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勾股定理[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8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04-03 09:58:00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勾股定理路桥四中 曾庆根探究活动一: (1)观察下面地板砖示意图:(2)请大家从面积的角度来观察图形: 思考: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发现: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
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探究活动二:(1)观察右边
  两幅图: (2)填表(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4 916 9??“割”“补”CC(3)你现在能得到右边正方形C的面积的? (4)分析填表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其它的直角三角形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发现: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a、b、c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 c ,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探究活动三: (1)运用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你能否拼出一些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吗?试试看,你能拼几种. 证明 (2)将各种拼图记录下来,并在各图中用a、b、c分别表示出各线段的长.(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图1图2 (3)利用各自的拼图,你能证明a2+b2=c2,化简得:方法一:利用图1证明a2+b2=c2b-a方法二:利用图2证明a2+b2=c2,化简得: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 (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公元前572年生于萨摩斯,约公元前492年卒于他林敦。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著称,其实这个定理早为巴比伦人和中国人所知,不过最早的证明应归功毕达哥拉斯。
?
我国古代两种证法:   1、公元3世纪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弦图”:   我国古代两种证法:   2、我国数学家刘徽在他的《九章算术注》中给出的“青朱出入图” :动画演示
 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勾股定理的应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想一想一般的三角形的三边也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回顾反思知识要点: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 c ,那么 .方法:1. 观察—探索—归纳—猜想—证明—应用;
2. 面积法;
3. “割、补、拼”法.数学思想:1. 特殊—一般
2. 数形结合思想;

练一练 已知△ABC中,∠C=Rt ∠,AB=c, BC=a,AC=b.
⑴如果a=12,c=13,求b;
⑵如果c=34, a∶b=8∶15,
求a,b.谢谢指导课 题:勾股定理
教 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路桥四中 曾庆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并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学会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探索—发现—猜想—证明—应用”的学习过程,并体会
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并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1.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
2.探究活动二中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
观察下面地板砖示意图: (2)请大家从面积的角度来观察图形:
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发现: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探究活动二:
(1)观察右边两幅图:
(2)填表(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
(4)分析填表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5)是不是其它的直角三角形也有类似的结论?
发现: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SA+SB= SC
猜想: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 c ,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验证命题:
探究活动三
(1)运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你能否拼出一些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吗?试试看,你能拼几种.
(2)将各种拼图记录下来,并在各图中用a、b、c分别表示出各线段的长.
(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3)利用各自的拼图,你能探索出说明a2+b2=c2正确性的方法吗?
方法一:(利用左上图)
方法二(利用右上图)
归纳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介绍勾股定理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 (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我国古代两种证法:
元3世纪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弦图”:
我国数学家刘徽在他的《九章算术注》中给出的“青朱出入图”
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1、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想一想:一般的三角形的三边也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回顾反思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
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观察、探究、归纳、猜想、证明、应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的探究与验证过程,由于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更需要文化的引领,所以勾股定理的证明采用多种方法,目的是向学生传播厚重的数学文化,让学生由了解走向喜欢。另外,在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教学难点采用割补面积法进行突破。
课件11张PPT。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八章《勾股定理》第1节的教学内容,其地位和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2.本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知识的自然发展和上升,也是今后学习实数、三角函数、向量、立几、解几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3.在勾股定理的探索与验证活动中,蕴含着数形结合思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并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会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并体会“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并验证勾股定理.
★ 教学难点:
1.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
2.探究活动二中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 (四)教学媒体准备 ★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 学具准备:
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硬纸板.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
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归纳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再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发现法。设计意图:
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观察、探究、归纳、猜想、证明、应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的探究与验证过程,由于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更需要文化的引领,所以勾股定理的证明采用多种方法,目的是向学生传播厚重的数学文化,让学生由了解走向喜欢。另外,在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教学难点采用割补面积法进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