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2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所示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及其代表性成就。如表可以用来说明( )
区系 重要文化遗存 代表性成就
陕甘晋邻近地区 仰韶 彩绘陶器;种植粟
山东及邻省部分地区 大汶口 陶器、玉器
湖北和邻近地区 大渓 红陶
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 栽培水稻;养蚕缫丝
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玉蟾岩 水稻实物标本、陶片
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红山 龙形玉器、彩陶
A. 早期家国一体的形态 B. 礼乐制度形成的早期风貌
C. 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D. 农业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期,我国南北文化遗存的代表成就反映各自不同的特征,文化起源具有多元特征,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未出现家国一体的形态,排除A项;西周时期形成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业文明与世界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2. 包山楚简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居民身份,其中多将居民称为某地人。简书中所记载的地名尚、字陆、巢、罗等,这些地名大致是楚国的县、邑、里。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 )
A. 最早确立了郡县制 B. 等级观念的弱化
C. 贵族政治彻底崩溃 D. 社会转型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在大多数地方实行县、邑、里制度,居民身份多以这些地名称呼,反映楚国直接控制地方,实行官僚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贵族统治。因此材料反映了楚国社会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最早”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大多数地方是以地名称呼居民,不是全部,贵族统治不是彻底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东汉末年“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 边疆人口大举内迁 B.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均田制度难以维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是: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材料说明社会动荡,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任用贤能稳定社会的重要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固,排除B项;北魏推行均田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 如表所示为史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后凉、南凉统治者的部分记述。这些记述表明( )
《晋书》 后赵石勒 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
后凉呂光 光人其城,大飨将士,赋诗言志
南凉檀 俯檀与宗论六国纵横之规。三家战争之略,远言天命废兴,
A. 民族间的矛盾得以消除 B. 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增强
C. 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 南北政治文化差异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材料中的三位统治者吸收了中原文化,增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增强,B项正确;“得以消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 隋朝规定所有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六部之一的吏部进行管理,吏部每年都要考核;同时还下令依据迁转年限的不同将刺史和佐官区别开来,刺史、县令三年一迁。这些规定( )
A. 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旨在打击门阀势力
C. 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 D.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央统一由吏部对地方官员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项正确;“铲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门阀势力主要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选官,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职贡图》(局部),描绘了某次异国进贡的盛大场面。该作品( )
A. 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B. 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结合
C. 凸显了唐代对外交通的繁荣 D. 再现了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职贡图》作为一幅绘画作品,体现了其艺术价值,同时这一幅图又再现了异国进贡的场面,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前期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该作品未包含对外交通的信息,排除C项;该作品未说明其反映的是西域进贡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表所示为宋代浙江地区草市镇商税征收机构的数量变化统计情况(单位: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浙江地区( )
地区 北宋仁宗时期 北宋神宗时期 南宋
杭州 8 15 2
越州 3 10 1
明州 1 3 2
台州 3 10 2
湖州 5 6 1
A. 商品交易已突破时空限制 B. 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 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D. 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商品交易已突破时空限制,城镇商业的快速发展,将周边居民也纳入到商业交易的空间范围内,因此,出现了南宋时期草市镇商税征收机构减少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中草市镇商税征收机构的数量变化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不能说明草市镇商税征收机构的数量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与草市镇商税征收机构的数量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元代政区层级多,且采取复式统辖关系,因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烦琐的行政区划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一制度设计(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降低了行政效率 D. 导致了冗官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代行政层级越多而复杂,上传下达的效果越差,影响地方的发展。因此降低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权的加强,排除B项;冗官现象是设置过多的机构导致的,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9. 南宋中期的朱熹继承了程颐、程颢、张载等人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由此形成了程朱理学。1241年,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理宗下令二程、张载、朱熹等四人从祀于孔庙。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 )
