放,绮丽芬芳,称“桃月”,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
B.描写的是暮春时节。诗句中的“杨柳阴阴”写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残花落尽”写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时节。
C.描写的是初春时节。“早莺”“新燕”“渐”“浅草”等词语都可以告诉我们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D.描写的是仲春时节。“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意思是柳树种植在溪桥边和山路旁,与杏树和桃树相映。描写的是仲春的景象。
故选:C。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2022秋 遂宁期中)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钱塘湖早春的轮廓。
B.颈联写初春的花草,突出了春草的特征,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C.全诗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移步换景,让人应接不暇。
D.诗歌描绘了钱塘湖早春美景,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排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诗歌没有表达作者排遣忧郁之情。
故选:D。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2022秋 南山区校级期中)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空”字一语双关,既写出鹤去楼空,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之感。
B.颔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惆怅之情。
C.颈联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尾联以抒情作结,傍晚烟雾升腾,江面凄迷,凝眸远望,不见故乡,愁绪顿生。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萋”是茂盛的意思。
故选:C。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0.(2022秋 科左中旗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A.有误,诗的开头写了朋友设宴款待,但诗人却吃不下去,表现了内心的苦闷,“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有误;
B.正确;
C.有误,诗中借典故,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有误,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愿望和决心。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课内古诗的相关内容,包括古诗的主旨、表达的情感、运用的手法、意象的含义等。
11.(2021秋 崂山区期末)下列对诗词中句子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暗示诗人出使的季节是秋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直抒飘零之感和思归之情,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暗紫色,表现了边塞风光的神奇秀丽。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写自己的衰老,“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分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此句赏析要根据诗歌的内容,结合背景去分析。
【解答】A.有误,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间接抒发飘零之感和思归之情,不是直抒;
B.正确;
C.有误,不是边塞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暗紫色,表现了边塞风光的神奇秀丽,而是将士的血迹凝成暗紫色,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悲壮;
D.有误,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不正确,而是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感叹自我年老的情感。
故选:B。
【点评】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
12.(2021秋 崂山区期末)诗词理解。
下列各项对诗词情感理解不准确地一项是(  )
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B.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C.杜牧的《赤壁》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归之于东风,借对历史的思考,感叹自身遭遇。
D.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沉醉不知归路”一句写日落黄昏时,醉意渐沉,写出了自己借酒消愁的痛苦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需要在认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并不是写出了自己借酒消愁的痛苦之情,而是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诗歌中洋溢着欢快的气息,令人沉醉。
故选:D。
【点评】此题答题时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主题思想、意境、语言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阅读赏析,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13.(2022秋 南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本诗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形容水波静止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运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想象,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A.有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海的奇景。此句是在叙事,写了诗人登碣石山望沧海的这件事。
B.有误,“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C.有误,“洪波涌起”的意思是: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此句实写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并非想象。
D.正确。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了解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4.(2021秋 宝塔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请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诗歌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答案:
(1)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处境,作用是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风吹雨”表现了南宋的命运如同风雨飘摇,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15.(2021秋 莲都区期末)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你应该为生存而食,不应为食而生存。”阅读古诗文,按要求答题。
【渔者与鲈鱼】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鲈鱼的鲜美,《江上渔者》以“但爱鲈鱼美”来直接夸赞,《淮上渔者》是怎样表现鲈鱼味美的?
(2)两首诗中的“渔者”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分析】《淮上渔者》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诗句近乎俗语,但情理兼备,意境高雅,读来如饮醇酒,满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赏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江上渔者》以“但爱鲈鱼美”来直接夸赞鲈鱼的鲜美,《淮上渔者》没有直接夸赞鲈鱼的味美,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诗的三、四句“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意思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煮鱼。“儿孙吹火荻花中”,可见儿孙们对钓得鲈鱼的欣喜欢快之情,以及渴望尽快品尝到鲜美的鱼肉、鱼汤的喜悦之情。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渔者”二字,可见都是描述捕鱼人的生活的。
《淮上渔者》前两句“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意思是: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白头翁”表现了渔者的年龄老迈,外貌苍老;“家逐船移”说明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逐”与“移”二字点明了渔者过着漂泊不定、以船为家的生活。这种随波逐流、四处漂泊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江上渔者》第三、四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意思是: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渔夫捕鱼时,那小小的“一叶舟”渔船在波浪中飘揺颠簸,忽隐忽现,“出没”风浪中,可见渔者在波浪中飘揺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浪头打翻的可能,表现了渔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答案:
(1)用“儿孙争着生炉子吹火(儿孙吹火荻花中)”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表现一家人即将享受美味的喜悦。(写出诗句意思或用原句回答皆可)
(2)渔者的生活都很艰辛,《淮上渔者》首句以两个“白头”强调渔者苍老年迈,“家逐船移江浦风”中的“逐”和“移”字表现了渔者过着随波逐浪、四处漂泊的生活。《江上渔者》作者用“一叶舟”和“风波里”强调渔者劳作的艰辛。
译文:
淮上渔者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准备在荻花中生火准备煮鱼吃。
江上渔者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二要把握形象,三要理解情感。
16.(2021秋 裕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
B.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描写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C.“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再加“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结尾两句借用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忘身报国之情。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的诗句。
【分析】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如:深秋的一天傍晚,号角声声,敌军依仗人多势众,步步进逼;守军顽强抵抗,战斗惨烈,在晚霞映照下,大块大块鲜红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
答案:
(1)A
(2)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暮色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成紫色。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部队赶赴易水夜袭敌军;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17.(2021秋 红河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嗟”有什么表达效果?
