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六 稳态与调节
微专题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2022·湖丽衢质检)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甲证明了幼苗的感光部位在苗尖端
B.实验乙若换成在黑暗中进行,可得到相同实验结论
C.实验丙证明幼苗弯曲生长与苗尖端产生的物质分布不均有关
D.实验丁证明了苗尖端产生一种能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答案 D
解析 甲图中自变量是遮光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不透光,直立生长,而胚芽鞘不被遮光时弯向光源生长,说明感光部位在苗尖端,A正确;明胶片能让化学物质通过,云母片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因此在黑暗条件下,插入明胶片的还是可以生长,而插入云母片的还是不能生长,B正确;实验丙中尖端放在哪一边,就朝向对侧生长,说明生长素多的部位生长很快,因此证明幼苗弯曲生长与苗尖端产生的物质分布不均有关,C正确;实验丁没有空白琼脂块的对照,不能说明苗尖端产生一种能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D错误。
2.(2022·台州质检)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经赤霉素处理的未萌发的种子与不处理的相比,前者可加速淀粉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B.离体的叶片上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与不涂抹的部位相比,前者更能保持鲜绿
C.添加乙烯与不添加相比,前者果实中的果胶酶含量和活性偏低
D.高温与常温相比,前者条件下植物体内的脱落酸更多
答案 C
解析 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等大分子会被水解成小分子,A正确;细胞分裂素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因而涂抹细胞分裂素的部位更能保持鲜绿,B正确;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果实成熟过程中会因为细胞壁中层果胶质被降解成可溶性的果胶而变软,因而添加乙烯的果实,其果胶酶含量和活性更高,C错误;脱落酸具有提高植株抗逆性能力的作用,当高温导致植物大量失水而枯萎时,叶片中脱落酸浓度会升高,引起气孔迅速关闭,从而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进一步流失,因此高温条件下,脱落酸的含量更多,D正确。
3.(2022·宁波选考适应性)为研究乙烯对拟南芥抗冻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以下实验:①分别使用含有ACC(乙烯的前体物质)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统计相应温度下的存活率,结果如图甲所示。②将内源乙烯合成量增多的突变体1和内源乙烯合成量减少的突变体2经不同温度处理后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ACC可提高拟南芥的抗冻能力
B.由图乙可知,突变体1抗冻能力最强
C.由图甲、图乙可知,内源性乙烯与ACC的作用效果一样
D.大田生产中遇强寒流时,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乙烯类似物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答案 C
解析 由图甲可知,ACC可降低拟南芥的抗冻能力,A错误;由图乙可知,突变体2的抗冻能力比突变体1强,B错误;ACC与内源性乙烯均可降低拟南芥的抗冻能力,C正确;结合图乙可知,乙烯可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故大田生产中遇强寒流时,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乙烯类似物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错误。
4.(2022·精诚联盟)已知三碘苯甲酸具有抑制生长素运输的作用。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侧芽生长的关系,研究人员利用杜鹃兰假鳞茎进行相关实验。实验分组:甲组:不做处理;乙组:去除顶芽;丙组:顶芽涂抹三碘苯甲酸。在实验的第0、5、10天分别检测各组侧芽处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侧芽的生长情况。
组别 时间 /d 侧芽生长素含量/(ng·g-1) 侧芽细胞分裂素含量/(ng·g-1) 侧芽生长情况
甲 0 531 51 不生长
5 596 50 不生长
10 702 52 不生长
乙 0 529 49 不生长
5 369 145 萌发
10 421 133 快速生长
丙 0 533 50 不生长
5 375 168 萌发
10 411 121 快速生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侧芽难以生长的原因可能是顶芽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积累较高浓度生长素导致
B.三碘苯甲酸可能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素从顶芽往侧芽运输的作用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可调控侧芽的萌发与生长,增大该比例有利于侧芽生长
D.实验结果说明,植物激素的作用效应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答案 B
解析 丙组中可看出侧芽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这是用了三碘苯甲酸的缘故,B错误。
微专题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5.(2022·湖丽衢质检)下图为有髓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示意图。有髓神经纤维轴突外包有一层较厚的髓鞘,而构成髓鞘主要成分的脂质膜是不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的。只有在髓鞘中断的郎飞氏结处,离子才能跨膜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髓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B.有髓纤维膜外局部电流只能发生在相邻的郎飞氏结之间
C.同等条件下,有髓纤维兴奋的传导比无髓纤维更慢
D.兴奋在两种纤维上传出相同距离,有髓纤维上跨膜移动的离子数多于无髓纤维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有髓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图中有髓纤维膜外局部电流只能发生在相邻的郎飞氏结之间,B正确;郎飞氏结的电阻较小,在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该传导称为跳跃传导,郎飞氏结的形成极大地加快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C错误;由于兴奋构成髓鞘主要成分的脂质膜是不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的,所以兴奋在两种纤维上传出相同距离,有髓纤维上跨膜移动的离子数少于无髓纤维,D错误。
