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动静关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动静关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0 12:3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动静关系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三首
秦 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①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②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注】①菰(gū)蒲:茭白和蒲草。②瀹(yuè):烹茶或泡茶。
1、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释:①鞚(kòng):马笼头。
2、这首词在景物和人物描写上动静相生、形神俱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说明。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下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①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山房,山中的屋舍。丁大:作者友人。
3、颔联动静结合,很有韵味。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4、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上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即事二首
宋 汪藻
其一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其二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5、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这两首诗。
六、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煞江南。
【注】①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6、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鉴赏。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临江驿
张 籍
楚驿南渡口,夜深来客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
旅宿今已远,此行殊未归。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
7、请从动静结合角度简要赏析颔联。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①陂田:山田、水田。②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③两两:成双成对。
8、“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为人推赏,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
9、本诗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0、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答案:
1、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寂幽。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砚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2、①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
②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
③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3、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生”,以动写静,把静谧的月光写活了;“满”以静写动,写出了风声泉声的共鸣。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
4、“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5、第一首诗人以动衬静,燕语声声更衬出烈日下万物无声的静谧,刻画出一幅幽静的盛夏之景;第二首动中见静,以双鹭翻飞,清波涌涨,大自然的美景扑入诗人眼帘,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6、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到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
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7、“月明”是静景,涨潮是动景,平静的江水是静景,鸥飞是动景,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意境,蕴含着作者的孤单的心绪,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8、本诗最后两句动静结合:①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这一“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②用“夕阳”“牛背”“寒鸦”等“静”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牛怡然自得、牛与鸦的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画面,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
9、第四联为眼前实写动态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写静态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突出情感,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10、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