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伟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伟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0 12:44:21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12月月考答案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C B A C C A B B A D
现代文阅读Ⅰ
1.C 由材料一第三段“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可知,选项后半句偷换概念,是村落空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而不是“乡村的空间形态”。
B
由材料一第一段“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可知,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不是前提。选项分析错误。
由材料一第四段“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可知,理解乡村文化内涵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选项曲解文意。
D项,由材料二第一段“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可知,“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但材料中并未提及传统的乡土生活失去时代价值。选项无中生有。
3.A
由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和第六段“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违背了“保护好村落原则”。
4.(1)作者首先表明对“乡下人土气”这一“土”字的赞赏态度;
(2)继而从“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老家的子弟具有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两方面探究缘由;
(3)接着用“史禄国先生所述”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
(4)最后,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得出“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解析】首先,由第一段“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可知,作者首先表明了对“乡下人土气”这一“土”字的赞赏态度。接着从“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可知,作者从“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老家的子弟具有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两方面探究缘由。然后,根据“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可知,文章采用“史禄国先生所述”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最后,第二段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 得出“十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5.①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
②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
③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
④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解析】首先通读两则材料,然后对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由材料一第二段“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和第三段“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可知,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
由材料一第三段“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可知,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
由材料一第五段“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可知,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
由材料一第六段“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可知,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具体作答时对归纳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6.C
7.C
8.①勤奋上进,思想进步。他热爱读书,踊跃参军。
②为国奉献,不怕吃苦。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有情有义,关爱家人。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给亲人写信。
(每条2分)
9.①环境真实。豆叶带污泥,发臭气。日本黑心淹老百姓,黑豆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这是女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也是真实的农家生活,。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文中三位女性“比女婿”的神态、语言、心理等真实生动,儿媳妇、姥姥的语言口吻符合村庄人物特点。
③情节的真实。文中“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都很符合农村的情境。
④情感的真实。小说开头女主人公因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结尾收到信的欢喜,公公收到信的“痛快”等,符合人物情感变化发展。(三条可得满分)
二、古诗文阅读
10.A 11.B 12.B
13.(1)侯先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2)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就想去和秦军拼死,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14.①料到公子和他诀别之后必定会回来找他。
②公子听从他的计策,请如姬帮助,如姬果真盗了兵符给公子。
[参考译文]:
公子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去见侯先生,把打算同秦军拼一死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先生。然后向侯先生诀别准备上路,行前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自语道:“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于是又赶着车子返回来,想问问侯先生。侯先生一见公子便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又接着说:“公子好客爱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要去到秦的军队(同他作战)就像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
15.A(不是借代,是比喻)
16.
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
②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
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
(三条可得满分)
17.(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D
19.短小精悍、耳目一新、学以致用
①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
②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
③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
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以植物扎根于地比拟诗词深印于脑海,以某物渗透进血液中比拟古文积累于心中。
②这样写使得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答比拟1分,解说比拟2分,分析效果2分)
四、写作(60分)
22.作文
【立意指导】: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青年人有美的性格,美的精神,从而使时代成为美的时代。第二部分有两层内容:一是习总书记的要求,其中“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就是对“青年人应以怎样的姿态跻身于新的时代”的回答,写作时应该对此做明确的阐述。二是对当今一些严重影响青年思想行为的东西的批判,““逐利而行'的思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关注物质、关注享受的风气”都是青年们应该摒弃的东西,写作时也要对此做深入的分析。因为作文的问题是“青年人应以怎样的姿态跻身于新的时代”,所以本作文的写作思路就应该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另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结合社会现实,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才能论述得深刻。
参考立意:
①为理想而奋斗,就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②摒弃落后思想,做时代好青年;
③用我们的奋斗与担当,创造美好的时代。
评分建议:
(1)基础等级评分。①内容项应符合题意。“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立意应与参考立意相同或大致相同。②表达项应结构完整,文体鲜明。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的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其一是深刻,即论述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观点有启发性。其二是丰富,指论据丰富,论述充分。其三是有文采,即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其四是有创意,即构思或想象有独到之处,文句有表现力。
(3)内容方面如果与参考立意基本一致,论述充分,语言优美,结构完整,可给50分以上;以上四方面有一两个方面较差,给40分到49分。如果有三个方面都不好,则40分以下。
残篇评定:
600字以上,结构完整的文章,按评定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50字扣1分)600字以下,结构不完整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句话,或者只写题目的,给1~2分。
抄袭、套作、仿写、扩写明显的,建议在20分左右评分。
其他扣分事项:
(1)有确凿证据判定考生的文章是按照某一篇文章仿写的,且构思、内容、文字等与仿写的文章有许多相似之处,该文的实际得分,按应得分数的80%执行。
