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7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使用粗糙石器,并已开始会使用天然火的是:( )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居民 D、北京人
3、小轩决定假期中和家人一起去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 )
A.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4、夏商两朝的灭亡,给后世的君主的启示是 ( )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C.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5、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
A.宗法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6、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
A.邲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7、战国时期,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到洛水流域,并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征着( )
A、王宫 B、财富 C、王权 D、武器
8、请看下列两幅图,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解释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 )
①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③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④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⑤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④⑤③ D.②①③④⑤
9、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打击奴隶主贵族 B.确立封建统治
C.官吏由国君委派 D.实行土地私有
1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黄帝、炎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1、“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1959年视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 )
A.青铜立人像 B. 唐三彩 C.编钟 D.司母戊鼎
12、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
A.中央集权 B.经济发展 C.外族入侵 D.儒家学说
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14、如果在一部反映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两个镜头:①皇帝餐桌上的果盘里摆有石榴、葡萄等水果;②皇帝在批阅竹木简奏折。从史实来看( )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错误 C.①正确②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
15、秦朝一位商人,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货物。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 B C D
16、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7、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8、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9、2007年,“王立群读史记”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观看。下列有关《史记》表述错误的是( )
A.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革命首创精神
20、某美术兴趣小组想考察秦朝的雕塑艺术,你可建议他们去( )
A.河南洛阳 B.山西大同 C.甘肃敦煌 D.陕西西安
2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消灭袁绍 B.统一天下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24.下列政权定都洛阳的是 ①魏 ②吴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南朝 ⑥北魏 ( )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25、据考证,初二(3)班同学甲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那么甲现在应该姓 ( )
A.魏 B.赵 C.元 D.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孔子的思想主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
2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建立时间是____________年;秦朝建立于_____________年。
28、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设计者是___________父子;战国时期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家是____________。
29、齐桓公任用_____________为相进行改革首先称霸; 东汉______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0、成书于东汉的数学专著是《______________》,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______________》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三、材料解析题(每题6分,共1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 东汉画像砖(图下文字:汉代讲学图)(见右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这件事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一中 “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什么历史现象?(1分)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1分)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是什么?(1分)
(4)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西汉的疆域图
(1)阅读材料一,请将图中所标序号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名称填在( )中?(2分)
示例:
① ( ) ② ( ) ③ (新疆) ④ (西亚) ⑤ (欧洲)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1分)
(3)对材料二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分)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1分)
(4)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幅图,你认为丝绸之路对西汉疆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1分)举出迁入中原的一个少数民族名称。(1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1分)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1分)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1分)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1分)
四、简答题(每题11分,共22分)
3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战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名称分别是什么?(2分)
(2)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分析上面两次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请写出南北朝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5分)及深远影响(1分)?
(4)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你认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1分)
35、秦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时期,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谁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1分)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1分)
(2)这两位皇帝分别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2分)
(3)这两位皇帝又分别是如何强化中央监察制度的?(2分)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到东汉末年中国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请回答:
(4)东汉末年中国政治局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分)
(5)使这一局势得到改变的两次决定性战役分别是什么?(2分)
(6)最终形成了什么局面? (1分)该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ACABD 6----10 BCCBC 11-----15 DDBDA
16-----20 ABDAD 21-----25 BDAA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仁 礼 27、公元前2070 公元前221 28、李冰 韩非子
29、管仲 蔡伦 30、九章算术 伤寒杂病论
三、材料解析题(每题6分,共18分)
31、(1)秦始皇焚书坑儒。(1分) 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1分)
(2)“百家争鸣”(1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1分)
(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1分)
(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读书人兴起了演习儒家学说的风气。(1分)
32、(1)① 长安 ②河西走廊 (2分) (2)张骞(1分)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1分)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
(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1分)
33、(1)东汉末年;(1分) 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一个;(1分)
西晋后期。(1分) (2)北方战乱。(1分)
(3)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1分)
(4)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四、简答题(每题11分,共22分)
34、(1)商鞅变法(1分) 孝文帝改革(1分)
(2)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1分)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1分)
(3)内容: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5分)
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见课本第115页末段。)(1分)
(4)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分)
35、(1)秦始皇(1分)汉武帝(1分)
(2)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1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1分)
(3)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1分)汉武帝: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加强监察制度。(1分)
(4)军阀割据混战。(1分)
(5)官渡之战(1分)赤壁之战(1分)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分)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