A. 主张学术应为现实服务 B. 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 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因此被官方推崇,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张学术应为现实服务,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但三者不是官方推崇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主角许宣是“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但在唐代传奇中,同样的角色被设置为仕宦之子,在宋代话本中则被设置为将门之后。这一转变源于明朝( )
A.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小说主角形象成为一名药铺的主管。结合所学,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学作品也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这一转变源于明朝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颠覆”说法绝对,排除A项;宋朝出现了世俗化的观念,排除B项;“解体”说法错误,古代中国是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康熙在位时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百余人,到雍正时则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报”。秘奏外加皮匣,官员派亲信送抵京城,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
A.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完善行政监察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雍正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拥有秘密奏事权力的官员范围放宽,而且保密性增强,皇帝直接批答,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性,排除A项;这一做法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但材料主要目的是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这一做法完善行政监察制度,但材料主要目的是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鸦片战争后,对于列强在条约分内的任何请求,清政府的答复都甚为果决。清政府还三令五申地要求各级官员恪守条约,以及“开导”普通民众在与外国人交往中要遵守条约。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 外交观念日趋近代化 B. “天朝上国”观念消失
C. 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缺乏国家利益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署《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进入半殖民社会。清政府积极回应和承认不平等条约,并要求民众遵守,实际上认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事实,因此表明清政府缺乏国家利益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清政府与列强的平等关系,因此外交观念的近代化化是错误,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未消失,排除B项;《辛丑条约》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近代史学家蒋廷黻在评价某一重大事件时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失去了20年的宝贵光阴。”当时“少数人觉悟”主要是指( )
A. 借鉴西学,革新制度 B. 救亡图存,批判儒学
C 师夷长技,崇尚宪政 D. 引进器物,维护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失去了20年的宝贵光阴。”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满清仍以天朝自居,延误改革时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引进器物,仍维护旧制,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借鉴西学,革新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少数人觉悟”指洋务运动,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中国的文化及制度,排除B项;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崇尚西方宪政,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出面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带头组织拓殖协会以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为2001家和1249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近代工业化进程 B. 辛亥革命为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 资本主义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步伐 D.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地位受到广泛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积极带头组织和兴办实业,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为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排除A项;一战时期,列强放缓对华侵略步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地位被广泛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22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重要政治声明,声明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力图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 B. 萌发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C. 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 受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1922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要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萌发统一战线的思想,B项正确;建立统一战线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无关,排除A项;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当时尚未形成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面为毛泽东所作的一首《清平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应是( )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A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 B. 秋收起义部队转进井冈山
C. 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扩展 D.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军阀重开战”“分田分地真忙”等信息可判断这首诗创作于土地革命时期,再根据材料中的“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等信息可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逐步扩展,C项正确;北洋军阀混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秋收起义部队转进井冈山是在1927年10月,和材料提及“军阀重开战”所指的蒋桂战争1929年3月时间上不符,排除B项;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转移于1934年10月,于诗词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雕版刻印书籍自唐代开始后,至五代日益盛行。唐朝至五代前期,佛经和日历多来自民间坊肆。如935年后蜀相毋昭裔刻的《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都是私家刻书。932年,后唐宰相冯道奏请雕刻《九经》,由国子监任其事,官刻就此滥觞,刻印历时20余年,刻书规模随之扩大。官方雕版刻印的书籍,有佛经、字书、历书以及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儒家经典之类,其中儒家经典更受重视。官方雕版印书事业由此发展起来。