(2)无自己的构思立意,仅对作文题目原材料进行简单扩写的作文,在20分以下评分。伟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着认识不足、主客不明、措施不当的一些问题。
B.乡村手艺如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乡村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
D.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也离不开土地,要在冻土里种庄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以及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B.如今,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的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相符。
C.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
D.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传统的乡土生活已失去时代价值。
3.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3分)
A.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
B.某镇建设“乡村记忆馆”,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村民们在这里自由交易和交流。
D.刘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所说的“土气”即“乡土本色”。请你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主题,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该强调哪些措施?(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丈 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定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三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B.妻子在娘家和大姐的对话,从细节上展现了人物的情态,无论是妻子还是“姥姥”都不再羡慕大姐,人物的成长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人心。
C.“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荣耀”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
D.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作者的目的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已经难以承受的“残酷”,而是要用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B.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例如“大姐的女婿好赌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对比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暗含了作者的情感。
C.小说多次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她”和儿子、和丈夫和大姐的对话等,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符合人物的特征。
D.本小说具有“诗性小说”的特点,我们学过的《百合花》也具备这个特点。
8.分析小说中“丈夫”的形象特点。(6分)
9.孙犁的小说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实”,请简要分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实”。(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子①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候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①公子: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名魏无忌。②侯生:信陵君门客,名侯赢。
10.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B.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C.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两句中的“度”字含义相同。
B.“侯生乃屏人间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C.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般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分两半,一半君王留存,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虎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D.《史记》为纪传体史书,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曾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公子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打算带着门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战,与赵国人一起死难。
B.魏公子当初下定决心秦军决一死战,但后又返回,表明公子做事有点优柔寡断,信心也不够坚定。
C.公子向侯赢辞别,侯赢只是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魏公子心生不快,但也是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
D.如果说,魏公子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赢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也令人敬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3分)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5分)
14.文中能够体现侯赢料事如神的地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 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 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C.“葛洪”的典故表面是规劝李白潜心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现实处境伤感。
D.此诗简洁凝炼,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惋惜等复杂情感。
16.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世的感慨,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 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既表现了全诗主旨,又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感情共鸣的句子是
“ , 。”
(4)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所著,虽然篇幅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谓
A ,其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独到之处,令人B ,很能见出学术气魄。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能做到这些,缘于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学习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语文素养。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要有阅读的方法,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那一类书。“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甚至是终身的阅读。有学者喜欢《三国演义》,每三年都要买一套新的《三国演义》来“重读”。重读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纳”(钱钟书语),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重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在于C ,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有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B.不但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情感与了解,而且在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C.除了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缘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D.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还缘于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19.请在文中ABC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 B 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① ,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诗词深深扎根在脑海深处、古文修养浸透在血液之中,正是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② ,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千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③ ,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时代怎样,青年就怎样:青年怎样,时代发展和未来就怎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要求。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股股暗流--“逐利而行”的思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关注物质、关注享受的风气,都在销蚀着当代青年的理想与激情,有些辨别力、抵抗力相对弱的青年,就极易成为暗流涌动中的牺牲品。
青年人应以怎样的姿态跻身于新的时代?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么样的思考和感受?请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