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0 09: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特点: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先进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能力提升】
历史学家茅海建在评价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状况时说:“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据材料“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主要是指()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近代化的开端
C学习西方近代文明
D民族危机不断加重
【易错易混】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概念界定】
近代化,也可指现代化,资本主义化。
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对中国而言也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的发展趋势:
近代化;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
对近代探索的认识:
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③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代化的内涵(理解)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工业化)
政治: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民主化)
思想:全面提高国人的公民意识、民主素养等(科学化、理性化)
社会:(文明化、开放化)
第4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课标内容: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1、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和口号各是什么?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③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代表人物主要有哪几个?他们属于什么阶级的什么派别?其主张?
①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②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③地主阶级洋务派。
④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统治。
第4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课标内容: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3、洋务派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其主要学习西方的哪一方面?
创办 工业(前期: )
(曾国藩)近代第一个兵工厂
(李鸿章)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
(左宗棠)远东第一大船厂
开办 工业(后期: )
(李鸿章)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张之洞)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企业
(张之洞)
建立 。
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
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筹建新式海军:
南洋、 (规模做大)、福建、广东四支海军,1885年,成立 。
创办 ;
设立 ;派遣 出国深造。

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开启教育近代化)
作用:培养了一批 人才。
洋务运动主要学西方技术(器物):师夷长技以制夷
军事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民用
求富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新式海陆军
北洋
海军衙门
新式学堂
翻译馆
留学生
京师同文馆
外交、军事、科技
第4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课标内容: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3、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
①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启示与教训)?
①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②败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③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要救中国必须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第4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课标内容: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5、19世纪70年,清政府任命谁督办新疆事务,成功收复了新疆?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在哪些地方建立了行省来巩固中国的领土?
左宗棠;
新疆(1884年),
台湾(1885年)。
6、李鸿章晚年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
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
“练兵”和“海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7、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积极融入世界潮流,转变盲目自大、故步自封心态。主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内容: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 背景:
导火索:
2,开始标志:
结束标志:
3,主要战役
① 战役: 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
② :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 (2万多人)。
④ 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 全军覆没。
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平壤
左宝贵
黄海海战
威海卫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内容: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4、结果:
①割地:
②赔款:
③通商:
④设厂:
影响:
签订《马关条约》(1895)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内容: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5、“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英法俄-----日)
①三国:
②代价:
③影响:
(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899年)
①提出者:
②主要内容:
③评价(实质):
美国
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沙俄、法国、德国
赎辽费—清政府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内容: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4、《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不同?
5、结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6、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方式有哪些?
7、哪一事件促成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8、《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甲午中日战争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前者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后者深入到中国腹地。
海洋防卫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洋防卫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御海上侵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我国在国际地位; 维护世界和平;
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增强海防意识,加强海防建设;培养忧患意识;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内容: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0、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理解)
11、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怎样的面目?
①清政府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
②今天的招商引资则是中国政府充分行使主权的情况下,主动利用外资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是双赢互惠的。
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
【当堂巩固】
1.(2022·福建省·12)《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2.(2022·广东省·11)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当堂巩固】
3.(2022·广西北部湾·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此,他们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4.(2022·广西贺州·3)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5.(2022·贵州黔东南州·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
A.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认识变法的意义与局限。
1、维新变法的背景?
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时间和标志?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宣传维新思想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宣传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3、梁启超的维新主张?
4、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的是哪一思想家?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②1895年;公车上书;
③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组织学会(如强学会)、创办报刊(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
②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严复。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认识变法的意义与局限。
5、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主要内容有哪些?
政治上:
经济上:
教育上:
军事上:
①1898年6月;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我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北京大学的前身,变法失败后唯一保留的成果)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认识变法的意义与局限。
6、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②败因(3条):
1.
2.
3.
7、“戊戌六君子”的著名代表?
①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新法、囚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
A.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主要原因)
B.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C.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谭嗣同。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认识变法的意义与局限。
8、戊戌变法的性质?有何意义?启示?

①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改革);
②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③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要救中国,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当堂巩固】
1.(2022·湖北十堰·2)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2022·北京市·10)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金田起义、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D.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当堂巩固】
3.(2022.黑龙江牡丹江.18)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该事件是( )
B.百日维新
A.创办强学会
C.公车上书
D.创建兴中会
4.(2022·海南省·5)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严复此举意在()
A.宣传民主科学
B.推动教育发展
C.号召救亡图存
D.传播传统文化
5.为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某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都主张学习西方
B.都主张暴力革命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主张君主立宪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1900)与《辛丑条约》签订(1901)
课标内容: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哪一反帝爱国运动被认为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口号是什么?反映出怎样的问题?结果?

①义和团运动;
②反帝爱国运动;
③扶清灭洋;
④盲目排外,对清政府缺乏清醒的认识,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
⑤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1900)与《辛丑条约》签订(1901)
课标内容: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八国联军指的是哪八国?
天津保卫战中牺牲的将领是哪一位?
战争的结果?
清政府同哪几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①原因:镇压义和团(直接原因) 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根本原因)
②英、法、俄、德、奥、意、日、美;
③聂士成。
④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11个国家(八国+比、荷、西三国)签订《辛丑条约》。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1900)与《辛丑条约》签订(1901)
课标内容: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3、《辛丑条约》——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影响?
A 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被称为“国中之国”),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使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清政府由此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各国可以更方便地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影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堂巩固】
1.(2022·广西贵港·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沾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这一规定()
A.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2.(2022·青海·4)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堂巩固】
3.(2022·浙江台州·4)《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 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2021·江苏泰州·35)《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这一规定( )
A.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B.表明列强承担保护清政府的责任
C.使得中国成为了殖民地
D.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5.(2021·山东潍坊·7)1900年6月2日夜间,天津火车站发生了一场战斗:每一次齐射之后,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冲向车站。这描述的是( )
A.天津人民抗击英军入侵
B.太平军抗击英法联军
C.中国民众抵御俄国蚕食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