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自由应有限度”
作文训练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壁上挂着寒暑计。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就上升。从来没有差错,人们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
一天,寒暑计怀疑了它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候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在壁上自由行动。于是人们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了地上。
这则寓言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作文审题
审读该则寓言故事,应抓住寒暑计的独白与心理来揣摩其深刻内涵。开始,寒暑计之所以被人们称赞是一个好的工具,是因为它遵守了天冷水银下降而天暖水银上升的规则,从而有效实行了自己预示温度变化的职责。但后来,当寒暑计认为“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时,它的我行我素,它的唯我独尊,它的自以为是,它的与外在世界隔绝的“自由行动”,导致了它的最终命运——“人们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了地上”。这给我们一个启发: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自尊必须有他律的制约;否定了他律,自尊也没有保障。
写作时,可以在文章开篇点明责任与自由是一直以来的话题,也是我们不能偏废的。中间则可具体论述责任与自由的相互关系,如:责任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或者范围内必须履行某种义务,那么当你做到这点时,就有某个领域或者范围的自由。而想要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就必须负上同等程度的责任。最后呼吁大家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
参考立意
1.个人自由应服从于社会职责。
2.责任与自由不可偏废。
3.自由随意应有限度。
优秀例文
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春华秋实,松涛柳韵,这是追求自然的自由;见贤思齐,少立大志,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是完善社会的责任。历史不会偏废其中,责任与自由在历史的缝合点滚滚而来。
以天下为己任,是被老祖宗翻来覆去的话题。漫漫五千年,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社会责任总伴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回肠荡气,发聩于历史的风口浪尖。
追求个人自由,是无数青衫追求向往的目标。飞回流转五千年,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个人自由总伴随着超然物外,逍遥自得,闲静幽雅,流淌于历史的松涛竹林之中。
责任与自由,两条平行于历史长河的精神线索,却是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战国,同样是战火纷飞。孟子带着“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在战争中辗转,担起社会的责任;而庄子带着“宁曳尾于污泥”的超然,驾着大鹏追求个人的自由。同样是明清交界之际,同样是满汉的矛盾,袁崇焕在中原的北疆驰骋万里,精忠报国;王夫之面对山河沦陷,隐入石船山,感悟自然,体悟动静,诗文相伴,发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责任与自由,在相同的时代,以相同的背景,相同地影响着后世,推动着发展。
米兰 昆德拉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生命的重量呢?无可非议,便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纵使我们无法成为拿破仑,踏平欧洲;纵使我们无法成为商鞅,推动社会转型,但至少能为自己加一点重量,而不至于成为波涛中的浮萍,飘零的鸿雁。一次弯腰,整齐一方土地;一次行礼,温暖他人心房。
人也应该追求个人自由,但不是放浪,而应是放逸。柳本依依,藤本妖蔓,荷本高挺,这是自然的自由。泼墨山水两三笔的放逸勾勒出的却是飘逸的景致。追求自我,认识自我是个人的完善。
社会责任不是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个人自由更不是社会责任的洪水猛兽。苏轼的社会责任铸就了其个人独特的秉性,而正是这种秉性让他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为官一方,受人赞誉。
在城市中生长的我们和用机器浇铸的人们,应想到凡尔赛宫的大气俨然,秩序紧凑,也应看到江南古镇因势而建,曲径通幽。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
拓展阅读---日报时评
自由当有“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许多人烂熟于心、甚为喜爱的名句。不言而喻,生活得自由而快乐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然而,如今有些人滥用了“自由”,他们将“自由”建立在了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危及别人生命财产安全之上。不是吗?有的人为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网络上“自由”地胡说八道、造谣诽谤﹔有的人为图一时之快,在名胜古迹处“自由”地胡写乱画、肆意涂鸦﹔有的人为泄一己之烦,在幼儿园对幼童“自由”地进行体罚、无情虐待﹔有的人为贪一己之好,在城市中“自由”地喂养明令禁养的犬只,以致咬伤咬死路人……显然,这些人的“自由”,违背了社会公德,甚至触犯了法律底线。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自由就是“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其实不然,在文明社会,自由都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任何人的言行都不能逾越这个“度”,不能败坏别人的名声、损害别人的利益、凌驾于他人的自由之上,唯其如此才能拥有随自己的意志活动的自由。否则,其“自由”就会受到约束和限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在我们身边,相关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有的游客将“到此一游”刻在埃及神庙的浮雕和湖北武当山景区石壁之上,受到广大网民和媒体的强烈抨击。再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大谣”因涉嫌寻舋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广州番禺幼儿园教师许某因虐待一女童至其受伤昏迷不醒被判刑六年半,在贵州遵义咬死老人的杜高犬的主人被警方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刑拘,等等。中国如此,外国亦然。美国旧金山一对夫妇因所养之犬将一个邻居咬死而被判处4年监禁﹔在韩国,前不久已将“严惩名誉损毁”文件下发至各地方检察部门,以打击通过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显而易见,任何随心所欲、损人利己的无度“自由”,都为文明社会所不容。
