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1917年3月,俄国发生“__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而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要求。
2.______年11月,_______领导_________武装起义取得成功,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被称为__________。
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_____________。
和平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
土地
面包
1917
列宁
彼得格勒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
延迟符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说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列举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2.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
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列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
为恢复和 发展经济
新经济政策
2.首要任务:
3.开始时间:
1921年3月
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4.内容:
恢复和发展经济
一、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内容
政策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固定粮食税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私营
实行自由贸易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5.作用:
一、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请注意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1922年,苏联成立时仅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后来逐步发展到16个加盟国。因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共并入其他共和国,最后则是15个。
二、苏联的工业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二、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二、苏联的工业化
请回答: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斯大林的愿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二、苏联的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积极: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及评价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工业国的?(P49)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实施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三、农业集体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相关史事: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讨论:
我看斯大林模式。
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
苏联农业集体化宣传图
苏联粮食产量曲线图
漫画片面的计划经济
3.评价:
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积极
消极
四、苏联模式
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 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成立苏联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工
业化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颁布1936年宪法
课堂小结
1.下列选项中,与张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见下图)相符的是( )
A.赫鲁晓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B.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D.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D
一、十月革命
二、战时共产主义
三、新经济政策
当堂训练
2.(2018黄冈)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缺少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D
当堂训练
3.(2018孝感)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
当堂训练
时间 重大事件
1917.3 二月革命
1917.11 十月革命
1918~1920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1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 苏联成立
1928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6 苏联通过新宪法
请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