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0 17:2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何?
情景模拟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不可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余粮必须上缴。
经过四年(1914~1918)帝国主义大战和三年(1918~1920)国内战争。到1920年,苏维埃俄国重工业产量比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经济形势的严峻导致了工农大众生活的恶化。
怎样改变这种经济状况呢?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知道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取得的成就,认识它们是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产物;了解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弊端。
目录
一 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 斯大林领导:建设社会主义
三 形成模式:苏联模式形成
时间 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背景 为反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国家。
内容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作用 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苏俄创建初期采取的治国政策是什么?
知识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探索:
向社会主义过度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一、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
材料: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打倒列宁,恢复沙皇”
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1920年冬俄国人在等待面包
1 .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不稳定。
谁来拯救苏俄
Who can save Soviet Russia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针对这种形势,
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2 . 时间: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材料2: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政府还废除了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办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上卷》
材料1:在新经济政策下,征收粮食税。税后农民都可以自由的出卖他们的农产品,商人可以任意买卖农产品和工业品,并随意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自己所获得的利润。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阅读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3 . 主要内容:
(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
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4 . 特点: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承认市场经济。)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征收粮食税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允许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 . 影响: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
1913年
1920年
60
40
120
100
80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后农业恢复情况
材料二: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结合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1)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 . 影响:
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斯大林作了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四个共和国,后扩大为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苏联 1991年12月25日解体。
沙俄(1547—1917年)
苏俄(1917—1922年)
苏联(1922—1991年)
苏联成立
(2)巩固了工农联盟。(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斯大林
1879-1953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俄,后改名为苏联。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列宁逝世后,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
二、斯大林领导:建设社会主义
(一)苏联的工业化
研读材料,分析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1 . 背景:苏联在国际上遭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工农业落后。
梦想:将苏联建立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国。
思考:斯大林的梦想是什么呢?他是如何实现梦想的?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 . 途径: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3 . 特点:
结合下列信息,思考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什么特点?
我命令你们今天每人造12个螺丝!
厂长:斯大林
工人们
Yes!
Sir!
材料: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
你认为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是好还是不好?
1926至1940年, 苏联工农业年均增长率 经济部门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年均增长率 21.2% 14.1% 1.5%
材料: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积极):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局限性:发展模式僵化;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农 、轻 、重 失调)
(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就——位于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综合建筑。1941年,为了抵挡德军的入侵,大坝被炸毁。
苏联一五计划项目——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
4 . 影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研读材料,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材料二:1927年-1928年,苏联由于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材料一: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
1 . 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 .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集体农庄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1930年1月5日,党中央根据斯大林的要求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要求在几年内实现全盘集体化。
3 . 措施:
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1931年第聂伯河沿岸集体农庄机械化作业
参观集体农场的拖拉机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加强集体农庄的工作纪律”宣传画
(1)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材料三:粮食产量在下降,国家征收乃至出口的粮食逐年提高,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材料一: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到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各地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谷物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13.2%,而国家在将粮食出售给农民们的时候价格高得惊人。
材料二:苏联学者估计,集体化时期遭到迫害的有500万——1000万人。1932-1933年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的大饥荒使300万——400万人饿死。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 …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世界史·现代史编》
农业集体化受农民欢迎吗?
4 . 影响:(1)保障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2)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材料: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是工业化运动的必然继续。

形成模式:
苏联模式形成
三、形成模式:苏联模式形成
1 . 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剥削阶级
消灭剥削
个体农户
集体农庄农户
工人
工人
资产阶级和地主


2 .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新宪法的制定从法律上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 . 特点:
依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特点。
材料一:它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灭掉。 … …用行政命令基础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共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 …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惟上是从。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里。
——《世界史·现代史编》
(1)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2)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 . 评价: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材料一: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了工业化,就是赢了第一局。
——1932年法国《时报》
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
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 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论十大关系》
(1)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不足: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从苏联的发展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1 . 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2 .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 . 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农轻重比例协调;
4 . 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5 . 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沙俄
苏俄
苏联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列宁
斯大林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小结】
1.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 )
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D.苏联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B
2.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
【课堂练习】
3.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D.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