6.(2022·湖衢丽质检)利用脊蛙(无头蛙)进行如下实验:①将蘸有稀硫酸的纸片贴在脊蛙的趾尖,会产生屈反射;②将蘸有稀硫酸的纸片贴在脊蛙的腹部,会产生搔扒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屈反射和搔扒反射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屈反射和搔扒反射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都在脊髓中
C.若剥去脊蛙趾尖的皮肤,再进行②操作,仍能发生搔扒反射
D.若将蛙坐骨神经剪断,再刺激连接肌肉的坐骨神经一端,仍能发生屈反射
答案 C
解析 由于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因此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即题干中的屈反射和搔扒反射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都是单向的,A错误;屈反射和搔扒反射的传入神经元的胞体都不在脊髓中,B错误;脊蛙趾尖的皮肤和腹部皮肤都属于感受器,如果剥去趾尖的皮肤,则破坏了屈反射感受器,但是没有破坏搔扒反射的感受器,所以再进行②操作,仍能发生搔扒反射,C正确;若将蛙坐骨神经剪断,再刺激连接肌肉的坐骨神经一端,兴奋将不能由坐骨神经传导到肌肉,因此不能发生屈反射,D错误。
7.(2022·台州质检)手指接触到蜡烛火焰,手迅速缩回,此为屈肌反射。其反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④代表神经元,“+”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②③之间建立负反馈
B.接触火焰时,①产生神经冲动释放出乙酰胆碱
C.感受器兴奋后,④的轴突表面可测到动作电位的传播
D.屈肌反射的反射弧中含有六个神经元,共同支配屈肌与伸肌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标有“-”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可知,②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且②会抑制③,所以②③之间建立负反馈,A正确;接触火焰时,①产生神经冲动促使突触前膜释放出兴奋性神经递质,但不一定是乙酰胆碱,B错误;发生屈肌反射时,感受器兴奋后,伸肌不会兴奋,所以④的轴突表面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传播,C错误;分析图可知,屈肌反射的反射弧中含有五个神经元,且不能共同支配屈肌与伸肌,D错误。
8.(2022·浙南名校联考)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适宜溶液中,按如图所示连接,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左肌肉随后也收缩。已知神经与肌肉细胞内Na+、K+的浓度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具有突触结构的是①②③
B.因神经和肌肉之间存在电位差,故无刺激时右肌肉可能收缩
C.刺激右肌肉,可引起左肌肉收缩和电表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动作电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B
解析 图中②属于两个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临时接触位点,不属于突触结构,A错误;因神经与肌肉之间存在电位差,电位差导致的局部电流可能引起无刺激时右肌肉发生收缩现象,B正确;刺激右肌肉,左肌肉发生收缩,但电表不会出现偏转,兴奋在③结构处表现为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无法从右肌肉传递至右侧的神经纤维上,C错误;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随着刺激的增强,肌肉收缩增强可能与坐骨神经上不同神经纤维兴奋性不同有关,D错误。
9.(2022·精诚联盟)食欲肽在所有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释放的多肽。食欲肽作用于下丘脑使动物产生食欲,引发摄食过程。食欲肽作用于脑干的网状结构系统神经元,使动物保持清醒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释放食欲肽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
B.动物体内高水平的血糖浓度可能会促进食欲肽的释放
C.食欲肽为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D.脑干网状结构系统神经元的食欲肽受体异常的动物比健康个体容易入睡
答案 B
解析 食欲肽属于分泌蛋白,下丘脑通过胞吐作用分泌,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A正确;由题意可知,食欲肽作用于下丘脑使动物产生食欲,引发摄食过程,即动物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低,作用于下丘脑使食欲肽分泌增多;当动物体内血糖浓度较高时,动物不会产生饥饿感,下丘脑分泌食欲肽减少,B错误;食欲肽为脊椎动物普遍存在的多肽分子,这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的证据,C正确;由题意可知,食欲肽与脑干的网状结构系统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使动物保持清醒状态,若该受体异常,动物较易入睡,D正确。
10.(2022·湖衢丽质检)下表是某人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促甲状腺激素(TSH) <0.005 0.27~4.20 (μIU·mL-1)
游离甲状腺素(T4) >100.00 12.0~22.0 (μmol·L-1)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50.00 3.10~6.80 (μmol·L-1)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 21.00 0~1.22 (IU·L-1)
A.该个体可能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消瘦且情绪易激动
B.该个体分泌的TSH偏低,是激素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C.TSH由下丘脑细胞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D.推测TRAb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 C
解析 根据化验的数据可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远高于正常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并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该个体可能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消瘦且情绪易激动,A正确;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分泌增加,TSH偏低,是激素负反馈调节的结果,B正确;TSH由垂体细胞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C错误;TRAb高于参考值,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分泌增加,推测TRAb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微专题3 免疫调节及内环境稳态
