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汉字的联想》
一 教材分析
《汉字的联想》是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与《用彩墨画鱼》、《动物的脸》、《认识中国画》同属一个单元,虽然具体表现内容不同,但都是进行中国画的练习,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本课在三年级的《彩墨游戏》与上三节课的基础上,是对中国画表现手法的深入练习与提高,同时通过“书画同源”从汉字演变与书法的角度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材通过商代甲骨文、战国金属铭文、唐宋书法,再到近代艺术字、现代中国画《农家乐》,及“马”字的形体演变,讲述汉字的历史与形意之美;通过汉字“小知识”与“思考与讨论”,使学生明确历史,激发兴趣,引发探讨与思考,拓展思维;教材最后一部分是大量的学生作品,学生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结合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联想,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前向他们布置查找汉字资料,他们是能够完成的,所以可以简单讲解汉字的演变与历史;学生具有一定的汉字基础,但并不知道汉字的其他书体,也不知道古人创造汉字的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和个别例字的详细讲解,明了造字法,开拓思维,进行大胆创造汉字的小练习;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开始接触笔墨,进行了中国画的学习,已经能够掌握毛笔、墨汁、宣纸的特性,已具有简单的中国画基础,通过启发引导、创设氛围、鼓励创作,在构思方面多下功夫,学生就能够创作出用中国画表现汉字的上乘之作。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汉字的演变历史,能够抓住汉字的形、意特点创造汉字,并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画一幅以汉字为基本素材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欣赏大量的图片资料,内化汉字的形意之美,进行造字、画中国画的两个练习,能够对汉字进行联想,完成从外形到含义的领悟;在自学、分享、共同学习中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欣赏到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古人,学习汉字之美,拓展思维,大胆创造,提升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的历史和象形文字造字方法,抓住汉字的形、意特点,对汉字进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画一幅以汉字为基本素材的作品。
五 课时安排与作业安排:
课时:1课时
作业安排:以汉字为基本素材,结合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创作一幅美观、新颖又有趣的作品。
六 教学方法
问答、直观演示、引导启发、互动探究
七 学习方法
自学、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艺术实践
八 教学准备
范图、电脑课件、国画的工具材料、相关资料
九 教学流程
前置作业 → 资源共享 → 了解历史 → 象形文字 → 自己造字 → 欣赏范作 → 艺术实践 → 展评交流 → 拓展延伸
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提前回家查找有关汉字方面的资料。 布置课前作业 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查阅有关资料。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的潜能。
资源共享 将资料与大家分享交流。 组织教学。引导组织学生有序的进行交流。 上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图文资料展示给大家。 锻炼总结表达能力。
了解历史 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书法的七大书体。 讲解汉字起源至今,了解每个时期中国人类社会的变化,引起了文字的哪些变化,并配以课件图例的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简要引出中国的七大书法,使学生再次对文字演变,加深印象。 观看课件,学习汉字的演变历史,对汉字的形态有了第一层的直观感受。 激起兴趣,提振民族自豪感,知道汉字演变历史和中国书法的关系。
象形文字 通过课件,看“马”字的演变,了解象形文字,感受汉字的造型美和变化历程。通过教师讲解“老”“子”“孝”三个字,展现汉字的意象美及深刻含义。 展示马的图片,逐步演示“马”字的演变,从一个图形到一个字的变化过程。告诉学生最初的汉字造字方法就是象形字。教师书写“孝”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一个老人,弯腰驼背,手扶拐杖的样子。)书写甲骨文“子”。(这是一个大头的娃娃样子。)两字结合就成了新字“孝”。问学生:古人为什么这样造“孝”字?(这是血脉的传承与扶助祖辈的含义。) 观看课件,体会汉字的变化之美,对汉字形态有直观感受;了解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通过老师的书写与提问,步步深入,了解汉字的意象美,思考汉字背后深刻的含义。 了解象形文字,感受汉字造型之美。了解汉字意象之美,深入思考,感悟古人对后世的警示与教导,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自己造字 小练习:学生自己试着创造几个文字。 带领欣赏一些表意明显的汉字,启发学生思考创造。 每人创造几个文字写在小纸上,贴到黑板上。大家交流。 激起创作欲,创造几个字,并为后面完成作品积累素材。
欣赏范作 欣赏用钟国画技法和其他画法表现汉字的作品。 课件展示作品,引导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吸取优秀经验。 欣赏吸纳作品的优点,同时发散思维,构思作品。 取长补短,激发创作灵感。
艺术实践 以汉字为基本素材,结合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创作一幅美观、新颖又有趣的作品。 布置作业。巡回辅导。 运用以前所学的笔墨技法,打破文字现在造型的禁锢,大胆创作。 锻炼创造能力,再次感受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展评交流 小组交流。小组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展出。自评、组评、互评。 组织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时,进行点拨,提升审美能力。 自评、组评、互评。 表达对作品的见解,提升鉴赏水平;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有关汉字的其他艺术品。 播放课件,简单提示。 课后延伸,拓展思路。 拓展提高,开阔眼界,培养处处发现美的意识。
十一 板书设计
12、汉字的联想(教学范图) (教学范图)
十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体悟汉字的形意之美,对汉字展开大胆的联想;通过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创作,旨在联系“书画”同源,知道用书、画不但用相同的工具与材料,表现的方法也有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站在较高的平台上,用最浅显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传递中华文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对笔墨的体验,为中国画的学习提升一个档次,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锻炼了自学能力,课堂分享也使孩子们能够开放的吸纳更多资源。课堂中,我详略得当,虽然简略介绍历史,但也同时大量展示汉字图片,增长知识时也不忘视觉的享受;详细讲解“马”的演变和“老、子、孝”的演变,采用课件和老师示范讲解两种不同方法,实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佳作展示环节,通过课件图片和老师范作,加深感悟与领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对汉字的联想方面都表现不俗,在运用中国画技法方面也有了突破,笔墨契合得更好了。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如一节课时间略显紧张,可在讲解环节在做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