——摘编自刘俊熙《我国书籍雕版刻印的萌芽阶段——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国子监、国史院、秘书省等中央机构都雕印了大批书籍,包括儒家的“十三经”“十七史”和《资治通鉴》《齐民要术》《周髀算经》等。士大夫们私人刻书不在少数,流传至今的有刻于1171年的《史记集解索隐》《三皇本记》《周本纪》等。刻书中:除汴京、临安外,还有福建的建阳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全国200余处。宋代所刻书籍质量,校勘严谨,在书写艺术和刻印技术上都达到成熟。同时,宋代的雕版印刷推广至辽、西夏金等政权,流传于世的《契丹藏》、《经藏》(金朝)和《大藏》(西夏)即为明证。
——摘编自云利英《简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五代前期雕版印书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版印发展的原因。
(2)跟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作为“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的主要表现及雕版印'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多来自民间;官刻兴起且规模 扩大;内容涉及面广泛,以儒家经典为主。原因: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社会环境的宽松;佛道的发展。
(2)主要表现:中央机构印刷大批书籍;私家刻书比较普遍;刻书地区不断扩大,甚至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印刷书籍的质量提高。意义: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读书氛围的浓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佛经和日历多来自民间坊肆”可知,多来自于民间;根据材料一“官刻就此滥觞,刻印历时20余年,刻书规模随之扩大”可知,官刻兴起且规模 扩大;根据材料一“官方雕版刻印的书籍,有佛经、字书、历书以及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儒家经典之类,其中儒家经典更受重视”可知,内容涉及面广泛,以儒家经典为主。原因:结合所学,从印刷技术、商品经济的推动、国家的统一、社会环境、佛道的发展角度来分析。
【小问2详解】
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二“国子监、国史院、秘书省等中央机构都雕印了大批书籍”可知,中央机构印刷大批书籍;根据材料二“士大夫们私人刻书不在少数”可知,私家刻书比较普遍;根据材料二“除汴京、临安外,还有福建的建阳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全国200余处”“宋代的雕版印刷推广至辽、西夏金等政权”可知,刻书地区不断扩大,甚至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材料二“宋代所刻书籍质量,校勘严谨,在书写艺术和刻印技术上都达到成熟”可知,印刷书籍的质量提高。意义:结合所学,从文化的发展、社会读书氛围、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虽然短暂,却奠定了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如图为秦朝各级官僚体系图。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个特点,并进行阐述。(要求:特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举例:
特点:地方实行郡县二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地方官吏由皇帝或中央任免,职责明确。阐述: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选择材料国家治理方面一个特点加以阐述,做到史实正确且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可从分权制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不能世袭等角度分析阐述。例如:分析地方郡县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地方官吏由皇帝或中央任免,职责明确。阐述:从行政效率的提高、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角度阐述郡县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后,中国人口走出明末以来的低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持续增长。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近百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8‰,略低于唐宋两代的最高水平。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治下人口约为3.1亿,大大突破了此前历代的人口规模……从内地以至边疆,亿万百姓出于生计所需,普遍开展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统治者也多鼓励支持,竭力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特别是在边疆各地、南方山区,众多移民以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为生,其他如矿冶业、林业等经济开发活动也颇具规模。各类丰富的资源由此转化为各色产品,极大地丰裕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呈现出堪称盛世的富庶景象。
——摘编自孙兵《人口、盛世与民生:对于清前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材料二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即使种植之法既精,糠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摘编自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
材料三 回顾这些,我不禁想到一个很大的历史嘲弄:作为人口增长推动力之一的康熙帝、雍正帝的“仁政”却播下了使大清帝国衰落灭亡的种子,并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导致近代中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年间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帝国衰落”的表现并分析其衰败的根源。
【答案】(1)原因:康乾盛世,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原产美洲的玉米与番薯引进中国;税收制度的改变;耕地面积的增加;统治者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医疗技术技术的进步。
(2)表现:人口激增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小农经济制约了科技进步。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呈现出堪称盛世的富庶景象”,结合所学得出康乾盛世,国家统一稳定;根据“竭力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得出耕地面积的增加;根据“各类丰富的资源由此转化为各色产品,极大地丰裕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得出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还可从原产美洲的玉米与番薯引进中国;税收制度的改变;耕地面积的增加;统治者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医疗技术技术的进步等角度总结回答。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人多之害……天地之力穷矣”,概括得出人口激增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根据“人多之害……天地之力穷矣”,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小农经济制约了科技进步;根据所学,还可从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进行总结。根源:根据所学可知,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大清帝国衰落”的根源。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该刊思想上基本沿袭了清末国粹主义。在此背景下,新文化阵营提出了“整理国故”问题。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湖》杂志上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慕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这一看法得到胡适等人的支持。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树立起“整理国故”的旗帜。他认为,“新思潮的意义”只是一种“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因而对“中国旧有的学术思想”应做到,“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就研究范围和重心而言,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整理国故”也体现了对全部传统,尤其是非儒学派的重视。胡适认为,“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学派的恢复”。