11.(2022·台州二模)前一段时间全国各地陆续启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即之前接种过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市民,加强针可以选择重组蛋白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重组蛋白疫苗属于主动免疫
B.腺病毒载体疫苗以核酸作为抗原物质
C.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可增加受种者抗体种类
D.序贯加强免疫可以形成不同疫苗之间优势互补
答案 B
解析 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因此接种重组蛋白疫苗属于主动免疫,A正确;腺病毒载体疫苗以蛋白质作为抗原物质,B错误;重组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都是通过基因重组得到的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后,体内不仅能产生关于新冠病毒的抗体,还能产生针对其他抗原的抗体,即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可增加受种者抗体种类,C正确;腺病毒载体疫苗是腺病毒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的结合体,因此序贯加强免疫可以形成不同疫苗之间优势互补,D正确。
12.(2022·湖衢丽质检)下图为研究不同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系小鼠1在初次排斥前,因非特异性反应引起移植处炎症反应
B.B系小鼠2排斥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的“某淋巴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C.若先摘除B系小鼠1的胸腺,则其发生初次排斥的时间提前
D.若给B系小鼠2移植的是C系小鼠的皮肤,则其体内的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
答案 A
解析 B系小鼠1在初次排斥前,移植处先发生了非特异性免疫,引起该处炎症反应发生,A正确;B系小鼠2排斥时间提前,其主要原因是注射的“某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B错误;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若先摘除B系小鼠1的胸腺,则T细胞不足,会导致其发生初次排斥的时间延后,C错误;若给B系小鼠2移植的是C系小鼠的皮肤,由于B系小鼠2没有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不会发生记忆细胞的快速增殖分化,D错误。
13.(2022·选考适应性)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会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①②可知,胰岛B细胞同时含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的受体
B.由③可知,胃肠中存在分散的能释放激素的内分泌腺
C.①②③均会增强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 B
解析 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内可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由题①②可知血糖可直接作用或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所以胰岛B细胞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的受体,A正确;胃肠中有比较分散的内分泌细胞,而内分泌细胞比较集中时才能形成内分泌腺,B错误;当血糖浓度升高时,①②③途径均可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正确;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后,胰岛素分泌减少,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14.(2022·湖衢丽质检)2021年5月,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由于局地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失温等情况(人体心肺等核心区域温度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失温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B.失温会使人产生寒战,这是骨骼肌的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
C.温度低时下丘脑产生冷觉,此时可适当添加保暖衣物预防失温
D.失温说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C
解析 温度低时,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此时可及时添加衣物预防失温,C错误。
15.(2022·杭州质检)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产生高血糖。动物摄食会导致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下降,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调节摄食行为。高脂饮食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对G蛋白分泌的影响与正常饮食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升高G蛋白的含量。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分析。
材料与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若干只、普通饲料、高脂饲料、血糖测定仪、胰岛素分析仪、胃组织G蛋白分析仪。
(要求与说明:血糖、胰岛素和胃组织G蛋白测定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别测定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
②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实验鼠均分为3组。
甲组:18周普通饲料;
乙组:12周普通饲料+________;
丙组:_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按上述实验分组培养18周,每周定时测量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第18周的检测结果,设甲组各指标水平均为1)。
(3)讨论与分析:
①根据题干分析,甲组小鼠摄入普通饲料后血糖升高时,小鼠机体限制血糖显著升高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②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使组织细胞________葡萄糖能力下降,引发高血糖。
③进一步研究发现,胃组织G蛋白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进而促进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减少糖的利用,增加________,实现调节机体的糖脂代谢。
