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0 17: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列宁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东欧八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古巴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治
经济
军事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建立“经互会”
经互会旗帜
1、推广苏联模式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目的:
①有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②各国经济被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联模式)。
影响: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实质:
1、推广苏联模式
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2、中苏建交与合作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中苏建交。
(2)1950年,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2.14
作用:①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②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
③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从苏联模式的弊端出发,你认为苏联应该如何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是谁直接杀死了——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玉米哥——赫鲁晓夫
勋章哥——勃列日涅夫
落日哥——戈尔巴乔夫
号犯罪嫌疑人:
号犯罪嫌疑人:
号犯罪嫌疑人:
阅读教材P84-P85,概括三个人改革的内容以及侧重点。
玉米哥 赫鲁晓夫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赫鲁晓夫个人档案
1953年上台,1964年政变后离任
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前,曾是一名 优秀的钳工
爱好:种玉米,扔鞋
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1)政治上
内容: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
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行批判。
时间:
会议:
内容:
会后举措:
苏联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内容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2)经济上
①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c、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农业改革初步成效:经过初步改革,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1955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a、发动垦荒运动。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广种玉米宣传画
(2)经济上
②工业:
内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材料一: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材料二: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黄安年
在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且存在严重偏差,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一是揭了盖子,二是捅了娄子”
“赫鲁晓夫改乱了苏联”
凶手不是玉米哥
偏差
玉米哥 赫鲁晓夫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个人档案
1964年发动政变,迫使赫鲁晓夫“退休”
在位18年,执政年限仅次于斯大林
爱好:颁发勋章,领勋章。
勋章哥 勃列日涅夫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措施
经济上: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常规武装力量
战略核武器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2、改革结果:
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重工业居世界首位,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改革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僵了苏联”
畸形
勋章哥 勃列日涅夫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凶手不是勋章哥
戈尔巴乔夫个人档案
稳扎稳打,于1985年上台
退休后成为必胜客、路易威登代言人。
爱好:出书。
落日哥 戈尔巴乔夫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措施:
①经济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结果失败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措施:
②政治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结果:
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3)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此 时 的苏联,就像一艘改革中的航船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
政治上
国家政局不稳
思想上
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经济上
经济连年滑坡
社会上
社会处于失控状态
民族上
民族问题日益尖锐,
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从1989年开始,东欧各国政局动荡。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动荡中的波兰
东、西德签订统一条约
1、东欧剧变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实质: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1)含义: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2)实质: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即“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权力移交叶利钦。
首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
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
1975起,波兰农业连年歉收,食品短缺,政府提高食品价格。全国性的罢工浪潮爆发,瓦文萨等人组织成立团结工会,会员达1000万。1989年,国结工会在选举中获胜,组成了以它为主的联合政府。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忽视市场规律,树立个人崇拜。
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邢广程《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
——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
这些国家......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1、苏联模式的弊端;
(根本原因)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外部原因)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直接原因)
4、东欧剧变的影响。
西方学者认为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合社会发展,你是否认可,为什么?
启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分析探究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