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2 09:39:28

文档简介

高 2025 届高一(上)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原始文化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
识准确的是
A.①——河姆渡文化 B.②——仰韶文化
C.③——北京人遗址 D.④——元谋人遗址
2.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已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现了以
祭坛和琮为中心的玉质礼器,北方草原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色。这从
侧面反映出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A.多元一体 B.源远流长
C.满天星斗 D.领先世界
3. 根据遗址功能和类型,良渚古城遗址,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
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
低坝等;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初具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C.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能力 D. 孕育了繁荣的奴隶制经济
4. 20 世纪 70 年代,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了人工铸造的黄铜片和黄铜管,甘肃东乡
林家的马家窑遗址出土了红铜支撑的铜环。这反映出
A.中国的冶炼技术领先于世界 B. 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出现
高一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5 页)
C. 冶炼技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 铜器冶铸技术渊源流长
5. 商朝时,一些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如“巫”可通过占卜的方式参与王朝
的决策,一些的“尹”甚至可以适当情况下将商王放逐,暂时摄政。这表明商朝
A.受原始民主遗存的影响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6. 《左传》中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
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与这一记载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井田制
7. 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凝聚自身以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西周的社会结构是较
为开放的,更注重“分”,而不是“合”。这一变化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形成了分散的方国联盟
C.开启了多元一体的进程 D.推动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8.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
西周到春秋
的宗法关系。
“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
战国
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 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9.商鞅变法将过去“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
统开拓为 240 步一亩,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这一做法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直接壮大了秦的经济实力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
10.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改革者 部分内容
李悝 颁布《法经》,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授予官职与爵位。
吴起 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
申不害 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
商鞅 奖励军功,严肃军纪;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等。
A.人才选拔成为变革核心 B.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C.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 D.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11.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这一思
想主张源于以下哪个流派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1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不别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
能则举之”,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高一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5 页)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兼相爱,交相利”
13.公元前 276 年,楚国“复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拒秦”;公元前 248 年,春申
君黄歇提出“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据此可知,郡的设立
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成为各诸侯国的普遍共识
C.推动贵族政治的彻底崩溃 D.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14.秦朝建立后普遍推行户籍制度,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称为“书年”;至成年
即载明于户籍,称为“傅籍”;人户迁居应经官府批准后登记,称为“更籍”。这一方