答案 (1)6周高脂饲料
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且有氧运动
(2)如图
验证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含量的实验结果图
或:
验证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含量的实验结果图
(3)①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浓度;摄食引起胃组织G蛋白水平下降,降低了饥饿感,减少了摄食量,从而限制血糖进一步升高
②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或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答出1点即可)
摄取和利用(填“摄取、储存和利用”也可)
③糖原合成和促进脂肪分解
解析 (1)本实验要验证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含量,自变量为是否添加高脂饲料和是否进行有氧运动,因变量为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饲喂普通饲料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高脂饲料组和饲喂高脂饲料并进行有氧运动组为实验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思路如下:
①分别测定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
②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实验鼠均分为3组。
甲组:18周普通饲料;
乙组:(培养时间要相同):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
丙组: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且有氧运动。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按上述实验分组培养18周,每周定时测量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
(2)高脂饮食能诱发胰岛素抵抗,血糖会升高,其胰岛素含量增加,但高脂饮食对G蛋白分泌的影响与正常饮食无明显差异,相比甲组,乙组中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更高,但G蛋白的含量相等。由于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的含量,相比乙组,丙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都有所下降,G蛋白的含量更多。故预测实验结果为答案所示。
(3)①动物摄食会导致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下降,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调节摄食行为。甲组小鼠摄入普通饲料后血糖升高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浓度,而且摄食会引起胃组织G蛋白水平下降,降低了饥饿感,减少了摄食量,从而限制血糖进一步升高。
②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要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或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使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引发高血糖。
③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减少摄食行为,胃组织G蛋白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进而促进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减少糖的利用,促进糖原合成和脂肪分解,实现调节机体的糖脂代谢。
16.(2022·宁波选考适应性)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接种乙脑疫苗是防治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科研人员以抗体滴度和小鼠的存活数为指标,对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在机体内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
实验材料:健康小鼠若干只,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乙脑病毒毒株,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说明:抗体滴度指能与相应抗原产生阳性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不考虑注射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实验思路:
①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B、C组。
②A组注射________,B组注射0.1 mL乙脑减毒活疫苗,丙组注射________作为空白对照。14天后,检测各组小鼠乙脑抗体滴度,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③实际免疫效果的测定。将____________注射入小鼠体内,14天后,记录各组小鼠的存活数量。
(2)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抗体滴度值越大,血清中抗体的浓度________。
②研究发现,接种两种疫苗后测得的抗体滴度几乎相同,但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实际免疫效果更好,请设计一个坐标,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③根据以上结果推测,与灭活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更好的原因可能是它会引发较强的________免疫。
答案 (1)①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
②0.1 mL乙脑灭活疫苗 0.1 mL生理盐水
③等量且适量的乙脑病毒
(2)①越高
②
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示意图
③细胞
解析 (2)①抗体滴度指能与相应抗原产生阳性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度,即血清稀释倍数越大,说明之前注射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越多,免疫效果越好,即血清中抗体的浓度越高。③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相比,两者的抗体滴度几乎相同,说明两者产生的抗体量相差不大,即体液免疫能力相同,但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实际免疫效果更好,可能是其诱导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更强的结果,产生了更多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群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