诚然,欲使人们做到自由有“度”,就应广而告之,使人知晓其“度”。这就要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强化普法教育,尤其要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加大宣传力度,将违背社会公德、触犯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例公之于众,使人们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底线,从而自觉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在遵循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行使自由的权利。
欲使人做到自由有“度”,还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其“度”。当今时代变化很快,新情况接踵而至,新问题层出不穷,唯有使相关法律法规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让有关部门面对新问题有法可依,让社会大众面对新情况有法可循,也让别有用心者在严密的法律法规面前无空可钻。前不久,针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司法解释,明确了哪些网络行为会构成犯罪及构成何种犯罪的问题,清楚地设置了网络行为不可跨越的限度和不能逾越的底线,让违法者不敢触碰,使守法者得到保护。对网络行为如此,对其他行为也不例外。
事实证明,无“度”的自由,会破坏社会稳定﹔有“度”的自由,能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所追求的无疑应是后者而非前者。
试题链接
语用试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欧洲的一些公园,常见一种架在草坪上的望远镜,它准确的名字叫“望鸟镜”,贴上去,游客就能仔细欣赏远处树上的一举一动,对鸟雀却毫无惊扰……
②“望鸟镜”,一个多么柔情和诗意的词儿啊,那距离那么美,多么温暖……
③有对志愿者夫妇,为拯救一条被渔网困住的白鲨,竟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海,亲手去解绳扣;一位女科学家,为考察和保护非洲狮,在原始森林中________,历时二十几年,直至去世……这和我们那些身穿羚羊毛、大嚼鲨鱼翅的饕餮客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④更让人________的是,2001年10月6日,一对游客在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乘车游览。嬉戏中,一只两岁的小狮子抓伤了他们,20日,动物园向市林业公安处提出申请,要求击毙这只闯祸的小畜生。后经当地市民的再三抗议,园方才撤回死刑起诉,改为“无期徒刑”。从此,这只小狮子将在铁笼里孤独余生,不能再和伙伴过群居和放养生活。
⑤显然,在万物之尊的人眼里,它是有罪的,因为它对人产生了敌意,并制造了伤害。是谁剥夺了它的自由?是谁使它失去了天伦之乐?是谁把它发配到了与人近在咫尺的地方?毁灭其家园,屠杀其父母,剥夺其自由,如今却呵斥起它的过失来了,公平吗?
⑥更让人疑惑的是,有识之士不大声疾呼要恢复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吗?不正为野兽不野而_________、寝食难安吗?为何现在却要对一只偶露峥嵘的小兽怒目相向、________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2.与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C.“金陵十二钗”等女子不幸的命运,体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变,让人嘘唏不已。
D.由“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喜欢。
3.文中画线句子可以改写成“人类剥夺了它的自由和天伦之乐,把它发配到了与人近在咫尺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效果更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记忆是温馨的。那个时代百废待兴,一切都是开放而自由的。我们正当年轻, ① ,对于各种书籍、各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时雨。当时,陈景润因为徐迟一篇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而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而李泽厚则是许多大学文科生的崇拜对象。《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居然成为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学术现象。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对美的强烈诉求,这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思潮中的一朵浪花。那时,李泽厚还是一位年轻学者。许多大学生 ② 地赏读、讨论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随着老师,在鲜花怒放的郊外,观察 ③ 的春天。那种兴奋和激动,实在难以言传。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风餐露宿 匪夷所思 忧心忡忡 睚眦必报
2.D 例句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
A. 引号作用为强调。
B. 引号作用为讽刺、反语。
C. 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D. 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
3.原文是由三个问句构成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助于抒情;原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能更好的表达对人类行为的强烈谴责和控诉。改后的句子看似简练,但失去了原文强调的强烈感情。
二、1.①如饥似渴 ②如痴如醉 ③姹紫嫣红
2.1981年初版的《美的历程》,居然成为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3.比喻。本体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通过比喻,让抽象的现象得以具象化,通过常见的景象让读者对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有了更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