——摘编自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两个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为“科学”在中国寻根,并借此证明“科学”并不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相容的“舶来品”,即提倡、宣传“科学”也具有传统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有着共同的“方法”,所以他要借整理国故来证明此点,同时,这也是为“打通”二者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努力。
——摘编自雷颐《“整理国故”:为科学在中国寻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并分析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答案】(1)背景: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国内的保守思想;西方提供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影响:反对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纠正新文化运动中激进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激发民族的文化自信。
(2)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地继承;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该刊思想上基本沿袭了清末国粹主义”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国内的保守思想;根据材料二“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可知,西方提供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影响:结合所学,从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倾向的纠正、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民族文化的自信、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等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从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民族文化自信等角度说明。高一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2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所示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及其代表性成就。如表可以用来说明( )
区系 重要文化遗存 代表性成就
陕甘晋邻近地区 仰韶 彩绘陶器;种植粟
山东及邻省部分地区 大汶口 陶器、玉器
湖北和邻近地区 大渓 红陶
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 栽培水稻;养蚕缫丝
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玉蟾岩 水稻实物标本、陶片
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红山 龙形玉器、彩陶
A. 早期家国一体的形态 B. 礼乐制度形成的早期风貌
C. 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D. 农业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
2. 包山楚简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居民身份,其中多将居民称为某地人。简书中所记载的地名尚、字陆、巢、罗等,这些地名大致是楚国的县、邑、里。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 )
A. 最早确立了郡县制 B. 等级观念的弱化
C. 贵族政治彻底崩溃 D. 社会转型的趋势
3. 东汉末年“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这造成严重后果是( )
A. 边疆人口大举内迁 B.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均田制度难以维系
4. 如表所示为史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后凉、南凉统治者的部分记述。这些记述表明( )
《晋书》 后赵石勒 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
后凉呂光 光人其城,大飨将士,赋诗言志
南凉檀 俯檀与宗论六国纵横之规。三家战争之略,远言天命废兴,
A. 民族间的矛盾得以消除 B. 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增强
C 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 南北政治文化差异明
5. 隋朝规定所有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六部之一的吏部进行管理,吏部每年都要考核;同时还下令依据迁转年限的不同将刺史和佐官区别开来,刺史、县令三年一迁。这些规定( )
A. 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旨在打击门阀势力
C. 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 D.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6. 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职贡图》(局部),描绘了某次异国进贡的盛大场面。该作品( )
A. 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B. 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结合
C. 凸显了唐代对外交通的繁荣 D. 再现了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7. 如表所示为宋代浙江地区草市镇商税征收机构的数量变化统计情况(单位: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浙江地区( )
地区 北宋仁宗时期 北宋神宗时期 南宋
杭州 8 15 2
越州 3 10 1
明州 1 3 2
台州 3 10 2
湖州 5 6 1
A. 商品交易已突破时空限制 B. 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 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D. 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8. 元代政区层级多,且采取复式统辖关系,因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烦琐的行政区划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一制度设计(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降低了行政效率 D. 导致了冗官现象严重
9. 南宋中期的朱熹继承了程颐、程颢、张载等人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由此形成了程朱理学。1241年,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理宗下令二程、张载、朱熹等四人从祀于孔庙。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 )
A. 主张学术应为现实服务 B. 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 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10.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主角许宣是“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但在唐代传奇中,同样的角色被设置为仕宦之子,在宋代话本中则被设置为将门之后。这一转变源于明朝( )
A.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11. 康熙在位时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百余人,到雍正时则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报”。秘奏外加皮匣,官员派亲信送抵京城,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
A.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完善行政监察制度