A.不利于维护地方秩序的稳定 B.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成熟完善
C.是政府控制民力的重要举措 D.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1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出巡,除西南外,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北、
南、东南各地区,每到一处,往往都要刻石立碑,祭祀名山大川,歌颂自己的功德。
这些活动
A.是秦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朝的不满
16.《史记·平准书》描述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
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与这一现象出现有直接关系的是
A. 无为而治 B. 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 D. 郡国并行
17.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
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
即是违逆天意。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B.宗教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无法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D.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
18.汉制规定,每年八月祭祀宗庙,王侯皆须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公
元前 112 年),武帝以酣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即夺去 106 名列侯的爵位。这一
做法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导致政权走向了动荡
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9. 《四民月令》中记录了田庄的农事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粜”“籴”等交易的记载,
如“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
这表明东汉的田庄
A.为豪强地主提供了物质保障 B.经营不善导致农产品的短缺
C.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营目的 D.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
20.东汉自章帝以下大多皇帝享年不超过 40 岁,皇帝早卒,嗣君年幼,遂由皇太后临朝
称制。至嗣君成年,不甘心大权旁落,每依赖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而主
宰朝政。如此恶性循环,往复不已。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异化 B. 宦官与外戚相斗争
高一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5 页)
C. 皇帝权力的旁落 D. 地方豪强势力兴起
2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利用“温调平衡法”调和阴阳、治疗疾病;利用“君臣佐
使”的原则配比方剂。据此可知,张仲景的医学
A.推崇阴阳五行的观念 B.传承以人为本的情怀
C.重视临床实践的经验 D.蕴含传统思想的特色
22.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 ② 南朝 B. ③ 汉 C. ① 西晋 D. ④ 北魏
2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一观点体现出了该著作
A. 关注重农抑商政策 B. 对经济效益的重视
C. 主张发展小农经济 D. 是农业集大成著作
24.魏晋南北朝时期,飞天和缠枝花等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这表明
A.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受冲击 B.政权更迭断绝了文化传承
C.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 D.南北的经济水平趋于平衡
25.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以下
符合这一历史规律的事件是
A. 魏国李悝的改革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秦统一东方六国 D. 司马炎代魏称帝
二、非选择题(共 1题,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为了躲避西晋末年的动荡,北方的民众大批南下。与汉魏比较,东晋南朝时期的
农业经济的一大变化是作物种类的增多。如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
稻、麦、黍(黏谷)、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其次,铁
犁、牛耕已逐渐普及。再次,东晋南朝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以农业是否发展作
为考课官吏的标准,还特别注意流民的安置和小农因破产而再流亡的问题。由于以上原因,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
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
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
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高一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5 页)
材料三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
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
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
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
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
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
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
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
——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
由充分,逻辑合理。)(12 分)
高一历史试卷 第 5 页(共 5 页)高 2025 届高一(上)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7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D
2.C
解析:根据材料,新时期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草原出现了不同特色的文化
遗存,说明了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C 正确。材料未体现统一性的特点,因而 A 错误。B
和 D 材料未体现,错误。
3.A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中已具备城市、阶级等标志,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良渚文明仍属于原始文明阶段,故 B 和 D 错误。良渚古城遗址虽出现水利等设施,但无法体
现出发达的组织管理能力,故 C 错误。
4.D
解析:早期文明中发现了人工铸造的铜器,说明冶铸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材料中无法
看出技术是否领先于世界,也无法看出是否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 A 和 C 错误。材料中未体
现早期国家的标志,如暴力机关,故 B错误。
5.C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朝时,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商王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即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选 C项。原始民主遗风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未
强调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故 B和 D错误。
6.B
解析:根据材料,下级服从上级,体现出了明显的等级关系,故选 B。
7.A
解析:根据材料对商朝与西周的对比,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扩大了周的影响,故选 A。
8.B
解析:表格中体现出了“士”从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因而可以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故 B 正确。
9.A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变法采取了“开阡陌”的具体举措,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
制的确立,故 A正确。
10.C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解析:材料中四个改革者的主要思想涉及到了加强君主统治、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相
关内容,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表现,故选 C 项;无法判断战国时期人才选拔是否
是变革核心,排除 A项。战国时期进行的是兼并战争,排除 B 项。无法判断社会各阶层对变
法的反映,排除 D 项。
11.A
12.D
解析:材料所体现思想为墨子的思想,故与之对应的是 D。A对应法家,B对应儒家,C 对应
道家。
13.D
解析:根据材料,郡因战争的需要而设立,故选 D。这一时期未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错误。战国晚期贵族政治未彻底崩溃,说法绝对,C 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楚国的做法,无
法得出各诸侯国的反应,故 B错误。
14.C
解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征发赋役,故 C 正确。户籍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地方社
会秩序的稳定,A 错误。B 说法绝对,错误。严格的户籍管理无法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故
D错误。
15.B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多次出巡宣扬自己的功德,是为了增加民众对于政权的信任,故选
B。
16.A
解析:与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直接相关的是无为而治,故选 A。独尊儒术、君权神授是汉
武帝时期的重要思想,郡国并行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 B、C、D 错误。
17.D
解析: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是为了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需
要,故 D 正确,排除 C。该思想未体现民众的重要性,故 A 错误。
18.A
解析:汉武帝采取酎金夺爵的方法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故 A 正确。
19.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属于自给自足性质的经济体,材料中“不少关于交易的记载”
可知田庄也有与外部进行商业往来的相关活动,故选 D 项,排除 C。无法判断是否为豪强地
主提供物质保证,排除 A。材料出卖粮食作物的相关记载,这说明田庄并不存在农业物资短
缺的情况,排除 B 项。
20.A
解析:东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的实质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A 正确。宦官与外戚相互斗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争是现象而非本质,故 B错误。
21.D
结合所学知识,“协调平衡、调和阴阳、和解病机”体现了道家的思维,“君臣佐使”体现
了儒家思想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特点,故选 D项;材料中的医学观念无法体现阴阳五行观念,
排除 A项。材料没有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 B。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医学治疗原则,与临
床施治的具体实践无关,排除 C 项。
22.C
23.B
解析:根据贾思勰的观点,土地经营需要要度量自己的力量,既不要超过自己的力量盲目扩
大经营规模,也不要缩小经营规模,故选 B。
24.C
25.B
二、非选择题(共 1题,25 分)
26.(1)北民南迁,为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工具与生产技术;大量迁移的民众为南方
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江
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1 点 2分,任写 4 点即可)
(2)学习汉族的礼仪;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继承并推广儒学。(1点 2分,2点 4分,3
点 5 分。)
(3)评分要求:观点合理准确 3 分;论述部分史实准确,论证合理 8 分;升华不重复观
点 1 分
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
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最终秦灭
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混战
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
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