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其实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苏士兵痛饮胜利酒
占领德国后一起联欢的美苏士兵
冷战
人教统编版 九年级历史 下册
第16课
核心素养目标
说出冷战的含义以及冷战的原因
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归纳冷战的表现。
一、从盟友到对手
—冷战原因
目录
二、从合作到对抗
—冷战表现
三、从结果看对错
—冷战反思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签署
美苏正式成为盟友
美苏东西两线作战易水河会师
两支盟军实现了历史性握手
一、从盟友到对手
古巴导弹危机
《打倒侵略者》苏联反美漫画
1、冷战含义: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1991-1947=44
主体
涉及多国
特点
行为
一、从盟友到对手
美国 经济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1/2 3/4 1/3
军事 军队 军事基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484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
材料:战后美国、苏联、西欧实力对比图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 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
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
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超级大国
一、从盟友到对手
军事强国
矛盾重重
矛盾一:国家战略的对立
(斯大林)谋求的势力范围是环苏联领土的“中间地带”,他将这一地带视为苏联国家安全的屏障。并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目的:称霸世界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盟友到对手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斯大林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 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
民主选举 一党专政
对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 对资本主义持怀疑态度
对共产主义扩张感到忧患 致力于传播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是结束地球上暴政的唯一途径 共产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必要条件
矛盾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美国宣传画: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美国
苏联宣传画:打倒资本家
冷战根本原因: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当美国人发现自己强大到可以影响全世界的时候,它会毫不犹豫地想要把整个西欧,乃至于把世界所有地区都置于它的保护和控制之下,并渴望按照美国的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而前苏联的存在,特别是前苏联的扩张,会被美国看成是对自己国家利益的严重威胁,以至不惜在二战后迅速采取与之全面对抗的极端政策。——杨奎松
一、从盟友到对手
二、从合作到对抗
—冷战表现
目录
政治
二、从合作到对抗
1947年2月,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政府立刻意识到:美国政府期待已久的抛出全球扩张政策、同时阻碍希腊土耳其被苏联控制的时机来临了。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政治
(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营垒) 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我们是能够提供那种援助的唯一国家……—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二、从合作到对抗
杜鲁门主义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政治
经济
材料: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
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二、从合作到对抗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真实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应用,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政治
经济
焦点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爆发。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
◎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二、从合作到对抗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政治
经济
军事
焦点
目的
时间
总部
名称
规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49年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二、从合作到对抗
政治
经济
军事
焦点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应用,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5月苏联等7个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标志冷战开始
冷战时期苏联宣传画
“你最好别惹我!”
二、从合作到对抗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随着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除了少数几个中立国家之外,整个欧洲已经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最前沿,因此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拓展】为什么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二、从合作到对抗
三、从结果看对错
—冷战反思
目录
三、从结果看对错
1991年圣诞夜,苏联解体,占据世界陆地面积1/6的超级大国 轰然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材料:“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利:
弊:
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科技发展。
美苏争锋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三、从结果看对错
冷战含义: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1991-1947=44
主体
涉及多国
特点
行为
冷战不是没有战争:1、冷战主要双方苏、美势均力敌都不敢直接战争。2、大战刚结束,人心思和平。3、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
三、从结果看对错
越南战争(1955年11月-1975年3月)
最著名的是朝鲜战争(1950—1953年)和越南战争(1955—1975年)。热战虽不能改变当时冷战的整体国际格局,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美军仁川登陆成功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三、从结果看对错
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世界世界又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因为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三、从结果看对错
新“冷战”仍在继续……
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才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冷战是世界历史的悲剧,是隔阂分裂、对抗冲突的代名词。……一些人死抱冷战思维,视中国为威胁,是挑错了对手。新冷战只有输家,没有赢家,只会竖起新的柏林墙,把世界重新推入动荡与分裂,其后果将是世界无法承受之重。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
1947.3
1947.7
1949.8
1949
1955
1991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时期
战国
秦朝
两汉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
北约成立
政治上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西德”“东德”
欧洲对峙局面形成
苏联:华约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小结本课
1.下列对“冷战”政策含义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用非战争的渗透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B.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C.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
D.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
A
学史明智
1.下列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
1947年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的成立
A.欧洲一体化
B.冷战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
2.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图),其
开始标志是( )
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 美苏的“较量”:古巴导弹危机
A.“铁幕”演说发表 B.北约组织建立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华约组织建立
C
3.一战前的“三国协约”与二战后的“北约”都( )
①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的
②突出英、美的主导地位
③具有军事政治同盟性质
④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