12. 鸦片战争后,对于列强在条约分内的任何请求,清政府的答复都甚为果决。清政府还三令五申地要求各级官员恪守条约,以及“开导”普通民众在与外国人交往中要遵守条约。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 外交观念日趋近代化 B. “天朝上国”观念消失
C. 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缺乏国家利益的观念
13. 近代史学家蒋廷黻在评价某一重大事件时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失去了20年的宝贵光阴。”当时“少数人觉悟”主要是指( )
A. 借鉴西学,革新制度 B. 救亡图存,批判儒学
C. 师夷长技,崇尚宪政 D. 引进器物,维护旧制
14.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出面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带头组织拓殖协会以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为2001家和1249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近代工业化进程 B. 辛亥革命为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 资本主义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步伐 D.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地位受到广泛认同
15. 1922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重要政治声明,声明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力图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 B. 萌发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C. 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 受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16. 下面为毛泽东所作的一首《清平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应是( )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A.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 B. 秋收起义部队转进井冈山
C. 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扩展 D.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转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雕版刻印书籍自唐代开始后,至五代日益盛行。唐朝至五代前期,佛经和日历多来自民间坊肆。如935年后蜀相毋昭裔刻的《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都是私家刻书。932年,后唐宰相冯道奏请雕刻《九经》,由国子监任其事,官刻就此滥觞,刻印历时20余年,刻书规模随之扩大。官方雕版刻印的书籍,有佛经、字书、历书以及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儒家经典之类,其中儒家经典更受重视。官方雕版印书事业由此发展起来。
——摘编自刘俊熙《我国书籍雕版刻印的萌芽阶段——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国子监、国史院、秘书省等中央机构都雕印了大批书籍,包括儒家的“十三经”“十七史”和《资治通鉴》《齐民要术》《周髀算经》等。士大夫们私人刻书不在少数,流传至今的有刻于1171年的《史记集解索隐》《三皇本记》《周本纪》等。刻书中:除汴京、临安外,还有福建的建阳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全国200余处。宋代所刻书籍质量,校勘严谨,在书写艺术和刻印技术上都达到成熟。同时,宋代的雕版印刷推广至辽、西夏金等政权,流传于世的《契丹藏》、《经藏》(金朝)和《大藏》(西夏)即为明证。
——摘编自云利英《简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五代前期雕版印书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版印发展的原因。
(2)跟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作为“雕版印刷黄金时代”的主要表现及雕版印'发展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虽然短暂,却奠定了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如图为秦朝各级官僚体系图。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个特点,并进行阐述。(要求:特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后,中国人口走出明末以来的低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持续增长。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近百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8‰,略低于唐宋两代的最高水平。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治下人口约为3.1亿,大大突破了此前历代的人口规模……从内地以至边疆,亿万百姓出于生计所需,普遍开展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统治者也多鼓励支持,竭力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特别是在边疆各地、南方山区,众多移民以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为生,其他如矿冶业、林业等经济开发活动也颇具规模。各类丰富的资源由此转化为各色产品,极大地丰裕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呈现出堪称盛世的富庶景象。
——摘编自孙兵《人口、盛世与民生:对于清前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材料二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即使种植之法既精,糠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摘编自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
材料三 回顾这些,我不禁想到一个很大的历史嘲弄:作为人口增长推动力之一的康熙帝、雍正帝的“仁政”却播下了使大清帝国衰落灭亡的种子,并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导致近代中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年间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帝国衰落”的表现并分析其衰败的根源。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该刊思想上基本沿袭了清末国粹主义。在此背景下,新文化阵营提出了“整理国故”问题。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湖》杂志上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慕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这一看法得到胡适等人的支持。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树立起“整理国故”的旗帜。他认为,“新思潮的意义”只是一种“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因而对“中国旧有的学术思想”应做到,“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就研究范围和重心而言,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整理国故”也体现了对全部传统,尤其是非儒学派的重视。胡适认为,“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学派的恢复”。
——摘编自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两个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为“科学”在中国寻根,并借此证明“科学”并不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相容的“舶来品”,即提倡、宣传“科学”也具有传统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有着共同的“方法”,所以他要借整理国故来证明此点,同时,这也是为“打通”二者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努力。
——摘编自雷颐《“整理国故”:为科学在中国寻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并分析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