(2)“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 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炼字。“嗟”是叹息,感叹之意,传达了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生动地写出了词人面对“路长”“日暮”的彷徨忧虑的神态,词人借“路长”“日暮”感怀身世,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暗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化用《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那种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的志向和情感从这一化用典故中充分表达了出来,隐寓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答案:
(1)“嗟”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息。
(2)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8.(2021秋 裕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苍凉壮阔的意境。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从意思看,描绘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气势恢宏、辽阔壮观。从情与景的角度看,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胸襟报复。
答案
(1)C
(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点评】解答诗词赏析题,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文学文化常识、划分朗读节奏、品味字词的妙处、赏析句子、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象意境、描绘画面、赏析表现手法等知识,灵活运用,即可解决问题。
19.(2022秋 洪江市校级期中)诗歌鉴赏。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
【分析】此诗写折柳惜别的情景。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表明不舍之情;后二句以春风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达了行者与送者之间的真挚友谊。全诗意境优美,措辞婉曲,隐别意于杨柳枝之中,别有一番韵味。
【解答】(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程度,同时还要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就是诗歌用来表达情感的一些物象,常见的有景物、人物等等。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这首诗要注意找到里面涉及的事物,“水”“杨柳”“马”“春风”等都是意象。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已经指明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注意找到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两种修辞手法。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是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答案:
(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拟人:作者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比喻:作者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点评】诗歌鉴赏基本方法:1、看明白:(1)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2)看主体:①古人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3)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20.(2022秋 花都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照应了本诗中哪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特别是诗句“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可以看出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答案:
(1)示例:月儿未隐时,茅店雄鸡高唱,行人的足迹印在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2)客行悲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21.(2022秋 平南县月考)古诗词阅读。
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代表。
B.这是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绰娟”,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在文人眼中,月亮是寄托情感的载体。除本词的句子外,请写出两句含有“月亮”这个意象的诗句。(3)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分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积累。含有“月亮”这个意象的诗句很多,根据积累举例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3)本题考查诗词赏析。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我认为本诗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答案:
(1)C
(2)示例: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①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②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③词人的情怀乐观而旷达;④虚实结合,想象丰富,极有浪漫色彩。
参考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2.(2022 莲湖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上阕前两句诗选取了  天、云、雾、星河、千帆 等意象,营造了  辽阔壮美、浑茫无际 的意境。
(2)这首词词人借梦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意象。“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意思是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其中描绘了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意象,结合词句内容可知描绘了一幅天空中云涛连接晨雾、星星在流转的银河中如千帆竞渡般的辽阔壮美、辽阔无垠的壮美图画。
(2)本题考查对诗词主题的理解。《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答案:
(1)天、云、雾、星河、千帆 辽阔壮美、浑茫无际
(2)表达了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现了词人苦闷的心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3.(2022 丰城市校级开学)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
[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们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B.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C.颈联转入抒情性的描述,交代了战场苦寒的环境,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
D.尾联以景作结,既描绘出大漠黄沙漫天的景象,又渲染了战争的激烈。
(2)这首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战城南》是初唐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描绘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颔联和颈联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战斗的艰苦,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这首诗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是刚健清新之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理解有误。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意思是方寸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
答案:
(1)A
(2)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译文:
译文:
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苦辛。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方寸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4.(2022 越秀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生存状况?
(2)请分析诗人是如何“借物抒怀”的?
【分析】《卜算子 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思是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结合“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独在断桥边开放,又经历风雨,这些是梅花所处的环境。
(2)本题考查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答案:
(1)艰难恶劣
(2)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自清、坚贞自守的品格。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5.(2022秋 广阳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萧关,遇上侦察兵来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分析】《使至塞上》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以及四个意象前后的修饰词展开想象,将其连缀成画面。
答案:
(1)B
(2)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一条广大的大河映照着落日,空阔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人倍感孤单。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